[1] |
吴月,隋新华,戴良香,郑永美,张智猛,田云云,于天一,孙学武,孙棋棋,马登超,吴正锋. 慢生根瘤菌及其与花生共生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8): 1518-1528. |
[2] |
卞能飞, 孙东雷, 巩佳莉, 王幸, 邢兴华, 金夏红, 王晓军. 花生烘烤食用品质评价及指标筛选[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4): 641-652. |
[3] |
王娟,陈皓宁,石大川,于天一,闫彩霞,孙全喜,苑翠玲,赵小波,牟艺菲,王奇,李春娟,单世华. 花生高亲和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AhNRT2.7a响应低氮胁迫的功能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2): 4356-4372. |
[4] |
徐珂,樊志龙,殷文,赵财,于爱忠,胡发龙,柴强. 氮肥后移及间作对玉米光合特性的耦合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1): 4131-4143. |
[5] |
郭灿,岳晓凤,白艺珍,张良晓,张奇,李培武. 花生黄曲霉毒素平衡取样-随机森林风险预警模型的应用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7): 3426-3436. |
[6] |
史晓龙,郭佩,任婧瑶,张鹤,董奇琦,赵新华,周宇飞,张正,万书波,于海秋. 基于花生//高粱间作模式的花生盐胁迫耐受性效应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5): 2927-2937. |
[7] |
郝静,李秀坤,崔顺立,邓洪涛,侯名语,刘盈茹,杨鑫雷,穆国俊,刘立峰. 花生每荚种子数相关性状QTL的定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3): 2500-2508. |
[8] |
肖珊珊, 张翼飞, 杨克军, 明立伟, 杜嘉瑞, 徐荣琼, 孙逸珊, 李伟庆, 李桂彬, 李泽松, 李佳宇. 不同熟期品种间作对春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2): 2294-2310. |
[9] |
卢秉林,车宗贤,张久东,包兴国,吴科生,杨蕊菊. 氮肥减量下长期间作毛叶苕子根茬还田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2): 2384-2397. |
[10] |
冯晨,黄波,冯良山,郑家明,白伟,杜桂娟,向午燕,蔡倩,张哲,孙占祥. 不同配置对辽西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 61-73. |
[11] |
孟鑫浩,邓洪涛,李丽,崔顺立,Charles Y.Chen,侯名语,杨鑫雷,刘立峰. 栽培种花生株型相关性状的QTL定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8): 1599-1612. |
[12] |
陈歌,曹立冬,许春丽,赵鹏跃,曹冲,李凤敏,黄啟良. 溶剂蒸发法制备丙硫菌唑微囊及其性能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4): 754-767. |
[13] |
荆丹, 岳晓凤, 白艺珍, 郭灿, 丁小霞, 李培武, 张奇. 花生黄曲霉侵染力[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3): 5008-5020. |
[14] |
顾博文,杨劲峰,鲁晓玲,吴怡慧,李娜,刘宁,安宁,韩晓日. 连续施用生物炭对花生不同生育时期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1): 4552-4561. |
[15] |
程彬,刘卫国,王莉,许梅,覃思思,卢俊吉,高阳,李淑贤,AliRAZA,张熠,IrshanAHMAD,敬树忠,刘然金,杨文钰. 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带状间作下大豆光合、产量及茎秆抗倒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9): 4084-40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