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前,秦裕波,尹彩侠,孔丽丽,王蒙,侯云鹏,孙博,赵胤凯,徐晨,刘志全. 滴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8): 1604-1616. |
[2] |
张建军, 党翼, 赵刚, 王磊, 樊廷录, 李尚中. 覆膜时期和施氮量对陇东旱塬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3): 479-490. |
[3] |
侯慧芝,张绪成,尹嘉德,方彦杰,王红丽,于显枫,马一凡,张国平,雷康宁. 旱地化肥分层和深施对春小麦水肥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7): 3289-3302. |
[4] |
褚光,徐冉,陈松,徐春梅,王丹英,章秀福. 干湿交替灌溉对籼粳杂交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7): 1499-1511. |
[5] |
熊若愚,解嘉鑫,谭雪明,杨陶陶,潘晓华,曾勇军,石庆华,张俊,才硕,曾研华. 不同灌溉方式对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7): 1512-1524. |
[6] |
郑凤君, 王雪, 李生平, 刘晓彤, 刘志平, 卢晋晶, 武雪萍, 席吉龙, 张建诚, 李永山. 免耕覆盖下土壤水分、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对小麦产量的协同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3): 596-607. |
[7] |
张展军,杨宏伟,樊志龙,于爱忠,胡发龙,殷文,范虹,郭瑶,柴强,赵财. 绿洲灌区免耕一膜两年用玉米密植的水分承载潜力[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6): 3406-3416. |
[8] |
刘朋召,周栋,郭星宇,于琦,张元红,李昊昱,张琦,王旭敏,王小利,王瑞,李军. 不同降雨年型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对施氮量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4): 3065-3076. |
[9] |
李含婷,柴强,王琦明,胡发龙,于爱忠,赵财,殷文,樊志龙,范虹. 绿洲灌区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绿肥间作模式的水分利用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2): 2608-2618. |
[10] |
苗芳芳,勉有明,普雪可,吴春花,周永瑾,侯贤清. 耕作覆盖对宁南旱区土壤团粒结构及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1): 2366-2376. |
[11] |
马登科,殷俐娜,刘溢健,杨文稼,邓西平,王仕稳. 施氮量对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 效率影响的整合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3): 486-499. |
[12] |
黄秋婉,刘志娟,杨晓光,白帆,刘涛,张镇涛,孙爽,赵锦. 东北三省西部春玉米适应气候变化的高产高效灌溉方案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1): 4470-4484. |
[13] |
张春宵,李淑芳,刘旭洋,刘杰,刘文平,刘学岩,李春辉,王天宇,李晓辉. 土培条件下玉米萌发期耐旱鉴评技术体系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9): 3867-3877. |
[14] |
刘爱丽,魏梦园,黎冬华,周瑢,张秀荣,游均. 芝麻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基因SiGolS6的克隆及功能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7): 3432-3442. |
[15] |
仝锦,孙敏,任爱霞,林文,余少波,王强,冯玉,任婕,高志强. 高产小麦品种植株干物质积累运转、土壤耗水与产量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7): 3467-3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