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 ›› 2025, Vol. 58 ›› Issue (7): 1381-1396.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5.07.011
陈桂平(), 李盼, 邵冠贵, 吴霞玉, 殷文(
), 赵连豪, 樊志龙, 胡发龙
收稿日期:
2024-05-25
接受日期:
2024-07-30
出版日期:
2025-04-08
发布日期:
2025-04-08
通信作者:
联系方式:
陈桂平,E-mail:chengp@gsau.edu.cn。
基金资助:
CHEN GuiPing(), LI Pan, SHAO GuanGui, WU XiaYu, YIN Wen(
), ZHAO LianHao, FAN ZhiLong, HU FaLong
Received:
2024-05-25
Accepted:
2024-07-30
Published:
2025-04-08
Online:
2025-04-08
摘要:
【目的】研究减量灌水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青贮玉米吐丝期后叶片持绿特性的调控作用和产量表现,探索青贮玉米在减量灌水基础上结合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最佳等氮配施比例,为河西灌溉区青贮玉米高产高效的栽培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2023年,在河西绿洲灌区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2个灌水水平(减量20%灌水(I1)和传统灌水(I2)),副区为5个有机无机肥等氮配施比例(全施无机氮肥(F1)、75%无机氮肥+25%有机肥(F2)、50%无机氮肥+50%有机肥(F3)、25%无机氮肥+75%有机肥(F4)和全施有机肥(F5)),探究青贮玉米吐丝期后叶片持绿性及鲜草、干草产量对不同灌水量和有机无机肥等氮配施的响应特征。【结果】单一减量灌水造成青贮玉米吐丝期后叶片持绿性降低,减量灌水与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增强青贮玉米吐丝期后叶片持绿特性,其中以减量20%灌水结合75%无机氮肥+25%有机肥配施(I1F2)优势突出。I1F2可增加青贮玉米吐丝后期叶面积指数和持绿性,较传统灌水结合全施无机氮肥(对照,I2F1)分别提高14.3%和6.8%。与I2F1处理相比,I1F2青贮玉米叶绿素a和b含量也分别提高14.2%和10.7%,因叶绿素a含量的增幅大于叶绿素b,而获得较高的叶绿素a/b。75%无机氮肥与25%有机肥配施在减量20%灌水条件下有助于提高青贮玉米吐丝期后活性氧清除能力,较I2F1处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提高12.0%、7.8%、10.7%和10.2%。I1F2较I2F1处理青贮玉米吐丝期后脯氨酸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9.8%和9.7%,丙二醛含量降低8.4%。故而,I1F2处理青贮玉米可在适收期获得较高的鲜草与干草产量,较I1F2处理分别提高9.9%和13.6%。由综合分析可知,I1F2处理可通过提高青贮玉米吐丝期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增加细胞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并降低丙二醛含量;可以显著提高叶面积指数、持绿性和叶绿素含量,从而有效地提升青贮玉米产量。【结论】减量20%灌水,结合25%有机氮代替无机氮是干旱灌溉区延长青贮玉米吐丝期后叶片持绿期和提高产量的适宜水氮管理模式。
陈桂平, 李盼, 邵冠贵, 吴霞玉, 殷文, 赵连豪, 樊志龙, 胡发龙. 减量灌水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青贮玉米吐丝期后叶片持绿特性的调控作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7): 1381-1396.
CHEN GuiPing, LI Pan, SHAO GuanGui, WU XiaYu, YIN Wen, ZHAO LianHao, FAN ZhiLong, HU FaLong.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Reduced Irrigation and Combined Organic- Inorgan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Stay-Green Characteristics in Silage Maize Leaves After Tasseling Stage[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25, 58(7): 1381-1396.
[1] |
魏正业, 张海星, 石薇, 常生华, 张程, 贾倩民, 侯扶江. 种植方式与施氮对西北旱区饲草作物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22, 48(10): 2638-2653.
doi: 10.3724/SP.J.1006.2022.13053 |
|
|
[2] |
王茂鉴, 石薇, 常生华, 张程, 贾倩民, 侯扶江. 灌溉模式对河西灌区禾-豆间作系统饲草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23, 32(3): 13-29.
doi: 10.11686/cyxb2022136 |
|
|
[3] |
闫丽娟, 谈燕, 马维伟, 常海刚, 谢明君, 陆燕花, 张建喜. 节水减氮对甘肃河西灌区青贮玉米生长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23, 31(8): 2545-2553.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8.033 |
|
|
[4] |
王胜男, 凡超杰, 卢艳丽, 尹福泉. 品种和收获期对青贮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饲料研究, 2023, 46(5): 91-96.
|
|
|
[5] |
杨振芳, 孟瑶, 顾万荣, 王泳超, 李丽杰, 张翯, 曾繁星, 魏湜. 化控和密度措施对东北春玉米叶片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5, 30(4): 117-125.
doi: 10.7668/hbnxb.2015.04.021 |
|
|
[6] |
|
[7] |
赵隽, 董树亭, 刘鹏, 张吉旺, 赵斌. 有机无机肥长期定位配施对冬小麦群体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8): 2362-2370.
|
|
|
[8] |
赵潇潇, 李玲玲, 谢军红, 谢丽华, 王进斌, 惠领领,
|
|
|
[9] |
王劲松, 白歌, 张艳慧, 申甜雨, 董二伟, 焦晓燕.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高粱花后叶片衰老、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23, 49(3): 845-855.
doi: 10.3724/SP.J.1006.2023.24092 |
|
|
[10] |
|
[11] |
李雨芩, 张鹏鹏, 张力小, 郝岩, 李心晴. 中国水-能-粮资源适配格局动态演化及其驱动因素. 生态学报, 2023, 43(21): 8985-8997.
|
|
|
[12] |
|
[13] |
陈倩, 谢军红, 李玲玲, 王林林, 周永杰, 李景润, 谢丽华, 王进斌. 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 39(6): 162-170.
|
|
|
[14] |
安昊云, 王皓, 贾倩民, 常生华,
|
|
|
[15] |
吴霞玉, 李盼, 韦金贵, 范虹, 何蔚, 樊志龙, 胡发龙, 柴强, 殷文. 减量灌水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西北灌区玉米光合生理、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24, 50(4): 1065-1079.
doi: 10.3724/SP.J.1006.2024.33041 |
|
|
[16] |
王丹, 吕艳杰, 姚凡云, 徐文华, 陈帅民, 邵玺文, 曹玉军, 王永军. 不同栽培模式春玉米花粒期冠层不同部位叶片的衰老特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2, 30(12): 1925-1937.
|
|
|
[17] |
|
[18] |
孙海燕, 孔德庸, 胡慧影, 杜丹凤, 马传芳, 郭伟. 腐植酸浸种对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1, 41(13): 5385-5397.
|
|
|
[19] |
丁凯鑫, 王立春, 田国奎, 王海艳, 李凤云, 潘阳, 庞泽, 单莹. 外源烯效唑对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抗氧化能力及渗透调节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4, 38(1): 169-178.
doi: 10.11869/j.issn.1000-8551.2024.01.0169 |
doi: 10.11869/j.issn.1000-8551.2024.01.0169 |
|
[20] |
|
[21] |
贾梦杨, 王激清, 王璐, 李长青, 刘贵河, 杨俊刚. 冀西北坝上青贮玉米生产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国种业, 2020(7): 32-36.
|
|
|
[22] |
王元东, 段民孝, 邢锦丰, 滕海涛, 郭景伦, 赵久然. 青贮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玉米科学, 2002, 10(2): 17-21.
|
|
|
[23] |
方静, 史功赋, 魏淑丽, 程玉臣, 张向前, 王建国, 安玉, 赵小庆, 路战远. 干旱胁迫对春小麦旗叶生理特征及其根系抗旱基因表达特征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2, 40(3): 46-55.
|
|
|
[24] |
|
[25] |
尉亚囡, 薄其飞, 唐安, 高嘉瑞, 马田, 尉熊熊, 张方方, 周祥利, 岳善超, 李世清. 长期覆膜和施用有机肥对黄土高原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9): 1708-171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3.09.008.
|
|
|
[26] |
王树会, 陶雯, 梁硕, 张旭博, 孙楠, 徐明岗. 长期施用有机肥情景下华北平原旱地土壤固碳及N2O排放的空间格局.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6): 1159-117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2.06.009.
|
|
|
[27] |
|
[28] |
赵小强, 任续伟, 张金乾, 钟源. 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对干旱胁迫下青贮玉米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21(10): 3371-3382.
|
|
|
[29] |
|
[30] |
doi: 10.1093/jxb/erx235 pmid: 28992323 |
[31] |
高媛, 薛艳红, 刘士平. 植物抗氧化动态平衡研究进展. 生物资源, 2019, 41(1): 14-21.
|
|
|
[32] |
|
[33] |
|
[34] |
doi: 10.13430/j.cnki.jpgr.2010.01.008 |
[35] |
|
[36] |
|
[37] |
刘兴成, 张建全, 胡健泰, 钟辉丽, 朱明敏, 于栋. 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饲料, 2024(4): 93-96.
|
|
|
[38] |
|
[39] |
娄菲, 左怿平, 李萌, 代鑫萌, 王健, 韩金玲, 吴舒, 李向岭, 段会军.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氮对糯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作物学, 2024, 50(4): 1053-1064.
|
doi: 10.3724/SP.J.1006.2024.33038 |
[1] | 史帆, 李文广, 易树生, 杨娜, 陈玉萌, 郑伟, 张雪辰, 李紫燕, 翟丙年. 有机无机肥配施下旱地麦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变化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4): 719-732. |
[2] | 周智辉, 谷晓博, 程智楷, 常甜, 赵彤彤, 王玉明, 杜娅丹. 基于影像分割的覆膜玉米叶绿素含量反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6): 1066-1079. |
[3] | 李法计, 程敦公, 余晓丛, 闻伟锷, 刘金栋, 翟胜男, 刘爱峰, 郭军, 曹新有, 刘成, 宋健民, 刘建军, 李豪圣. 冠层活性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其对产量性状遗传效应的解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4): 627-637. |
[4] | 邵嘉朱, 吕雯, 廖鑫琳, 袁歆瑜, 宋振, 蒋冬花. 大豆根际促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盐促生作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1): 4248-4263. |
[5] | 赵建涛, 杨开鑫, 王旭哲, 马春晖, 张前兵. 施磷对苜蓿叶片生理参数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3): 453-465. |
[6] | 赵凌, 张勇, 魏晓东, 梁文化, 赵春芳, 周丽慧, 姚姝, 王才林, 张亚东. 利用高密度Bin图谱定位水稻抽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QTL[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5): 825-836. |
[7] | 马银花,莫凯琴,刘璐,李萍芳,金晨钟,杨芳. 过量表达OsRRK1对水稻叶片发育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5): 877-886. |
[8] | 邵美琪,赵卫松,苏振贺,董丽红,郭庆港,马平. 盐胁迫下枯草芽孢杆菌NCD-2对番茄促生作用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1): 4573-4584. |
[9] | 王瑾瑜,程文龙,槐圣昌,武红亮,邢婷婷,于伟家,武际,李敏,卢昌艾. 深翻、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水分渗漏和氮素淋溶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0): 4385-4395. |
[10] | 闫振华,刘东尧,贾绪存,杨琴,陈艺博,董朋飞,王群. 花期高温干旱对玉米雄穗发育、生理特性和产量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7): 3592-3608. |
[11] | 蒋倩红,陆志峰,赵海燕,郭俊杰,刘文波,凌宁,郭世伟. 长江中下游冬油菜产区有机无机肥配施下减氮增效潜力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4): 2907-2918. |
[12] | 史大坤, 姚天茏, 刘楠楠, 邓敏, 段海洋, 王路林, 万炯, 高炯浩, 谢惠玲, 汤继华, 张雪海. 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1): 1839-1857. |
[13] | 李文涛,杨江波,张绩,王克健,邓烈,吕强,何绍兰,谢让金,郑永强,马岩岩,易时来. 基于不同传感器的纽荷尔脐橙叶片叶绿素含量检测技术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6): 1057-1066. |
[14] | 杨清龙,刘鹏,董树亭,张吉旺,赵斌,李荣发,任昊,任寒,韩祥飞.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夏玉米氮素气态损失及籽粒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13): 2476-2488. |
[15] | 郝小雨,马星竹,高中超,陈苗苗,周宝库. 长期施肥下黑土活性氮和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23): 4707-47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