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Animal Nutrition
Thi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ive yeast and yeast cell wall polysaccharides on growth performance, rumen function and plasma lipopolysaccharides (LPS) content and immunity parameters of beef cattle. Forty Qinchuan cattle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four treatments with 10 replicates in each treatment. The dietary treatments were: control diet (CTR), CTR supplemented with 1 g live yeast (2×1010 live cell g–1 per cattle per day (YST1), CTR supplemented with 2 g live yeast per cattle per day (YST2) and CTR supplemented with 20 g of yeast cell wall polysaccharides (30.0%≤β-glucan≤35.0%, and 28.0%≤mannanoligosaccharide≤32.0%) per cattle per day (YCW). The average daily gain was higher (P=0.023) and feed conversion ratio was lower (P=0.042) for the YST2 than the CTR. The digestibility of neutral detergent fiber (P=0.039) and acid detergent fiber (P=0.016) were higher in yeast supplemented groups. The acetic acid:propionic acid of the YST2 was lower compared with the CTR (P=0.033). Plasma LPS (P=0.032), acute phase protein haptoglobin (P=0.033), plasma amyloid A (P=0.015) and histamine (P=0.038) were lower in the YST2 compared with the CTR. The copies of fibrolytic microbial populations such as Fibrobacter succinogenes S85, Ruminococcus albus 7 and 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 FD-1 of the YST2 were higher (P<0.001), while the copies of typical lactate producing bacteria Streptococcus bovis JB1 was lower (P<0.001) compared with the CTR. Little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CTR, YST1 and YCW in growth performance, ruminal fer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microbial populations, immunity indices and total tract nutrient digestibilit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YST2 could promote fibrolytic microbial populations, decrease starch-utilizing bacteria, reduce LPS production in the rumen and LPS absorption into plasma and decrease inflammatory parameters, which can lead to an improvement in growth performance in beef cattle.
褐藻寡糖是一种功能性海洋寡糖,由褐藻胶经酶解得到,由β-1,4-甘露糖醛酸(M)和α-1,4-古洛糖醛酸(G)链接起来的不规则低分子聚合物。褐藻寡糖粘度较低、水溶性强;此外,它还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细菌和炎症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医学科学、功能食品、绿色农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我们对褐藻寡糖的研究相对缺乏,但它作为一种新型生物饲料添加剂应用于畜牧业生产中,前景广阔。本文综述了褐藻胶的来源、褐藻寡糖的化学组成、制备方法与生物学活性,以及在畜禽上的应用,为后续褐藻寡糖的深入研究和未来在产业上的应用奠定基础。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肉鸡生长性能、胴体性能、抗氧化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2×2+1两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320只1日龄AA商品肉仔鸡按体重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添加的2种硒源分别为亚硒酸钠和酵母硒,2个硒添加水平分别为0.20和0.40 mg/kg,4个处理组共用一个不加硒的对照组。试验期为42天。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硒可显著降低肉仔鸡前后期耗料/增重比、后期死亡率和42日龄肉仔鸡腿肌中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肉仔鸡后期平均日增重和日采食量、42日龄肉仔鸡全净膛率和腹脂率、胸肌和腿肌中硒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酵母硒形态有机硒在提高腿肌pH值及降低剪切力方面的效果显著优于亚硒酸钠形态无机硒。此外,添加0.4 mg/kg硒对降低腿肌剪切力及提高胸肌和腿肌GSH-Px活性的效果明显优于添加0.2 mg/kg硒。当硒添加水平由0.2提高到0.4 mg/kg时,亚硒酸钠形态无机硒不能增加胸肌和腿肌中硒含量,而酵母硒形态有机硒则显著提高了胸肌和腿肌中硒含量。综上所述,在肉仔鸡饲粮中添加硒可以提高肉鸡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肌肉硒含量;相比于亚硒酸钠形态无机硒,酵母硒形态有机硒在提高肉鸡肉品质方面效果更佳。
为了探究黄羽肉鸡的高效饲养模式,本研究以雪山草鸡为研究素材,按照2×2完全随机试验探究2种饲养方式以及性别对雪山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以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本试验将200只体重相近的雪山草鸡公母各半,按照性别和饲养方式随机分为四组,饲养方式分为笼饲和平养。结果表明,雄性肉鸡和笼养肉鸡比雌性肉鸡和平养肉鸡表现出更好的生产性能(P<0.001)和更高的全净膛率(P<0.001)。饲养模式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对胸肌率和腿肌率有影响(P<0.05),雌性平养肉鸡胸肌率和腿肌率最高(P<0.02)。无论是雌鸡还是雄鸡,在笼养模式下肉鸡腹脂率均高于平养模式(P<0.01)。相比于其他组,雌性笼养肉鸡的胸肌肉品质较好(P<0.05)。雄性肉鸡的胸肌pH值低于雌性肉鸡,且与腿肌pH值的结果趋势一致,笼养肉鸡胸肌pH值高于平养肉鸡,而腿肌的pH值与此相反。肉品质指标的差异与肉鸡活动量差异有一定的关系。福利指标结果显示,平养模式下肉鸡的羽毛质量优于笼养肉鸡(P<0.01),步态得分无显著影响(P>0.05)。基于16S rRNA扩增测序的肠道菌群结果显示,各组肠道菌群中以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盲肠菌群组成相对稳定。平养模式下鸡只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较笼养模式更为丰富,但alpha多样性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6)。肠道中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的比例、幽门螺杆菌和罗姆布茨菌的丰度等可能影响肉鸡的生产性能。综合看来,笼养模式以及雄性雪山鸡的选择可获得高效的生产性能,这可能与相关肠道菌群丰度差异有一定的关系,而平养模式下鸡只羽毛质量更好,肠道微生物群种类更为丰富,生产中可根据具体市场需求进行选择。
本研究旨在探讨香蕉假茎青贮饲料中添加甲酸和玉米粉对青贮营养价值和努比亚黑山羊生长性能、营养消化、瘤胃发酵及纤维素降解菌的影响。香蕉假茎青贮饲料分为四组:常规不添加任何添加剂(CON),添加0.6%甲酸组(F)、添加10%玉米粉组(C),同时添加0.6%甲酸和10%玉米粉组 (F+C)。四种全混合日粮分别包含以上40%含量的青贮饲料,粗精比为50:50 (干物质基础)。选取阉割的努比亚黑山羊48只(4月龄;体重22.64±1.82 kg) 采取完全随机设计,分为四组,每组12只羊。分别饲喂四种含有不同香蕉假茎青贮饲料的全混合日粮,正式饲养周期为40天。试验采用2 (甲酸添加量:0和0.6%)×2 (玉米粉添加量:0和10%)双因素方差分析。试验结果如下,与CON组相比,添加甲酸显著提高了平均日增重、乳酸、丙酸、丁酸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 (P<0.05),显著降低了饲料转化率、pH值、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 (P<0.05)。与CON组相比,添加玉米粉显著提高了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的表观消化率 (P<0.05),显著增加了瘤胃中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白色瘤胃球菌和溶纤维丁酸弧菌的含量 (P< 0.05)。除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表观消化率外,其他指标均无F×C相互作用 (P> 0.05)。结果表明,在香蕉假茎青贮饲料中添加0.6%甲酸和10%玉米粉,可改善香蕉假茎青贮饲料的营养品质,也可通过提高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调节瘤胃发酵指标和细菌数量,进而提高努比亚黑山羊的生长性能。
本研究旨在研究不同中性洗涤纤维/非纤维碳水化合物(NDF/NFC)比例的日粮对不同泌乳阶段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养分消化率和CH4排放的影响,建立日粮结构和产奶量与CH4的模型,并将该模型与其他已发表的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将36头泌乳奶牛分为三个处理组,即NDF/NFC=1.19(低NDF/NFC组)、NDF/NFC=1.54(中NDF/NFC处理组)和NDF/NFC=1.68(高NDF/NFC处理组)。使用六氟化硫示踪法测定瘤胃CH4排放量,酸不溶性灰分法测定营养物质消化率。结果表明,泌乳早期、中期和晚期奶牛随着日粮NDF/NFC比例的增加,干物质采食量(DMI)均显著降低(P<0.01),分别从20.9 降至15.4 kg d-1,从15.3降至11.6 kg d-1,从16.4降至15.0 kg d-1。三种处理中,泌乳中期和后期奶牛的DM和总能(GE)消化率最高(P<0.05)。随着日粮中NDF/NFC比例的增加,泌乳早期、中期和晚期奶牛CH4排放量呈现线性增加(P<0.05),分别从325.2到391.9 kg d-1,261.0到399.8 kg d-1,241.8到390.6 kg d-1。每单位代谢体重、DM摄入量、NDF摄入量或脂肪校正产奶量下的CH4排放量随着日粮中NDF/NFC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此外,泌乳早期、中期和晚期奶牛随着日粮NDF/NFC比例的增加,CH4能占摄入GE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分别从4.87%到8.12%,5.16%到9.25%,5.06%到8.17%。建立的模型结果表明,使用DM摄入量作为单一变量的方程比使用其他饲粮或产奶量变量的方程产生更大的R2值。将每个泌乳阶段获得的数据合并后,与任何其他预测变量相比,DM摄入量仍然是更好的CH4排放量预测指标(R2=0.786,P=0.026)。与本文开发的预测方程相比,先前公布的方程具有更高水平的均方根预测误差,反映它们无法准确预测中国荷斯坦奶牛的CH4排放水平。中国饲养模式下的泌乳奶牛CH4产量的量化以及相关预测方程的建立,将有助于建立区域或国家的CH4排放清单和改进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CH4减排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讨日粮直链/支链淀粉比例对中国秦川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血液参数、胴体特征和大理石花纹评分、肌肉脂肪酸和糖异生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将45头肉牛随机分为3组。试验动物分别饲喂普通玉米添加日粮(对照组;n=15;中等直链/支链淀粉比=0.47)、蜡质玉米淀粉添加日粮(WS;n=15;低直链/支链淀粉比=0.23)或豌豆淀粉添加日粮(PS;n=15;高直链/支链淀粉比=0.60),共饲喂90天。全混合日粮每日饲喂量至少按肉牛体重的2.1%供给,分成2次饲喂。每隔45天称重1次,并分别采集血液和瘤胃液样品。试验结束后,每组选取接近平均体重的6头健康肉牛,颈静脉放血屠宰,并采集背最长肌样品进行肉质测定。试验数据采用SAS9.3统计软件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与PS组相比,在0~45天,对照组和WS组的平均日增重(ADG)和饲料转化率均提高(P<0.05)。然而,在46~90天,PS组的饲料转化率比对照组和WS组更高(P<0.05)。在试验全期,对照组和WS组的ADG比PS组有更高的趋势(0.05<P<0.1)。与PS组相比,WS组血清胰岛素浓度在第45天时显著升高(P<0.05),而在第90天时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和WS组相比,PS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总抗氧化能力在第45天时显著升高(P<0.05),而在第90天时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WS组和PS组的瘤胃微生物蛋白(MCP)含量在第1天时显著升高(P<0.05),而在第45天时对照组和WS组的MCP含量比PS组更高(P<0.05),在第90天时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PS组相比,对照组和WS组的背膘厚度显著升高(P<0.05),而在大理石花纹评分和肝脏中糖异生相关基因表达量上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组间背最长肌(LT)的常规成分和理化特性上也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低或中等直链/支链淀粉比的日粮会增加背膘厚度,并有改善ADG的趋势,但对秦川牛其它胴体性状、肌内脂肪和糖异生相关基因表达量上无影响。创新性:1) 在育肥期的秦川公牛上进行不同直链/支链淀粉比日粮饲喂试验,比较不同淀粉原料的有效利用率;2) 通过生长性能、血液和瘤胃发酵参数、大理石纹评分以及糖异生关联基因表达量的综合比较,从饲料淀粉中直支链比例的角度观察了育肥期肉牛糖代谢和肌内脂肪生成量的变化。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肉羊存栏量和羊肉生产量,是名副其实的养羊越级大国。然而长期以来关于我国肉羊营养需要量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阻碍了肉用绵羊营养需要量参数的建立和相关标准的完善。我国科技部和财政部于2008年成立了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为开展肉用绵羊的营养需要量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财政支撑。基于此,本文综述了我国肉用绵羊营养需要量研究的历史发展情况,总结了肉用绵羊营养需要量(包括能量、蛋白质、矿物元素等)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重点阐述了中国肉用绵羊营养需要量的未来研究方向。
雄性动物去势是畜牧行业中一种常见的做法,目的是减少动物的攻击性行为、防止异味和控制繁殖。多年来,机械去势和手术去势被广泛应用于动物绝育。然而,这些去势方法会给动物带来疼痛和恐慌,影响动物福利。最近,针对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的免疫去势被认为是传统去势的有效替代方法,避免了传统去势技术的许多缺点。一般来说,它是有效的、安全的,对动物友好,适用于所有阶段的动物。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绵羊和山羊免疫去势的最新资料。因此,本篇综述概括了从传统手术去势到免疫去势的发展历程,比较了传统去势技术与免疫去势技术的优缺点,并总结了免疫靶标的筛选过程。功能性去势以HPG轴上的激素、基因和受体为靶标,开发针对它们的免疫去势疫苗。位于HPG轴上游的靶点,如吻素(KISS1)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已被证明能有效地降低性激素水平和抑制生殖功能。因此,开发绵羊和山羊的商业去势疫苗应通过使用HPG轴上的上游来开发。另外,本文还综述了近年来绵羊和山羊免疫去势的特点、应用及福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之,这篇综述为绵羊和山羊免疫去势作为手术去势的替代方法提供了有用信息。
胃肠道真菌群落对于动物的健康和生长性能十分重要,但目前其在消化道内的定植过程尚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是探究生长羔羊从出生至四月龄胃肠道真菌群落的发育规律。本实验选择10只初生湖羊母羔(2.87 ± 0.28 kg)作为实验动物,利用IT1S rDNA测序手段,测定0,3,10,20,30,45,60,90,120日龄羔羊瘤胃和直肠内容物真菌区系,联合随机森林分析,探究10只湖羊母羔从出生至4月龄瘤胃和直肠真菌群落的动态变化,确定真菌区系在胃肠道的建立过程。结果表明,随着羔羊日龄的增加,胃肠道真菌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菌群丰度受到显著影响(P<0.05)。在门水平上,Ascomycota和Basidiomycota在瘤胃和直肠样品中均占主导地位。各日龄组内瘤胃真菌群落相似性在45日龄时显著增加(P<0.05),而各日龄组内直肠真菌群落相似性在60日龄后显著增加(P<0.05)。随年龄变化的属,Acremonium, Microascus, Valsonectria, Myrmecridium, Scopulariopsis, Myrothecium, Saccharomyces 和 Stephanonectria在瘤胃和直肠中均随羔羊年龄变化而改变,说明这些真菌可能在羔羊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并且说明上消化道的微生物可能会对下消化道的微生物区系产生影响。主坐标分析结果表示,瘤胃和直肠真菌群落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真菌群落在胃肠道演替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定植阶段(0-10日龄),过渡阶段(10-45日龄),和相对稳定的逐渐成熟阶段(45-120日龄)。本实验结果表明,羔羊的年龄和胃肠道的不同部位均会影响真菌群落组成,为真菌在羔羊早期生长发育过程的调控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较全面的比较分析了120日龄之前,湖羊羔羊胃肠道真菌建立过程和此过程中逐步行使主导作用的优势菌群,分析发现了不同日龄阶段胃肠道真菌结构的特征。
选取体重(12.09±1.70 kg)及年龄 (60±5d) 相近的48头雄性乐至黑山羊研究肉山羊饲粮中添加铜(试剂级五水硫酸铜)对其生长性能、血清脂类代谢以及脂肪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的影响。肉羊按照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2个重复(以栏为重复单位),每个重复1头羊羔,单栏单饲。对照组肉羊饲喂不含铜的基础饲粮,其它3个处理组肉羊饲粮为在基础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10 mg kg-1, 20mg kg-1或30mg kg-1铜。各组饲粮为高精颗粒饲料,试验期60天。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不同铜添加水平对肉山羊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以及料重比没有影响(P>0.05);肉羊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也未受到饲粮铜浓度的影响(P>0.05),但随着饲粮铜浓度的增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线性降低(P=0.01)。随着饲粮铜浓度增加,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呈二次曲线上升(P=0.002),肝脏铜浓度呈线性上升(P<0.00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0mg kg-1铜降低了背最长肌中脂肪酸结合蛋白4 (P=0.01)和脂蛋白脂酶 (P=0.05)的mRNA表达,肉碱棕榈酰转移酶I的mRNA表达也呈现下降的趋势(P=0.06);肝脏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P<0.001)、肉碱乙酰转移酶(P=0.001)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I(P=0.001) 的mRNA表达也随着饲粮添加铜而降低。以上结果表明,肉山羊饲粮中添加铜可通过增加肌内脂肪及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来调节脂质代谢,而这种调节可能与肉山羊肌肉和肝脏中长链脂肪酸氧化基因的mRNA表达的降低有关。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微量元素铜在肉山羊脂类代谢中的作用,为铜添加剂在肉山羊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早期营养干预是调控成年动物肠道微生物区系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对于羔羊早期营养调控产生后效应的机制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研究将60只20日龄羔羊分为随母哺乳(ER)和人工饲养(AR)两组,研究了AR策略对断奶前(20-60日龄)羔羊瘤胃微生物区系、发酵功能和组织形态的影响及其在育肥期(61-180日龄)的后效应。在断奶前阶段,ER羔羊随母哺乳并补饲开食料,AR羔羊则用代乳粉和开食料人工喂养。在育肥阶段,两个处理的所有羔羊均饲喂相同的育肥日粮。在60、120和180日龄时,每组分别屠宰6只羔羊,采集瘤胃内容物和组织样品以备检测相关指标。与ER羔羊相比,AR羔羊20-180日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增加(P<0.05),61-120日龄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121-180日龄日增重呈上升趋势(0.05<P<0.1)。虽然断奶前羔羊瘤胃短链脂肪酸(SCFA,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育肥全期AR羔羊的瘤胃SCFA显著高于ER羔羊(P<0.05)。试验全期AR羔羊瘤胃角质层厚度低于ER羔羊(P<0.05)。随着羔羊从60-180日龄的生长,AR和ER组羔羊的瘤胃细菌多样性差异显著变大(P<0.05)。与ER羔羊相比,AR羔羊60日龄瘤胃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和密螺旋体属(Treponema)、120日龄瘤胃放线杆菌门(Actinobacteria)和琥珀酸杆菌属(Succiniclasticum)及180日龄瘤胃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菌群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但60-180日龄瘤胃硒单胞菌属(Selenomonas)、180日龄时瘤胃厌氧弧菌属(Anaerovibrio)菌群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断奶前早期干预通过提高羔羊干物质采食量,促进了瘤胃发育、对瘤胃发酵产生积极的后效应,对肥育羔羊增重性能也产生了一定的后效作用。建议利用早期人工饲养策略改善育肥羔羊瘤胃发酵功能。
高谷物日粮诱导的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会损害反刍动物的瘤胃上皮屏障功能,但SARA是否会持续性损害瘤胃上皮屏障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还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以泌乳山羊为动物模型,研究SARA是否对瘤胃上皮的形态结构、通透性及参与上皮屏障功能的关键基因表达具有持续性影响。选取12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中期奶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n=4)和SARA组(n=8),对照组试验动物饲喂NFC/NDF比为1.40的基础饲粮,SARA组依次饲喂NFC/NDF比为1.40、1.79、2.31和3.23四种饲粮诱导试验动物发生SARA。SARA诱导成功后从SARA组中随机选取4只患病动物让其自由采食混合粗饲料4周使其恢复,即post-SARA组。采用pH值监测系统连续监测瘤胃pH值以判定SARA的严重程度。采集瘤胃腹囊上皮组织,利用透射电镜、尤斯灌流室、PCR和Western blot等先进技术检测瘤胃上皮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SARA组瘤胃上皮乳头长度、宽度、表面积和角质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棘基层厚度和上皮总厚度则显著降低(P<0.05)。post-SARA组这些参数则趋向于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同时透射电镜结果显示,SARA减少了瘤胃上皮紧密连接数量,加宽了上皮细胞之间的间隙。(2)SARA组和post-SARA组瘤胃上皮短路电流(Isc)、组织导电性(Gt)以及辣根过物氧化酶(HRP)通过瘤胃上皮的流速均显著增加(P<0.05),这表明SARA可引起瘤胃上皮通透性持续升高,进而导致其屏障功能长期受损。(3)SARA组和post-SARA组瘤胃上皮紧密连接蛋白CLDN1, OCLN and ZO-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下调(P<0.01)。由此可见,SARA可导致瘤胃上皮屏障结构和功能持续受损,这与瘤胃上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调密切相关,而且瘤胃上皮屏障功能的恢复滞后于形态结构的恢复。
微生物在胃肠道发育早期的定植和演替过程对于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十分重要。本试验以湖羊为研究对象,选择10只初生湖羊母羔(2.87 ± 0.28 kg),利用16S rDNA测序手段,测定0,3,10,20,30,45,60,90,120日龄羔羊粪便细菌区系,探究羔羊从出生至120日龄,体重、血清指标和粪便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羔羊生长性能、血清指标、粪便细菌群落和粪便细菌功能均受羔羊日龄的影响(P<0.05)。羔羊平均日增重在60-90日龄时最低(P<0.05),可能是断奶应激造成。羔羊的免疫反应在30日龄时最高,此时羔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和肠道通透性指标(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高于其它日龄组(P<0.05)。各日龄组内粪便细菌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同日龄组内相似性在断奶前较低,在断奶(60日龄)后显著增加(P<0.05)。各日龄与120日龄粪便细菌群落相似性表明,30日龄后,与120日龄的相似性显著增加(P<0.05)。粪便细菌属Lachnospiraceae UCG-010, Eubacterium coprostanoligenes group, Ruminococcaceae UCG-005, Ruminococcaceae UCG-009, Ruminococcaceae UCG-013, Ruminiclostridium 6, Ruminococcaceae UCG-008和Oscillibacter与血清中内毒素、D-乳酸、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细胞免疫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2和白细胞介素-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呈负相关(P<0.05),并且这些属的相对丰度从45日龄时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与血清免疫指标相关属的相对丰度从45日龄起随羔羊年龄增加,羔羊出生至45日龄可能存在关键调控时期,为调控羔羊微生物以提高羔羊免疫性能提供机会。本研究分析比较了羔羊初生至120日龄,粪便细菌建立过程及其与羔羊体重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关系,分析发现了调控羔羊微生物区系的关键时期。
本文研究目是探究青贮技术以及植物乳杆菌在藤茶副产物贮藏中的应用。实验分为两组,包括对照组和植物乳杆菌处理组。在室温(23-30°C)条件下贮藏7、14和30天后,分析藤茶副产物青贮发酵品质、营养成分、抗氧化活性以及细菌群落。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植物乳杆菌组具有较低(P<0.05)的pH值和氨态氮,以及较高(P<0.05)的乳酸含量。虽然总酚在青贮过程中变化较小,但乳酸菌处理组具有较高(P<0.05)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青贮30天后,Firmicutes取代Proteobacteria成为优势菌门,Lactobacillus成为优势属。Spearman相关性结果显示乳酸与乳杆菌呈正相关关系(P<0.01)。总之,用植物乳杆菌来青贮藤渣副产物可以有效地改善青贮发酵品质和减少营养物质损失,为藤渣副产物饲料化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本研究选取60只健康状况良好、体重(22.68±2.56 kg)相近的雄性小尾寒羊断奶羔羊,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60只羔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DOW替代精料的比例分别为0% (对照组, CON)、 10%(DOW1)、 15%(DOW2)和20%(DOW3)。饲养期共63 d,预试期15 d,正试期48 d,进行羔羊生长性能、血液指标、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微生物菌群的测定。结果表明,DOW2组羔羊的干物质(DMI)摄入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日增重 (ADG) 随着DOW替代精料比例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或二次效应变化(P<0.05),DOW2组羔羊的ADG较对照组更高(P<0.05)。随着DOW替代精料比例的增加,羔羊血浆GH、IGF-1和Insulin的浓度(P<0.05)呈现线性提高或二次效应变化(P<0.05), 且DOW2组血浆激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DOW替代精料比例的增加,血浆尿素氮(BUN)的浓度(P<0.05)呈线性降低和二次效应变化。DOW替代精料可有效的调节瘤胃代谢及菌群变化。随着DOW替代精料比例的增加,瘤胃NH3-N的浓度在饲喂后0 h、4 h和8 h呈线性降低(P<0.05),在0 h和4 h时呈二次效应变化(P<0.05);在饲喂后0 h和4 h后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s)含量呈线性增加(P<0.05);在饲喂0 h乙酸的含量呈线性增加(P<0.05),饲喂后4 h和8 h时呈二次效应变化(P<0.05);丙酸的含量在饲喂0 h,4 h和8 h时呈线性降低,乙酸/丙酸比例在0 h,4 h和8 h均呈线性增加(P<0.05)。DOW2组瘤胃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和反刍菌属(Ruminococcus_1)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去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肠杆菌属(Intestinimonas)和反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麻山药下脚料可改善饲料适口性,增加DMI,进而调控瘤胃微生物菌群变化,提高瘤胃发酵效率,促进羔羊生长,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麻山药下脚料的适宜添加比例为15%。本试验首次对麻山药下脚料作为饲料原料对羔羊生长性能及瘤胃发酵参数进行了研究,为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对农业废弃物的饲料化利用提供了思路。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铁水平添加对1-21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肠道形态和空肠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饲粮铁添加水平与以上各指标间的剂量效应。将720只1日龄黄羽肉公雏按照体重随机分成9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不额外添加铁的基础饲粮(实测铁含量为79.6 mg kg-1),铁添加组分别饲喂以七水硫酸亚铁(FeSO4·7H2O)形式添加20、40、60、80、160、320、640或1280 mg kg-1铁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1 d。各组试鸡于21日龄屠宰分析血浆、肝脏、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抗氧化指标(T-SOD, GSH-Px, MDA)、十二指肠及空肠肠道形态(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隐比)以及十二指肠及空肠紧密链接蛋白(Claudin-1, Occludin, ZO-1)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0 mg kg-1铁提高了黄羽肉鸡的平均日增重(ADG)(P<0.0001),而与添加20 mg kg-1铁组相比,添加640和1280 mg kg-1铁降低了黄羽肉鸡的ADG(P<0.0001)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001)。黄羽肉鸡血浆和十二指肠中丙二醛(MDA)浓度随饲粮铁添加量的升高直线上升(P<0.0001),肝脏和空肠MDA浓度呈线性(P<0.05)和二次曲线上升(P<0.05)。与添加20 mg kg-1铁相比,添加640 mg Fe kg-1和1280 mg kg-1铁提高了血浆、肝脏和十二指肠中的MDA浓度。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VH)以及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随饲粮铁添加量的增加线性降低(P˂0.05)。与添加20 mg kg-1铁相比,添加640 mg Fe kg-1和1280 mg kg-1铁降低了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VH(P<0.05)。随着饲粮铁添加量的增加,空肠中闭合蛋白1(Claudin-1)的mRNA表达水平线性降低(P=0.001),咬合蛋白(Occludin)和闭合小环蛋白1(ZO-1)的mRNA表达水平呈线性(P<0.05)和二次曲线降低(P<0.05)。与添加20 mg kg-1铁相比,饲粮320mg kg-1铁添加降低了空肠Occludin mRNA表达水平(P<0.05),饲粮1280 mg kg-1铁添加降低了Claudin-1和 ZO-1 mRNA表达水平(P<0.05)。综上所述,黄羽肉鸡饲粮中添加640 mg kg-1及以上的铁会导致黄羽肉鸡生长性能下降、抗氧化性能降低、肠道形态受损,饲粮1280 mg kg-1铁添加同时会降低空肠紧密连接蛋白的基因表达。
腹脂沉积过多严重制约了肉鸡的生产效率。研究发现,饲粮添加锰可有效降低肉鸡腹脂沉积,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无机或有机锰对公母鸡腹脂沉积、脂肪代谢相关酶活及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AA肉公鸡和AA肉母鸡各210只,采用2(性别)× 3(饲粮锰处理)双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共6个试验处理组,每个处理10个重复,每个重复7只鸡。公鸡和母鸡饲喂含有17.52 mg/kg锰(1-21天)和15.62 mg/kg锰(22-42天)的不添加锰的基础饲粮,或添加110 mg/kg锰(1-21天)和80 mg/kg锰(22-42天)的硫酸锰或中等螯合强度蛋白锰,试验周期42天。结果显示,饲粮锰添加与性别对所有指标均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锰的添加使肉鸡腹脂率降低(P<0.003);与对照组相比,锰添加增加了(P<0.004)肉鸡腹脂中的脂肪甘油三酯脂酶(ATGL)活性,而中等螯合强度蛋白锰降低了肉鸡腹脂中(P>0.002)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锰添加降低了(P<0.009)肉鸡腹脂中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2(DGAT2)mRNA的表达水平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但上调了肉鸡腹脂中(P>0.05)ATGL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饲粮添加锰可能通过降低肉鸡腹脂中PPARγ和DGAT2的表达以及增加肉鸡腹脂中ATGL的表达和活性来抑制肉鸡腹脂沉积,而中等螯合强度蛋白锰对FAS活性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本试验旨在研究枸杞渣对滩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瘤胃微生物菌群及代谢组的影响。选取4月龄左右、体重[(20.8 ± 0.34)kg]相近和健康状况良好的滩羔羊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枸杞渣,每天饲喂2次。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试验结束后,采集瘤胃液,测定发酵参数、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产物。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枸杞渣显著增加了滩羊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枸杞渣极显著增加了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P<0.01),显著降低了氨态氮含量和瘤胃液pH值(P<0.05)。3)多样性分析发现,2组间微生物Alpha多样性指数和Beta多样性差异显著(P<0.05)。微生物组成分析发现,在门水平上,试验组极显著增加了拟杆菌门、厚壁菌门、软壁菌门和蓝藻菌门的相对丰度(P<0.01),极显著降低了变形菌门、螺旋菌门和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P<0.01)。在属水平上,添加枸杞渣显著增加了普雷沃菌属、琥珀酸菌属、瘤胃球菌属、粪球菌属、月形单胞菌属和丁酸弧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颤螺旋菌属和琥珀酸弧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4)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共检测出431种差异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有287种差异代谢物显著上调,其中显著提高了氨基酸类(如L -脯氨酸、L-苯丙氨酸、L-赖氨酸和L -酪氨酸)、嘧啶代谢类(如尿嘧啶、尿嘧啶和胸腺嘧啶)和微生物蛋白合成类(如黄嘌呤和次黄嘌呤)等代谢产物的含量(P<0.05)。富集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有嘧啶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以及苯丙氨酸代谢。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5%枸杞渣能改善滩羊生长性能,能够调节瘤胃菌群结构,影响瘤胃代谢物含量,改善瘤胃内环境。我们的研究结果表面了饲粮中添加枸杞渣对滩羊生长的促进作用,为其在反刍动物实际生产应用中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评价肉仔鸡饲料代谢能之前,通常会采用禁食的方法排空胃肠道。我们以往的研究发现禁食提高饲料代谢能值和养分消化率。目的:禁食是否会通过改变肠道屏障功能而影响肠道通透性,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方法:本研究中,我们将 23 日龄的肉仔鸡随机分配到 5 个处理中,分别禁食 0、12、24、36 和 48 小时,然后再恢复采食 2 天,来研究禁食对肠道屏障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在恢复采食2 d后禁食对肠绒毛的损伤基本恢复。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肠绒毛上的肠细胞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增多(P < 0.05),而每个肠绒毛上的杯状细胞呈线性下降(P < 0.05)。此外,恢复采食期间,溶菌酶(lysozyme)的 mRNA 水平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呈线性下降(P <0.05),而粘蛋白 2(mucin2)仅在恢复采食 1 d 时呈二次曲线增长(P <0.05)。恢复采食 1 d 后,闭合蛋白2(claudin 2)和 闭锁小带1(zonula occludens-1)的表达随禁食时间延长而增加(P < 0.05),而恢复采食 2 d 后,闭合蛋白2与禁食时间呈线性和二次曲线效应(P < 0.05)。此外,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肠道对肌酐、4 kDa 和 70 kDa 右旋糖酐的通透性均呈线性和二次曲线下降(P < 0.05)。此外,对禁食 6 小时的肉仔鸡空肠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与自由采食肉仔鸡相比,禁食 36 小时的肉鸡体内抗菌肽水平升高,视黄醇代谢增强(P < 0.05)。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视黄醇酯的分解代谢在禁食期间受到抑制,而在恢复采食期间得到增强。鸡肠道类器官培养结果显示,视黄醇有利于细胞增殖和小肠干细胞向吸收型细胞—肠细胞的分化。结论:禁食通过增强肠道屏障功能降低了恢复采食期间小肠上皮细胞对小分子和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而恢复采食期间激活的视黄醇代谢促进肠细胞的分化,进而增强小肠上皮细胞通过跨膜转运吸收养分的途径。创新:本研究采用蛋白质组学以及小肠类器官模型等新技术研究传统营养,发现禁食通过增强小肠上皮细胞的跨膜转运吸收途径来提高饲料代谢能值,导致饲料代谢能值被高估,这一结果为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提供一定参考。
青贮饲料是反刍家畜重要的日粮成分和维生素E来源,发挥着促进反刍家畜健康养殖的作用。α-生育酚即维生素E,具有强抗氧化特性,可在青贮饲料中富集增加,但富集增加的机制尚未被研究透彻。本研究通过设置添加剂(空白对照、苯甲酸钠、植物乳杆菌、细胞壁降解酶、植物乳杆菌与细胞壁降解酶的组合)和控制青贮窖空气残留的抽真空时间(5,8,11和14 s)双因素随机区组处理试验,利用单分子实时测序、产α-生育酚细菌显色鉴定和细菌共培养技术,探究了α-生育酚在水稻秸秆青贮饲料中增加的机制。结果表明,细胞壁降解酶和植物乳杆菌处理组在最短抽真空时间(5 s)的青贮饲料中具有最高的α-生育酚含量 (P<0.05)。相反,苯甲酸钠处理组在较短抽真空时间(8 s)的青贮饲料具有最低的α-生育酚含量 (P<0.05)。与长的抽真空时间(14 s)相比,最短抽真空时间(5 s)的青贮饲料具有高pH值,且产生α-生育酚的克雷伯菌的丰度较高 (P<0.05)。克雷伯菌的耐酸能力弱,但在植物乳杆菌处理的水稻秸秆青贮饲料中未被灭绝,且能增加青贮饲料的α-生育酚含量。将克雷伯菌与植物乳杆菌共培养时发现,α-生育酚促进了植物乳杆菌生长。与克雷伯菌单独培养相比,在其与植物乳杆菌共培养的培养液中,对克雷伯菌起保护作用的荚膜多糖含量仍保持高浓度水平。综上所述,克雷伯菌是水稻秸秆青贮饲料α-生育酚增加的来源。克雷伯菌供应α-生育酚促进植物乳杆菌增殖的同时,高浓度水平的荚膜多糖保护其免于被产酸的植物乳杆菌灭亡。本研究初步探明了α-生育酚在水稻青贮饲料中富集增加的机制,为应用植物乳杆菌替代化学抑菌剂提高秸秆青贮饲料的卫生质量和抗氧化特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