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Vol. 56 ›› Issue (24): 4930-4943.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3.24.011
收稿日期:
2023-05-23
接受日期:
2023-09-28
出版日期:
2023-12-16
发布日期:
2023-12-21
通信作者:
联系方式:
龙斐斐,E-mail:longfeifei334@163.com。
基金资助:
LONG FeiFei1(), ZHANG QingAn1(
), ZHANG ZhiHua1,2
Received:
2023-05-23
Accepted:
2023-09-28
Published:
2023-12-16
Online:
2023-12-21
摘要:
【背景】近年来,过敏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过敏人群数量持续上升。坚果是常见的过敏诱因之一,苦杏仁为常见的坚果,因其含有致敏的苦杏仁球蛋白(amandin),成为最易引起过敏的坚果之一,因此,脱敏已成为其研究热点。苦杏仁加工一般要经过去皮、脱苦和干制等工序,而在这些加工过程中,其致敏性是否会受到影响尚未见到相关报道。【目的】探究加工工序对苦杏仁致敏性的影响,并以苦杏仁致敏性、品质和营养特性为评价指标,优化加工工序使苦杏仁产品致敏性最低,为低致敏性苦杏仁产品加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试验研究不同去皮、脱苦和干制方法对苦杏仁中amandin免疫反应性的影响;采用圆二色光谱、外源荧光光谱、表面疏水性和zeta电位测定以研究各加工工序对amandin结构和表面性质的影响,分析致敏蛋白免疫反应性变化的机理;最后采用体外模拟消化试验探究加工前后苦杏仁中amandin的消化稳定性,并对消化产物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进一步探究苦杏仁潜在致敏性的变化情况。【结果】就致敏性而言,苦杏仁经饱和热空气去皮和热烫去皮后的amandin免疫反应性分别降低了8.41%和13.15%,再经超声快速脱苦后amandin的免疫反应性又降低6.79%,热水脱苦对其免疫反应性无显著影响;脱苦杏仁经自然干燥和热风干燥后amandin的免疫反应性分别显著上升4.58%和2.81%(P<0.05)。结合加工工序对苦杏仁品质和营养特性的影响,最终优化得到低致敏性苦杏仁的加工工序为饱和热空气去皮、超声快速脱苦和热风干制,经此工序加工后苦杏仁免疫反应性降低15.03%。就致敏蛋白结构而言,致敏蛋白的二级结构组成、三级结构、表面疏水性以及zeta电位在加工过程中都发生了一定程度变化,其中超声快速脱苦显著改变了amandin的三级结构并使其表面疏水性显著增强(P<0.05),从而使其免疫反应性降低最显著。就消化稳定性而言,加工后的amandin消化稳定性明显降低,致敏蛋白中与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相关结构降解速度加快,导致苦杏仁的潜在致敏性进一步降低。【结论】不同加工工序处理可通过改变amandin的结构而对苦杏仁致敏性产生影响,生产中可以通过合理的加工方式来降低苦杏仁的致敏性。
龙斐斐, 张清安, 张志华. 加工工序对苦杏仁球蛋白免疫反应性及消化稳定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4): 4930-4943.
LONG FeiFei, ZHANG QingAn, ZHANG ZhiHua. Effects of Processing Technology on the Amandin Immunoreactivity and Digestive Stability of Apricot Kernel[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23, 56(24): 4930-4943.
[1] |
张金艳, 何萍, 李贻奎. 苦杏仁、桔梗及二者配伍止咳、祛痰作用的研究.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18): 173-175.
|
|
|
[2] |
doi: 10.1016/j.fbio.2022.102336 |
[3] |
张清安, 姚建莉. 苦杏仁资源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9): 3430-344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9.013.
|
|
|
[4] |
doi: 10.1067/mai.2001.112031 pmid: 11150011 |
[5] |
张洁琼. 杏仁过敏原ELISA方法的建立及加工方式对致敏性的影响[D]. 天津: 天津科技大学, 2013.
|
|
|
[6] |
doi: 10.1021/jf803977z pmid: 19374443 |
[7] |
doi: 10.1111/jfbc.1992.16.issue-4 |
[8] |
doi: 10.1021/jf001303f |
[9] |
pmid: 11368566 |
[10] |
doi: 10.1016/j.molimm.2013.02.004 |
[11] |
doi: 10.1159/000323887 pmid: 21720172 |
[12] |
doi: 10.1021/jf020012z |
[13] |
doi: 10.1021/jf1030899 pmid: 21138244 |
[14] |
吴东栋. 饱和热空气法去皮工艺优化及其对苦杏仁和皮理化指标的影响[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
|
|
|
[15] |
申辉. 苦杏仁去皮过程中品质变化及其原因探究[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
|
|
[16] |
张宁, 张馨允, 范学辉, 张清安. 苦杏仁超声辅助快速脱苦工艺优化. 食品与机械, 2018, 34(12): 189-194.
|
|
|
[17] |
刘辰凤, 潘妍, 贾红亮, 林少华. 苦杏仁脱苦工艺优化及其风味成分的变化.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8): 100-103.
|
|
|
[18] |
宋云. 苦杏仁脱苦及干制工艺对杏仁品质的影响[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
|
|
[19] |
doi: 10.1021/jf020007v |
[20] |
doi: 10.1016/j.foodchem.2022.132177 |
[21] |
朱乾乾. 超高压和酶法处理对苦杏仁蛋白结构和免疫反应性的影响[D]. 无锡: 江南大学, 2020.
|
|
|
[22] |
|
[23] |
doi: 10.1016/j.lwt.2009.05.006 |
[24] |
doi: 10.1016/j.lwt.2019.108303 |
[25] |
胡雪洁. 十七种小麦种质中麸质蛋白的消化稳定性与潜在致敏性[D]. 南昌: 南昌大学, 2021.
|
|
|
[26] |
范学辉, 张清安, 刘梅, 田呈瑞. 苦杏仁脱苦方法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14, 35(7): 396-399.
|
|
|
[27] |
吴东栋, 张清安, 范学辉, 史芳芳, 张宁. 苦杏仁皮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45(7): 288-293.
|
|
|
[28] |
doi: 10.1016/j.fshw.2022.09.013 |
[29] |
doi: 10.1080/10408398.2012.736435 |
[30] |
郑礼娜, 林洪, 刘一璇, 李钰金, 李振兴.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刀额新对虾过敏原活性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1, 35(3): 466-471.
|
|
|
[31] |
杨春华, 邓涵, 朱杰瑞, 白靖, 杨安树. 热加工对豆浆中蛋白结构及其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食品科技, 2020, 45(11): 62-67.
|
|
|
[32] |
成军虎, 马筱冉, 陈璐, 于华宁, 李季林. 热加工与非热加工技术对水产品致敏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现代食品科技, 2022, 38(8): 327-333.
|
|
|
[33] |
doi: 10.1016/j.ultsonch.2023.106410 |
[34] |
周玥彤. 超声诱导对花生芽中致敏蛋白Ara h 1的影响研究[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
|
|
|
[35] |
马涛, 王一侠, 刘艳, 金振涛, 谷瑞增, 鲁军. 超声处理对三文鱼小清蛋白构象及致敏活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 2017, 38(3): 160-163.
|
|
|
[36] |
doi: 10.1007/s00217-022-04147-z |
[37] |
doi: 10.1186/2043-9113-2-12 pmid: 22616776 |
[38] |
|
[39] |
doi: 10.1016/j.foodchem.2018.10.032 |
[40] |
doi: 10.1016/j.foodchem.2013.04.102 pmid: 23870873 |
[41] |
彭菊艳, 龚月桦, 王俊儒, 刘燕, 梁宗锁. 不同干燥技术对金银花药用品质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06, 26(10): 2044-2050.
|
|
|
[42] |
赵洪雷, 孟德飞, 徐永霞, 王明丽, 郭晓华, 励建荣. 鲐鱼热风干燥动力学及品质变化研究. 包装与食品机械, 2022, 40(6): 8-14.
|
|
|
[43] |
王营娟. 超声对鹰嘴豆分离蛋白理化和功能特性的影响[D]. 郑州: 郑州轻工业大学, 2021.
|
|
|
[44] |
畅柯飞. 热处理对蛋清蛋白聚集行为及界面性质调控作用机制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21.
|
|
|
[45] |
doi: 10.1016/j.ultsonch.2017.01.042 |
[46] |
doi: 10.1016/j.ultsonch.2010.12.016 pmid: 21262585 |
[47] |
doi: 10.1016/j.foodhyd.2019.105306 |
[48] |
王翠燕, 孙璐, 周催, 孙娜, 王静, 鲁静, 车会莲. BALB/c小鼠动物模型评价食物过敏性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2015, 15(11): 7-15.
|
|
|
[49] |
doi: 10.1111/crfs.2007.6.issue-2 |
[50] |
李英英, 席俊, 陈慧彬, 尚阿晨, 王一超. 热处理大豆球蛋白的体外消化稳定性. 中国油脂, 2022, 47(10): 18-24.
|
|
[1] | 杨改青, 王林枫, 李文清, 朱河水, 付彤, 廉红霞, 张立阳, 滕战伟, 张黎杰, 任宏, 徐新颖, 刘新鹤, 魏钰轩, 高腾云. 基于昼夜节律的牛奶品质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 379-390. |
[2] | 肖璐婷,李秀红,刘栗君,叶发银,赵国华. 淀粉粒径对大麦淀粉物化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5): 1010-1024. |
[3] | 马高兴,陶天艺,裴斐,方东路,赵立艳,胡秋辉. 不同炒制条件对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风味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3): 575-588. |
[4] | 张继峯,王振华,张金珠,窦允清,侯裕生. 滴灌下氮盐交互对加工番茄荧光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5): 990-1003. |
[5] | 曹海潮,刘庆顺,白海秀,韩君,杨士玲,薛明,刘峰. 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的研制 及其在花生田应用的效果[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20): 3595-3604. |
[6] | 张清安,姚建莉. 苦杏仁资源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9): 3430-3447. |
[7] | 史芳芳, 张清安. 超声耦合不同酸度柠檬酸脱苦溶液对苦杏仁品质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7): 3034-3048. |
[8] | 苟小菊,田由,郭玉蓉,杨曦,侯燕杰. 16个苹果品种非浓缩还原汁的理化特征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4): 800-810. |
[9] | 朱扬,刘永峰,魏燕超,申倩,王一凡. 牛肉及其中式加工品中猪肉成分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22): 4352-4363. |
[10] | 袁建,赵腾,丁超,邢常瑞,张斌,陈尚兵,何荣,鞠兴荣. 微波处理对稻谷品质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21): 4131-4142. |
[11] | 刘娟,梁延超,余斌,李成,王玉萍,程李香,张峰. 马铃薯薯条色泽和质地特性及薯条加工型品系筛选[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22): 4247-4265. |
[12] | 贾丰,郭玉蓉,杨曦,刘冬,李洁. 发酵苹果渣多糖分离纯化、结构及其与加工特性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10): 1873-1884. |
[13] | 李亚欢,田平平,王杰,杜冰,姚松君,孙恬,马务迢,刘伟贤. 干燥方式对银耳加工与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6): 1163-1172. |
[14] | 贾 丰,郭玉蓉,刘 冬,杨 曦,邓 红,孟永宏. 发酵对苹果渣多糖加工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19): 3831-3844. |
[15] | 赵鑫,高美须,牟慧,沈月,王志东. 模拟胃液对Pena 1及其抗原表位免疫原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4): 769-7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