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久凯, 袁亮, 温延臣, 张水勤, 李燕婷, 李海燕, 赵秉强. 畜禽有机肥氮在冬小麦季对化肥氮的相对替代当量[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 300-313. |
[2] |
张玮,严玲玲,傅志强,徐莹,郭慧娟,周梦瑶,龙攀. 播期对湖南省双季稻产量和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 31-45. |
[3] |
王洋洋,刘万代,贺利,任德超,段剑钊,胡新,郭天财,王永华,冯伟.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小麦低温冻害评价及水分效应差异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7): 1301-1318. |
[4] |
伊英杰,韩坤,赵斌,刘国利,林佃旭,陈国强,任昊,张吉旺,任佰朝,刘鹏.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周年氨挥发损失的差异[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3): 4600-4613. |
[5] |
刘丰,蒋佳丽,周琴,蔡剑,王笑,黄梅,仲迎鑫,戴廷波,曹卫星,姜东. 美国软麦籽粒品质变化趋势及对我国弱筋小麦标准达标度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9): 3723-3737. |
[6] |
韩守威,司纪升,余维宝,孔令安,张宾,王法宏,张海林,赵鑫,李华伟,孟鈺. 山东省冬小麦产量差与氮肥利用效率差形成机理解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6): 3110-3122. |
[7] |
孟雨,温鹏飞,丁志强,田文仲,张学品,贺利,段剑钊,刘万代,冯伟. 基于热红外图像的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与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3): 2538-2551. |
[8] |
李博,杨帆,秦琴,钟晓媛,李秋萍,曾玉玲,卢慧,陈勇,王丽,陶有凤,李娟,冯炳亮,任万军,邓飞. 播期对再生稻次适宜区杂交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 36-50. |
[9] |
袁圆,汪波,周广生,刘芳,黄俊生,蒯婕.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油菜产量和茎秆抗倒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8): 1613-1626. |
[10] |
唐建昭,王靖,肖登攀,潘学标. 马铃薯生长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5): 921-932. |
[11] |
高志源,许吉利,刘硕,田汇,王朝辉. 大田群体冬小麦氮收获指数变异特征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3): 583-595. |
[12] |
毛安然,赵护兵,杨慧敏,王涛,陈秀文,梁文娟. 不同覆盖时期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经济和环境效应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3): 608-618. |
[13] |
向晓玲,陈松鹤,杨洪坤,杨永恒,樊高琼. 秸秆覆盖与施磷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效应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4): 5194-5205. |
[14] |
高兴祥,张悦丽,安传信,李美,李健,房锋,张双应. 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调查及其变化原因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4): 5230-5239. |
[15] |
宗毓铮,张函青,李萍,张东升,林文,薛建福,高志强,郝兴宇. 大气CO2与温度升高对北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3): 4984-4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