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高活性、环境友好的绿色新农药是保护农作物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为了发现新的候选杀菌剂,本研究论文采用Pictet–Spengler反应制备了一系列新颖的1,2,3,4-四氢-β-咔啉(THC)衍生物,并评估了其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oo)、柑橘溃疡病菌(Xac)和猕猴桃溃疡病菌(Psa)的离体和活体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大多数目标化合物对三种植物病原细菌都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其中,化合物A17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柑橘溃疡病菌表现出优异的抑菌活性,其EC50值分别为7.27 mg mL-1和4.89 mg mL-1。化合物A8对猕猴桃溃疡病菌显示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其EC50值为4.87 mg mL-1。此外,在200 mg mL-1浓度下,化合物A17对水稻白叶枯病(52.67%)和柑橘溃疡病(79.79%)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化合物A8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效果为84.31%。构效关系研究表明:THC的A环的C6位无取代基时有利于提高其抑菌活性;对于 THC的C环,当N2位是NH基团是有利于提高其抑菌活性;此外,THC的C环的NH位置引入长链可以增强其抗菌活性。通过大量的生物学实验验证,THC衍生物能扰乱细菌体内的氧化还原系统,造成细菌活性氧的爆发和细胞膜的破坏,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上述的研究工作为以THC为活性骨架的新型杀菌剂创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黄籽性状因其提高甘蓝型油菜种子质量和商业价值而广受育种家的青睐。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CRISPR/Cas9系统敲除了甘蓝型油菜BnPAP2基因的两个同源拷贝,创制了黄籽突变体。种皮组织化学染色表明,在pap2双突变体中原花青素的积累显著减少,其重要集中在种皮的内皮层和栅栏层细胞。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分析表明,BnPAP2基因的敲除可以降低苯丙烷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结构和调节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的广泛抑制表达可能会阻碍原花青素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积累,从而导致甘蓝型油菜出现黄籽性状。上述研究结果表明BnPAP2可能在原花青素的调控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株型和叶色是棉花纤维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遗传分析、茎秆石蜡切片和植物激素处理方法,发现棉花矮红株突变体(DR)是一个赤霉素敏感型突变体,由一个单显性基因位点突变引起,将其命名为GhDR。通过BSA-seq结合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GBTS)方法将控制突变性状基因定位在A09 染色体约197 kb的候选区间内,包含 25 个注释基因。基于候选基因的注释信息,及其在突变体和正常植株之间的序列和表达差异,GH_A09G2280基因被认为是控制矮红突变体表型的最佳候选基因。在DR突变体GhDR/GH_A09G2280基因编码区发现了一个2 bp的缺失,导致GhDR基因产生移码突变,蛋白翻译提前终止。GhDR是拟南芥AtBBX24的同源基因,编码B-box锌指蛋白。移码缺失导致GhDR 的C末端缺失了核定位结构域和VP结构域,并改变了其亚细胞定位结果。比较转录组分析表明,在DR突变体中,参与赤霉素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的关键基因下调表达,而与赤霉素降解和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上调表达。本研究初步揭示了GhDR基因同时调控棉花株型和花青素积累的潜在分子机制。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亚洲许多水稻种植区的主要迁飞性害虫。E78是核激素受体超家族的成员。E78在卵巢发育和早期胚胎发生的母体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克隆了褐飞虱E78基因(NlE78),预测的氨基酸序列显示其含有两个保守结构域:NR-LBD和DBD。 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NlE78在5龄若虫和雌成虫的卵巢中表达较高。下调NlE78的表达后,蜕皮失败率(33.2%)显著增加,且卵巢发育延迟。然而,同时下调NlE78与NlE93的表达后,羽化率显着增加(78.79%),卵巢发育情况与NlE78下调时相似但其发育并未延迟。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NlE78 与 NlE93 有蛋白-蛋白相互作用,NlE93 是已知的蜕皮激素信号通路的关键下游转录因子。通过免疫荧光进行的细胞定位实验结果发现,NlE78和NlE93均在细胞核中表达。该研究表明,NlE78 可能通过与 NlE93 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调节卵巢发育和蜕皮。本研究对于开发基于新靶点的新型农药和新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盐胁迫下选择性剪接可调控丝氨酸/精氨酸丰富(SR)蛋白的表达和异构体的形成。前期研究鉴定了木薯SR蛋白家族中的两个亚家族SCL和 SR,这两个亚家族参与调控植物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然而SR蛋白家族中的其他亚家族是否也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植物盐胁迫应答有待探究。本研究通过11个物种RS亚家族的同源性比对找到37个基因,并系统性的分析了RS40 和 RS31基因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情况。进一步蛋白结构域分析表明植物RS亚家族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其作用可能是保守的。在拟南芥中过表达MeRS40基因可通过维持活性氧的动态平衡和调控盐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进而提高植物的耐盐性。然而,在木薯中过表达MeRS40基因则通过负调节自身的pre-mRNA来抑制其内源性基因表达,从而降低转基因木薯的耐盐性。此外,MeRS40蛋白与木薯MeU1-70Ks(MeU1-70Ka 和 MeU1-70Kb)蛋白在体内和体外互作。因此,我们的研究为木薯SR蛋白参与调控盐胁迫应答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探索方向。
甘薯小象甲是甘薯上危害最为严重的世界性害虫,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为提高甘薯小象甲综合防治的效果和深入理解其遗传进化机制,我们对甘薯小象甲功能基因组学进行了的深入研究。利用 Illumina 和 PacBio技术,对单对交配15代的甘薯小象甲进行测序。获得了甘薯小象甲成虫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基因组大小为338.84Mb,Contig N50 和 Scaffold N50 分别为 14.97 Mb和34.23 Mb。预测重复序列为 157.51 Mb和 11907 个编码蛋白质基因。共有 337.06 Mb长度的基因组序列被定位到 11 条染色体上,其中能够确定顺序和方向的序列长度为 333.79 Mb,占定位到染色体上总序列长度的 99.03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表明,甘薯小象甲和中欧山松大小蠹亲缘关系较近,约 1.38 亿年前从中欧山松大小蠹的祖先分化而来。许多重要的基因家族在甘薯小象甲基因组中得到了扩张,包括农药解毒、耐冷应激和化学感觉系统相关基因家族。为了进一步解析气味结合蛋白在甘薯小象甲嗅觉识别过程中的作用,竞争性结合分析结果表明,CforOBP4-6对性信息素及其他配体具有很强的结合亲和力。高质量的甘薯小象甲基因组图谱为揭示其分子生态学基础、群体遗传和适应性进化机制及绿色有效防控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根结线虫病是农业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南方根结线虫是一种寄生范围广、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的根结线虫,其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大大增加线虫的抗药性。解析根结线虫的致害分子机制,对于制定环保、经济、高效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研究发现,根结线虫在寄生过程由食道腺表达、通过口针分泌出许多效应子,在线虫侵染和寄生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不同种类效应子与寄主植物之间产生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功能机制有待深入解析。在本研究中,我们鉴定了一种新的南方根结线虫效应子Minc03329,对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其包含用于分泌的信号肽序列和一个C型凝集素结构域。酵母信号序列捕获实验表明Minc03329的信号肽是有功能的,具有分泌功能;原位杂交实验结果表明Minc03329在南方根结线虫亚腹食道腺中特异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证实 Minc03329 在线虫寄生初期表达量显著升高;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干扰线虫 Minc03329 表达,显著降低了南方根结线虫的致病性;相反,Minc03329转基因拟南芥接种南方根结线虫后根结数和卵块数显著增加,表明效应子Minc03329在植物细胞中表达,可以显著增加植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敏感性;Minc03329 在本氏烟草叶片细胞中瞬时表达能抑制由小鼠促凋亡蛋白BAX引发的细胞程序性死亡;通过对Minc03329转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进行转录组数据比较分析,发现Minc03329转基因拟南芥中许多防御相关基因表达显着下调;此外,一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了南方根结线虫摄食位点的形成,但是其分子机制有待深入解析。本研究是在揭示凝集素效应子MiCTL1功能机制后,解析的第二个南方根结线虫凝集素类效应子的功能。验证了凝集素类效应子在线虫与植物互作过程通过抑制植物免疫反应,帮助线虫寄生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为揭示根结线虫致病分子机理,以及根结线虫防治分子靶标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马铃薯是中国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降水量少且年际波动大严重威胁着北方雨养马铃薯的高产和稳产。在水分限制条件下,优化水分管理措施可有效提升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从而能保证粮食安全。但当前较少研究定量了不同水分管理措施对中国北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贡献。本文基于多源大田试验数据和作物模型,使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了中国北方大兴安岭区、燕山丘陵区、阴山北麓区和黄土高原区马铃薯的潜在、灌溉和雨养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APSIM-Potato模型模拟的马铃薯潜在干重产量在燕山丘陵最高(12.4 t ha-1),其次为阴山北麓(11.4 t ha-1)、大兴安岭(11.2 t ha-1)、和黄土高原(10.7 t ha-1)。大兴安岭、燕山丘陵、阴山北麓和黄土高原实测的雨养马铃薯干重产量分别占各区潜在产量的61、30、28和24%。潜在条件下燕山丘陵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次为大兴安岭、阴山北麓和黄土高原,对应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2、2.1、1.9和1.9 kg m-3。在北方马铃薯种植区,沟垄种植的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较平作提升8-49%和2-36%,而沟垄种植搭配覆膜的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较平作提升35-89%和7-57%。在水资源有限的马铃薯种植区,通过沟垄种植、覆膜和补灌相结合的水分管理方式能协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染色质可及性在基因转录调控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然而,染色质可及性的调控机制,及其调控玉米关键基因表达和籽粒发育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分离了一个玉米籽粒突变体,将其命名为dek219,该突变体表现为粉质胚乳和胚停止发育。Dek219编码DICER-LIKE1 (DCL1)蛋白,是一种miRNA生物发生的必需酶。Dek219功能缺失导致大多数miRNAs和组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进一步研究表明,热激转录因子Hsf17-Zm00001d016571模块可能是影响组蛋白基因表达的因素之一。转座酶可及染色质测序分析(ATAC-seq)表明,与野生型(WT)相比,dek219的染色质可及性发生了改变,这可能调控了籽粒发育中关键基因的表达。通过分析WT和dek219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差异可及染色质区域(ACRs),我们鉴定到119个受染色质可及性调控的候选基因,包括已报道的玉米籽粒发育关键基因。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Dek219影响染色质可及性和关键基因的表达,是玉米籽粒发育所必需的。
本研究通过抗原性分析发现,2020年至2021年在野鸟或家禽中分离的一些H5N6、H5N8和H5N1病毒与我国大规模应用的H5疫苗种毒株(H5-Re11株和H5-Re12株)的抗原性存在较大差异,部分2021年分离的H7N9病毒也与我国使用的H7-Re3株疫苗毒株存在抗原性差异。为保持疫苗株与监测毒株之间良好的抗原匹配性,本研究利用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构建出针对抗原变异毒株的3株重组疫苗种毒(H5-Re13、H5-Re14和H7-Re4),用于疫苗的更新。其中,H5-Re13疫苗株的HA和NA基因来自于2.3.4.4h分支的H5N6病毒(DK/FJ/S1424/20),H5-Re14疫苗株的HA和NA基因来自于2.3.4.4b分支的H5N8病毒(WS/SX/4-1/20),H7-Re4疫苗株的HA和NA基因来自于2021年分离的H7N9病毒(CK/YN/SD024/21)。进一步使用上述3株重组病毒制备新型H5+H7三价灭活疫苗,进行鸡、鸭和鹅的免疫效力研究。结果显示,H5+H7三价灭活疫苗接种鸡、鸭和鹅后均可诱导出良好的HI抗体反应;SPF鸡接种疫苗后3周时,用2020年和2021年分离到的5株不同H5和H7病毒攻击,包括3株2.3.4.4b分支病毒(H5N1、H5N6和H5N8病毒各1株)、1株2.3.4.4h分支的H5N6病毒和1株H7N9病毒,攻毒后所有对照组鸡均出现高滴度的排毒,并在攻毒后4天内全部死亡,而疫苗接种组鸡则完全抵御病毒的感染;接种疫苗的鸭和鹅在攻击2.3.4.4h或2.3.4.4b分支H5病毒后也获得完全免疫保护。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型H5+H7三价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对于近期监测到的H5N1、H5N6、H5N8和H7N9病毒的攻击可提供完全的免疫保护作用。鉴于不同H5病毒和H7N9病毒对家禽的威胁,本研究建议我国广泛使用该H5+H7三价灭活疫苗,并推荐该疫苗在其他受到H5和H7病毒威胁的国家应用。
肌醇及其衍生物在调节植物非生物逆境耐受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肌醇-1-磷酸合成酶MIPS(myo-inositol-1-phosphate synthase)是肌醇生物合成限速酶,本研究发现,在苹果植株中过表达MdMIPS1基因不仅能提高肌醇生物合成,而且还能提高植株耐旱性。研究表明,肌醇可能通过提高渗透保护剂(如葡萄糖、蔗糖和脯氨酸)的积累和改善活性氧清除相关抗氧化酶活性,提高苹果干旱耐受性。此外,在模拟黄土高原土壤环境的长期中度水分亏缺条件下,MdMIPS1过表达苹果植株表现为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这可能主要与肌醇生物合成增加协同调节植株渗透平衡和气孔孔径密切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苹果MdMIPS1介导的肌醇生物合成在植株耐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调控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玉米在驯化和遗传改良过程中改变了形态及生理特性从而提高了产量和对胁迫的抗性,在这一过程中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可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了解玉米种质资源的进化如何影响其生长期的根际细菌结构,对于揭示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而提高驯化种质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田间展开,选择9个具有代表性的驯化和遗传改良种质材料,分别在幼苗期、盛花期和成熟期对大雏草、地方种和自交系植物DNA和根际细菌DNA进行测序。检测并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化学性质与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的驯化和遗传改良增加了根际细菌的多样性,改变了根际细菌的群落组成。根际中的核心微生物组在不同种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共现网络分析表明,自交系的细菌网络模块性高于大雏草和地方品种。本研究最终表明:随着玉米的驯化和遗传改良,根际群落多样性随之增加,从而可以增强玉米对生物胁迫适应能力,提高对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
大豆株高是由主效或微效基因控制的重要农艺性状。在已报道的株高QTL中,绝大部分定位区间较大,限制了大豆株高分子调控机制的解析。增加遗传图谱的标记密度会显著地提高QTL定位的效率和准确性。本研究利用双亲中黄13和中品03-5373及其衍生的241个重组自交系(RILs)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构建一个包含4011个重组bin标记、总遗传距离为3139.15 cM的高密度遗传图谱,相邻bin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0.78 cM。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所构建的遗传图谱与大豆参考基因组具有较高的共线性。基于此图谱,在6个环境中共检测到9个株高QTL,包括3个新位点(qPH-b_11,qPH-b_17和qPH-b_18)。其中,两个环境稳定主效QTL qPH-b_13和qPH-b_19-1可解释10.56%~32.7%的表型变异。qPH-b_13和qPH-b_19-1被精细定位到440.12 kb和237.06 kb的基因组区间,分别包含54和28个注释基因。进一步的拟南芥同源基因功能和候选基因表达分析表明,基因Glyma.13G292600和Glyma.19G194100分别为qPH-b_13和qPH-b_19-1的候选功能基因。
壮苗的形成对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玉米自交系壮苗的形成基础,本试验研究了在玉米自交系幼苗形成过程中,影响种子贮藏物质转化和分配的因素。将3种玉米自交系作为试验材料,探究种子在幼苗建成过程中,种子大小、种子活力、光照时长、温度、沙床含水量和沙床盐浓度等因素对种子贮藏物质转化和分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粒种子的物质利用率比大粒种子高3.69-17.71% 。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形成壮苗。低温、干旱和盐胁迫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子贮藏物质利用率,提高了根苗比。以上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玉米自交系材料苗期的田间管理,对于改良玉米种质,提高种子贮藏物质利用率,形成壮苗有着重要意义。
遗传连锁图谱在数量性状位点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枸杞是我国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然而,由于缺乏基因组和遗传资源,枸杞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报到很少。在本研究中,采用双假测交理论,以‘北方枸杞’为母本,‘宁夏黄果’为父本杂交获得89株F1群体为试材,利用SSR和AFLP技术构建枸杞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共获得12个连锁群,包含165个标记位点(74个AFLP和91个SSR),覆盖基因组557.6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3.38cM。每个连锁群的标记数在3~12个,每个连锁群长度为8.6~58.3cM。连锁群上有29个偏分离标记,主要集中LG4和LG9上。这是第一张利用SSR和AFLP标记构建的枸杞属植物遗传连锁图谱,可为枸杞属植物遗传育种改良和辅助基因组组装提供理论依据。
在植物中,胞质果糖-1,6-二磷酸酶(cyFBPase)和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BPase)酶活性的提高与植物增产密切相关。在本研究中,通过在烟草(Nicotiana tabacum)中过表达油菜cDNA,cyFBPase和SBPase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在转双基因cyFBPase/SBPase (TpFS)植株中, cyFBPase 和 SBPase酶活分别是野生型的1.77和1.45倍,在转cyFBPase单基因(TpF)和SBPase单基因 (TpS)植株中,cyFBPase 和 SBPase酶活分别是野生型的1.55和1.12倍,1.23和1.36倍。TpF, TpS 和 TpFS转基因植株的光合效率分别比野生型提高了4%,20%和25%。SBPase和cyFBPase在转基因烟草中相互正向调控,协同增效。 此外,三种转基因植株的蔗糖含量均高于WT植株。 淀粉含量在TpFS和TpS植株中分别提高了53%和37%,但在TpF植株中略有下降。 此外,含有SBPase和/或cyFBPase基因的转基因烟草植株生长加快,生物量提高。 在TpFS、TpS和TpF植株中,干重、株高、茎粗、叶大小、花数和果荚重均比WT植株大幅增高。 因此,共表达SBPase和cyFBPase可能为作物高产开辟新的途径。
由瘟病菌引起的瘟病造成世界上多种粮食作物严重减产,但是到目前为止,在禾本科作物中,对抗瘟病基因的遗传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利用888份谷子核心种质资源,在苗期接种谷瘟病菌株HN-1,通过GWAS方法,寻找抗谷瘟病位点。表型鉴定结果表明,谷子种质资源中高抗资源不到1.6%,中抗资源占35.25%,中感资源占57.09%,高感资源占6.08%。通过表型鉴定发现,在地理分布上,谷子生长季降雨量较高的地区高抗资源比例相对较高。利用覆盖谷子全基因组的720 000个SNP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第2和第9条染色体上找到了2个显著的谷瘟病抗性相关位点,对这2个位点的分析找到了8个可能的抗病候选基因。这些结果为抗谷瘟病遗传育种和相关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作物抗瘟病育种和相关基础研究提供了指导信息。
利用转座子TnYLB-1随机插入技术,构建了蜡样芽胞杆菌905中全基因组范围内的突变体库;通过流式细胞仪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筛选调控sodA2转录的基因;通过测定细胞中的SOD活性,筛选可以调控MnSOD产量的基因;利用反向PCR技术、基因测序和NCBI数据库搜索得到TnYLB-1插入的基因序列;通过盆栽试验和细菌平板回收技术检测小麦根部不同蜡样芽胞杆菌菌群的数量。【结果】本研究最终获得了7个TnYLB-1转座子插入的突变体菌株,它们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改变sodA2基因的表达。序列分析和BLAST数据比对显示,在蜡样芽胞杆菌905菌株中被TnYLB-1插入的基因与模式菌株蜡样芽胞杆菌ATCC 14579菌株中的同源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这些基因编码热激诱导型转录抑制因子、氯离子通道蛋白、重组酶A、亚铁离子转运蛋白、核苷二磷酸激酶和组氨酸脱氨酶。此外,本研究实验数据证明,调控sodA2表达的基因同样影响蜡样芽胞杆菌905在小麦根部的定殖能力。负调控sodA2表达的基因显著降低细菌在小麦根部的定殖能力,正调控sodA2表达的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细菌在小麦根部的菌群数量。hrcA、clc和recA基因正调控MnSOD2的产量和蜡样芽胞杆菌905在小麦根部的定殖能力;feoB1、feoB2、ndk和hutH基因负调控MnSOD2的产量,并且负调控蜡样芽胞杆菌905在小麦根部的定殖能力。本研究首次鉴定了蜡样芽胞杆菌905中7个调控sodA2基因表达的新基因,并且证实了其可以影响细菌在小麦根部的定殖能力;本工作为研究蜡样芽胞杆菌905在小麦根部的定殖机制指明了研究方向,并为提高PGPR菌株的生物防治效果提供了潜在的有效策略。
以往关于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土壤的效果研究,大多评测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然而,脱硫石膏对土壤微生物指标的影响研究鲜见报道,尤其是在其施用多年之后。为探究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土壤的长期效应,在内蒙古托克托县采集了轻度、中度和重度(碱化度分别为6.1-20%、20-30%和30-78.4%)3种碱化区施用脱硫石膏17年后的剖面(0-40 cm)土样,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养分、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用脱硫石膏)处理相比,3种碱化区施用脱硫石膏处理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分别增加了18%和35%,0-2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增加了51%,20-4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平均值也分别增加了69%和194%。除了重度碱化区外,脱硫石膏处理0-40 cm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此外,脱硫石膏处理显著提高了3种碱化区20-40 cm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但其对0-2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作用效果参差不齐。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的提高归功于脱硫石膏施用后降低了土壤电导率、pH和碱化度。由此可见,施用脱硫石膏对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碱土改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