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Vol. 57 ›› Issue (14): 2791-2802.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4.14.008
收稿日期:
2023-09-06
接受日期:
2023-10-29
出版日期:
2024-07-16
发布日期:
2024-07-24
通信作者:
联系方式:
管彤彤,E-mail:guantt21@lzu.edu.cn。
基金资助:
GUAN TongTong(), ZHANG Yan(
), TAO HaiNing, DONG Xiu, SHEN YuYing
Received:
2023-09-06
Accepted:
2023-10-29
Published:
2024-07-16
Online:
2024-07-24
摘要:
【目的】 探究绿肥还田对旱作麦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为土壤质量提升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在甘肃陇东旱塬典型黑垆土上开展毛苕子(Vicia villosa Roth)-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饲用油菜(Brassica napus L.)-冬小麦5年轮作系统绿肥还田试验,分析毛苕子、饲用油菜覆盖和翻压还田后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4个土层(0—5、5—10、10—20、20—25 cm)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和β-1,4-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木糖苷酶(βX)、几何平均酶(GMEA)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 绿肥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CBH和βX活性有显著影响。与覆盖还田相比,毛苕子和饲用油菜翻压还田能够使0—25 cm土层土壤SOC、EOC和MBC含量提高12.9%、12.1%、53.8%,βG和CBH活性提高了3.2%、10.2%,且对20—25 cm土层的影响最显著。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差异,其中土壤EOC和MBC含量分别在冬小麦成熟期和返青期达到最高,βG、CBH、βX和GMEA活性在冬小麦孕穗期达到最高。βG在不同覆盖方式下变化最显著,活性最高,是绿肥还田后参与土壤碳转化过程的主要酶。不同土层土壤碳组分含量和碳转化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绿肥类型也显著影响土壤碳组分及酶活性,其中饲用油菜还田土壤SOC、MBC含量和βG、CBH、βX、GMEA活性是毛苕子还田的1.08、1.21、1.15、1.23、1.19、1.18倍。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绿肥还田方式通过调控其累积分解速率影响SOC的积累,通过影响土壤pH、SOC的累积及绿肥累积分解速率影响GMEA活性。土壤有机碳累积受绿肥还田量影响的效应大于还田方式,而碳转化酶活性反之。【结论】 黄土高原夏闲期种植饲用油菜并翻压还田能提高0—25 cm土层中有机碳组分含量和碳转化酶活性,是黄土高原夏闲期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措施。
管彤彤, 张燕, 陶海宁, 董秀, 沈禹颖. 绿肥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4): 2791-2802.
GUAN TongTong, ZHANG Yan, TAO HaiNing, DONG Xiu, SHEN YuYing. Effects of Green Manure Retur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Component and Carbon Invertase Enzyme Activities[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24, 57(14): 2791-2802.
表1
冬小麦生育时期、绿肥还田方式和土层深度对各因子影响的三因素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Variation | 有机碳 SOC | 易氧化有机碳 EOC | 微生物量碳 MBC | β-1,4-葡萄糖苷酶 βG | 纤维二糖水解酶 CBH | β-木糖苷酶 βX | 几何平均酶 GMEA | |
---|---|---|---|---|---|---|---|---|
F | ||||||||
T | 1.179 | 11.552 | 42.026 | 80.173 | 13.811 | 52.737 | 35.697 | |
M | 6.791 | 3.292 | 17.888 | 2.747 | 4.885 | 9.072 | 0.149 | |
D | 20.558 | 5.342 | 4.052 | 158.206 | 60.319 | 70.841 | 84.365 | |
T×M | 0.781 | 1.535 | 7.554 | 0.984 | 4.796 | 3.378 | 5.213 | |
T×D | 1.151 | 1.119 | 0.995 | 4.177 | 1.687 | 3.362 | 1.424 | |
M×D | 4.174 | 3.542 | 3.069 | 14.585 | 9.168 | 18.694 | 16.956 | |
T×M×D | 0.741 | 0.767 | 1.484 | 1.641 | 2.121 | 2.198 | 1.999 | |
P | ||||||||
T | 0.323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
M | 0.010 | 0.073 | <0.001 | 0.098 | 0.028 | 0.003 | 0.700 | |
D | <0.001 | 0.002 | 0.007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
T×M | 0.542 | 0.198 | <0.001 | 0.416 | 0.001 | 0.010 | <0.001 | |
T×D | 0.326 | 0.353 | 0.460 | <0.001 | 0.066 | <0.001 | 0.152 | |
M×D | 0.008 | 0.017 | 0.006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
T×M×D | 0.709 | 0.683 | 0.079 | 0.076 | 0.015 | 0.011 | 0.023 |
[1] |
|
[2] |
曹卫东, 黄鸿翔. 关于我国恢复和发展绿肥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9(4): 1-3.
|
|
|
[3] |
|
[4] |
|
[5] |
李文广, 杨晓晓, 黄春国, 薛乃雯, 夏清, 刘小丽, 张晓琪, 杨思, 杨珍平, 高志强. 饲料油菜作绿肥对后茬麦田土壤肥力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5): 2664-267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9.15.010.
|
|
|
[6] |
李新举, 张志国, 李贻学. 土壤深度对还田秸秆腐解速度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01, 38(1): 135-138.
|
|
|
[7] |
赵惠丽, 董金琎, 师江澜, 徐苗, 田霄鸿. 秸秆还田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21, 58(1): 213-224.
|
|
|
[8] |
张维理,
|
|
|
[9] |
黄璐, 李廷亮, 李顺, 吕卓呈, 王嘉豪. 旱地冬小麦夏闲期种植不同豆科绿肥对还田养分和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22, 41(12): 2335-2343.
|
doi: DOI: 10.13292/j.1000-4890.202211.020 |
|
[10] |
杜威, 王紫泉, 和文祥, 高亚军, 曹卫东. 豆科绿肥对渭北旱塬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 土壤学报, 2017, 54(4): 999-1008.
|
|
|
[11] |
|
[12] |
李增强, 张贤, 王建红, 曹凯, 徐昌旭, 曹卫东. 紫云英施用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4): 14-20.
|
|
|
[13] |
李红燕, 胡铁成, 曹群虎, 鱼昌为, 曹卫东, 黄冬琳, 翟丙年, 高亚军. 旱地不同绿肥品种和种植方式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22(5): 1310-1318.
|
|
|
[14] |
吴多基, 姚冬辉, 范钊, 吴建富, 魏宗强. 长期绿肥和秸秆还田替代部分化肥提升红壤性水稻土酸解有机氮组分比例及供氮能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28(2): 227-236.
|
|
|
[15] |
王国璀, 张松茂, 胡发龙, 殷文, 樊志龙, 范虹, 于爱忠, 赵财, 柴强. 绿洲灌区春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对绿肥还田量的响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27(7): 1164-1172.
|
|
|
[16] |
邓建强. 陇东旱塬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与粮食作物轮作系统资源利用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21.
|
|
|
[17] |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
|
|
[18] |
|
[19] |
关松荫.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
|
|
[20] |
李增强, 张贤, 王建红, 曹凯, 徐昌旭, 曹卫东. 化肥减施对紫云英还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 25(4): 525-534.
|
|
|
[21] |
张红, 曹莹菲, 徐温新, 吕家珑. 植物秸秆腐解特性与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响应. 土壤学报, 2019, 56(6): 1482-1492.
|
|
|
[22] |
|
[23] |
|
[24] |
|
[25] |
周泉, 王龙昌, 邢毅, 马淑敏, 张小短, 陈娇, 石超. 秸秆覆盖条件下紫云英间作油菜的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4): 1235-1242.
doi: 10.13287/j.1001-9332.201904.006 |
|
|
[26] |
付鑫, 王俊, 刘全全, 李蓉蓉. 不同覆盖材料及旱作方式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21(6): 1423-1430.
|
|
|
[27] |
李增强, 王建红, 张贤. 绿肥腐解及养分释放过程研究进展.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4): 8-16.
|
|
|
[28] |
|
[29] |
doi: 10.1038/nmicrobiol.2017.105 pmid: 28741607 |
[30] |
|
[31] |
张学良, 张宇亭, 刘瑞, 谢军, 张建伟, 徐文静, 石孝均. 绿肥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21, 30(5): 25-33.
doi: 10.11686/cyxb2020431 |
|
|
[32] |
李小磊, 张玉军, 申凤敏, 姜桂英, 刘芳, 柳开楼, 刘世亮.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不同土层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6): 1189-120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0.06.011.
|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董秀, 张燕,
|
|
|
[38] |
罗玲, 钟奇, 刘伟, 潘宏兵. 地面覆盖对避雨葡萄园土壤水分、温度及酶活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0, 34(12): 2839-2849.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20.12.2839 |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20.12.2839 |
|
[39] |
|
[40] |
刘慧.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D]. 石河子: 石河子大学, 2020.
|
|
|
[41] |
王丹英, 彭建, 徐春梅, 赵锋, 章秀福. 油菜作绿肥还田的培肥效应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12, 26(1): 85-91.
|
|
|
[42] |
田玉莉, 吴小苹, 陈欣佛, 郭亚茹, 李泽林, 倪新华, 张嘉涛, 李会科. 黄土高原果园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22, 30(10): 2581-2589.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10.007 |
|
|
[43] |
doi: 10.1111/j.1461-0248.2012.01837.x pmid: 22897741 |
[44] |
杜社妮, 梁银丽, 徐福利, 张成娥, 陈志杰. 施肥对日光温室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15(4): 68-71.
|
|
[1] | 麻碧娇, 陈桂平, 苟志文, 殷文,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何蔚. 河西灌区减氮条件下小麦复种绿肥的水分利用及经济效益[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4): 740-754. |
[2] | 张毅, 刘颖, 程存刚, 李燕青, 李壮. 牛粪与化肥配施比例对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库和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0): 4107-4118. |
[3] | 李天娇, 张乃于, 申文艳, 宋天昊, 刘红芳, 刘晓燕, 张秀芝, 彭畅, 杨劲峰, 张淑香. 长期施肥对黑土和棕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及驱动因素[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9): 3835-3847. |
[4] | 董勇杰, 张刁亮, 李越, 彭建辰, 胡发龙, 殷文, 柴强, 樊志龙. 不同施氮量下玉米生长及产量对间作豆科绿肥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0): 1900-1914. |
[5] | 王鹏飞, 于爱忠, 王玉珑, 苏向向, 李悦, 吕汉强, 柴健, 杨宏伟. 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7): 1283-1294. |
[6] | 樊志龙, 胡发龙, 殷文, 范虹, 赵财, 于爱忠, 柴强. 干旱灌区春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对绿肥与麦秸协同还田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5): 838-849. |
[7] | 张文霞, 李盼, 殷文, 陈桂平,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何蔚. 麦后复种绿肥及配施不同水平氮肥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7): 3317-3330. |
[8] | 李金, 任立军, 李晓宇, 毕润学, 金鑫鑫, 虞娜, 张玉玲, 邹洪涛, 张玉龙.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农田土壤CO2排放量和碳平衡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4): 2738-2750. |
[9] | 周明星, 代子俊, 樊军, 付威, 郝明德. 免耕结合覆盖措施对渭北旱塬黑垆土结构与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2): 2329-2340. |
[10] | 马小艳, 杨瑜, 黄冬琳, 王朝辉, 高亚军, 李永刚, 吕辉. 小麦化肥减施与不同轮作方式的周年养分平衡及经济效益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8): 1589-1603. |
[11] | 苟志文,殷文,柴强,樊志龙,胡发龙,赵财,于爱忠,范虹. 干旱灌区小麦间作玉米麦后复种绿肥的可持续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7): 1319-1331. |
[12] | 杨滨娟,李萍,胡启良,黄国勤. 紫云英与油菜混播对稻田土壤N2O排放及相关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4): 743-754. |
[13] | 麻碧娇, 苟志文, 殷文, 于爱忠, 樊志龙, 胡发龙, 赵财, 柴强. 干旱灌区麦后复种绿肥与施氮水平对小麦光合性能与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8): 3501-3515. |
[14] | 李含婷,柴强,王琦明,胡发龙,于爱忠,赵财,殷文,樊志龙,范虹. 绿洲灌区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绿肥间作模式的水分利用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2): 2608-2618. |
[15] | 贾立国,石晓华,苏亚拉其其格,秦永林,于静,陈杨,樊明寿. 我国春麦区小麦化肥有机替代潜力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3): 4855-48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