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 ›› 2025, Vol. 58 ›› Issue (7): 1296-1310.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5.07.004
赵耀1(), 程前1,2(
), 徐田军3, 刘正1, 王荣焕3, 赵久然3, 陆大雷2(
), 李从锋1(
)
收稿日期:
2024-08-08
接受日期:
2024-12-05
出版日期:
2025-04-08
发布日期:
2025-04-08
通信作者:
联系方式:
赵耀,E-mail:zhaoyao_2000@163.com。程前,E-mail:498917931@qq.con。赵耀与程前为同等贡献作者。
基金资助:
ZHAO Yao1(), CHENG Qian1,2(
), XU TianJun3, LIU Zheng1, WANG RongHuan3, ZHAO JiuRan3, LU DaLei2(
), LI CongFeng1(
)
Received:
2024-08-08
Accepted:
2024-12-05
Published:
2025-04-08
Online:
2025-04-08
摘要:
【目的】增加种植密度是目前生产上提升玉米产量的主要农艺措施之一,但增密会导致群体结构不合理进而降低光照等有限资源利用效率,限制玉米产量潜力释放。基因编辑可以通过改良玉米株型来优化冠层结构使其适应密植进而增加产量,探明株型改良对春玉米根冠特性、籽粒产量及密度响应的影响及机制,可为春玉米的株型改良和密植高产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于2019和2020年在吉林省公主岭试验站进行为期2年的田间试验,以京科968和该品种的株型改良型品种京科Y968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6.0万株/hm2(D1)、7.5万株/hm2(D2)、9.0万株/hm2(D3)。研究相同遗传背景下株型对春玉米根-冠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在D1条件下,2种不同株型的春玉米品种间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光能利用效率(PUE)、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与京科968相比,京科Y968在D3条件下具有相对较高的主根条数(7.2%)和较大的根系干物质重量(6.0%),促进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在D2和D3条件下,京科Y968植株上部、中部和下部均具有相对较低的茎叶夹角和较高叶向值、叶面积指数。因此,D2和D3条件下灌浆中后期京科Y968穗位叶的Pn分别提高了7.5%和7.7%,PUE提高了4.3%和10.8%。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较高的叶向值和叶面积指数可正向直接地提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进而增加籽粒产量8.7%(D2)和11.2%(D3)。【结论】株型的改良使京科Y968在高密度条件下具有更高的主根条数和更大的根系干物质重,有利于地下部营养吸收,同时其叶片更为紧凑,光合速率显著提高,冠层光能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根-冠结构更为合理,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进而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籽粒产量。
赵耀, 程前, 徐田军, 刘正, 王荣焕, 赵久然, 陆大雷, 李从锋. 高密度条件下株型改良对春玉米根-冠特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7): 1296-1310.
ZHAO Yao, CHENG Qian, XU TianJun, LIU Zheng, WANG RongHuan, ZHAO JiuRan, LU DaLei, LI CongFeng. Effects of Plant Type Improvement on Root-Canopy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Yield of Spring Maize Under High Density Condition[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25, 58(7): 1296-1310.
表1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年份 Year | 密度 Density | 株型 Plant type | 百粒重 100-kernel weight (g) | 穗粒数 Kernel numbers per ear | 产量 Yield (kg·hm-2) |
---|---|---|---|---|---|
2019 | D1 | Y968 | 31.75a | 531.9a | 8277.3c |
968 | 31.58ab | 535.9a | 8294.3c | ||
D2 | Y968 | 31.50ab | 515.5b | 10054.7b | |
968 | 30.23bc | 508.8b | 9521.7b | ||
D3 | Y968 | 29.02c | 512.1b | 11119.8a | |
968 | 27.31d | 478.9c | 9787.4b | ||
2020 | D1 | Y968 | 33.68a | 533.8a | 8813.3cd |
968 | 32.56b | 534.5a | 8531.0d | ||
D2 | Y968 | 32.52b | 506.3b | 10195.1b | |
968 | 28.99d | 508.0b | 9118.1c | ||
D3 | Y968 | 30.08c | 500.6b | 11266.1a | |
968 | 28.54d | 484.9c | 10356.9b | ||
方差分析 ANOVA | 年份 (Y) | ** | NS | * | |
密度 (D) | ** | ** | ** | ||
株型 (P) | ** | ** | ** | ||
Y×D | ** | NS | * | ||
Y×P | * | NS | NS | ||
D×P | ** | ** | ** | ||
Y×D×P | NS | NS | NS |
表2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叶夹角、叶向值和株高性状的影响"
年份 Year | 密度 Density | 株型 Plant type | 叶夹角Leaf angle (°) | 叶向值 Leaf orientation value | ||||
---|---|---|---|---|---|---|---|---|
上层 Upper layer | 中层 Middle layer | 下层 Lower layer | 上层 Upper layer | 中层 Middle layer | 下层 Lower layer | |||
2019 | D1 | Y968 | 28.87d | 33.28c | 38.65d | 43.70a | 40.17c | 38.77a |
968 | 42.44a | 41.56a | 44.99a | 37.42b | 35.76d | 33.04b | ||
D2 | Y968 | 26.26d | 33.94c | 38.03de | 44.73a | 44.35ab | 38.38a | |
968 | 36.77b | 37.40b | 42.33b | 35.19b | 39.24cd | 34.93b | ||
D3 | Y968 | 20.44e | 29.06d | 36.71e | 44.84a | 46.88a | 39.67a | |
968 | 32.22c | 34.08c | 40.47c | 40.15ab | 41.25bc | 35.37b | ||
2020 | D1 | Y968 | 27.14d | 31.91d | 37.81d | 47.89bc | 46.26c | 40.56c |
968 | 41.80a | 40.89a | 44.52a | 38.53d | 40.66e | 36.59d | ||
D2 | Y968 | 23.70e | 31.93d | 36.33e | 51.20b | 48.10b | 42.75b | |
968 | 36.82b | 37.48b | 42.81b | 41.68d | 43.56d | 39.00c | ||
D3 | Y968 | 18.92f | 27.14e | 35.73e | 55.06a | 51.61a | 45.02a | |
968 | 32.25c | 34.24c | 41.07c | 45.79c | 46.31c | 40.36c | ||
方差分析 ANOVA | 年份 (Y) | * | * | NS | ** | ** | ** | |
密度 (D) | ** | ** | ** | ** | ** | ** | ||
株型 (P) | ** | ** | ** | ** | ** | ** | ||
Y×D | NS | NS | NS | ** | NS | NS | ||
Y×P | NS | NS | * | NS | NS | NS | ||
D×P | NS | ** | * | NS | NS | NS | ||
Y×D×P | NS | NS | NS | NS | NS | NS |
表3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
密度 Density | 株型 Plant type | 主根条数Number of roots | 根干物重 Root weight (g) | 根冠比 Root shoot ratio | ||||||||||
---|---|---|---|---|---|---|---|---|---|---|---|---|---|---|
0—10 cm | 10—20 cm | 20—40 cm | 总重 Total weight | |||||||||||
D1 | Y968 | 31.33a | 14.72a | 4.68a | 0.48b | 19.87a | 0.10a | |||||||
968 | 30.33a | 13.89ab | 3.39b | 0.67a | 17.95ab | 0.08ab | ||||||||
D2 | Y968 | 29.00b | 12.81ab | 1.54c | 0.34bc | 14.69bc | 0.08ab | |||||||
968 | 26.33c | 12.16b | 1.13cd | 0.41b | 13.70cb | 0.07bc | ||||||||
D3 | Y968 | 25.00d | 9.01c | 1.05de | 0.18c | 10.24cd | 0.07bc | |||||||
968 | 23.33e | 8.82c | 0.64e | 0.20c | 9.66e | 0.06c | ||||||||
方差分析ANOVA | 密度 (D) | ** | ** | ** | ** | ** | ** | |||||||
株型 (P) | ** | NS | ** | NS | ** | ** | ||||||||
D×P | NS | NS | * | NS | NS | NS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doi: 10.1111/pbi.13780 pmid: 35075761 |
[15] |
|
[16] |
|
[17] |
|
[18] |
李少昆, 王崇桃. 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6): 1941-195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09.06.009.
|
|
|
[19] |
付健, 杨克军, 王玉凤, 张翼飞, 王智慧, 赵莹, 谷英楠, 杨系玲, 刘慧迪, 张发明.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寒地高产玉米品种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4, 22(6): 84-90.
|
|
|
[20] |
唐丽媛, 马玮, 李连禄, 赵明.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对密度的光谱特征响应.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3, 33(3): 770-775.
|
|
|
[21] |
王志刚, 高聚林, 任有志, 赵明, 董志强, 李少昆, 杨凤山. 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冠层结构的研究. 玉米科学, 2007, 15(6): 51-56.
|
|
|
[22] |
邬小春. 密度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单株生产力与群体产量的影响[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
|
|
[23] |
柏延文.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
|
[24] |
赵刚, 王淑英, 樊廷录, 党翼, 王磊, 张建军, 李尚中, 程万莉. 西北旱塬区不同株型玉米增密对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 36(4): 101-108.
|
|
|
[25] |
|
[26] |
徐宗贵, 孙磊, 王浩, 王淑兰, 王小利, 李军. 种植密度对旱地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13): 2463-2475.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7.13.006.
|
|
|
[27] |
|
[28] |
王帅丽, 穆心愿, 杨豫龙, 徐佳敏, 刘天学, 温涛, 付景, 郑玉珍, 赵亚丽, 李鸿萍, 张改平, 赵霞. 供氮水平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素吸收、干物质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23, 31(4): 118-130.
|
|
|
[29] |
胡巍巍, 赵会杰, 李洪岐, 袁利刚, 赵雪娟, 郑静静.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冠层光合特性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42(1): 23-27.
|
|
|
[30] |
|
[31] |
赵久然, 宋伟, 苏爱国, 邢锦丰, 张如养, 王元东, 王继东, 王帅帅. 分子标记辅助快速缩小玉米叶夹角改良京科968株型的方法. CN201810151660.8[P]. 2021-04-27.
|
|
|
[32] |
|
[33] |
doi: 10.1111/nph.17611 pmid: 34245568 |
[34] |
吕丽华, 王璞, 易镇邪, 魏凤桐, 刘明. 密度对夏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07, 15(2): 79-81.
|
|
|
[35] |
董树亭, 胡昌浩, 岳寿松, 王群瑛, 高荣岐, 潘子龙. 夏玉米群体光合速率特性及其与冠层结构、生态条件的关系.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2, (4): 372-378.
|
|
|
[36] |
徐彤, 吕艳杰, 邵玺文, 耿艳秋, 王永军. 不同时期化控对密植玉米冠层结构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23, 49(2): 472-484.
doi: 10.3724/SP.J.1006.2023.23028 |
doi: 10.3724/SP.J.1006.2023.23028 |
|
[37] |
申丽霞, 王璞, 张红芳, 易镇邪. 施氮对夏玉米不同部位籽粒灌浆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5, 31(4): 532-534.
|
|
|
[38] |
齐华, 梁熠, 赵明, 王敬亚, 吴亚男, 刘明. 栽培方式对玉米群体结构的调控效应. 华北农学报, 2010, 25(3): 134-139.
doi: 10.7668/hbnxb.2010.03.029 |
doi: 10.7668/hbnxb.2010.03.029 |
|
[39] |
刘月, 明博, 李姚姚, 王克如, 侯鹏, 薛军, 李少昆, 谢瑞芝. 基于根冠协调发展的东北春玉米高产种植密度分析. 作物学报, 2023, 49(3): 795-807.
doi: 10.3724/SP.J.1006.2023.23026 |
doi: 10.3724/SP.J.1006.2023.23026 |
|
[40] |
李栋浩, 姜雪连, 佟玲. 种植密度对制种玉米根冠生长及耗水量的影响.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4, 32(12): 1091-1097.
|
|
|
[41] |
杨胜飞, 肖金宝, 王佩, 白延倩, 杨任涛, 刘铁宁, 韩清芳, 贾志宽. 减源对密植夏玉米光合性能及根系特性调控效应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3(6): 62-79.
|
|
|
[42] |
朴琳. 综合栽培措施对春玉米密植群体冠-根调节机制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6.
|
|
|
[43] |
张亮. 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根-冠协同关系及其调控[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
|
[44] |
|
[45] |
|
[46] |
|
[47] |
赵江, 张怡明, 牛兴奎, 刘鑫, 李少昆, 张凤路. 不同密度条件下春玉米根系性状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1, 26(S1): 99-103.
doi: 10.7668/hbnxb.2011.S1.021 |
|
|
[48] |
|
[49] |
|
[50] |
|
[51] |
doi: 10.1186/s12870-024-04755-9 pmid: 38291371 |
[1] | 曹文茁, 于振文, 张永丽, 张振, 石玉, 王永军. 不同施氮量下黑土地春玉米籽粒淀粉积累动态及产量形成差异[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2): 4431-4443. |
[2] | 田龙兵, 沈兆崟, 赵孝天, 张放, 侯文峰, 高强, 王寅.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1): 4221-4237. |
[3] | 雷新慧, 吴怡欣, 王家乐, 陶金才, 万晨茜, 王孟, 高小丽, 冯佰利, 高金锋. 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对甜荞光合特性、产量及抗倒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 264-277. |
[4] | 刘涵, 丁迪, 汪江涛, 郑宾, 王笑笑, 朱晨旭, 刘娟, 刘领, 付国占, 焦念元. 玉米穗型与种植密度对玉米花生间作种间竞争的协调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9): 3758-3769. |
[5] | 鲁科丹, 路远, 王蕊, 党廷辉. 不同氮素管理模式对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及N2O排放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8): 3642-3653. |
[6] | 杨王华, 刘志娟, 巩敬锦, 付真真, 张太林, 张晓龙, 沈彦军, 杨晓光. 东北地区未来春玉米干旱风险时空分布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2): 2336-2349. |
[7] | 覃凤, 汪小飞, 吴臻, 胡一波, 王小琴, 张家伟, 蔡铁. 集雨种植模式下种植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小麦茎秆糖积累及倒伏性能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 65-79. |
[8] | 路梦莉, 张雅婷, 任红, 王土金, 韩一鸣, 李文阳, 李从锋. 增密对春玉米籽粒胚乳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9): 1646-1657. |
[9] | 尉亚囡, 薄其飞, 唐安, 高嘉瑞, 马田, 尉熊熊, 张方方, 周祥利, 岳善超, 李世清. 长期覆膜和施用有机肥对黄土高原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9): 1708-1717. |
[10] | 刘娜, 谢畅, 黄海云, 姚瑞, 徐爽, 宋海玲, 于海秋, 赵新华, 王婧, 蒋春姬, 王晓光. 施钾量对花生根系和根瘤特性、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4): 635-648. |
[11] | 王永亮, 胥子航, 李申, 梁哲铭, 薛晓蓉, 白炬, 杨治平. 秸秆还田与花后灌溉提高春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8): 3599-3614. |
[12] | 牟海萌, 孙丽芳, 王壮壮, 王宇, 宋一凡, 张荣, 段剑钊, 谢迎新, 康国章, 王永华, 郭天财.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两冬小麦品种抗倒性能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5): 2863-2879. |
[13] | 熊伟仡, 徐开未, 刘明鹏, 肖华, 裴丽珍, 彭丹丹, 陈远学. 不同氮用量对四川春玉米光合特性、氮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9): 1735-1748. |
[14] | 张家桦,杨恒山,张玉芹,李从锋,张瑞富,邰继承,周阳晨. 不同滴灌模式对东北春播玉米籽粒淀粉积累及淀粉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7): 1332-1345. |
[15] | 耿文杰, 李宾, 任佰朝, 赵斌, 刘鹏, 张吉旺. 种植密度和喷施乙烯利对夏玉米木质素代谢和抗倒伏性能的调控[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 307-3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