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佳蕊,方胜志,张玉玲,安晶,虞娜,邹洪涛. 东北黑土不同开垦年限稻田土壤有机氮矿化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8): 1579-1588. |
[2] |
杨滨娟,李萍,胡启良,黄国勤. 紫云英与油菜混播对稻田土壤N2O排放及相关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4): 743-754. |
[3] |
张学林,何堂庆,张晨曦,田明慧,李晓立,吴梅,周亚男,郝晓峰. 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生育期土壤N2O排放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0): 2000-2012. |
[4] |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王碧胜,姚宇卿,吕军杰. 长期免耕和深松提高了土壤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及全氮含量[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 334-344. |
[5] |
姚凡云,刘志铭,曹玉军,吕艳杰,魏雯雯,吴兴宏,王永军,谢瑞芝. 不同类型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土壤N2O和CO2昼夜排放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7): 3680-3690. |
[6] |
郭星宇,王浩,于琦,王瑞,王小利,李军. 耕作对渭北旱塬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4): 2977-2990. |
[7] |
马原,迟美静,张玉玲,范庆峰,虞娜,邹洪涛. 黑土旱地改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8): 1594-1605. |
[8] |
朱晓晴,安晶,马玲,陈松岭,李嘉琦,邹洪涛,张玉龙. 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5): 977-989. |
[9] |
王士超,闫志浩,王瑾瑜,槐圣昌,武红亮,邢婷婷,叶洪龄,卢昌艾.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4): 782-794. |
[10] |
邬磊,何志龙,汤水荣,吴限,张文菊,胡荣桂. 稻田转为菜地初始阶段温室气体排放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4): 5050-5062. |
[11] |
袁武,靳振江,程跃扬,贾远航,梁锦桃,邱江梅,潘复静,刘德深. 岩溶湿地和稻田的土壤酶活性与CO2和CH4排放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4): 2897-2906. |
[12] |
李冬初,黄晶,马常宝,薛彦东,高菊生,王伯仁,张杨珠,柳开楼,韩天富,张会民. 中国稻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2): 2410-2422. |
[13] |
彭显龙,王伟,周娜,刘海洋,李鹏飞,刘智蕾,于彩莲. 基于农户施肥和土壤肥力的黑龙江水稻减肥潜力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2): 2092-2100. |
[14] |
李鹏飞, 李小坤, 侯文峰, 任涛, 丛日环, 杜昌文, 邢烈火, 王少华, 鲁剑巍.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控释尿素在稻田中的去向及利用率[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20): 3961-3971. |
[15] |
贾树海,张佳楠,张玉玲,党秀丽,范庆锋,王展,虞娜,邹洪涛,张玉龙. 东北黑土区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变化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7): 1252-1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