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 ›› 1993, Vol. 26 ›› Issue (02): 17-23 .

• 无栏目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

陈万权,胡长程,张淑香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4
  • 出版日期:1993-03-20 发布日期:1993-03-20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4
  • Online:1993-03-20 Published:1993-03-20

摘要: 1986-1991年间,利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作鉴别寄主,首次采用毒性基因频率、毒性因子(FV)、毒性值(VV)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等反映群体水平的参数,对我国小麦叶锈菌的毒性基因结构、频率、时间动态、空间格局及不同生理小种毒性基因的异质性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毒性基因 V2a、V9、V15、V19、V24、V28、V29的出现频率较低(小于3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目前我国小麦叶锈菌的有效抗病基因;V1、V3ka、V10、V26的频率处于升高的趋势,V2a、V15的频率有下降的趋势;不同地区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因子、毒性值和毒性基因组合的多样性明显不同,我国和北美的叶锈菌至少存在4-5个毒性基因的差异;不同生理小种的毒性基因结构差异显著,叶中3号不具备V26基因,叶中34号不具有V1、V14a、V17和V27基因,而叶中4号携带有这些毒性基因。文中还对利用近等基因系作鉴别寄主的优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近等基因系, 毒性因子, 毒性值, 多样性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