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麻碧娇,苟志文,殷文,于爱忠,樊志龙,胡发龙,赵财,柴强. 干旱灌区麦后复种绿肥与施氮水平对小麦光合性能与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8): 3501-3515. |
[2] |
侯慧芝,张绪成,尹嘉德,方彦杰,王红丽,于显枫,马一凡,张国平,雷康宁. 旱地化肥分层和深施对春小麦水肥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7): 3289-3302. |
[3] |
张泽民,吕昌河. 青藏高原不同积温条件下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1): 2135-2149. |
[4] |
坚天才,吴宏亮,康建宏,李鑫,刘根红,陈倬,高娣. 氮素缓解春小麦花后高温早衰的荧光特性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5): 3355-3368. |
[5] |
王钧,李广,闫丽娟,刘强,聂志刚. 旱地春小麦产量对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的响应模拟[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5): 904-916. |
[6] |
贾立国,石晓华,苏亚拉其其格,秦永林,于静,陈杨,樊明寿. 我国春麦区小麦化肥有机替代潜力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3): 4855-4865. |
[7] |
王西娜,于金铭,谭军利,张佳群,魏照清,王朝辉. 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氮磷钾需求及化肥减施潜力[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3): 4891-4903. |
[8] |
相吉山,刘鹏鹏,桑伟,崔凤娟,韩新年,聂迎彬,孔德真,邹波,徐红军,穆培源. 新疆春小麦品种Pins基因等位变异及其对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9): 3857-3866. |
[9] |
焦亚鹏,齐鹏,王晓娇,武均,姚一铭,蔡立群,张仁陟. 施氮量对农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2): 2423-2434. |
[10] |
殷文,柴强,胡发龙,樊志龙,范虹,于爱忠,赵财. 干旱内陆灌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春小麦田土壤水分利用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7): 1247-1259. |
[11] |
樊志龙,赵财,刘畅,于爱忠,殷文,胡发龙,柴强. 一膜两年用少耕轮作对水氮减投小麦产量形成的促进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19): 3651-3662. |
[12] |
孙世坤,刘文艳,刘 静,王玉宝,陈帝伊,吴普特. 河套灌区春小麦生产水足迹影响因子敏感性及贡献率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14): 2751-2762. |
[13] |
周新力,詹刚明,黄丽丽,韩德俊,康振生. 80份国外春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性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8): 1518-1526. |
[14] |
侯慧芝, 吕军峰, 郭天文, 张国平, 董博, 张绪成. 旱地全膜覆土穴播对春小麦耗水、产量和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22): 4392-4404. |
[15] |
高天鹏,安黎哲,冯虎元. 增强UV-B辐射和干旱对不同品种春小麦生长、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6): 1933-19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