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永鑫,卫其巍,洪浩,黄莹,赵延晓,冯明峰,窦道龙,徐毅,陶小荣. 在中国大豆品种上创建ALSV诱导的基因沉默体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9): 1710-1722. |
[2] |
李易玲,彭西红,陈平,杜青,任俊波,杨雪丽,雷鹿,雍太文,杨文钰. 减量施氮对套作玉米大豆叶片持绿、光合特性和系统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9): 1749-1762. |
[3] |
郭世博,张方亮,张镇涛,周丽涛,赵锦,杨晓光.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的可能影响XIV.东北大豆高产稳产区及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9): 1763-1780. |
[4] |
马小艳,杨瑜,黄冬琳,王朝辉,高亚军,李永刚,吕辉. 小麦化肥减施与不同轮作方式的周年养分平衡及经济效益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8): 1589-1603. |
[5] |
阿依木古丽·阿不都热依木,阿尔祖古丽·阿依丁,王家敏,石嘉琛,马芳芳,蔡勇,乔自林. 大豆异黄酮对牦牛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8): 1667-1675. |
[6] |
李世佳,吕紫敬,赵锦. 枣R2R3-MYB亚家族基因鉴定及其在果实发育中的表达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6): 1199-1212. |
[7] |
王绿阳,崔雷鸿,冯江银,洪秋霞,游美敬,保浩宇,杭苏琴. 钙敏感受体和胆囊收缩素-1受体介导大豆蛋白水解物对小鼠食欲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4): 807-815. |
[8] |
姜芬芬, 孙磊, 刘方东, 王吴彬, 邢光南, 张焦平, 张逢凯, 李宁, 李艳, 贺建波, 盖钧镒. 世界大豆生育阶段光温综合反应的地理分化和演化[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3): 451-466. |
[9] |
闫强,薛冬,胡亚群,周琰琰,韦雅雯,袁星星,陈新. 大豆根特异性GmPR1-9启动子的鉴定及其在根腐病抗性中的应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0): 3885-3896. |
[10] |
姜朋, 张鹏, 姚金保, 吴磊, 何漪, 李畅, 马鸿翔, 张旭. 宁麦系列小麦品种的性状特点及相关基因位点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 233-247. |
[11] |
陈凤琼, 陈秋森, 林佳昕, 王雅亭, 刘汉林, 梁冰若诗, 邓艺茹, 任春元, 张玉先, 杨凤军, 于高波, 魏金鹏, 王孟雪. 番茄DIR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对非生物胁迫响应的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9): 3807-3821. |
[12] |
王巧娟,何虹,李亮,张超,蔡焕杰. 基于AquaCrop模型的大豆灌溉制度优化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7): 3365-3379. |
[13] |
原程,张玉先,王孟雪,黄炳林,辛明强,尹小刚,胡国华,张明聪. 中耕时间和深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5): 2911-2926. |
[14] |
赵玎玲,王梦璇,孙天杰,苏伟华,赵志华,肖付明,赵青松,闫龙,张洁,王冬梅. 大豆单锌指蛋白基因GmSZFP的克隆及其在SMV与寄主互作中的功能[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4): 2685-2695. |
[15] |
任俊波,杨雪丽,陈平,杜青,彭西红,郑本川,雍太文,杨文钰. 种间距离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土壤理化性状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0): 1903-1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