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佳燕,孙良杰,马南,王丰,汪景宽. 不同肥力棕壤玉米根茬和茎叶残体碳氮的固定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3): 4664-4677. |
[2] |
马超,王玉宝,邬刚,王泓,汪建飞,朱林,李佳佳,马晓静,柴如山. 近十年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8): 3584-3599. |
[3] |
夏芊蔚,陈浩,姚宇阗,笪达,陈健,石志琦. “优标”水稻体系对稻田土壤环境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7): 3343-3354. |
[4] |
郭迎新,陈永亮,苗琪,范志勇,孙军伟,崔振岭,李军营. 洱海流域植烟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肥力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0): 1987-1999. |
[5] |
尹思佳,李慧,徐志强,裴久渤,戴继光,刘雨薇,李艾蒙,于雅茜,刘维,汪景宽. 东北典型黑土区旱地耕层土壤肥力指标的纬度变化特征及其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0): 2132-2141. |
[6] |
郑福丽,刘苹,李国生,张柏松,李燕,魏建林,谭德水. 有机-无机肥协同调控小麦-玉米两熟作物产量及土壤培肥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1): 4355-4364. |
[7] |
温延臣,李海燕,袁亮,徐久凯,马荣辉,林治安,赵秉强. 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剖面养分分布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1): 4460-4469. |
[8] |
张露,张水清,任科宇,李俊杰,段英华,徐明岗. 不同肥力潮土的酶活计量比特征及其与微生物量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0): 4226-4236. |
[9] |
张维理,KOLBEH,张认连. 土壤有机碳作用及转化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 317-331. |
[10] |
王劲松,董二伟,武爱莲,白文斌,王媛,焦晓燕. 不同肥力条件下施肥对粒用高粱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22): 4166-4176. |
[11] |
李文广,杨晓晓,黄春国,薛乃雯,夏清,刘小丽,张晓琪,杨思,杨珍平,高志强. 饲料油菜作绿肥对后茬麦田土壤肥力及细菌群落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5): 2664-2677. |
[12] |
吕波,王宇函,夏浩,姚子涵,姜存仓. 不同改良剂对黄棕壤和红壤上白菜生长及土壤肥力影响的差异[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22): 4306-4315. |
[13] |
彭卫福, 吕伟生, 黄山, 曾勇军, 潘晓华, 石庆华. 土壤肥力对红壤性水稻土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18): 3614-3624. |
[14] |
温延臣,张曰东,袁亮,李伟,李燕青,林治安,赵秉强. 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11): 2136-2142. |
[15] |
张丹,刘宏斌,马忠明,唐文雪,魏焘,杨虎德,李俊改,王洪媛. 残膜对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2): 310-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