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氮(N)水平下玉米的生理和代谢差异是田间合理氮素营养管理的基础,对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明确长期不同氮肥处理下玉米氮效率和产量响应的前提下,利用非靶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了相应的差异代谢物及其代谢途径的差异。结果表明,氮胁迫(包括缺乏和过量),通过调节碳代谢产物(包括糖醇和TCA循环中间体)和氮代谢产物(包含各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影响碳氮代谢的平衡。缺氮胁迫时,L-丙氨酸、L-苯丙氨酸、L-组氨酸和L-谷氨酰胺显著下调,而过量氮时,L-缬氨酸、脯氨酸和L-组氨酸显著上调。除了上述碳氮代谢中的糖醇和氨基酸外,在该实验条件下,一些次生代谢物如黄酮类化合物(包括山奈酚、木犀草素、芸香素和香叶木素)和激素类(包括吲哚乙酸、反式玉米素和茉莉酸)可以初步被筛选作为氮胁迫诊断的指标。本研究还表明,N2处理(120 kg·ha-1 N)和N3处理(180 kg·ha-1 N)的叶片代谢水平相似,这与12年试验中两处理之间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在代谢水平上验证了氮肥减施即施用量从180 kg·ha-1(当地推荐)减少到120 kg·ha-1的可行性,为不降低产量条件下减少氮肥施用,进而提高氮肥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
磷(P)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也是植物生长的关键营养元素,对作物产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磷肥的过量施用在农业生产中很普遍,这不仅浪费了磷肥资源,还造成了磷的积累和地下水污染。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磷素利用效率(PUE),我们假设农业系统的表观磷平衡可以作为确定磷投入阈值的关键指标。因此,我们进行了长达12年的定位田间试验,包括6个施磷处理,施磷量分别为0、45、90、135、180和225 kg P2O5 ha–1,以明确作物产量、PUE和土壤Olsen-P对磷平衡的反应并优化磷投入。结果表明,当磷肥施用量超过某一水平时,周年产量不再增加,当周年磷肥施用量为90–135 kg P2O5 ha–1时可以实现较高的产量和PUE。当磷平衡阈值为2.15–4.45 kg P ha–1时可以实现最佳产量和最小的环境风险。基于磷平衡阈值估算的磷投入为95.7–101 kg P2O5 ha–1,施磷量在此阈值内时可以协同提高产量与PUE(90.0–94.9%)。此外,本研究发现磷投入-产出平衡框架的建立有助于评估土壤Olsen-P在未来的变化,其中土壤磷平衡每增加100 kg P ha–1,有效磷含量上升4.07 mg kg–1。总之,磷平衡可以作为农业生产中磷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为限制磷过剩和制定更高产、高效和环保的磷肥管理策略提供有力参考。
本研究旨在评估生物炭控制番茄枯萎病的有效性,并探讨生物炭引起的根际化合物组成变化、病原菌和番茄生长之间的相互作用。设置了小麦秸秆生物炭添加(CK:不添加生物炭,BC:添加4%的生物炭)与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接种(NI:不接种青枯菌,I:接种青枯菌)对番茄根际有机酸和氨基酸组分、微生物活性、养分有效性和番茄发病率影响的盆栽试验;同时研究了纯培养条件下,不同处理的番茄根际提取物对青枯菌生长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使番茄青枯病发病率降低了61%到78%,同时促进了番茄植株的生长。培养试验的结果进一步证实,添加生物炭的番茄根际提取物可显著抑制青枯菌的生长,其最终青枯菌密度显著低于未添加生物炭的根际提取物。这种正向的“生物炭效应”可能与根际微生物活性的增强和根际有机酸、氨基酸组分的改变有关。具体而言,生物炭诱导了番茄根际柠檬酸和赖氨酸含量升高,但水杨酸含量降低,从而增强了微生物活性,使番茄根际不适合青枯菌的发育。此外,微生物活性增强活化的土壤养分和/或生物炭输入的养分促进了植株生长,进一步强化了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综合以上结果,本文提出生物炭控制番茄枯萎病的能力与其诱导的番茄根际有机酸、氨基酸组成的变化有关,相关结论仍需田间长期试验的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