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冯向前,殷敏,王孟佳,马横宇,褚光,刘元辉,徐春梅,章秀福,张运波,王丹英,陈松. 南方稻区“早籼晚粳”栽培模式晚季灌浆期气象因子对晚粳稻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 46-63. |
[2] |
郭保卫,唐闯,王岩,蔡嘉鑫,唐健,周苗,景秀,张洪程,许轲,胡雅杰,邢志鹏,李国辉,陈恒. 两种机械化种植方式对优质晚籼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0): 3910-3925. |
[3] |
孟轶,翁文安,陈乐,胡群,邢志鹏,魏海燕,高辉,黄山,廖萍,张洪程. 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荟萃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1): 2121-2134. |
[4] |
韩展誉,吴春艳,许艳秋,黄福灯,熊义勤,管弦悦,周庐建,潘刚,程方民. 不同施氮水平下灌浆期高温对水稻贮藏蛋白积累及其合成代谢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7): 1439-1454. |
[5] |
熊若愚,解嘉鑫,谭雪明,杨陶陶,潘晓华,曾勇军,石庆华,张俊,才硕,曾研华. 不同灌溉方式对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7): 1512-1524. |
[6] |
杨陶陶,解嘉鑫,黄山,谭雪明,潘晓华,曾勇军,石庆华,张俊,曾研华. 花后增温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7): 1338-1347. |
[7] |
李永祥,李春辉,杨俊品,杨华,程伟东,汪黎明,李凤艳,李会勇,王延波,李淑华,扈光辉,刘成,黎裕,王天宇. 中国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解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0): 4113-4126. |
[8] |
高维维,陈思平,王丽平,陈立凯,郭涛,王慧,陈志强. 稻米蒸煮品质性状与分子标记关联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4): 599-611. |
[9] |
高星,李永祥,杨明涛,李琲琲,李春辉,宋燕春,张登峰,王天宇,黎裕,石云素. 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玉米籽粒灌浆特性遗传解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21): 4087-4099. |
[10] |
吕川根,邹江石. 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育种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9): 1635-1645. |
[11] |
张昌泉,赵冬生,李钱峰,顾铭洪,刘巧泉. 稻米品质性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22): 4267-4283. |
[12] |
徐盼,张震,章峰,杨斌,段艳宇. 整合数字基因表达谱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猪血液性状候选基因[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2): 348-360. |
[13] |
荐红举,魏丽娟,李超,唐章林,李加纳,刘列钊. 基于SNP遗传图谱定位甘蓝型油菜千粒重QTL位点[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20): 3953-3961. |
[14] |
张桂莲, 张顺堂, 王力, 肖应辉, 唐文帮, 陈光辉, 陈立云. 抽穗结实期不同时段高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4): 2869-2879. |
[15] |
孟佳丽, 娄群峰, 周晓慧, 史建磊, 陈劲枫. 黄瓜-酸黄瓜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的构建及果实相关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8): 1558-1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