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娄义宝,康宏亮,王文龙,沙小燕,冯兰茜,聂慧莹,史倩华. 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头植被根系垂直分布及其对土壤抗侵蚀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 90-103. |
[2] |
徐芳蕾,张杰,李阳,张伟伟,薄其飞,李世清,岳善超. 施肥方式对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2): 2360-2371. |
[3] |
蔡倩,孙占祥,郑家明,王文斌,白伟,冯良山,杨宁,向午燕,张哲,冯晨.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土地生产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5): 909-920. |
[4] |
邓浩亮,张恒嘉,肖让,张永玲,田建良,李福强,王玉才,周宏,李煊. 陇中半干旱区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水热效应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 273-287. |
[5] |
王丽,王朝辉,郭子糠,陶振魁,郑洺钧,黄宁,高志源,张欣欣,黄婷苗. 黄土高原不同地点小麦籽粒矿质元素的含量差异[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7): 3527-3540. |
[6] |
焦亚鹏,齐鹏,王晓娇,武均,姚一铭,蔡立群,张仁陟. 施氮量对农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2): 2423-2434. |
[7] |
周宝元, 马玮, 孙雪芳, 高卓晗, 丁在松, 李从锋, 赵明. 播/收期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 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9): 1501-1517. |
[8] |
马清霞,王朝辉,惠晓丽,张翔,张悦悦,侯赛宾,黄宁,罗来超,张世君,党海燕. 基于产量和养分含量的旱地小麦施磷量和土壤有效磷优化[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 73-85. |
[9] |
夏梦洁,马乐乐,师倩云,陈竹君,周建斌. 黄土高原旱地夏季休闲期土壤硝态氮淋溶与降水年型间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8): 1537-1546. |
[10] |
刘宪锋,胡宝怡,任志远.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2): 302-314. |
[11] |
李廷亮,谢英荷,高志强,洪坚平,孟丽霞,马红梅,孟会生,贾俊香.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覆膜增产与氮肥增效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14): 2735-2746. |
[12] |
佘旭,王朝辉,马小龙,曹寒冰,何红霞,王森. 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与主要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22): 4338-4349. |
[13] |
李超,刘文兆,林文,韩晓阳,周玲,王亚萍. 黄土塬区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播前底墒变化与生育期差别供水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18): 3549-3560. |
[14] |
孙新素,龙致炜,宋广鹏,陈长青. 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13): 2476-2487. |
[15] |
侯慧芝,高世铭,张绪成,王德贵. 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膜微垄沟穴播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24): 4701-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