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珂,樊志龙,殷文,赵财,于爱忠,胡发龙,柴强. 氮肥后移及间作对玉米光合特性的耦合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1): 4131-4143. |
[2] |
朱长伟,孟威威,石柯,牛润芝,姜桂英,申凤敏,刘芳,刘世亮. 不同轮耕模式下小麦各生育时期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变化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1): 4237-4251. |
[3] |
史晓龙,郭佩,任婧瑶,张鹤,董奇琦,赵新华,周宇飞,张正,万书波,于海秋. 基于花生//高粱间作模式的花生盐胁迫耐受性效应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5): 2927-2937. |
[4] |
肖珊珊, 张翼飞, 杨克军, 明立伟, 杜嘉瑞, 徐荣琼, 孙逸珊, 李伟庆, 李桂彬, 李泽松, 李佳宇. 不同熟期品种间作对春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2): 2294-2310. |
[5] |
卢秉林,车宗贤,张久东,包兴国,吴科生,杨蕊菊. 氮肥减量下长期间作毛叶苕子根茬还田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2): 2384-2397. |
[6] |
郭迎新,陈永亮,苗琪,范志勇,孙军伟,崔振岭,李军营. 洱海流域植烟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肥力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0): 1987-1999. |
[7] |
冯晨,黄波,冯良山,郑家明,白伟,杜桂娟,向午燕,蔡倩,张哲,孙占祥. 不同配置对辽西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 61-73. |
[8] |
靳玉婷,刘运峰,胡宏祥,穆静,高梦瑶,李先藩,薛中俊,龚静静. 持续性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油菜-水稻轮作周年氮磷径流损失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9): 1937-1951. |
[9] |
赵卫松,郭庆港,苏振贺,王培培,董丽红,胡卿,鹿秀云,张晓云,李社增,马平. 马铃薯健株与黄萎病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对碳源利用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 296-309. |
[10] |
程彬,刘卫国,王莉,许梅,覃思思,卢俊吉,高阳,李淑贤,AliRAZA,张熠,IrshanAHMAD,敬树忠,刘然金,杨文钰. 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带状间作下大豆光合、产量及茎秆抗倒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9): 4084-4096. |
[11] |
郝海平,白红彤,夏菲,郝渊鹏,李慧,崔洪霞,谢晓明,石雷. 茶-山苍子间作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8): 3959-3969. |
[12] |
李含婷,柴强,王琦明,胡发龙,于爱忠,赵财,殷文,樊志龙,范虹. 绿洲灌区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绿肥间作模式的水分利用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2): 2608-2618. |
[13] |
赵鹏,刘明,靳容,陈晓光,张爱君,唐忠厚,魏猛.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潮土区甘薯碳氮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0): 2142-2153. |
[14] |
王飞,孙增光,尹飞,郭彬彬,刘领,焦念元. 增温增CO2对间作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 58-70. |
[15] |
任涛,郭丽璇,张丽梅,杨旭坤,廖世鹏,张洋洋,李小坤,丛日环,鲁剑巍. 我国冬油菜典型种植区域土壤养分现状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8): 1606-1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