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王碧胜,姚宇卿,吕军杰. 长期免耕和深松提高了土壤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及全氮含量[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 334-344. | 
																				
																																																																																																																																																
																					| [2] | 
																					郭星宇,王浩,于琦,王瑞,王小利,李军. 耕作对渭北旱塬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4): 2977-2990. | 
																				
																																																																																																																																																
																					| [3] | 
																					卢士军,黄家章,吴鸣,沈东婧,孙君茂. 营养导向型农业的概念、发展与启示[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083-3088. | 
																				
																																																																																																																																																
																					| [4] | 
																					李彤,王梓廷,刘露,廖允成,刘杨,韩娟. 保护性耕作对西北旱区土壤微生物空间分布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5): 859-870. | 
																				
																																																																																																																																																
																					| [5] | 
																					张先凤,朱安宁,张佳宝,杨文亮,闫惊涛. 耕作管理对潮土团聚体形成及有机碳累积的长期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23): 4639-4648. | 
																				
																																																																																																																																																
																					| [6] |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王碧胜,梁国鹏,姚宇卿,吕军杰. 15年保护性耕作对黄土坡耕地区土壤及团聚体固碳效应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23): 4690-4697. | 
																				
																																																																																																																																																
																					| [7] | 
																					 程科1, 李军1, 毛红玲2. 不同轮耕模式对黄土高原旱作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8): 3800-3808. | 
																				
																																																																																																																																																
																					| [8] | 
																					 杜章留, 任图生, 胡春胜. 保护性耕作对太行山前平原土壤热水解和酸解有机碳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1): 2249-2256. | 
																				
																																																																																																																																																
																					| [9] | 
																					李媛媛;陈源泉;杨光立;肖小平;汤文光;唐海明;隋鹏;高旺盛. 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及其量化分析 ——以湖南双季稻区为例[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7): 1346-1357. | 
																				
																																																																																																																																																
																					| [10] | 
																					 黄坚雄, 陈源泉, 刘武仁, 郑洪兵, 隋鹏, 李媛媛, 史学朋, 聂胜委, 高旺盛.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农田的温室气体净排放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4): 2935-2942                . | 
																				
																																																																																																																																																
																					| [11] | 
																					范如芹,梁爱珍,杨学明,张晓平,申艳,时秀焕 . 耕作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含量及特征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8): 3767-3775                . | 
																				
																																																																																																																																																
																					| [12] | 
																					尚金霞,李军,贾志宽,张丽华 . 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保护性耕作蓄水保墒效果与增产增收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3): 2668-2678                . | 
																				
																																																																																																																																																
																					| [13] | 
																					  . 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2): 469-477                 . | 
																				
																																																																																																																																																
																					| [14] | 
																					张海林,孙国峰,陈继康,陈  阜.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效应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12): 4275-4281                . | 
																				
																																																																																																																																																
																					| [15] | 
																					. 保护性耕作下双季稻农田甲烷排放特征及温室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9): 2703-27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