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Vol. 56 ›› Issue (8): 1456-1470.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3.08.003
孙启滨1(), 王建楠2, 李毅念1, 何瑞银1, 丁启朔1(
)
收稿日期:
2022-08-08
接受日期:
2023-01-08
出版日期:
2023-04-16
发布日期:
2023-04-23
联系方式:
孙启滨,E-mail:qibsun@stu.njau.edu.cn。
基金资助:
SUN QiBin1(), WANG JianNan2, LI YiNian1, HE RuiYin1, DING QiShuo1(
)
Received:
2022-08-08
Accepted:
2023-01-08
Published:
2023-04-16
Online:
2023-04-23
摘要:
【目的】为探明单粒精播种植方式种间距对小麦根系的土层分布影响,构建了基于根系数字化仪实测根系3D拓扑结构数据下MATLAB分割分析复合型小麦根长密度(RLD)定量技术,获取大田条件不同种间距单株稻茬麦RLD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和相对根长密度(NRLD)分布模型。【方法】选用宁麦13为试验材料,采用免耕等距单粒线播法,分别于2020和2021年进行稻茬小麦的免耕种植试验,设置单粒精播种间距 1.5、3.0、4.5、6.7、9.0 cm共5个处理(JT1.5、JT3、JT4.5、JT6.7、JT9),行距20 cm。RLD分析采用根系构型数字化仪实测根系3D拓扑结构配合Pro-E软件数字重构,辅以MATLAB实现基于“空间voxel元技术”的根系生长空间3 cm3精细分割和定量分析,跟踪各土层RLD分布动态和NRLD模型。【结果】不同处理的单株稻茬麦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减小,0—9 cm土层深度内分布的稻茬麦根系达总根量95%以上,超过9 cm土层深度小麦根系急剧减小;单株小麦根系扩展面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根构型以种子位作为中心点向四周拓展,且表现出明显的拓展方向性和约束性。群体稻茬麦RLD随种间距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且在JT4.5最大;RLD扩展面积随种间距的增大而不断增加,最大可达22 972 mm2。过高与过低的群体都造成不良的根构型影响,适宜的播种密度才能创建最佳的根系3D分布,实现土壤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经归一化处理后0—20 cm土层NRLD分布同时符合三次多项式和指数模型,两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极好(R2>0.99,RMSE<0.1),但指数模型更符合随土层深度的RLD特征实际。【结论】融合根系数字化仪实测根系3D拓扑结构与MATLAB分割分析的复合型小麦根长密度定量技术实现了单粒精播稻茬麦不同种间距的单株及群体双尺度的根长密度分布动态的定量描述,所得结果可为今后开展小麦精确耕种、水肥精准运筹、根构型调控等研究提供方法学借鉴。
孙启滨, 王建楠, 李毅念, 何瑞银, 丁启朔. 大田不同播种间距单株小麦根长密度动态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8): 1456-1470.
SUN QiBin, WANG JianNan, LI YiNian, HE RuiYin, DING QiShuo. Study on the Dynamics of Root Length Density in Soil Layers of Single Plant Wheat Under Controlled Seed-to-Seed Distance[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23, 56(8): 1456-1470.
表1
试验小区土层理化性质"
土层深度 Depth of soil layer (cm) | 全钾 Total K content (g·kg-1) | 有机质 Organic matter (g·kg-1) | 碱解氮 Available N (g·kg-1) | 全氮 Total N content (g·kg-1) | 速效磷 Available P (g·kg-1) | 速效钾 Available K (g·kg-1) | 全磷 Total P content (g·kg-1) |
---|---|---|---|---|---|---|---|
0-10 | 11.561 | 26.203 | 0.112 | 1.378 | 0.610 | 0.165 | 14.011 |
10-20 | 11.567 | 19.274 | 0.872 | 1.119 | 0.563 | 0.120 | 3.595 |
[1] |
梁晓艳, 郭峰, 张佳蕾, 孟静静, 李林, 万书波, 李新国. 单粒精播对花生冠层微环境、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12): 3700-3706.
|
|
|
[2] |
李桂芬, 覃斯华, 陆宇明, 洪日新, 叶云峰, 梁盛凯. 不同栽培密度和整枝措施对大棚小型无籽西瓜综合效益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49(12): 2506-2510.
|
|
|
[3] |
李拴良, 任长宏, 格桑曲珍, 赵宗财, 张宗卷, 胡希远. 宽幅硬茬播种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35(1): 80-85.
|
|
|
[4] |
母养秀, 张久盘, 穆兰海, 杜燕萍, 常克勤. 不同播种密度对荞麦植株叶片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1): 40-42.
|
|
|
[5] |
李金才, 尹钧, 魏凤珍. 播种密度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指数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5, 31(5): 662-666.
|
|
|
[6] |
史红志, 党伟, 王德民. 夏玉米机械化单粒精播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14(1): 187-188.
|
|
|
[7] |
李佩, 何瑞银, 汪小旵, 丁启朔. 单株小麦生理生态控制的等距单粒线播法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 295-30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2.02.005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2.02.005 |
|
[8] |
doi: 10.1016/j.geoderma.2019.113988 |
[9] |
doi: 10.1016/j.eja.2021.126243 |
[10] |
邱新强, 高阳, 黄玲, 李新强, 孙景生, 段爱旺. 冬小麦根系形态性状及分布.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1): 2211-2219.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3.11.004 |
|
|
[11] |
陈智勇, 谢迎新, 张阳阳, 缑培欣, 马冬云, 康国章, 王晨阳, 郭天财. 小麦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密度对氮肥的响应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麦类作物学报, 2020, 40(10): 1223-1231.
|
|
|
[12] |
梅四卫, 朱涵珍, 王术, 杨习文. 小麦根系研究现状及展望.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 37(12): 5448-5454.
|
|
|
[13] |
方燕, 闵东红, 高欣, 王中华, 王军, 刘萍, 刘霞. 不同抗旱性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与产量的关系. 生态学报, 2019, 39(8): 2922-2934.
|
|
|
[14] |
吕国红, 谢艳兵, 温日红, 王笑影, 贾庆宇. 东北玉米根系生物量模型的构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9, 27(4): 572-580.
|
|
|
[15] |
李熙婷, 田德龙, 郭克贞, 徐冰, 赵淑银. 膜下滴灌对小麦根系分布特征的影响.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6, 34(6): 545-552.
|
|
|
[16] |
邹海洋, 张富仓, 吴立峰, 向友珍, 范军亮, 李志军, 李思恩. 基于不同水肥组合的春玉米相对根长密度分布模型.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34(4): 133-142.
|
|
|
[17] |
|
[18] |
doi: 10.1016/j.fcr.2019.107604 |
[19] |
doi: 10.1016/j.fcr.2013.12.008 |
[20] |
|
[21] |
doi: 10.1016/j.fcr.2019.02.014 |
[22] |
doi: 10.1016/j.agwat.2019.03.038 |
[23] |
刘东军, 宋维富, 杨雪峰, 赵丽娟, 宋庆杰, 张春利, 辛文利, 肖志敏.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龙麦35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6): 18-21.
|
|
|
[24] |
梁翠丽, 田向东, 海江波, 乔佳秀, 罗洁, 米璐璐. 播种密度与播种方式对小麦不同穗位结实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21, 30(6): 796-806.
|
|
|
[25] |
苗果园, 高志强, 张云亭, 尹钧, 张爱良. 水肥对小麦根系整体影响及其与地上部相关的研究. 作物学报, 2002, 28(4): 445-450.
|
|
|
[26] |
李瑞, 李絮花, 杨守祥, 李莉. 钾对冬小麦根系生理性状及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土壤肥料, 2003(4): 16-19.
|
|
|
[27] |
王淑芬, 张喜英, 裴冬. 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2): 27-32.
|
|
|
[28] |
赵秉强, 李凤超, 薛坚, 李增嘉. 不同耕法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物学报, 1997, 23(5): 587-596.
|
|
|
[29] |
刘殿英, 石立岩, 董庆裕. 不同时期追施肥水对冬小麦根系、根系活性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作物学报, 1993, 19(2): 149-155.
|
|
|
[30] |
王艳哲, 刘秀位, 孙宏勇, 张喜英, 张连蕊. 水氮调控对冬小麦根冠比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3): 282-289.
|
|
|
[31] |
张明乾. 冬小麦根系和土壤环境对夜间增温的响应及其区域差异[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
|
|
[32] |
白文明, 左强, 黄元仿, 李保国. 乌兰布和沙区紫花苜蓿根系生长及吸水规律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35-41.
|
|
|
[33] |
doi: 10.1016/j.compag.2011.10.014 |
[34] |
doi: 10.1016/j.rhisph.2020.100257 |
[35] |
doi: 10.1111/ele.12119 pmid: 23659190 |
[36] |
doi: 10.1016/j.compag.2019.05.017 |
[37] |
doi: 10.2134/agronj1994.00021962008600050002x |
[38] |
doi: 10.1186/s13007-018-0385-5 |
[39] |
doi: 10.1111/jec.2007.95.issue-2 |
[40] |
pmid: 27664958 |
[41] |
|
[42] |
doi: 10.1016/j.still.2021.105054 |
[43] |
doi: 10.1016/j.rhisph.2021.100411 |
[44] |
doi: 10.1016/j.geoderma.2021.115405 |
[45] |
doi: S1360-1385(19)30280-8 pmid: 31791653 |
[46] |
贾彪, 李振洲, 王锐, 孙权, 王掌军, 刘根红. 不同施氮量下覆膜滴灌玉米相对根长密度模型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2020, 51(9): 266-273.
|
|
|
[47] |
doi: 10.1023/A:1004702807951 |
[48] |
张吴平, 刘建宁, 李保国. 结构与功能反馈机制下根系生长向性模拟.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S2): 110-117.
|
|
|
[49] |
张吴平, 李保国. 均质壤土下玉米根系三维空间分布的模拟与参数分析. 土壤学报, 2007, 44(5): 949-955.
|
|
|
[50] |
doi: 10.1023/A:1004218030608 |
[51] |
韩秋萍, 丁启朔, 潘根兴, 丁为民, 周裕辉. 基于Pro/E的土壤结构与小麦幼苗期根系关系模拟与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2): 4598-4604.
|
|
|
[52] |
厉翔, 丁启朔, 陈信信, 何瑞银, 汪小旵, 李佩. 大田群体小麦根系构型3D拓扑表型的参数化. 江苏农业学报, 2020, 36(4): 936-941.
|
|
|
[53] |
陈信信, 丁启朔, 丁为民,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基于虚拟植物技术的冬小麦根系3D构型测试与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8): 1481-1488.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4.08.004 |
|
|
[54] |
doi: 10.1146/ecolsys.1997.28.issue-1 |
[55] |
doi: 10.1093/oxfordjournals.aob.a087871 |
[56] |
doi: 10.1007/BF00016615 |
[57] |
刘凤山, 周智彬, 胡顺军, 杜海燕, 陈秀龙. 根钻不同取样法对估算根系分布特征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2, 21(2): 294-299.
|
|
|
[58] |
廖荣伟, 刘晶淼, 白月明, 安顺清, 梁宏, 卢建立, 乐章燕, 曹玉静. 华北平原冬小麦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研究.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5): 83-89.
|
|
|
[59] |
孙家涛, 王传新. 农业栽培技术对小麦品质影响的相关分析. 农业与技术, 2019, 39(9): 105-106.
|
|
|
[60] |
史双月, 王瑞, 姚照胜, 张伟军, 刘涛, 李冬双, 孙成明. 不同麦苗分布对小麦单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2, 43(1): 74-81, 134.
|
|
|
[61] |
马忠明, 陈娟, 刘婷婷, 吕晓东. 水氮耦合对固定道垄作栽培春小麦根长密度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7, 43(11): 1705-1714.
|
doi: 10.3724/SP.J.1006.2017.01705 |
[1] | 冯晓琳, 张楚天, 许晨阳, 耿增超, 胡斐南, 杜伟. 陕西省土壤无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8): 1517-1532. |
[2] | 田青兰, 周俊妞, 吴艳艳, 刘洁云, 黄伟华, 张英俊, 谢文连, 韦广谭, 牟海飞. 西番莲花芽分化过程观察及花生长模型的拟合[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4): 765-778. |
[3] | 梅广源, 李荣, 梅新, 陈日强, 樊意广, 程金鹏, 冯子恒, 陶婷, 赵倩, 赵培钦, 杨小冬. 基于VSURF-CA的小麦条锈病高光谱病情指数估测模型[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3): 484-499. |
[4] | 邓远建, 刘鹏. 农村人口结构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3): 4725-4745. |
[5] | 郭军, 邵丹, 窦套存, 马猛, 卢建, 胡玉萍, 王星果, 王强, 李永峰, 郭伟, 童海兵, 曲亮. 鸡产蛋期剩余采食量的随机回归分析及遗传标记筛选[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2): 4568-4577. |
[6] | 齐欣, 汪洋, 黄玉芳, 叶优良, 郭宇龙, 赵亚南. 基于直方图的手机玉米冠层数字图像氮素诊断方法[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0): 4094-4106. |
[7] | 邹恒宇, 郭熙, 江叶枫, 李小毛, 陈琳, 白家奇.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适宜性评价研究——以上高县紫皮大蒜为例[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8): 3586-3600. |
[8] | 周罕觅, 马林爽, 孙旗立, 陈佳庚, 李纪琛, 苏裕民, 陈诚, 吴奇. 基于多目标综合评价的苹果水氮综合调控[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8): 3654-3670. |
[9] | 薛玮, 徐丽君, 聂莹莹, 吴欣珈, 严翊丹, 叶立明, 柳新伟. 影响呼伦贝尔草原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主导因素[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2): 2378-2389. |
[10] | 周也莹, 谢子文, 钟培阁, 李双伟, 马韫韬. 基于功能-结构模型的玉米大豆间作不同行向辐射分布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0): 1882-1899. |
[11] | 王文俊, 梁爱珍, 张延, 陈学文, 黄丹丹. 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碳动态的模型模拟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0): 1943-1960. |
[12] | 吴雅诺, 刘园, 孔佳涛, 胡哲辉, 陈明华, 吴俊琛, 张红艳, 蒋友武, 徐娟, 陈嘉景. 基于模糊建模解析不同产地沃柑果实感官品质差异[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0): 2010-2022. |
[13] | 李凯, 白国松, 滕春然, 马腾, 钟儒清, 陈亮, 张宏福. 基于体外仿生酶水解物能值和化学成分预测谷物饲料原料的鸡代谢能值[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0): 2035-2045. |
[14] | 谭力治, 赵毅强.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混合模型的原理、优化与应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9): 1617-1632. |
[15] | 常春义, 曹元, Ghulam Mustafa, 刘红艳, 张羽, 汤亮, 刘兵, 朱艳, 姚霞, 曹卫星, 刘蕾蕾. 白粉病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及病害严重度的定量模拟[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6): 1061-10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