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 ›› 2025, Vol. 58 ›› Issue (15): 3051-3063.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5.15.009
卢怡宁(), 谷晓博*(
), 杜娅丹, 李晓雁, 延廷霖, 赵彤彤
收稿日期:
2024-09-30
接受日期:
2024-12-30
出版日期:
2025-08-01
发布日期:
2025-07-30
通信作者:
联系方式:
卢怡宁,E-mail:865936380@qq.com。
基金资助:
LU YiNing(), GU XiaoBo*(
), DU YaDan, LI XiaoYan, YAN TingLin, ZHAO TongTong
Received:
2024-09-30
Accepted:
2024-12-30
Published:
2025-08-01
Online:
2025-07-30
摘要:
【目的】 探究保护性耕作和施氮对土壤碳氮矿化特性及其对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机理,为提高西北旱区土壤肥力、促进玉米生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两年(2019—2020年)玉米田间定位试验,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设置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免耕:NT;小麦季免耕玉米季旋耕:OT;起垄免耕:RNT)和2个施氮水平(N0:0;N2:170 kg N·hm-2),共6个处理。系统研究保护性耕作和施氮对土壤养分含量、碳氮矿化特性、玉米光合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 保护性耕作和施氮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P<0.05),N2水平下NT、OT和RNT处理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全氮(TN)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较CT分别提高了8.6%—24.7%、18.9%—27.0%、8.9%—20.2%和0.3%—24.9%。施氮显著增加了土壤碳矿化累积量(Cmin)、氮矿化累积量(Nmin)及其矿化速率,保护性耕作进一步提高了土壤碳、氮矿化特性。Cmin和Nmin分别在RNTN2和OTN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4.0%—30.2%和8.0%—52.4%。保护性耕作和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P<0.05),两年玉米Pn、Tr和Gs均在OTN2处理达到最大值。两年玉米产量均表现为OTN2>RNTN2>NTN2>CTN2>NTN0>CTN0处理,最高产量分别为10.52和10.91 t·hm-2,较其他处理分别平均提高了24.5%和27.5%。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保护性耕作主要通过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促进了土壤有机碳氮矿化,提升了土壤有效氮供应能力,进而促进玉米光合能力增强,实现玉米增产。【结论】 在西北旱区,保护性耕作和施氮对于促进土壤碳氮矿化、提升玉米产量和维持土壤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推荐小麦季免耕玉米季旋耕结合施氮为玉米增产提效最优管理措施。
卢怡宁, 谷晓博, 杜娅丹, 李晓雁, 延廷霖, 赵彤彤. 保护性耕作和施氮促进土壤碳氮矿化提高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5): 3051-3063.
LU YiNing, GU XiaoBo, DU YaDan, LI XiaoYan, YAN TingLin, ZHAO TongTong. Conservation Tillage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Promote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and Improve Maiz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25, 58(15): 3051-3063.
表1
耕作方式和施氮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处理 Treatment | 土壤有机碳 SOC (g·kg-1) | 微生物量碳 MBC (mg·kg-1) | 全氮 TN (g·kg-1) | 微生物量氮 MBN (mg·kg-1) |
---|---|---|---|---|
CTN0 | 160.77b | 229.77c | 4.73d | 44.25d |
CTN2 | 162.83b | 248.00bc | 4.78d | 55.29c |
NTN0 | 169.50b | 262.82b | 5.08c | 59.02bc |
NTN2 | 202.98a | 314.87a | 5.75a | 55.44c |
OTN2 | 178.82ab | 294.93a | 5.20b | 69.08a |
RNTN2 | 176.82ab | 312.59a | 5.66a | 65.62ab |
表2
耕作方式和施氮对土壤矿化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处理 Treatment | C0 (mg·kg-1) | kC (d-1) | T1/2 (d) | R2 | N0 (mg·kg-1) | kN (d-1) | T1/2 (d) | R2 |
---|---|---|---|---|---|---|---|---|
CTN0 | 1964.79 | 0.0268 | 25.86 | 0.99 | 36.47 | 0.0344 | 20.15 | 0.99 |
CTN2 | 2180.85 | 0.0260 | 26.65 | 0.99 | 39.83 | 0.0386 | 17.96 | 0.99 |
NTN0 | 2377.07 | 0.0241 | 28.76 | 0.99 | 38.49 | 0.0333 | 20.82 | 0.99 |
NTN2 | 2911.58 | 0.0196 | 35.36 | 0.99 | 47.67 | 0.0300 | 23.10 | 0.98 |
OTN2 | 2840.50 | 0.0186 | 37.26 | 0.99 | 57.23 | 0.0304 | 22.80 | 0.98 |
RNTN2 | 3538.17 | 0.0160 | 43.31 | 0.99 | 51.99 | 0.0325 | 21.33 | 0.99 |
表3
耕作方式和施氮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处理 Treatment | 2019 | 2020 | ||||||
---|---|---|---|---|---|---|---|---|
穗行数 Ear row number | 行粒数 Kernels per row | 百粒重 100-grain weigh (g) | 产量 Yield ( t·hm-2) | 穗行数 Ear row number | 行粒数 Kernels per row | 百粒重 100-grain weigh (g) | 产量 Yield (t·hm-2) | |
CTN0 | 8.33b | 23.67c | 22.69c | 6.91d | 14.00ab | 28.56d | 28.34c | 6.88d |
CTN2 | 13.33a | 35.33ab | 32.37b | 9.64c | 14.33a | 35.67bc | 32.12b | 9.34c |
NTN0 | 9.33b | 24.78c | 23.43c | 6.96d | 12.67b | 34.67c | 23.59d | 6.92d |
NTN2 | 13.33a | 36.00a | 33.34ab | 9.81c | 14.33a | 37.78a | 34.75a | 10.60b |
OTN2 | 14.33a | 35.56a | 34.29a | 10.52a | 14.67a | 37.33a | 34.90a | 10.91a |
RNTN2 | 13.67a | 33.22b | 32.29b | 10.21b | 15.33a | 36.78ab | 34.13a | 10.70ab |
T | ns | ** | * | *** | ns | * | * | *** |
N | *** | *** | *** | *** | * | ** | *** | *** |
T×N | ns | ns | ns | ns | ns | ns | *** |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段晨骁, 李佳蓓, 吴淑芳, 冯浩.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西北地区不同土壤类型氮素矿化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2024, 55(5): 344-355.
|
|
|
[7] |
聂浩亮, 杨军芳, 杨云马, 黄少辉, 张静, 王敬霞, 杨慧敏, 杨文方, 邢素丽, 贾良良. 长期秸秆深翻还田及养分管理对潮土有机碳矿化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40(18): 70-80.
|
|
|
[8] |
王慧, 刘金山, 惠晓丽, 戴健, 王朝辉. 旱地土壤有机碳氮和供氮能力对长期不同氮肥用量的响应.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15): 2988-2998.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6.15.013.
|
|
|
[9] |
|
[10] |
|
[11] |
范如芹, 梁爱珍, 杨学明, 张晓平, 申艳, 时秀焕. 耕作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含量及特征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8): 3767-3775.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0.18.010.
|
|
|
[12] |
张鑫磊, 杨镇, 李旸, 谢晓金, 张耀鸿. 夜间增温条件下免耕对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8, 34(3): 540-545.
|
|
|
[13] |
|
[14] |
|
[15] |
王真, 孙军, 杜娅丹, 孙丹, 甘海成, 牛文全. 覆盖措施对土壤碳氮及夏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2, 30(6): 913-923.
|
|
|
[16] |
|
[17] |
李平, 郎漫, 魏玮. 不同施氮量对林地和农田黑土净氮转化速率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20, 51(3): 694-701.
|
|
|
[18] |
|
[19] |
|
[20] |
熊伟仡, 徐开未, 刘明鹏, 肖华, 裴丽珍, 彭丹丹, 陈远学. 不同氮用量对四川春玉米光合特性、氮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9): 1735-1748.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2.09.004.
|
|
|
[21] |
张建军, 党翼, 赵刚, 王磊, 樊廷录, 李尚中. 覆膜时期和施氮量对陇东旱塬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3): 479-49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2.03.005.
|
|
|
[22] |
赵政鑫, 王晓云, 田雅洁, 王锐, 彭青, 蔡焕杰. 基于DNDC的夏玉米农田控氨稳产氮肥和秸秆措施优化. 农业机械学报, 2023, 54(2): 341-350.
|
|
|
[23] |
赵政鑫, 王晓云, 李府阳, 王锐, 田雅洁, 蔡焕杰. 秸秆还田配施稳定性氮肥对麦玉轮作水氮利用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2023, 54(6): 350-360.
|
|
|
[24] |
|
[25] |
|
[26] |
曹寒冰, 谢钧宇, 刘菲, 高健永, 王楚涵, 王仁杰, 谢英荷, 李廷亮. 地膜覆盖麦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1): 4611-462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1.21.011.
|
|
|
[27] |
|
[28] |
董秀, 张燕,
|
|
|
[29] |
|
[30] |
陈晓芬, 刘明, 江春玉, 吴萌, 李忠佩. 不同施肥处理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17): 3325-333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8.17.008.
|
|
|
[31] |
熊又升, 徐祥玉, 张志毅, 王娟, 袁家富, 刘光荣, 徐昌旭, 毛创业. 垄作免耕影响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土壤温度和团聚体分布.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15): 157-164.
|
|
|
[32] |
|
[33] |
李文军, 杨奇勇, 杨基峰, 肖烨, 黄志刚, 彭保发. 长期施肥下洞庭湖水稻土氮素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2017, 48(11): 261-270.
|
|
|
[34] |
doi: S0269-7491(18)30982-5 pmid: 30384066 |
[35] |
|
[36] |
王威雁, 沈鹏飞, 张侯平, 莫非, 温晓霞, 廖允成. 长期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团聚体全氮与氮功能微生物关系研究. 土壤学报, 2024, 61(6): 1653-1667.
|
|
|
[37] |
|
[38] |
王彬, 王玉波, 佟桐, 刘笑鸣, 赵猛, 李彩凤. 不同施氮模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和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20, 28(2): 135-142.
|
|
|
[39] |
|
[40] |
王嘉男, 李玲玲, 谢军红, 王林林, 郭喜军, 康彩睿, 刘畅,
|
|
|
[41] |
|
[42] |
|
[43] |
李友军, 吴金芝, 黄明, 姚宇卿, 张灿军, 蔡典雄, 金轲.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12): 44-48.
|
|
|
[44] |
刘鹏, 董树亭, 李少昆, 张吉旺. 高产玉米氮素高效利用.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12): 2232-223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7.12.004.
|
|
|
[45] |
|
[46] |
李佳蓓, 张富仓, 段晨骁,
|
|
|
[47] |
|
[48] |
周瑜, 苏旺, 王舰, 屈洋, 高小丽, 杨璞, 冯佰利. 不同覆盖方式和施氮量对糜子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6, 42(6): 873-885.
|
|
|
[49] |
魏欢欢, 王仕稳, 杨文稼, 孙海妮, 殷俐娜, 邓西平. 免耕及深松耕对黄土高原地区春玉米和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整合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3): 461-47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7.03.005.
|
|
[1] | 蒲丽霞, 张佳芮, 叶建萍, 黄秀兰, 樊高琼, 杨洪坤. 二氢赤霉素与秸秆覆盖对旱地小麦分蘖成穗与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9): 1735-1748. |
[2] | 郭晨荔, 刘扬, 陈燕, 胡伟, 王友华, 周治国, 赵文青. 减氮条件下适当磷肥后移对滴灌棉花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9): 1749-1766. |
[3] | 刘劲松, 伍龙梅, 包晓哲, 刘志霞, 张彬, 杨陶陶. 短期减施氮肥对华南地区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8): 1508-1520. |
[4] | 韦文华, 李盼, 邵冠贵,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何蔚, 柴强, 殷文, 赵连豪. 西北灌区青贮玉米产量及品质对减量灌水与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8): 1521-1534. |
[5] | 薛钰琦, 赵继玉, 孙旺胜, 任佰朝, 赵斌, 刘鹏, 张吉旺. 不同氮素形态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8): 1535-1549. |
[6] | 李绍兴, 宋稳锋, 魏泽煜, 周玉玲, 宋李霞, 任可, 马群, 王龙昌. 秸秆与紫云英覆盖对土壤肥力及甘薯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8): 1591-1603. |
[7] | 尹波, 于爱忠, 王鹏飞, 杨学慧, 王玉珑, 尚永盼, 张冬玲, 刘亚龙, 李悦, 王凤. 绿肥还田结合氮肥减施对干旱灌区麦田土壤水热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7): 1366-1380. |
[8] | 陈桂平, 李盼, 邵冠贵, 吴霞玉, 殷文, 赵连豪, 樊志龙, 胡发龙. 减量灌水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青贮玉米吐丝期后叶片持绿特性的调控作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7): 1381-1396. |
[9] | 岳润清, 李文兰, 丁照华, 孟昭东. 转基因复合抗虫耐除草剂玉米LD05的分子特征及抗性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7): 1269-1283. |
[10] | 赵耀, 程前, 徐田军, 刘正, 王荣焕, 赵久然, 陆大雷, 李从锋. 高密度条件下株型改良对春玉米根-冠特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7): 1296-1310. |
[11] | 邹晓威, 夏蕾, 朱晓敏, 孙辉, 周琦, 齐霁, 张亚封, 郑岩, 姜兆远.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玉米瘤黑粉菌UM01240过表达菌株诱导玉米抗病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6): 1116-1130. |
[12] | 张洪程, 邢志鹏, 张瑞宏, 单翔, 奚小波, 程爽, 翁文安, 胡群, 崔培媛, 魏海燕. 小麦整合化无人化丰产栽培的特征与技术途径[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5): 864-876. |
[13] | 赵彤彤, 谷晓博, 谭川东, 延廷霖, 李晓雁, 常甜, 杜娅丹. 水氮耦合对西北旱区覆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矿化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5): 929-942. |
[14] | 张涵, 张玉琪, 黎景来, 徐虹, 李维环, 李涛. LED补光对日光温室基质栽培草莓生产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5): 975-990. |
[15] | 陈鸽, 谷雨, 文炯, 傅岳峰, 何兮, 李薇, 周峻宇, 刘琼峰, 吴海勇. 冬闲杂草还田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4): 647-6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