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Vol. 56 ›› Issue (20): 3996-4009.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3.20.006
收稿日期:
2023-02-01
接受日期:
2023-04-01
出版日期:
2023-10-16
发布日期:
2023-10-31
通信作者:
联系方式:
王丹丹,E-mail:wdandan0929@163.com。
基金资助:
WANG DanDan(), CHEN HuanXuan, ZHANG Chong(
), JU XiaoTang(
)
Received:
2023-02-01
Accepted:
2023-04-01
Published:
2023-10-16
Online:
2023-10-31
摘要:
【目的】定量中国不同农业生态区和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的玉米百千克籽粒地上部吸氮量(N100),分析气候、土壤、品种和施肥因素对玉米N100的影响,为确定合理施氮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中国分为东北、西北、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南和东南6大农作区,搜集1980—2022年发表的349篇符合要求的文献,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不同区域和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的玉米N100,并分析采用统一和区域化的N100计算出的理论施氮量差异,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模型和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分析气候、土壤和施肥因素对玉米N100的影响,揭示导致中国玉米N100空间差异的原因。【结果】优化处理条件下,中国春玉米N100显著低于夏玉米,分别为2.21和2.46;不同农业生态区玉米N100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2.19(东北春玉米)、2.12(西北春玉米)、2.54(西北夏玉米)、2.45(华北夏玉米)、2.77(长江中下游春玉米)、2.38(长江中下游夏玉米)和2.39(西南玉米区)。依据本研究全国玉米平均N100(2.34)计算的理论施氮量与采用区域化的N100计算得到的理论施氮量相差-22—31 kg N·hm-2。地上部吸氮量、产量、年均气温是影响玉米N100的最重要因素;N100随产量增加呈显著二次曲线降低的趋势(P<0.01),籽粒产量可以很好地预测N100;品种显著影响玉米N100,中国常见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登海605的N100分别为2.42、2.12和2.39,新品种玉米N100显著低于老品种。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玉米N100,且在施氮量200—300 kg N·hm-2时,施氮肥引起的N100增加效应最大。单施缓控释肥、深施氮肥、减少氮肥基施比例以及增加施氮次数均显著增加了玉米N100。【结论】在利用N100进行合理施氮量计算时,需要考虑不同农业生态区N100的显著差异,以得到更加准确的推荐施氮量,玉米N100的驱动因素主要为作物地上部吸氮量、产量和年均气温的变异。
王丹丹, 陈焕轩, 张翀, 巨晓棠. 中国玉米百千克籽粒地上部吸氮量的空间差异及驱动因素[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0): 3996-4009.
WANG DanDan, CHEN HuanXuan, ZHANG Chong, JU XiaoTang.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Aboveground Nitrogen Uptake in Per Hundred Kilograms Grain of Maize in China[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23, 56(20): 3996-4009.
[1] |
doi: 10.1016/j.agwat.2021.107453 |
[2] |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1.
|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21. (in Chinese)
|
|
[3] |
doi: 10.1038/s41598-016-0001-8 |
[4] |
巨晓棠. 理论施氮量的改进及验证: 兼论确定作物氮肥推荐量的方法. 土壤学报, 2015, 52(2): 249-261.
|
|
|
[5] |
巨晓棠, 张翀. 论合理施氮的原则和指标. 土壤学报, 2021, 58(1): 1-13.
|
|
|
[6] |
朱兆良. 推荐氮肥适宜施用量的方法论刍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1): 1-4.
|
|
|
[7] |
彭显龙, 王伟, 周娜, 刘海洋, 李鹏飞, 刘智蕾, 于彩莲. 基于农户施肥和土壤肥力的黑龙江水稻减肥潜力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2): 2092-210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9.12.007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9.12.007 |
|
[8] |
王寅, 高强, 冯国忠, 焉莉, 李翠兰, 宋立新, 刘振刚, 房杰. 吉林春玉米氮磷钾养分需求与利用效率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 24(2): 306-315.
|
|
|
[9] |
doi: 10.1021/acs.est.8b06383 |
[10]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粮油标准:GB 1353- 2018.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8.
|
|
|
[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业部发布实施16个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9-02-18) [2023-03-09].
|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relea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gional layout plan of 16 advantageous agricultural products. (2009- 02-18) [2023-03-09]. in Chinese)
|
|
[12] |
doi: 10.1890/0012-9658(1999)080[1150:TMAORR]2.0.CO;2 |
[13] |
VAN GROENIGEN K J,
doi: 10.1038/nature10176 |
[14] |
doi: 10.1890/0012-9658(1997)078[1277:RTFMAO]2.0.CO;2 |
[15] |
|
[16] |
doi: 10.1016/j.ajodo.2020.07.016 pmid: 33131567 |
[17] |
|
[18] |
|
[19] |
doi: 10.1016/j.scitotenv.2022.158064 |
[20] |
doi: 10.1016/j.fcr.2016.11.013 |
[21] |
吴良泉. 基于“大配方、小调整”的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区域配肥技术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14.
|
|
|
[22] |
岳善超. 小麦玉米高产体系的氮肥优化管理[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13.
|
|
|
[23] |
戴明宏, 赵久然, 杨国航, 王荣焕. 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比较.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1): 127-131.
|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2795 |
|
[24] |
武良. 基于总量控制的中国农业氮肥需求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14.
|
|
|
[25] |
陈国平, 高聚林, 赵明, 董树亭, 李少昆, 杨祁峰, 刘永红, 王立春, 薛吉全, 柳京国, 李潮海, 王永宏, 王友德, 宋慧欣, 赵久然. 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 作物学报, 2012, 38(1): 80-85.
|
doi: 10.3724/SP.J.1006.2012.00080 |
|
[26] |
doi: 10.1016/j.fcr.2013.06.006 |
[27] |
doi: 10.1007/s10705-006-9002-5 |
[28] |
doi: 10.1016/j.fcr.2012.03.008 |
[29] |
doi: 10.1016/j.fcr.2012.01.006 |
[30] |
赵亚南, 徐霞, 黄玉芳, 孙笑梅, 叶优良. 河南省小麦、 玉米氮肥需求及节氮潜力.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14): 2747-275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8.14.012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8.14.012 |
|
[31] |
doi: 10.2134/agronj2012.0125 |
[32] |
侯鹏. 黑龙江春玉米高产高效潜力与实现途径[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12.
|
|
|
[33] |
佟玉欣, 李玉影, 刘双全, 姬景红, 王伟, 郑雨. 黑龙江春玉米籽粒产量与氮素吸收变化特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20(5): 1094-1102.
|
|
|
[34] |
车升国, 袁亮, 李燕婷, 林治安, 沈兵, 胡树文, 赵秉强. 我国主要麦区小麦氮素吸收及其产量效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22(2): 287-295.
|
|
|
[35] |
张毅. 长江流域水稻资源型功能肥料的设计与验证[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13.
|
|
|
[36] |
doi: 10.1093/jxb/erq238 pmid: 20679251 |
[37] |
|
[38] |
郭金金, 张富仓, 闫世程, 郑静, 强生才, 陈东峰, 李志军. 缓释氮肥与尿素掺混对玉米生理特性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 24(5): 1194-1204.
|
|
|
[39] |
王寅, 冯国忠, 张天山, 茹铁军, 袁勇, 高强. 控释氮肥与尿素混施对连作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和氮素平衡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3): 518-528.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6.03.010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6.03.010 |
|
[40] |
侯云鹏, 孔丽丽, 李前, 尹彩侠, 秦裕波, 于雷, 王立春, 王蒙. 覆膜滴灌条件下氮肥运筹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26(9): 1378-1387.
|
|
|
[41] |
尹彩侠, 李前, 孔丽丽, 秦裕波, 王蒙, 于雷, 刘春光, 王立春, 侯云鹏. 控释氮肥减施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20): 3941-395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8.20.012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8.20.012 |
|
[42] |
丁相鹏, 李广浩, 张吉旺, 刘鹏, 任佰朝, 赵斌. 控释尿素基施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1): 4342-435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0.21.004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0.21.004 |
|
[43] |
doi: 10.1007/s11104-020-04747-2 |
[44] |
doi: 10.1016/j.scitotenv.2021.146787 |
[1] | 路梦莉, 张雅婷, 任红, 王土金, 韩一鸣, 李文阳, 李从锋. 增密对春玉米籽粒胚乳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9): 1646-1657. |
[2] | 马红霞, 孙华, 郭宁, 刘树森, 张海剑, 石洁. 基于PCR和巢式PCR技术的玉米南方锈病早期检测[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9): 1686-1695. |
[3] | 尉亚囡, 薄其飞, 唐安, 高嘉瑞, 马田, 尉熊熊, 张方方, 周祥利, 岳善超, 李世清. 长期覆膜和施用有机肥对黄土高原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9): 1708-1717. |
[4] | 温媛媛, 李妍, 李建国, 王美美, 于长辉, 沈宜钊, 高艳霞, 李秋凤, 曹玉凤. 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对奶公牛育肥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9): 1800-1812. |
[5] | 李俊, 单露英, 肖芳, 李允静, 高鸿飞, 翟杉杉, 吴刚, 张秀杰, 武玉花. 转基因玉米MON87427梯度含量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8): 1444-1455. |
[6] | 刘梦洁, 梁飞, 李全胜, 田宇欣, 王国栋, 贾宏涛. 膜下滴灌与细流沟灌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8): 1515-1530. |
[7] | 范鑫, 李宇鑫, 邝吉卫, 杨婷, 刘苗苗, 曹云刚, 黄峻榕. 超声辅助玉米醇溶蛋白基乙烯吸附膜的制备及其香蕉保鲜性能[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8): 1574-1584. |
[8] | 马胜兰, 况福虹, 林洪羽, 崔俊芳, 唐家良, 朱波, 蒲全波. 秸秆还田量对川中丘陵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7): 1344-1358. |
[9] | 李懿璞, 童丽秀, 蔺雅楠, 苏治军, 包海柱, 王富贵, 刘剑, 屈佳伟, 胡树平, 孙继颖, 王志刚, 于晓芳, 徐明良, 高聚林. 玉米ZmCCT10耐低氮功能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6): 1035-1044. |
[10] | 渠清, 刘宁, 邹金鹏, 张雅璇, 贾慧, 孙蔓莉, 曹志艳, 董金皋. 拟轮枝镰孢与玉米籽粒互作的差异基因筛选及代谢通路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6): 1086-1101. |
[11] | 崔红杰, 卢春亭, 潘丽琴, 胡会, 钟佩云, 朱洁莹, 张凯照, 黄小红. 姜黄素通过SIRT1/FOXO1通路缓解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猪肾上皮细胞氧化损伤[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5): 1007-1018. |
[12] | 周文期, 张贺通, 何海军, 龚佃明, 杨彦忠, 刘忠祥, 李永生, 王晓娟, 连晓荣, 周玉乾, 邱法展. 调控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候选基因Zmdle1的定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5): 821-837. |
[13] | 马南, 安婷婷, 张久明, 汪景宽. 添加玉米秸秆和根茬对不同肥力黑土微生物残体碳氮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4): 686-696. |
[14] | 刘丹, 安雨丽, 陶笑笑, 王孝忠, 吕典秋, 郭彦军, 陈新平, 张务帅. 西北地区制种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对供氮水平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3): 441-452. |
[15] | 刘梦, 张垚, 葛均筑, 杨永安, 吴锡冬, 侯海鹏. 不同降雨年型施氮量对延迟收获夏玉米产量、强弱势粒形态与粒重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0): 3975-39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