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劲松,董二伟,刘秋霞,武爱莲,王媛,王立革,焦晓燕. 行距和密度对籽粒饲用高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6): 3123-3133. |
[2] |
史晓龙,郭佩,任婧瑶,张鹤,董奇琦,赵新华,周宇飞,张正,万书波,于海秋. 基于花生//高粱间作模式的花生盐胁迫耐受性效应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5): 2927-2937. |
[3] |
徐晓,任根增,赵欣蕊,常金华,崔江慧. 中国高粱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穗部表型性状精准鉴定及综合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1): 2092-2108. |
[4] |
张北举,陈松树,李魁印,李鲁华,徐如宏,安畅,熊富敏,张燕,董俐利,任明见.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高粱籽粒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检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 26-35. |
[5] |
李顺国,刘猛,刘斐,邹剑秋,陆晓春,刁现民. 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3): 471-482. |
[6] |
张彦,王劲松,董二伟,武爱莲,王媛,焦晓燕. 中晚熟区主要高粱品种耐瘠性综合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3): 4954-4968. |
[7] |
邹剑秋. 高粱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新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4): 2769-2773. |
[8] |
柯福来,朱凯,李志华,石永顺,邹剑秋,王艳秋. 不同糯性高粱胚乳淀粉形成与积累过程的酶学调控机制及显微结构变化[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4): 2774-2785. |
[9] |
王黎明,严洪冬,焦少杰,姜艳喜,苏德峰,孙广全. 基于配合力和遗传距离的甜高粱杂种优势预测[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4): 2786-2794. |
[10] |
牛皓,平俊爱,王玉斌,张福耀,吕鑫,李慧明,楚建强. 基于SSR的光敏型饲草高粱分子辅助育种体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4): 2795-2803. |
[11] |
王海莲,王润丰,刘宾,张华文. 不同生长时期收获对甜高粱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4): 2804-2813. |
[12] |
邹剑秋,王艳秋,李金红,朱凯. 优异高粱雄性不育系01-26A的组配降秆效应及其分子机理[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4): 2814-2827. |
[13] |
段有厚,卢峰. 早熟矮秆高粱不育系P03A生育期和株高性状的遗传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4): 2828-2839. |
[14] |
肖梦颖,张瑞栋,张壮,徐晓雪,陈小飞,周宇飞,孔繁华,黄瑞冬. 辽宁省地方高粱品种食用品质性状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4): 591-601. |
[15] |
王玉斌, 平俊爱, 牛皓, 楚建强, 杜志宏, 吕鑫, 李慧明, 张福耀. 粒用高粱种质中后期抗旱性鉴定筛选与分类指标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22): 4039-40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