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Vol. 57 ›› Issue (12): 2336-2349.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4.12.006
杨王华1(), 刘志娟1(
), 巩敬锦1, 付真真1, 张太林1, 张晓龙2, 沈彦军2, 杨晓光1
收稿日期:
2023-10-12
接受日期:
2024-03-27
出版日期:
2024-06-16
发布日期:
2024-06-25
通信作者:
联系方式:
杨王华,E-mail:ywh@cau.edu.cn。
基金资助:
YANG WangHua1(), LIU ZhiJuan1(
), GONG JingJin1, FU ZhenZhen1, ZHANG TaiLin1, ZHANG XiaoLong2, SHEN YanJun2, YANG XiaoGuang1
Received:
2023-10-12
Accepted:
2024-03-27
Published:
2024-06-16
Online:
2024-06-25
摘要:
【目的】 干旱是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东北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玉米生产基地,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频发重发严重影响玉米的高产稳产。评估未来气候情景下东北地区春玉米干旱发生风险及其空间格局变化,为该地区春玉米防旱避灾以及保障其高产稳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东北地区春玉米潜在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基于ISIMIP输出的SSP1-2.6、SSP3-7.0和SSP5-8.5 3种气候情景的1981—2060年逐日气象资料以及5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4年春玉米生育期资料,选取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rop water deficit index,CWDI)为农业干旱指标,分析东北地区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不同等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选择最优概率理论分布函数进行干旱指数序列的概率估算,基于信息扩散理论估算得到各点春玉米不同等级干旱风险,构建干旱风险指数,评估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东北地区春玉米干旱发生风险及未来各等级风险区的空间格局变化。【结果】 (1)1981—2014年东北地区春玉米全生育期干旱指数总体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表现为内蒙古东四盟(57.3%)>黑龙江省(40.6%)>辽宁省(39.5%)>吉林省(38.9%)。(2)研究区域春玉米生育中期干旱指数整体高于生育前期和生育后期。其中,2030s和2050s研究区域春玉米生育前期干旱风险概率为轻旱>中旱≈重旱>特旱,生育中期干旱风险概率为特旱>重旱>轻旱≈中旱,生育后期干旱风险概率轻旱>中旱>重旱>特旱。(3)1981—2060年,SSP1-2.6低排放情景下,东北地区春玉米较高等级干旱风险发生概率将减少,极高和较高干旱风险区明显向西南收缩,2030s和2050s面积占比分别减少5.4%和9.6%、0.8%和2.5%;而SSP3-7.0和SSP5-8.5两个高排放情景下,较高等级干旱风险发生概率增加,且较高干旱风险区向东北扩张,2050s面积占比分别增加8.5%和9.7%。【结论】 基于干旱风险指数的未来干旱风险时空分布格局中,东北春玉米干旱风险呈现由西南向东北减少的特征,且未来SSP3-7.0和SSP5-8.5情景下,较高干旱风险区向东北方向扩张,需关注作物关键生育时期提出针对性的防御措施。
杨王华, 刘志娟, 巩敬锦, 付真真, 张太林, 张晓龙, 沈彦军, 杨晓光. 东北地区未来春玉米干旱风险时空分布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2): 2336-2349.
YANG WangHua, LIU ZhiJuan, GONG JingJin, FU ZhenZhen, ZHANG TaiLin, ZHANG XiaoLong, SHEN YanJun, YANG XiaoGuang. Drought Risk for Spring Maize in the Future and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Northeast China[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24, 57(12): 2336-2349.
[1] |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发布. 中国气象报, 2021,08-10(001).
|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Working Group I Report Released. China Meteorological News, 2021,08-10(001). (in Chinese)
|
|
[2] |
李芬, 于文金, 张建新, 朱凤琴, 刘英丽. 干旱灾害评估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7): 891-898.
|
doi: 10.11820/dlkxjz.2011.07.015 |
|
[3] |
|
[4] |
|
[5] |
韩冬荟, 赵金媛, 胡琦, 潘学标, 王萍, 易国庆, 郭颖达, 王浩然, 和骅芸, 陈立新. 东北地区粮食作物产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 26(3): 188-200.
|
|
|
[6] |
刘志娟, 杨晓光, 吕硕, 王静,
|
|
|
[7] |
李明, 王贵文, 张莲芝. 基于SPEI的中国东北地区干旱分区及其气候特征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6): 65-70.
|
|
|
[8] |
马建勇, 许吟隆, 潘婕. 基于SPI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1961—2009年东北地区5—9月干旱趋势分析.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28(3): 90-95.
|
|
|
[9] |
邹旭恺, 张强. 近半个世纪我国干旱变化的初步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 2008, 19(6): 679-687.
|
|
|
[10] |
曲美慧, 涂钢, 冯喜媛. 1961—2019年东北地区作物生长不同阶段极端干期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22, 31(2): 242-251.
|
|
|
[11] |
|
[12] |
李莎. 春玉米产量年际变化影响因素及施肥对策.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11.
|
|
|
[13] |
|
[14] |
|
[15] |
doi: 10.1038/s41598-017-06929-y pmid: 28747711 |
[16] |
|
[17] |
|
[18] |
李叶蓓, 陶洪斌, 王若男, 张萍, 吴春江, 雷鸣, 张巽, 王璞. 干旱对玉米穗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23(4): 383-391.
|
|
|
[19] |
张继权, 荣广智, 李天涛, 方伟华. 多致灾因子诱发地质灾害链综合风险评价技术. 中国减灾, 2022(7): 23-26.
|
|
|
[20] |
刘庚山, 郭安红, 安顺清, 刘巍巍. 帕默尔干旱指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4): 21-27.
|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姚玉璧, 董安祥, 王毅荣, 张秀云, 杨金虎. 基于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中国春季区域干旱特征比较研究. 干旱区地理, 2007, 30(1): 22-29. (in Chinese)
|
|
|
[31] |
李尚飞, 戈文艳, 王飞. 1982—2019年中国北方干旱事件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2023, 30(3): 251-259.
|
|
|
[32] |
周丹, 张勃, 任培贵, 张春玲, 杨尚武, 季定民.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陕西省近50a干旱特征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4): 677-688.
|
doi: 10.11849/zrzyxb.2014.04.012 |
|
[33] |
张强, 姚玉璧, 李耀辉, 黄建平, 马柱国, 王芝兰, 王素萍, 王莺, 张宇. 中国干旱事件成因和变化规律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气象学报, 2020, 78(3): 500-521.
|
|
|
[34] |
李忆平, 李耀辉. 气象干旱指数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干旱气象, 2017, 35(5): 709-72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5-0709 |
|
|
[35] |
沈国强, 郑海峰, 雷振锋. SPEI指数在中国东北地区干旱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 生态学报, 2017, 37(11): 3787-3795.
|
|
|
[36] |
朱自玺, 刘荣花, 方文松, 王友贺. 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评估指标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003, 12(1): 145-150.
|
|
|
[37] |
张艳红, 吕厚荃, 李森.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在农业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 气象科技, 2008, 36(5): 596-600.
|
|
|
[38] |
董朝阳, 刘志娟, 杨晓光. 北方地区不同等级干旱对春玉米产量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11): 157-164.
|
|
|
[39] |
杨晓晨, 明博, 陶洪斌, 王璞. 中国东北春玉米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23(6): 758-767.
|
|
|
[40] |
董朝阳, 杨晓光, 杨婕, 解文娟, 叶清, 赵锦, 李克南. 中国北方地区春玉米干旱的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20): 4234-4245.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3.20.006.
|
|
|
[41] |
黄晚华, 杨晓光, 曲辉辉, 冯利平, 黄彬香, 王靖, 施生锦, 武永峰, 张晓煜, 肖小平, 杨光立, 李茂松. 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春玉米季节性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8): 28-34.
|
|
|
[42] |
|
[43] |
孙滢悦, 张立峰, 陈鹏.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吉林省旅游地资源灾害风险评价. 湖北农业科学, 2014, 53(20): 5007-5010.
|
|
|
[44] |
|
[45] |
王素萍, 张存杰, 李耀辉, 冯建英, 王劲松.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1960—2011年中国不同时间尺度干旱特征. 中国沙漠, 2014, 34(3): 827-834.
|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13.00382 |
|
[46] |
张晨霞, 陈方正, 黄明霞, 李林超, 肖登攀, 冯璞玉, 刘德立, 胡克林. 基于CMIP6气候模式的东北三省农业水热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3, 39(3): 94-103.
|
|
|
[47] |
王莹, 张舒, 徐永清, 阙粼婧, 李新华, 黄英伟, 陈雪, 王蕾. 近50a黑龙江省5—9月气象干旱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干旱气象, 2023, 41(4): 540-54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4-0540 |
|
|
[48] |
裴志方. 东北松嫩平原春玉米干旱灾害监测及风险评估研究[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
|
[49] |
王晓煜, 杨晓光, 孙爽, 解文娟.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潜力及资源利用效率比较.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10): 3091-3102.
|
|
|
[50] |
赵彦茜, 肖登攀, 唐建昭, 柏会子. 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适应措施. 水土保持研究, 2019, 26(6): 317-326.
|
|
|
[51] |
|
[52] |
|
[53] |
段青云, 夏军, 缪驰远, 孙巧红. 全球气候模式中气候变化预测预估的不确定性. 自然杂志, 2016, 38(3): 182-188.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16.03.004 |
doi: 10.3969/j.issn.0253-9608.2016.03.004 |
|
[54] |
王蕾, 张百超, 石英, 韩振宇, 陆波. IPCC AR6报告关于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主要结论的解读.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2, 18(4): 389-394.
|
|
|
[55] |
|
[56] |
|
[57] |
侯云鹏, 孔丽丽, 蔡红光, 刘慧涛, 高玉山, 王永军, 王立春. 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干物质与养分的积累分配特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20): 3559-357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9.20.007.
|
|
|
[58] |
黄志刚, 肖烨, 张国, 曹云, 彭保发. 气候变化背景下松嫩平原玉米灌溉需水量估算及预测. 生态学报, 2017, 37(7): 2368-2381.
|
|
|
[59] |
马丹阳, 尹云鹤, 吴绍洪, 郑度. 中国干湿格局对未来高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 地理学报, 2019, 74(5): 857-874.
doi: 10.11821/dlxb201905002 |
doi: 10.11821/dlxb201905002 |
|
[60] |
李英歌. 东北地区玉米干旱的时空分布及风险评估[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
|
|
|
[61] |
霍治国, 李世奎, 王素艳, 刘锦銮, 薛昌颖.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6): 692-703.
|
doi: 10.11849/zrzyxb.2003.06.007 |
[1] | 曹文茁, 于振文, 张永丽, 张振, 石玉, 王永军. 不同施氮量下黑土地春玉米籽粒淀粉积累动态及产量形成差异[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2): 4431-4443. |
[2] | 鲁科丹, 路远, 王蕊, 党廷辉. 不同氮素管理模式对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及N2O排放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8): 3642-3653. |
[3] | 尉亚囡, 薄其飞, 唐安, 高嘉瑞, 马田, 尉熊熊, 张方方, 周祥利, 岳善超, 李世清. 长期覆膜和施用有机肥对黄土高原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9): 1708-1717. |
[4] | 张卫建, 尚子吟, 张俊, 严圣吉, 邓艾兴, 张鑫, 郑成岩, 宋振伟.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建设[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2): 4467-4477. |
[5] | 史鑫蕊, 韩百书, 王紫芊, 张媛铃, 李萍, 宗毓铮, 张东升, 高志强, 郝兴宇. 基于APSIM模型模拟分析气候变化对不同熟性北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9): 3772-3787. |
[6] | 王永亮, 胥子航, 李申, 梁哲铭, 薛晓蓉, 白炬, 杨治平. 秸秆还田与花后灌溉提高春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8): 3599-3614. |
[7] | 张志良, 和志豪, 茹晓雅, 蒋腾聪, 何英彬, 冯浩, 于强, 何建强.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马铃薯种植气候适宜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8): 3530-3542. |
[8] | 张文婧, 赵锦, 崔文倩, 黎满耀, 李娥, 弓晓雅, 杨晓光. 气候平均态和极端态变化对东北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0): 1859-1870. |
[9] | 赵政鑫,王晓云,田雅洁,王锐,彭青,蔡焕杰. 未来气候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氮肥种类对夏玉米产量及土壤氨挥发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 104-117. |
[10] | 熊伟仡, 徐开未, 刘明鹏, 肖华, 裴丽珍, 彭丹丹, 陈远学. 不同氮用量对四川春玉米光合特性、氮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9): 1735-1748. |
[11] | 郭世博, 张方亮, 张镇涛, 周丽涛, 赵锦, 杨晓光.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的可能影响XIV.东北大豆高产稳产区及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9): 1763-1780. |
[12] | 张家桦,杨恒山,张玉芹,李从锋,张瑞富,邰继承,周阳晨. 不同滴灌模式对东北春播玉米籽粒淀粉积累及淀粉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7): 1332-1345. |
[13] | 任义方,杨章平,零丰华,肖良文. 江苏奶牛热应激风险区划及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2): 4513-4525. |
[14] | 徐芳蕾,张杰,李阳,张伟伟,薄其飞,李世清,岳善超. 施肥方式对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2): 2360-2371. |
[15] | 唐建昭,王靖,肖登攀,潘学标. 马铃薯生长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5): 921-9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