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Vol. 56 ›› Issue (17): 3331-3346.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3.17.008
彭文丽1(), 王锐1,2(
), 陈小磊1, 刘阿慧1, 郑卫东1
收稿日期:
2023-01-09
接受日期:
2023-03-15
出版日期:
2023-09-01
发布日期:
2023-09-08
通信作者:
联系方式:
彭文丽,E-mail:pengwenli2015@163.com。
基金资助:
PENG WenLi1(), WANG Rui1,2(
), CHEN XiaoLei1, LIU AHui1, ZHENG WeiDong1
Received:
2023-01-09
Accepted:
2023-03-15
Published:
2023-09-01
Online:
2023-09-08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油菜品种与栽培措施下收获指数(HI)与籽粒产量、角果皮等不同器官成熟期干重的关系,同时分析油菜品种育成年代、株高和冬性特征对收获指数的影响,为高产、高效油菜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措施的协同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以近年来长江流域推广的不同育成年代、株高及冬性特征的60个油菜品种为材料,于2016—2017年分别在湖北和贵州两地开展品种大田试验;于2017—2020年在贵州碧江、思南和江口3点开展以不同播种期、肥力水平、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等栽培因子的组合试验,开展油菜栽培措施优化组合的大田试验,在油菜成熟期采样后测定各部分干重及产量,计算分析收获指数。【结果】 不同油菜品种的收获指数变化差异最高达367%,不同农艺栽培措施组合使其收获指数差异达52%—117%。不同品种油菜的收获指数每增加0.1,大田籽粒产量在两个试验点分别提高305和385 kg·hm-2;不同农艺栽培措施优化后籽粒产量随油菜收获指数的提高而增加,收获指数每增加0.1则大田籽粒产量增加505—1 690 kg·hm-2。不同品种和栽培措施影响下,油菜的收获指数与植株的主茎籽粒产量、分枝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不同栽培措施优化后油菜收获指数与角果皮干重呈正相关关系;而不同品种和栽培措施的油菜收获指数与茎秆干重没有较一致的相关性。2010年以前与2015年以后育成的油菜品种间收获指数有显著差异;株高小于170 cm的油菜品种其收获指数值相对较高,高秆品种的收获指数显著低于矮秆和中秆品种;弱冬性、半冬性和冬性油菜品种之间收获指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油菜不同品种选择和栽培因子的优化组合措施对其收获指数有显著影响,可选育较高收获指数油菜品种推广,同时通过优化组合栽培技术措施适当增加大田油菜群体收获指数,通过良种和良法的协同来提高大田油菜籽粒产量。近年在长江流域选育推广的油菜品种收获指数受其育成年代和株高影响显著,而品种间的冬性差异对油菜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
彭文丽, 王锐, 陈小磊, 刘阿慧, 郑卫东. 不同油菜品种及栽培措施对收获指数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7): 3331-3346.
PENG WenLi, WANG Rui, CHEN XiaoLei, LIU AHui, ZHENG WeiDong. Effects of Varied Rapeseed Varieties and Cultivation Measures on Harvest Index[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23, 56(17): 3331-3346.
表1
各试验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年份 Year | 地点 Site | 有机质 Organic matter (g·kg-1) | 全氮 Total nitrogen (g·kg-1) | 速效磷 Available P (mg·kg-1) | 速效钾 Available K (mg·kg-1) |
---|---|---|---|---|---|
2016 | 湖北武汉Wuhan, Hubei | 14.68 | 1.01 | 21.21 | 110.63 |
贵州碧江Bijiang, Guizhou | 30.52 | 1.38 | 11.73 | 71.54 | |
2017 | 贵州碧江Bijiang, Guizhou | 30.22 | 1.05 | 14.12 | 64.21 |
2018 | 贵州碧江Bijiang, Guizhou | 29.56 | 0.98 | 13.78 | 62.80 |
2019 | 贵州碧江Bijiang, Guizhou | 30.25 | 1.28 | 14.33 | 64.27 |
贵州思南Sinan, Guizhou | 28.19 | 0.78 | 12.95 | 68.63 | |
贵州江口Jiangkou, Guizhou | 44.90 | 1.92 | 20.81 | 95.40 |
图1
不同品种和栽培措施下油菜收获指数及其相关性状差异 图中上下代表25%和75%位点,上下限代表1.5倍四分位数,图中横线代表中位数,方形代表平均值,圆点代表离群值In the figure, the upper and lower parts represent 25% and 75% of the loci, the upper and lower limits represent 1.5 times of the quartile, the horizontal line in the figure represents the median, the square represents the average, and the dot represents the outlier。1—7分别表示2016—2017湖北武汉试验1、2016—2017贵州碧江试验1、2017—2018贵州碧江试验2、2018—2019贵州碧江试验2、2019—2020贵州碧江试验3、2019—2020贵州思南试验3、2019—2020贵州江口试验3 1-7 represent experiment 1 in Wuhan, Hubei in 2016-2017, experiment 1 in Bijiang, Guizhou in 2016-2017, experiment 2 in Bijiang, Guizhou in 2017-2018, experiment 2 in Bijiang, Guizhou in 2018-2019, experiment 3 in Bijiang, Guizhou in 2019-2020, experiment 3 in Sinan, Guizhou in 2019-2020, experiment 3 in Jiangkou, Guizhou in 2019-2020, respectively"
[1] |
|
[2] |
doi: 10.1038/s41477-021-00948-4 pmid: 34168319 |
[3] |
袁婺洲, 官春云, 廖爱玲. 油菜收获指数对经济产量的贡献.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99, 22(1): 65-69.
|
|
|
[4] |
许为钢, 胡琳. 小麦收获指数的改良. 麦类作物学报, 1994(6): 51-53.
|
|
|
[5] |
何秀英, 陈钊明, 廖耀平, 程永盛, 陈粤汉. 水稻收获指数遗传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研究. 作物学报, 2006, 32(6): 911-916.
|
|
|
[6] |
张福春, 朱志辉. 中国作物的收获指数.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2): 83-87.
|
|
|
[7] |
戴祥来, 赵继献, 向阳, 张涛, 任廷波, 程国平. 甘蓝型杂交油菜收获指数与植株性状的相关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2): 12-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30171 |
|
|
[8] |
黄露, 陶诗顺, 张敏, 姜磊, 彭雅利. 甘蓝型杂交油菜收获指数及其品种间差异性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1(1): 95-97.
|
|
|
[9] |
傅寿仲, 张洁夫, 陈玉卿, 戚存扣. 油菜株型结构及其理想型研究: Ⅰ.有、无花瓣油菜原型结构比较.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1996, 18(4): 23-27.
|
|
|
[10] |
张洁夫, 傅寿仲, 陈玉卿, 戚存扣. 油菜株型结构及其理想型研究: Ⅲ.若干高产品种的株型及冠层结构.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1998, 20(3): 36-41.
|
|
|
[11] |
|
[12] |
冷锁虎, 朱耕如, 李仁杰, 董俊英, 朱芝珍. 呼盟春油菜适宜密度及其增产原理的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2(3): 28-31.
|
|
|
[13] |
曾宇. 不同施肥量、种植密度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1.
|
|
|
[14] |
袁婺洲, 官春云. 作物收获指数的研究概况. 作物研究, 1994, 8(4): 45-48.
|
|
|
[15] |
|
[16] |
刘志强. 播期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
|
|
[17] |
|
[18] |
郑红裕. 播期、 密度与施氮量对油菜收获指数的影响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5.
|
|
|
[19] |
卢坤, 申鸽子, 梁颖, 符明联, 贺斌, 铁琳梅, 张烨, 彭柳, 李加纳. 适合不同产量的环境下油菜高收获指数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作物学报, 2017, 43(1): 82-96.
|
doi: 10.3724/SP.J.1006.2017.00082 |
|
[20] |
姬兴杰, 于永强, 张稳, 余卫东. 近二十年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时空格局.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511-3519.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0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04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04 |
|
[21] |
石平, 樊修武. 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抗旱性及收获指数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2012, 40(3): 197-200.
|
|
|
[22] |
许婷婷, 石程仁, 张扬, 丁红, 张智猛. 花生根系生长特性、生物量、收获指数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花生学报, 2018, 47(2): 63-67.
|
|
|
[23] |
李加纳, 卢坤, 荐红举, 梁颖, 陆军花, 彭柳, 申鸽子, 张烨, 张超, 杨博, 张莉. 油菜收获指数研究进展.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8, 40(5): 640-648.
|
|
|
[24] |
doi: 10.1111/aab.1995.126.issue-1 |
[25] |
靳舒荣, 王艳玫, 常悦, 王月华, 李加纳, 倪郁. 不同收获指数甘蓝型油菜β-淀粉酶活性及其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分析. 作物学报, 2019, 45(8): 1279-1285.
doi: 10.3724/SP.J.1006.2019.94001 |
|
|
[26] |
汪瑞清, 杜兴斌, 颜卫卫, 姚艳丽, 宋峥, 喻艳, 庞成庆, 杨国正. 华杂6号叶面积简易测定方法.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7, 29(3): 339-341.
|
|
|
[27] |
高志源, 许吉利, 刘硕, 田汇, 王朝辉. 大田群体冬小麦氮收获指数变异特征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3): 583-595.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1.03.01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1.03.012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1.03.012 |
|
[28] |
刘硕, 张慧, 高志源, 许吉利, 田汇. 437个小麦品种钾收获指数的变异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7): 1284-130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2.07.00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2.07.003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2.07.003 |
|
[29] |
李虹桥, 段秋宇, 刘士山, 杨云飞, 李梦颖, 吴永成. 甘蓝型矮秆油菜与高秆油菜的产量与氮效率比较. 浙江农业学报, 2019, 31(11): 1796-180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11.04 |
|
|
[30] |
|
[31] |
李盼, 李超, 张瑞茂, 罗京, 张显强. 甘蓝型油菜矮秆新品系DW871在两环境下收获指数及相关性状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 42(2): 240-248.
|
|
|
[32] |
关周博, 董育红, 姚雪雁, 张亚周, 张忠鑫, 田建华. 农作物收获指数及改良途径的研究进展. 中国种业, 2020(11): 32-35.
|
|
|
[33] |
罗涛. 油菜花芽分化启动的温光模型及结实器官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
[1] | 刘硕, 徐铭, 刘家成, 章秋平, 马小雪, 刘宁, 张玉萍, 张玉君, 赵海娟, 刘威生. 世界李育种概况[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9): 1744-1759. |
[2] | 巨晓军, 章明, 单艳菊, 姬改革, 屠云洁, 刘一帆, 邹剑敏, 束婧婷. 鸡肉品质分析及关键风味物质和基因的筛选[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9): 1813-1826. |
[3] | 李小勇, 黄威, 刘红菊, 李银水, 顾炽明, 代晶, 胡文诗, 杨璐, 廖星, 秦璐. 不同轮作模式下氮肥施用对油菜产量形成及养分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6): 1074-1085. |
[4] | 王箫璇, 张敏, 张鑫尧, 魏鹏, 柴如山, 张朝春, 张亮亮, 罗来超, 郜红建. 不同磷肥对砂姜黑土和红壤磷库转化及冬小麦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6): 1113-1126. |
[5] | 汪月宁, 代红军, 贺琰, 魏强, 郭学良, 刘妍, 殷梦婷, 王振平. 基于转录组分析油菜素内酯对高温胁迫下酿酒葡萄花色苷合成及果实品质的调控机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6): 1139-1153. |
[6] | 范军强, 武军艳, 刘丽君, 马骊, 杨刚, 蒲媛媛, 李学才, 孙万仓. 甘蓝型冬油菜气孔特性与抗寒性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4): 599-618. |
[7] | 盛倩男, 余小红, 周雄, 田贵生, 吴海亚, 耿国涛, 闫金垚, 李静, 任涛, 鲁剑巍. 油菜与杂草生物量和养分竞争对氮磷钾肥用量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3): 481-489. |
[8] | 林萍, 王开良, 姚小华, 任华东. 基于转录组SNP构建油茶主要品种资源的分子身份证[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 217-235. |
[9] | 李静, 钱晨, 林国冰, 王龙, 李亦扬, 郑经东, 尤晶晶, 冷锁虎, 左青松. 油菜机栽毯苗培育的适宜供氮量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6): 3100-3109. |
[10] | 刘自刚, 魏家萍, 崔俊美, 武泽峰, 方彦, 董小云, 郑国强. 我国冬油菜北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5): 2854-2862. |
[11] | 高梓元, 胡京昂, 张蓓蓓, 巩彪. 磷高效利用型嫁接番茄砧木筛选及综合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4): 2761-2775. |
[12] | 吕丽华, 韩江伟, 张经廷, 董志强, 孟建, 贾秀领. 抗逆广适小麦品种共性特征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1): 2064-2077. |
[13] | 宋博影, 郭艳杰, 王文赞, 吕泽楠, 赵宇晴, 柳鹭, 张丽娟. 生物炭和双氰胺对设施蔬菜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0): 1935-1948. |
[14] | 胡盛,李阳阳,唐章林,李加纳,曲存民,刘列钊. 干旱胁迫下甘蓝型油菜籽粒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 17-30. |
[15] | 冯向前,殷敏,王孟佳,马横宇,褚光,刘元辉,徐春梅,章秀福,张运波,王丹英,陈松. 南方稻区“早籼晚粳”栽培模式晚季灌浆期气象因子对晚粳稻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 46-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