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 ›› 2025, Vol. 58 ›› Issue (14): 2821-2837.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5.14.009
宣泽鹏1,2(), 冯慧瑶1,2, 陈美淇2,3, 徐基胜2, 刘梦璇2,5, 赵炳梓2,4,*(
), 张佳宝1,2,*(
)
收稿日期:
2024-09-14
接受日期:
2024-11-02
出版日期:
2025-07-17
发布日期:
2025-07-17
通信作者:
联系方式:
宣泽鹏,E-mail:1372298027@qq.com。
基金资助:
XUAN ZePeng1,2(), FENG HuiYao1,2, CHEN MeiQi2,3, XU JiSheng2, LIU MengXuan2,5, ZHAO BingZi2,4,*(
), ZHANG JiaBao1,2,*(
)
Received:
2024-09-14
Accepted:
2024-11-02
Published:
2025-07-17
Online:
2025-07-17
摘要:
【目的】探讨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农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为秸秆与化肥的科学配施及作物生产力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进行为期8年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试验(2012—2020),设置不施肥对照(NF)、单施化肥(F)、单施秸秆(S)、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FS)4个处理,测定17种常用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计算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MFI),同时测定根际与非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探究化肥以及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耦合影响及土壤性质中主要的驱动因子。【结果】F和FS较NF处理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和MFI,但S处理只增加了土壤MFI,对产量无显著影响。随机森林模型显示,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全氮(TN)是影响MFI的最关键因素。施肥还显著改变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与NF处理相比,F和FS处理显著增加了非根际微生物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以及根际真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可溶性有机碳是影响非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的关键因素。网络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发现,MFI与非根际和根际微生物网络模块相对丰度显著相关。高产组(F和FS处理)在非根际土壤中富集的物种,如Hannaella、Chaetomium等,具有较强的氨基酸、核苷酸代谢能力,对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具有正效应;低产组(NF与S处理)则在非根际与根际土壤中富集了不利于土壤养分固持的物种,如Solibacterales、Phycicoccus和Pleosporales。【结论】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通过增加土壤酶活性和全氮含量来增强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同时在非根际土壤中富集参与养分循环、提高酶活性和增强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能力的特定物种(Hannaella、Chaetomium等)从而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宣泽鹏, 冯慧瑶, 陈美淇, 徐基胜, 刘梦璇, 赵炳梓, 张佳宝.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4): 2821-2837.
XUAN ZePeng, FENG HuiYao, CHEN MeiQi, XU JiSheng, LIU MengXuan, ZHAO BingZi, ZHANG JiaBao. Effects of Straw Returning Combined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 on Soil 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25, 58(14): 2821-2837.
表1
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基本性质"
土壤性质 Soil property | NF | F | S | FS |
---|---|---|---|---|
pH | 8.53±0.04a | 8.26±0.03c | 8.48±0.02b | 8.19±0.04d |
有机质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g·kg-1) | 9.90±1.02c | 12.95±0.39b | 13.20±0.61b | 22.11±1.33a |
全氮 Total nitrogen, TN (g·kg-1) | 0.62±0.04d | 0.84±0.06b | 0.74±0.01c | 1.05±0.06a |
全磷 Total Phosphorus, TP (g·kg-1) | 0.95±0.06b | 1.37±0.14a | 0.91±0.05b | 1.31±0.09a |
全钾 Total potassium, TK (g·kg-1) | 15.7±0.59a | 16.36±0.58a | 15.08±0.35a | 16.43±0.68a |
有效磷 Available phosphorus, AP (mg·kg-1) | 2.47±0.88b | 9.08±1.08a | 2.68±1.10b | 9.92±1.93a |
速效钾 Available potassium, AK (mg·kg-1) | 52.68±2.06d | 100.39±8.49b | 71.98±6.19c | 159.57±11.18a |
硝态氮 Nitrate nitrogen, NO3--N (mg·kg-1) | 6.90±0.85c | 8.32±0.92b | 9.88±0.76b | 13.18±2.68a |
微生物生物量碳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mg·kg-1) | 185.12±31.16d | 352.17±34.21b | 264.22±36.45c | 454.91±68.84a |
微生物生物量氮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MBN (mg·kg-1) | 27.84±4.22c | 53.15±4.14a | 27.84±2.00c | 47.03±5.43b |
可溶性有机碳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mg·kg-1) | 30.16±1.92b | 34.41±3.97b | 32.89±1.58b | 44.25±3.50a |
可溶性有机氮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 (mg·kg-1) | 5.19±0.73b | 6.44±2.63b | 8.27±0.70b | 9.64±1.08a |
表2
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酶活性"
酶活性 Enzyme activity | NF | F | S | FS |
---|---|---|---|---|
β-葡萄糖苷酶 β-glucosidase, BG (mg·g-1·h-1) | 166.2±12.57d | 280.5±12.1b | 215.83±17.31c | 479.75±67.85a |
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 β-1,4-N-acetylglucosaminidase, NAG (mg·kg-1·h-1) | 35.65±2.51d | 79.89±4.67b | 52.50±9.31c | 130.86±17.07a |
脲酶 Urease, UR (mg·kg-1·h-1) | 130.86±17.07a | 1.63±0.21b | 2.17±0.12a | 1.23±0.29c |
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 AKP (mg·g-1·h-1) | 901.09±69.33d | 1604.89±186.31b | 1078.93±93.18c | 1979.98±282.57a |
转化酶 Invertase, INV (mg·g-1·h-1) | 1362.49±115.25d | 2343.29±247.09b | 1751.53±92.22c | 3682.54±467.48a |
[1] |
朱兆良, 金继运.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2): 259-273.
|
|
|
[2] |
唐继伟, 林治安, 李娟, 袁亮, 徐久凯, 田昌玉, 温延臣, 赵秉强. 潮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肥用量阈值及土壤硝态氮年际变化.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12): 2246-2252.
|
|
|
[3] |
|
[4] |
冀建华, 吕真真, 刘淑珍, 侯红乾, 刘益仁, 刘秀梅, 李絮花, 蓝贤瑾. 长期施用化肥对南方稻田土壤酸化和盐基离子损失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3): 2599-2611.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4.13.008.
|
|
|
[5] |
孟凡乔.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 贡献与启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9, 27(2): 198-205.
|
|
|
[6] |
|
[7] |
|
[8] |
|
[9] |
刘淑军, 李冬初, 黄晶, 曲潇林, 马常宝, 王慧颖, 于子坤, 张璐, 韩天富, 柳开楼, 申哲, 张会民. 近30年来我国小麦和玉米秸秆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还田减肥潜力.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6): 3140-3155.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3.16.008.
|
|
|
[10] |
赵亚丽, 郭海斌, 薛志伟, 穆心愿, 李潮海.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6): 1785-1792.
|
|
|
[11] |
王晶, 孙松青, 李雪, 高凤婕, 吴钦泉, 石国明, 胡凯, 耿立中, 马学文.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轮作小麦-玉米产量、土壤养分及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3, 51(4): 85-90.
|
|
|
[12] |
|
[13] |
周晓果. 林下植物功能群丧失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D]. 南宁: 广西大学, 2016.
|
|
|
[14] |
|
[15] |
唐继伟, 徐久凯, 温延臣, 田昌玉, 林治安, 赵秉强. 长期单施有机肥和化肥对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 25(11): 1827-1834.
|
|
|
[16] |
张北赢, 陈天林, 王兵. 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1): 182-187.
|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2796 |
|
[17] |
|
[18] |
|
[19] |
陈美淇, 马垒, 赵炳梓, 范树印, 谭钧, 鞠振山, 朱锦尉, 徐国华, 王淑媛, 徐基胜, 张佳宝. 木本泥炭对红黄壤性水田土壤有机质提升和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土壤, 2020, 52(2): 279-286.
|
|
|
[20] |
梁路, 张卫杰, 徐博涵, 庄秋丽, 姜秀芳, 黄玉波. 有机无机肥配施影响土壤肥力与土壤环境的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51(3): 1-11.
|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3.001 |
|
[21] |
马垒, 李燕, 魏建林, 李子双, 周晓琳, 郑福丽, 吴小宾, 王利, 刘兆辉, 谭德水. 长期秸秆还田对潮土真菌群落、酶活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22, 43(10): 4755-4764.
|
|
|
[22] |
|
[23] |
|
[24] |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 1999: 296-338.
|
|
|
[25] |
|
[26] |
韩紫璇, 房静静, 武雪萍, 姜宇, 宋霄君, 刘晓彤. 长期秸秆配施化肥下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微生物量与小麦产量的协同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8): 1503-151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3.08.007.
|
|
|
[27] |
|
[28] |
关松荫.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294-338.
|
|
|
[29] |
doi: 10.1126/science.1215442 pmid: 22246775 |
[30] |
熊定鹏, 赵广帅, 武建双, 石培礼, 张宪洲. 羌塘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关系格局. 生态学报, 2016, 36(11): 3362-3371.
|
|
|
[31] |
白震, 张明, 宋斗妍, 张旭东. 不同施肥对农田黑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8, 28(7): 3244-3253.
|
|
|
[32] |
冯海萍, 陈卓, 杨虎. 微生物菌剂对连作芹菜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与结构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4, 42(2): 53-61, 70.
|
|
|
[33] |
|
[34] |
赵自超, 韩笑, 石岳峰, 吴文良, 孟凡乔. 硝化和脲酶抑制剂对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固碳减排效果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6): 254-262.
|
|
|
[35] |
|
[36] |
|
[37] |
甄丽莎, 谷洁, 高华, 秦清军, 陈强龙. 秸秆还田与施肥对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12, 32(9): 1811-1818.
|
|
|
[38] |
陈素英, 张喜英, 孙宏勇, 邵立威. 华北平原秸秆覆盖冬小麦减产原因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5): 519-525.
|
|
|
[39] |
|
[40] |
范淼珍, 尹昌, 范分良, 宋阿琳, 王伯仁, 李冬初, 梁永超. 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3): 833-838.
|
|
|
[41] |
|
[42] |
林先贵, 冯有智. 潮土农田微生物研究进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24(4): 416-434.
|
|
|
[43] |
郭伟, 周云鹏, 陈美淇, 李丹丹, 王青霞, 周谈坛, 赵炳梓. 秸秆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潮土关键微生物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24, 61(4): 1134-1146.
|
|
|
[44] |
练金山, 王慧颖, 徐明岗, 魏文良, 段英华, 刘树堂. 长期施用有机肥潮土细菌的多样性及功能预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27(12): 2073-2082.
|
|
|
[45] |
周晶. 长期施氮对东北黑土微生物及主要氮循环菌群的影响[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17.
|
|
|
[46] |
pmid: 23794962 |
[47] |
|
[48] |
|
[49] |
罗嘉润, 宋文杰, 刘伟, 张大弘, 江勋, 卢碧林.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早期对水稻生长、土壤性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3, 31(10): 2019-2034.
|
|
|
[50] |
赵金花, 陈林, 段衍, 张丛志, 马东豪, 张佳宝. 秸秆还田配合化肥减施对潮土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23, 60(1): 189-200.
|
|
|
[51] |
|
[52] |
|
[53] |
李月, 张水清, 韩燕来, 李世莹, 王祎, 李慧, 李芳, 谭金芳.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肥对潮土酶活性和真菌群落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20, 29(7): 1359-1366.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20.07.010 |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60] |
|
[61] |
|
[62] |
|
[1] | 张昊鑫, 于晟玥, 雷秋良, 杜新忠, 张继宗, 安妙颖, 樊秉乾, 罗加法, 刘宏斌. 基于RothC模型的东北旱地和稻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模拟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8): 1564-1578. |
[2] | 赵勇, 张仲富, 王禹童, 艾静, 刘家勇, 吴建明, 邓军, 张跃彬. 施钾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甘蔗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3): 2630-2644. |
[3] | 马玉洁, 李旭, 翟英芳, 李敬宇, 付鑫, 彭正萍. 秸秆还田方式和施氮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2): 2397-2410. |
[4] | 张旸, 高燕, 张延, 黄丹丹, 陈学文, 张士秀, 梁爱珍. 秸秆还田方式对东北黑土氮素矿化和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0): 1958-1968. |
[5] | 高娅菲, 赵媛博, 徐玲, 孙嘉悦, 夏煜轩, 薛丹, 武海雯, 宁航, 吴安驰, 吴林. 冷浸田改种泥炭藓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且降低胞外酶活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8): 1533-1546. |
[6] | 高尚洁, 刘杏认, 李迎春, 柳晓婉. 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增温潜势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5): 935-949. |
[7] | 孙昭安, 张译文, 江丽华, 李昭君, 郭鑫, 曹慧, 孟凡乔. 番茄嫁接和施氮对氮肥去向和氮平衡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4): 755-764. |
[8] | 马荣辉, 杨武杰, 于蕾, 杨泽龙, 王健, 郭跃升. 山东省作物秸秆和畜禽粪尿有机肥资源现状及替代化肥潜力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4): 721-739. |
[9] | 王月梅, 田海梅, 王西娜, 郝雯悦, 吕喆铭, 于金铭, 谭军利, 王朝辉. 引黄灌区连续减施化肥对春小麦产量稳定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3): 539-554. |
[10] | 高慧珊, 李根明, 张进财, 姬广兴, 李青松. 河南省畜禽粪便同效当量替代化肥供需平衡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3): 4746-4760. |
[11] | 姜亚楠, 亓方剑, 李维维, 陈巨莲, 谭晓玲. 温度升高通过小麦根际微生物加快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的种群增长[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0): 4045-4056. |
[12] | 张毅, 刘颖, 程存刚, 李燕青, 李壮. 牛粪与化肥配施比例对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库和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0): 4107-4118. |
[13] | 孙悦, 任科宇, 邹洪琴, 高洪军, 张水清, 李德近, 李冰洁, 廖楚芊, 段英华, 徐明岗. 黑土与潮土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对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9): 3823-3834. |
[14] | 彭治鑫, 张希芬, 韩小斌, 司国栋, 徐康文, 张成省. 脂肪酸类天然产物2E,4E-癸二烯酸对烟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8): 3601-3611. |
[15] | 杨立达, 彭新月, 朱文雪, 赵静, 袁晓婷, 林萍, 罗凯, 李易玲, 罗春明, 李雨泽, 杨文钰, 雍太文. 秸秆还田与灌溉方式对大豆玉米带状间作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7): 3366-33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