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Vol. 56 ›› Issue (10): 1920-1934.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3.10.009
刘玉颖(), 沈丰, 杨劲峰, 蔡芳芳, 付时丰, 罗培宇, 李娜, 戴健(
), 韩晓日(
)
收稿日期:
2022-04-19
接受日期:
2022-06-16
出版日期:
2023-05-16
发布日期:
2023-05-17
通信作者:
戴健,E-mail:pzhdchx@126.com。韩晓日,E-mail:hanxiaori@163.com
联系方式:
刘玉颖,E-mail:liuyuying0325@126.com。
基金资助:
LIU YuYing(), SHEN Feng, YANG JinFeng, CAI FangFang, FU ShiFeng, LUO PeiYu, LI Na, DAI Jian(
), HAN XiaoRi(
)
Received:
2022-04-19
Accepted:
2022-06-16
Published:
2023-05-16
Online:
2023-05-17
摘要: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东北棕壤大豆产量的演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及土壤氮素累积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实现大豆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始于1979年的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轮作体系为玉米-玉米-大豆,选取其中的12个处理,分为化肥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有机肥区:单施低量有机肥(M1)、低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1N、M1NP、M1NPK);高量有机肥区:单施高量有机肥(M2)、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2N、M2NP、M2NPK)。分析长期不同施肥下大豆产量的演变规律以及39年轮作施肥对大豆氮素吸收与收获期土壤氮素累积分布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各施肥处理大豆平均产量均显著提高,且低量有机肥区和高量有机肥区大豆平均产量高于化肥处理,M1NPK和M2NPK处理平均产量最高,分别为3 147和3 238 kg·hm-2,较NPK处理提高了9.5%和12.7%。灰色-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年际可得趋势产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低量有机肥区各处理大豆产量的变异系数最低,稳定性好,产量可持续性指数(YSI)较高,介于0.41—0.51,均高于高量有机肥区各处理。配施有机肥大豆季肥料贡献率提高,但低量与高量有机肥区差异不显著。配施有机肥39年,大豆植株吸氮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增加,以低量有机肥区的M1NPK处理最高,为314.2 kg·hm-2。低量有机肥区,土壤矿质氮主要累积在0—60 cm土层,60—10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量较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各处理0—8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高于M1处理,可为作物吸收提供有效氮源,但80—100 cm土层矿质氮较上层土壤降低,减少了氮素淋失风险;其中,M1NPK处理0—6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最高,60—100 cm随土层深度增加矿质氮累积呈持续降低趋势,而高量有机肥区M2NPK处理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有机无机肥配施39年增加了0—20 cm土层全氮及微生物量氮含量,且高于20—40 cm土层。M1NPK和M2NPK处理0—20 cm土层全氮含量较NPK处理分别增加了13.9%和5.5%,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2.6%和92.1%。【结论】长期不同施肥影响作物产量、氮素吸收与土壤氮素分布。在东北棕壤地区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中,玉米季氮磷钾化肥配施低量有机肥(13.5 t·hm-2),大豆季仅施用氮磷钾化肥改变土壤氮素分布与累积,进而影响大豆地上部氮素吸收,可增加大豆产量,提高产量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长期配施低量有机肥大豆收获期土壤全氮及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增加了土壤供氮量;同时深层土壤矿质氮累积降低,减少了氮素淋溶风险,有利于大豆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是该轮作体系较为合理的施肥方式。
刘玉颖, 沈丰, 杨劲峰, 蔡芳芳, 付时丰, 罗培宇, 李娜, 戴健, 韩晓日. 长期施肥棕壤大豆产量的演变及土壤氮素分布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0): 1920-1934.
LIU YuYing, SHEN Feng, YANG JinFeng, CAI FangFang, FU ShiFeng, LUO PeiYu, LI Na, DAI Jian, HAN XiaoRi.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ybean Yield and Soil Nitrogen Distribution in Brown Soil Under Long-Term Fertilization[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23, 56(10): 1920-1934.
表1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大豆累加产量趋势灰色线性模型"
处理 Treatment | Y = y0 + ak | F值 F value | R2 | a的95%置信区间 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a |
---|---|---|---|---|
化肥区 Chemical fertilizer | ||||
NP | Y=1729+603k | 268.4*** | 0.967 | 518-688 |
NPK | Y=1426+667k | 225.4*** | 0.961 | 565-769 |
N | Y=1138+554k | 223.4*** | 0.961 | 468-639 |
CK | Y=2133+391k | 205.1*** | 0.958 | 328-454 |
低量有机肥区Low organic input | ||||
M1NP | Y=476+755k | 260.8*** | 0.967 | 647-862 |
M1NPK | Y=486+742k | 184.1*** | 0.953 | 616-868 |
M1N | Y=1240+733k | 254.9*** | 0.966 | 627-839 |
M1 | Y=1233+694k | 219.1*** | 0.960 | 586-802 |
高量有机肥区 High organic input | ||||
M2NP | Y=907+769k | 337.4*** | 0.974 | 672-865 |
M2NPK | Y=502+806k | 374.5*** | 0.976 | 710-901 |
M2N | Y=483+789k | 374.7*** | 0.976 | 695-883 |
M2 | Y=674+788k | 297.1*** | 0.971 | 683-894 |
表2
长期不同施肥下大豆平均产量、产量变异系数、可持续性指数及肥料贡献率"
处理 Treatment | 产量平均值 Average yield (kg·hm-2) | 变异系数 CV (%) | 产量可持续指数 YSI | 肥料贡献率 COF (%) | |
---|---|---|---|---|---|
化肥区 Chemical fertilizer | NP | 2584ab | 30.8 | 0.41 | 28.6a |
NPK | 2873bc | 37.7 | 0.41 | 31.1a | |
N | 2346c | 44.6 | 0.33 | 16.9b | |
CK | 1785d | 28.3 | 0.50 | — | |
平均Average | 2397B | 35.4 | 0.41 | 25.5B | |
低量有机肥区 Low organic input | M1NP | 3121a | 35.3 | 0.43 | 35.3a |
M1NPK | 3147a | 36.3 | 0.41 | 36.3a | |
M1N | 3105a | 27.3 | 0.51 | 40.2a | |
M1 | 2957ab | 29.7 | 0.47 | 35.9a | |
平均Average | 3082A | 32.1 | 0.46 | 37.5A | |
高量有机肥区 High organic input | M2NP | 3170a | 39.4 | 0.34 | 38.3a |
M2NPK | 3238a | 44.8 | 0.31 | 36.6a | |
M2N | 3153a | 46.5 | 0.28 | 36.5a | |
M2 | 3195a | 41.3 | 0.36 | 37.4a | |
平均Average | 3189A | 43.0 | 0.32 | 36.8A |
[1] |
汪景宽, 徐香茹, 裴久渤, 李双异. 东北黑土地区耕地质量现状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土壤通报, 2021, 52(3): 695-701.
|
|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1.
|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21. (in Chinese)
|
|
[3] |
|
[4] |
|
[5] |
doi: 10.1080/00103624.2015.1109653 |
[6] |
doi: 10.1111/sum.2013.29.issue-3 |
[7] |
张鑫. 施肥对小麦—大豆轮作体系产量可持续性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
|
|
[8] |
doi: 10.1016/j.fcr.2019.04.014 |
[9] |
高洪军, 彭畅, 张秀芝, 李强, 朱平. 长期不同施肥对东北黑土区玉米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23): 4790-4799.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5.23.02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5.23.020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5.23.020 |
|
[10] |
张玉玲, 陈温福, 虞娜, 张玉龙, 邹洪涛, 党秀丽. 长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有机氮组分及剖面分布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2, 49(4): 740-747.
|
|
|
[11] |
doi: 10.1016/j.agwat.2017.02.006 |
[12] |
doi: 10.1016/j.fcr.2015.06.014 |
[13] |
doi: 10.1016/j.fcr.2016.06.020 |
[14] |
杨合法, 范聚芳, 梁丽娜, 杨玉宝, 牛灵安, 李季.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日光温室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及累积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19(2): 246-252.
|
doi: 10.3724/SP.J.1011.2011.00246 |
|
[15] |
doi: 10.1016/j.still.2015.08.006 |
[16] |
doi: 10.1038/s41598-019-56847-4 |
[17] |
刘沥阳. 长期轮作施肥棕壤肥料氮平衡及后效研究[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19.
|
|
|
[18] |
邹文秀, 严君, 苑亚茹, 尤梦阳, 张志明, 杨春葆, 王影, 韩晓增. 南非国际大豆会议有关大豆轮作与施肥研究的综述. 大豆科学, 2013, 32(6): 852-853, 861.
|
|
|
[19] |
doi: 10.1016/j.fcr.2016.05.005 |
[20] |
doi: 10.1016/0038-0717(85)90143-9 |
[21] |
吴焕焕, 徐明岗, 吕家珑.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水稻产量可持续性特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2(7): 163-168.
|
|
|
[22] |
马力, 杨林章, 沈明星, 夏立忠, 李运东, 刘国华, 殷士学.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典型稻麦轮作区作物产量稳定性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4): 117-124.
|
|
|
[23] |
张立成, 李娟, 章明清, 姚建族, 王煌平. 不同轮作施肥模式的菜田产量动态灰色模型和稳定性研究. 核农学报, 2021, 35(10): 2385-2393.
|
|
|
[24] |
刘思峰, 杨英杰, 吴利丰.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第7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
|
|
[25] |
李娟, 张立成, 章明清, 王煌平, 张辉, 张永春.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产量稳定性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27(2): 179-190.
|
|
|
[26] |
胡娟, 吴景贵, 孙继梅, 吕东波. 氮肥减量与缓控肥配施对土壤供氮特征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5, 29(4): 116-120, 194.
|
|
|
[27] |
米国华, 伍大利, 陈延玲, 夏婷婷, 冯国忠, 李前, 石东峰, 苏效坡, 高强. 东北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途径探讨.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14): 2758-277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8.14.01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8.14.013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8.14.013 |
|
[28] |
陆欣春, 韩晓增, 邹文秀, 臧静淑, 王丽娟, 杨勇, 王艳冰, 倪凤君. 减量化施肥对大豆和玉米产量及效益影响. 土壤与作物, 2016, 5(4): 240-247.
|
|
|
[29] |
徐明岗, 梁国庆, 张夫道. 中国土壤肥力演变.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
|
[30] |
徐铮.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不同种植密度夏大豆产量、光合特性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9.
|
|
|
[31] |
任廷虎, 李宗尧, 杜斌, 张兴惠, 徐铮, 高大鹏, 郑宾, 赵伟, 李耕, 宁堂原. 有机肥施用及合理密植提高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光系统性能与籽粒产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27(8): 1361-1375.
|
|
|
[32] |
肖琼, 王齐齐, 邬磊, 蔡岸冬, 王传杰, 张文菊, 徐明岗. 施肥对中国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酶活性影响的整合分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 24(6): 1598-1609.
|
|
|
[33] |
刘来君, 沈艺宁, 张智举, 董安国, 丁昊. 基于线性规划的灰色模型在桥梁监控中的应用. 公路, 2021, 66(11): 101-106.
|
|
|
[34] |
doi: 10.1016/j.eja.2019.125951 |
[35] |
doi: 10.1088/1748-9326/abc651 |
[36] |
门明新, 李新旺, 许皞. 长期施肥对华北平原潮土作物产量及稳定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8): 2339-234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08.08.01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08.08.017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08.08.017 |
|
[37] |
doi: 10.1016/j.agee.2018.01.029 |
[38] |
孙昭安, 陈清, 朱彪, 曹慧, 孟凡乔. 化肥氮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的贡献和土壤氮库的补偿.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3): 413-430.
|
|
|
[39] |
doi: 10.1088/1748-9326/9/10/105011 |
[40] |
doi: 10.1016/j.scitotenv.2018.09.275 |
[41] |
doi: 10.1126/science.1159792 pmid: 18669860 |
[42] |
赵俊晔, 于振文.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氮肥利用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6, 26(3): 815-822.
|
|
|
[43] |
周建斌, 陈竹君, 李生秀. 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矿化特性及其供氮作用. 生态学报, 2001, 21(10): 1718-1725.
|
|
|
[44] |
韩晓日, 郑国砥, 刘晓燕, 孙振涛, 杨劲峰, 战秀梅.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土壤微生物量氮动态、来源和供氮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765-772.
|
|
|
[45] |
doi: 10.1016/j.soilbio.2005.11.012 |
[46] |
毕明丽, 宇万太, 姜子绍, 周桦, 沈善敏. 施肥和土壤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0, 30(1): 32-42.
|
|
|
[47] |
李东坡, 陈利军, 武志杰, 朱平, 任军, 梁成华, 彭畅, 高红军. 不同施肥黑土微生物量氮变化特征及相关因素.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10): 1891-1896.
|
|
|
[48] |
马龙. 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氮循环的影响[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
[1] | 韩紫璇, 房静静, 武雪萍, 姜宇, 宋霄君, 刘晓彤. 长期秸秆配施化肥下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微生物量与小麦产量的协同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8): 1503-1514. |
[2] | 董永鑫,卫其巍,洪浩,黄莹,赵延晓,冯明峰,窦道龙,徐毅,陶小荣. 在中国大豆品种上创建ALSV诱导的基因沉默体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9): 1710-1722. |
[3] | 李易玲,彭西红,陈平,杜青,任俊波,杨雪丽,雷鹿,雍太文,杨文钰. 减量施氮对套作玉米大豆叶片持绿、光合特性和系统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9): 1749-1762. |
[4] | 郭世博,张方亮,张镇涛,周丽涛,赵锦,杨晓光.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的可能影响XIV.东北大豆高产稳产区及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9): 1763-1780. |
[5] | 马小艳,杨瑜,黄冬琳,王朝辉,高亚军,李永刚,吕辉. 小麦化肥减施与不同轮作方式的周年养分平衡及经济效益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8): 1589-1603. |
[6] | 阿依木古丽·阿不都热依木,阿尔祖古丽·阿依丁,王家敏,石嘉琛,马芳芳,蔡勇,乔自林. 大豆异黄酮对牦牛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8): 1667-1675. |
[7] | 王绿阳,崔雷鸿,冯江银,洪秋霞,游美敬,保浩宇,杭苏琴. 钙敏感受体和胆囊收缩素-1受体介导大豆蛋白水解物对小鼠食欲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4): 807-815. |
[8] | 姜芬芬, 孙磊, 刘方东, 王吴彬, 邢光南, 张焦平, 张逢凯, 李宁, 李艳, 贺建波, 盖钧镒. 世界大豆生育阶段光温综合反应的地理分化和演化[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3): 451-466. |
[9] | 闫强,薛冬,胡亚群,周琰琰,韦雅雯,袁星星,陈新. 大豆根特异性GmPR1-9启动子的鉴定及其在根腐病抗性中的应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0): 3885-3896. |
[10] | 王巧娟,何虹,李亮,张超,蔡焕杰. 基于AquaCrop模型的大豆灌溉制度优化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7): 3365-3379. |
[11] | 原程,张玉先,王孟雪,黄炳林,辛明强,尹小刚,胡国华,张明聪. 中耕时间和深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5): 2911-2926. |
[12] | 赵玎玲,王梦璇,孙天杰,苏伟华,赵志华,肖付明,赵青松,闫龙,张洁,王冬梅. 大豆单锌指蛋白基因GmSZFP的克隆及其在SMV与寄主互作中的功能[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4): 2685-2695. |
[13] | 任俊波,杨雪丽,陈平,杜青,彭西红,郑本川,雍太文,杨文钰. 种间距离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土壤理化性状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0): 1903-1916. |
[14] | 刘函西,吕浩,郭广雨,刘冬旭,石岩,孙志君,张泽鑫,张艳娇,文莹楠,王洁琦,刘春燕,陈庆山,辛大伟,王锦辉. 大豆根瘤菌HH103 rhcN突变对结瘤能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6): 1104-1111. |
[15] | 李佳佳,洪慧龙,万明月,储丽,赵敬会,汪明华,徐志鹏,张阴,黄志平,张文明,王晓波,邱丽娟.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大豆茎秆化学组分含量检测模型构建与应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5): 887-9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