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Vol. 57 ›› Issue (16): 3142-3153.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4.16.004
陈实1(), 黄银兰1, 金云翔2, 徐成林1, 邹金秋2(
)
收稿日期:
2023-12-28
接受日期:
2024-04-01
出版日期:
2024-08-16
发布日期:
2024-08-27
通信作者:
联系方式:
陈实,E-mail:shic11@126.com。
基金资助:
CHEN Shi1(), HUANG YinLan1, JIN YunXiang2, XU ChengLin1, ZOU JinQiu2(
)
Received:
2023-12-28
Accepted:
2024-04-01
Published:
2024-08-16
Online:
2024-08-27
摘要:
【背景】基于农业气候指标判定冬小麦安全种植界线,是科学合理利用资源、避免冷冻灾害、保障冬小麦稳产高产等重要参考依据。然而,地处冬小麦种植敏感地带的中国北部,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加剧了冬小麦安全种植的波动性,亟需在大区域尺度明晰影响冬小麦安全种植的农业气候因子,并确定其阈值范围。【目的】开展冬小麦安全种植的农业气候因子及其阈值研究,为冬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可持续生产及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冬小麦安全种植敏感性较强的中国北部为研究区,基于中高空间分辨率冬小麦空间分布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模型,揭示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空间格局特征,定量分析农业气候因子对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形成的影响,并探测关键气候因子的影响阈值。【结果】(1)全长约2 200 km的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由西南向东北波动变化,而农业气候因子在正宁—旬邑—铜川—白水—合阳—韩城—稷山一线的波动变化较为剧烈;(2)越冬期负积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和越冬前积温是影响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形成的关键因子(q>0.45),农业降水因子对冬小麦种植的影响较小(q<0.19),但与气温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力较强(q>0.57);(3)明确越冬期负积温≥-620 ℃·d、最冷月平均气温≥-8 ℃、年极端最低气温≥-22 ℃和越冬前积温≥529 ℃·d,作为中国北部冬小麦安全种植北界气象参数;(4)潜在冬小麦种植北界相较于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向北移动了约107 km,两者存在约23.39×103 km2的冬小麦扩种空间。【结论】确定影响中国北部冬小麦安全种植的关键农业气候指标和阈值,可较好判定冬小麦潜在安全种植区。研究成果可为冬小麦种植如何韧性应对气候变化,合理调整农业种植布局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陈实, 黄银兰, 金云翔, 徐成林, 邹金秋. 中国北部冬小麦安全种植的农业气候因子及其阈值[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6): 3142-3153.
CHEN Shi, HUANG YinLan, JIN YunXiang, XU ChengLin, ZOU JinQiu. Agricultural Climatic Factors and Their Thresholds for Winter Wheat Cultivation in Northern China[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24, 57(16): 3142-3153.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孙敬松, 周广胜. 利用最大熵法(MaxEnt)模拟中国冬小麦分布区的年代际动态变化. 中国农业气象, 2012, 33(4): 481-487.
|
|
|
[10] |
|
[11] |
|
[12] |
|
[13] |
李克南, 杨晓光, 慕臣英, 徐华军, 陈阜.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Ⅷ: 气候变化对中国冬小麦冬春性品种种植界限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8): 1583-159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3.08.007.
|
|
|
[14] |
李祎君, 梁宏, 王培娟. 气候变暖对华北冬小麦种植界限及生育期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33(2): 382-388.
|
|
|
[15] |
王培娟, 张佳华, 谢东辉, 韩丽娟. 1961—2010年我国冬小麦可种植区变化特征.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2): 215-224.
|
doi: 10.11849/zrzyxb.2012.02.005 |
|
[16] |
张梦婷, 张玉静, 佟金鹤, 李阔, 潘婕, 许吟隆. 未来气候情景下冬小麦潜在北移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 13(3): 243-252.
|
|
|
[17] |
王连喜, 刘畅, 李琪, 吴东丽, 王清, 成威. 气候变暖背景下京津冀地区冬小麦种植北界变化. 作物杂志, 2017(1): 61-67.
|
|
|
[18] |
唐晓培, 宋妮, 陈智芳, 王景雷.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种植北界时空演变及未来趋势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9): 129-137.
|
|
|
[19] |
石晓丽, 史文娇. 极端高温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2): 259-269.
|
|
|
[20] |
赵广才. 中国小麦种植区划研究(一). 麦类作物学报, 2010, 30(5): 886-895.
|
|
|
[21] |
王妍, 张晓龙, 石嘉丽, 沈彦军. 中国冬小麦主产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影响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2, 30(5): 723-734.
|
|
|
[22] |
|
[23] |
|
[24] |
|
[25] |
李雨, 韩平, 任东, 罗娜, 王纪华.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农田土壤重金属影响因子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21): 4138-4148.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7.21.008.
|
|
|
[26] |
陈实, 金云翔, 黄银兰. 长三角中心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机制. 生态学杂志, 2023, 42(5): 1175-1185.
|
doi: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5.022 |
|
[27] |
孟庆雷, 殷宇翔, 王煜昊. 我国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脱钩效应及绩效评估.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0): 4049-406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3.20.010.
|
|
|
[28] |
尹潇淦, 蒋卫国, 凌子燕, 王晓雅, 邓雅文. 全球 全球10 m土地覆盖数据在中国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的评价与融合. 遥感学报, 2023, 27(6): 1334-1347.
|
|
|
[29] |
王海洋, 赵德才, 顾根宝, 张俊喜, 申玉香, 陶红, 杨华. 气象因素对盐城市小麦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江西农业科技, 2000(4): 8-11.
|
|
|
[30] |
刘德祥, 董安祥, 陆登荣. 中国西北地区近43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23(2): 195-201.
|
|
|
[31] |
邓振镛, 张强, 刘德祥, 蒲金涌, 郭慧, 张宇飞, 张谋草, 张惠玲. 气候变暖对甘肃种植业结构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中国沙漠, 2007, 27(4): 627-632.
|
|
|
[32] |
高桂芹, 齐作辉. 冬季负积温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的影响. 气象科技, 2007, 35(3): 404-406.
|
|
|
[33] |
闫锦涛, 冯利平, 李扬, 陈先冠, 余卫东. 播期和播深对冬小麦越冬前生长性状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2022, 53(2): 327-335.
|
|
|
[34] |
郝志新, 郑景云, 陶向新. 气候增暖背景下的冬小麦种植北界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3): 253-260.
|
|
|
[35] |
林文, 同延安, 韩仲宇, 梁婷, 杨宪龙, 路永莉, 梁连友. 1961—2001年间陕西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的热量资源分析与评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6): 772-778.
|
|
|
[36] |
|
[37] |
|
[38] |
doi: 10.1016/S2095-3119(20)63273-7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陈秧分, 王介勇, 张凤荣, 刘彦随, 成升魁, 朱晶, 司伟, 樊胜根, 顾善松, 胡冰川, 李先德, 于晓华. 全球化与粮食安全新格局.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6): 1362-1380.
doi: 10.31497/zrzyxb.20210602 |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1] | 臧少龙, 刘淋茹, 高越之, 吴珂, 贺利, 段剑钊, 宋晓, 冯伟. 基于无人机影像多时相的小麦品种氮效率分类识别[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 1687-1708. |
[2] | 高晨凯, 刘水苗, 李煜铭, 赵志恒, 邵京, 于昊琳, 吴鹏年, 王艳丽, 关小康, 王同朝, 温鹏飞. 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相关驱动因子及其预测模型构建[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7): 1281-1294. |
[3] | 高尚洁, 刘杏认, 李迎春, 柳晓婉. 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增温潜势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5): 935-949. |
[4] | 朱瑞明, 赵荣钦, 焦士兴, 李小建, 肖连刚, 谢志祥, 杨青林, 王帅, 张慧芳. 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5): 950-964. |
[5] | 董奎军, 张亦涛, 刘瀚文, 张继宗, 王伟军, 温延臣, 雷秋良, 文宏达. 玉米大豆间作减量施氮对当季作物农艺性状、经济效益和后茬小麦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2): 4495-4506. |
[6] | 田云, 王骁睿, 尹忞昊, 张蕙杰. 中国农业净碳汇再测算:现状特征、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2): 4507-4521. |
[7] | 赵海娟, 张玉萍, 张玉君, 刘宁, 徐铭, 刘家成, 王碧君, 刘威生, 刘硕. 基于电子鼻评价中国李种质资源果实气味[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1): 4328-4341. |
[8] | 商航, 程宇坤, 任毅, 耿洪伟. 冬小麦淀粉糊化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8): 3507-3521. |
[9] | 贾兵丽, 李艳行, 杨文杰, 于杰, 苑爱静, 李宁娜, 邱炜红, 王朝辉. 不同降水年型磷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6): 3192-3206. |
[10] | 赵花荣, 周广胜, 齐月, 耿金剑, 田晓丽. 播期调整对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5): 2964-2985. |
[11] | 王宇, 宋一凡, 张荣, 牟海萌, 孙丽芳, 付凯霞, 武紫君, 黄青青, 徐应明, 李鸽子, 王永华, 郭天财. 土壤施用钝化剂与复合微生物肥对冬小麦镉积累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 126-141. |
[12] | 魏永康, 杨天聪, 臧少龙, 贺利, 段剑钊, 谢迎新, 王晨阳, 冯伟.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特征融合的小麦倒伏监测[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9): 1670-1685. |
[13] | 马胜兰, 况福虹, 林洪羽, 崔俊芳, 唐家良, 朱波, 蒲全波. 秸秆还田量对川中丘陵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7): 1344-1358. |
[14] | 常春义, 曹元, Ghulam Mustafa, 刘红艳, 张羽, 汤亮, 刘兵, 朱艳, 姚霞, 曹卫星, 刘蕾蕾. 白粉病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及病害严重度的定量模拟[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6): 1061-1073. |
[15] | 王箫璇, 张敏, 张鑫尧, 魏鹏, 柴如山, 张朝春, 张亮亮, 罗来超, 郜红建. 不同磷肥对砂姜黑土和红壤磷库转化及冬小麦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6): 1113-11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