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5年, 第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20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热胁迫下植物生长和耐热性的精细调控
    2025, 24(2): 409-428.  DOI: 10.1016/j.jia.2024.03.028
    摘要 ( )   PDF  
    全球变暖引起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并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植物本身具有对适宜温度的响应能力(如热形态发生),并能承受一定范围的高温胁迫。在分子水平上,许多小分子在维持生长和防御机制之间的平衡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微调对外部刺激的响应来确保作物的最佳产量。因此,了解植物响应热应激的分子机制,解析植物适应热胁迫的的生物过程变得至关重要。在本综述中,我们概述了植物热响应基因网络,论述了植物如何感知高温并启动细胞和代谢反应,最终使其能够适应不利的生长条件。最后,我们还对植物生长及对热应激响应之间的权衡作出讨论,提出调控植物响应热应激的调节网络,这也将为全面挖掘耐热候选基因并应用于农业生产提供帮助。
    近二十年来中国ALV-J的研究进展
    Wenrui Fan, Yuntong Chen, Mengmeng Yu, Yongzhen Liu, Yulong Gao
    2025, 24(2): 429-440.  DOI: 10.1016/j.jia.2024.05.009
    摘要 ( )   PDF  
    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引起的一种重要的肿瘤性疾病。AL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逆转录病毒属,共分为11个亚群(ALV-A至ALV-K)。其中J亚群ALV(ALV-J)于1999年首次传入中国,最初只在肉用型鸡中传播,随后迅速传入商品蛋鸡以及地方品种鸡中,并广泛流行。ALV-J感染鸡后通常诱导产生髓细胞瘤,也可在感染的部分蛋鸡中诱导产生血管瘤,给我国养禽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种源安全造成严重威胁。ALV-J作为逆转录病毒,易发生变异。与英国最早分离的ALV-J原型毒株HPRS-103相比,我国鸡群流行的ALV-J毒株的gp85基因、U3和UTR区域出现了明显变异,致病性明显增强。其中gp85的变异导致蛋鸡和地方品种鸡ALV-J分离株形成不同于肉鸡ALV-J分离株的独立进化分支,这些变异促进了ALV-J的复制和传播能力。UTR区域中205个核苷酸的缺失以及U3区的突变是其致病性增强的重要分子基础。由于ALV的复制需要依赖于大量宿主因子的参与,因此宿主因子在ALV-J的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p53等肿瘤调控基因的异常表达是ALV-J诱导肿瘤发生的关键。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或药物来预防和控制ALV-J感染,只能依靠净化,为此,我国学者已研制了完善的禽白血病检测技术与产品,并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通过构建基因编辑鸡来抗ALV感染的相关研究也在逐步开展。本文全面综述了自ALV-J传入我国近20年来的重要进展,有利于深入了解ALV-J对我国养禽业的危害、ALV-J的遗传变异趋势和致病特点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也为ALV-J的防控净化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导。
    水稻OsNCED3OsPYL1通过内源脱落酸调控糖转运蛋白促进颖花的闭合
    Xiawan Zhai, Wenbin Kai, Youming Huang, Jinyin Chen, Xiaochun Zeng
    2025, 24(2): 441-452.  DOI: 10.1016/j.jia.2023.11.004
    摘要 ( )   PDF  

    水稻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杂交制种中常遇到父母本花时不遇的问题且母本的颖花关闭慢会导致种子发霉影响品质。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人研究表明,外源ABA能够促进颖花关闭然而其分子机制以及内源脱落酸对颖花关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改变水稻OsNCED3OsPYL1的表达水平探究内源ABA水平的改变对颖花关闭时间的影响,以及ABA通过糖转运蛋白对颖花关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过表达OsNCED3能够提高颖花内源脱落酸水平,从而使颖花关闭比野生型提前5.91分钟OsNCED3下调使颖花关闭推迟5.08分钟;进一步发现OsPYL1能够调控内源脱落酸水平同时改变对ABA敏感性,从而使过表达和敲除该基因的颖花关闭时间分别提前9.84分钟和延迟12.78分钟导致敲除株系种子裂颖率提高15.4%通过qRT-PCR检测发现,ABA对颖花关闭的促进作用可能是通过信号通路下游糖转运蛋白的响应来完成,且OsPYL1OsSWEET4能够在细胞膜上发生相互作用。以上结果表明,脱落酸能够促进水稻颖花关闭,增强植物ABA的敏感性会促进该效果,其分子机制主要与下游响应ABA信号通路的糖转运蛋白相关,特别是OsSWEET4

    联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转录组数据揭示玉米抗南方锈病的遗传基础
    Yang Wang, Chunhua Mu, Xiangdong Li, Canxing Duan, Jianjun Wang, Xin Lu, Wangshu Li, Zhennan Xu, Shufeng Sun, Ao Zhang, Zhiqiang Zhou, Shenghui Wen, Zhuanfang Hao, Jienan Han, Jianzhou Qu, Wanli Du, Fenghai Li, Jianfeng Weng
    2025, 24(2): 453-466.  DOI: 10.1016/j.jia.2023.10.039
    摘要 ( )   PDF  

    玉米南方锈病(Southern Corn Rust, SCR)是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气传性真菌病害,在世界范围玉米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而发掘优异抗性位点候选基因,开展抗病遗传解析,将为解析抗玉米南方锈病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487温带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利用15,232,270个高质量SNPs结合2021年南宁、2021年三亚和2022年济南三个环境下的玉米南方锈病抗性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共检测到91QTLs,其中13QTLs同时在个环境被检测,共涉及94个候选基因B73_RefGen_v4。进一步结合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 RNA-seq)分析候选基因,共鉴定到4个候选基因影响玉米南方锈病抗性,其中ZmHCT9编码羟基肉桂酰转移酶,在感病自交系8112中显著上调表达,进一步基于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单倍型分析P. polysora表达量及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发现ZmHCT9负调控玉米南方锈病抗性。

    陆地棉背景毛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纤维及种子相关性状QTL定位
    Yongshui Hao, Xueying Liu, Qianqian Wang, Shuxin Wang, Qingqing Li, Yaqing Wang, Zhongni Guo, Tiantian Wu, Qing Yang, Yuting Bai, Yuru Cui, Peng Yang, Wenwen Wang, Zhonghua Teng, Dexin Liu, Kai Guo, Dajun Liu, Jian Zhang, Zhengsheng Zhang
    2025, 24(2): 467-479.  DOI: 10.1016/j.jia.2024.02.023
    摘要 ( )   PDF  
    将野生种固有的遗传多样性引入到栽培品种已成为作物遗传育种和遗传资源研究的热点之一。棉花纤维和种子相关的性状,对全球经济和人民生计至关重要,在棉花育种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研究利用野生棉种毛棉对栽培种陆地棉进行遗传基础改良,并对纤维和种子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以陆地棉为背景,构建了含有559单株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群体。分别定位到72个产量性状QTL,89个纤维品质性状QTL76个棉籽营养品质性状QTL104QTL的有利等位基因来源于毛棉。共定位到64稳定QTL,并进一步对其中3QTL进行候选基因鉴定。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这些经济性状形态发生的遗传基础,并表明毛棉在改善陆地棉纤维和种子相关性状方面具有巨大的育种潜力。
    滴灌水稻不同氮效率品种产量、根性状及其可塑性对氮环境的响应
    Qingyun Tang, Guodong Wang, Lei Zhao, Zhiwen Song, Yuxiang Li
    2025, 24(2): 480-496.  DOI: 10.1016/j.jia.2023.12.014
    摘要 ( )   PDF  

    滴灌水稻生理特征对水肥的响应已被广泛研究,但关于不同氮效率品种产量、根性状及其可塑性对氮环境的响应尚不完全清楚。试验于2020-2022以氮高效品种T-43)和氮低效品种LX-3)为材料,大田滴灌条件下设4个氮水平(0150300450kg/ha2研究了根系形态、构型、生物量、内源激素含量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1)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与LX-3相比,T-43产量、氮肥偏生产力、细分枝根根长密度(FRLD)、地上部干物质量、根系生长素(IAA、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Z+ZR)分别显著提高11.4~18.9%11.3~13.5%11.6~15.7%、9.9~31.1%6.1~48.1%22.8~73.6%,而根冠比、根系脱落酸(ABA)显著降低(P<0.05)。2)与N0相比,施氮显著增加了水稻根系形态指标和内源激素含量(P<0.05),N22品种产量、根长密度(RLD)、表面积密度(SAD)、体积密度(RVD)、根系内源激素(IAAZ+ZR显著提高61.6~71.6%64.2~74.0%69.9~105.6%6.67~9.91%54.0~67.8%51.4~58.9%;与N3相比,N2下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提高52.3~62.4%39.2~63.0%3)根系性状可塑性对氮环境的响应品种差异显著(P<0.05),相比LX-3T-43表现出更高的根长和更大的比表面积,是适应养分环境变化的一种策略。【结论】氮高效品种通过增加细分枝根根长密度、上层根系分布和根系内源激素(IAAZ+ZR,优化根冠比,并通过根系塑性表现出更高的养分资源获取策略,进而实现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提高。

    低氮胁迫下油菜素甾醇通过促进蔗糖向穗的分配抑制小麦小花退化
    Zimeng Liang, Xidan Cao, Rong Gao, Nian Guo, Yangyang Tang, Vinay Nangia, Yang Liu
    2025, 24(2): 497-516.  DOI: 10.1016/j.jia.2023.12.017
    摘要 ( )   PDF  

    权衡氮肥施用对产量和环境的影响是小麦生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可孕小花数的减少是低施氮量下小麦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前人研究发现,油菜素甾醇参与调控了水稻颖花退化对施氮量的响应。然而,油菜素甾醇是否能够调控小麦小花发育,其机制如何,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不同施氮量试验和外源喷施试验,主要研究了低氮下油菜素甾醇对小麦小花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小麦幼穗中内源油菜素甾醇类激素含量显著下降,叶片光合作用受阻,幼穗中总碳、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下降,这导致可孕小花数的显著降低。在低氮胁迫下,外源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促进了叶片光合作用,刺激了茎中果聚糖的水解以及幼穗对蔗糖的利用和储存,将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分配到穗中,从而增加了可孕小花的数量。因此,本研究认为,低氮下油菜素甾醇参与调控了小麦小花发育,在低氮胁迫下,叶面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通过促进碳水化合物从茎向穗的分配,抑制了小麦小花的退化。

    生物炭添加可增强旱作覆膜农田碳固存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Jinwen Pang, Zhonghong Tian, Mengjie Zhang, Yuhao Wang, Tianxiang Qi, Qilin Zhang, Enke Liu, Weijun Zhang, Xiaolong Ren, Zhikuan Jia, Kadambot H. M. Siddique, Peng Zhang
    2025, 24(2): 517-526.  DOI: 10.1016/j.jia.2023.12.011
    摘要 ( )   PDF  

    地膜覆盖由于能够提高半干旱地区农田生产力而被广泛使用然而长期地膜覆盖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同时会过度消耗土壤,不利于生产的可持续性生物炭作为一种养分含量的物质,我们设想在土壤中添加生物炭能否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我们和不覆膜两种种植模式设置4种生物炭添加(无生物炭添加(N)=0 t ha -1,低量添加(L)=3 t ha -1,中量添加(M)=6 t ha -1,高量添加(H)=9 t ha -1)通过研究两者种植方式下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土壤有机碳固存(SOCS)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评估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三年试验结果表明提高了玉米产量(18.68—41.80%)茎秆(23.64%)、籽粒(28.87%)和根系(46.31%)固碳,温室气体排放量(CO2,10.78%;N2O,3.41%)但降低了SOCS(6.57%)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13.61%)条件下,添加生物炭显著提高玉米产量(10.20%)茎秆(17.97%)、籽粒(17.69%)、根系(16.75%)中固碳量SOCS(4.78%);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CO2,3.09%;N2O,6.36%)及其强度(GHGI;12.28%)且影响效果与生物炭添加量呈正相关关系当生物炭添加9.0 t ha – 1时,增产减排效果最佳总体而言添加生物炭降低了膜下玉米田CO2N2O的排放,增加了CH4的吸收,提高了玉米产量在降低增温潜势的同时,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因此降解膜下施加9.0 t ha – 1生物炭可作为半干旱区农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措施

    番茄CONSTANS-LIKE基因SlCOL1通过影响GOLDEN2-LIKE蛋白的稳定调控果实叶绿素的含量
    Long Cui, Fangyan Zheng, Chenhui Zhang, Sunan Gao, Jie Ye, Yuyang Zhang, Taotao Wang, Zonglie Hong, Zhibiao Ye, Junhong Zhang
    2025, 24(2): 536-545.  DOI: 10.1016/j.jia.2024.11.022
    摘要 ( )   PDF  

    CONSTANSCO和CONSTANS-LIKECOL转录因子可以调节植物从营养生长到成花转变等一系列过程。然而,这些转录因子在调节果实叶绿素含量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本研究中,发现拟南芥CONSTANSCO的番茄直系同源基因SlCOL1在控制番茄果实叶绿素含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抑制SlCOL1基因表达,番茄未成熟绿色果实中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相反,过量表达SlCOL1基因,导致番茄未成熟绿色果实中叶绿素的含量显著升高。蛋白互作结果表明,SlCOL1GOLDEN2-LIKEGLK2)可以直接互作并形成复合物,促进GLK2蛋白的稳定性。在番茄glk2突变体中过量表达SlCOL1并不能改变未成熟绿色果实中的叶绿素的含量,这一结果表明,SlCOL1调节叶绿素含量的重要功能需要GLK2蛋白的存在。综上所述,这些结果为COL1GLK2调节番茄果实发育和叶绿素积累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脱落酸(ABA)在低温胁迫下通过WRKY22–PsbA保护光系统II 缓解番茄ABA缺失突变体sitiens的光合损伤
    Jiamao Gu, Pengkun Liu, Wenting Nie, Zhijun Wang, Xiaoyu Cui, Hongdan Fu, Feng Wang, Mingfang Qi, Zhouping Sun, Tianlai Li, Yufeng Liu
    2025, 24(2): 546-563.  DOI: 10.1016/j.jia.2024.11.040
    摘要 ( )   PDF  

    脱落酸(ABA)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以及介导植物对不利环境刺激的反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探究ABA在缓解番茄低温胁迫中的作用,我们检测了低温(LT)胁迫后野生型番茄RRABA缺失突变体sitienssit)和ABA预处理的sit幼苗的光合能力。结果发现,低温胁迫下,sit幼苗的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低于RR幼苗。sit幼苗的叶绿体宽度、面积和嗜锇颗粒数量显著大于RR幼苗,并且sit幼苗的叶绿体长宽比显著低于RR幼苗。低温胁迫后,sit幼苗的光化学活性降低,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ABA预处理显著缓解了上述现象。我们还进行了RNA-seq,并分析了低温胁迫后番茄幼苗中基因的表达模式。我们总共构建了15cDNA文库,并鉴定了参与光合作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以及初级和次级代谢的差异表达基因。我们分析了参与光合作用相关过程的转录因子和基因,筛选到了转录因子WRKY22和光合基因PsbA。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和电泳迁移率偏移试验证实WRKY22调节PsbA的表达。低温胁迫后WRKY22PsbA沉默植株的PSII受到抑制。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ABA通过WRKY22–PsbA在调节番茄光合作用和保护PSII中发挥作用。

    番茄中MAP65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其成员SlMAP65-1参与果实形态建成
    Peiyu Zhang, Guoning Zhu, Chunjiao Zhang, Hongliang Zhu
    2025, 24(2): 564-574.  DOI: 10.1016/j.jia.2024.07.014
    摘要 ( )   PDF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伴随着微管的动态变化,而微管阵列的重排受多种微管结合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 , MAPs)的调控。植物中的MAP65蛋白在一些物种中已经得到了详尽的表征,但有关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中 MAP65 家族成员的信息还很有限。本研究在番茄基因组中鉴定到 9 个 SlMAP65 基因家族成员。对 SlMAP65 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亲缘关系、保守基序、结构域、基因结构和顺式调控元件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然后利用 CRISPR/Cas9 技术在番茄中敲除了相对表达量最高的成员SlMAP65-1。结果表明,slmap65-1突变体果实果形指数显著增加,SlMAP65-1在果实发育早期参与了果实的形态发生。这些结果为番茄果实形态建成相关研究领域以及未来SlMAP65家族成员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新信息。

    火龙果HpFBH3结合E-box反式激活HpCO7表达促进成花
    Xiaowei Cai, Ling Xiao, Xiangmei Nie, Qiandong Hou, Sulin Wen, Kun Yang, Xiaopeng Wen
    2025, 24(2): 575-593.  DOI: 10.1016/j.jia.2024.07.039
    摘要 ( )   PDF  

    火龙果是一种藤本仙人掌科植物,因为其对非生物逆境的高耐受及红紫色的果实而广泛种植于全世界。实践中,诱导成花和促进花芽分化往往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然而,相关基因在火龙果中仍有待进一步挖掘。前人研究发现,FLOWERING BHLHs(FBHs)是促进成花的关键转录因子。本工作中,我们在火龙果中共鉴定到8个FBH转录因子。由于近期发生的全基因组加倍事件,火龙果比甜菜和菠菜编码更多的FBH转录因子。系统进化树显示,火龙果FBHs可以被归为3类,其第II类中,石竹目植物编码的FBH转录因子均含有一个不完整的bHLH结构域,来自基因组的散在重复事件,为非典型FBHKa/Ks值显示,HpFBHs进化受到纯化选择影响。对HpFBHs的启动子和表达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在与花相关的组织中被时空特异地激活,且表达受非生物逆境的影响,说明HpFBHs参与了火龙果的成花过程。因此,我们选择HpFBH1HpFBH3两个来自TYPE III的典型FBH与来自TYPE II的非典型FBH进行了功能验证。亚细胞定位、酵母双杂与荧光素酶互补实验结果显示,HpFBH3能够在细胞核内与HpFBH1形成异源二聚体。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HpFBHs被预测通过结合启动子上的E-box参与对下游基因的调控,而这类顺式作用元件广泛存在于HpCOs、HpFTs和HpSOC1s的启动子上。RNA-Seq数据显示,这些成花促进因子的表达与HpFBH3高度协同。酵母单杂及双分子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HpFBH3通过结合HpCO7启动子上的E-box元件反式激活其表达。此外,在拟南芥中异位过表达HpFBH3同样促进了成花过程。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火龙果HpFBH转录因子家族,并将其中的典型FBH尤其是HpFBH3鉴定为成花促进因子,有望成为遗传改良火龙果的目标基因。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荔枝体细胞胚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LcMYB1抑制荔枝体细胞胚发生的转录组研究

    Yaqi Qin, Bo Zhang, Xueliang Luo, Shiqian Wang, Jiaxin Fu, Zhike Zhang, Yonghua Qin, Jietang Zhao, Guibing Hu
    2025, 24(2): 594-609.  DOI: 10.1016/j.jia.2024.03.007
    摘要 ( )   PDF  
    荔枝作为一种全球水果作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然而,由于荔枝难以实现稳定的遗传转化,其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遇到了实质性的阻碍。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根癌农杆菌介导‘黑叶’荔枝体细胞胚的遗传转化系统。通过外植体类型、菌株种类、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和侵染方式的选择对该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随后通过LcMYB1基因的异位表达验证了遗传转化体系在荔枝中的可行性,并得到了转基因愈伤组织。但是,在转基因愈伤组织向体细胞胚分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巨大挑战。为了深入探究LcMYB1在体细胞胚诱导过程中抑制作用的分子基础,对胚型愈伤组织(EC)、球形胚(G)和转基因愈伤组织(TC)进行了全面的转录组分析。在C-vs-GC-vs-TC中共鉴定得到1166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表明这些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相关。此外,RT-qPCR验证了转基因愈伤组织中许多与体细胞胚诱导相关的基因表达显著下调。综上所述,本遗传转化体系为荔枝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紫斑牡丹PrDA1-1与其互作蛋白PrTCP1/PrTCP9通过调控种子重量和数量影响产量
    Chunyan He, Fangyun Cheng
    2025, 24(2): 610-622.  DOI: 10.1016/j.jia.2024.10.001
    摘要 ( )   PDF  

    牡丹是一种新兴木本油料作物,有助于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用油和生物燃料需求。目前其推广的关键是提高种子产量。DA1基因参与种子重量和数量的调控,对作物产量改良的效果明显,但其在牡丹中的功能尚未报道。本研究首次在‘京红’紫斑牡丹全基因组中鉴定出三个PrDA1基因,其中PrDA1-1AtDA1的同源基因,包含UIM (ubiquitin-interacting motif)、LIM (Lin11, Isl- 1, and Mec-3)、DA-like三类保守结构域。PrDA1-1相对表达量在种子发育前期与后期较高,在拟南芥中组成性表达可减少种子数量、增加重量,但降低产量。PrDA1-1与PrTCP1&9在酵母和植物中均互作。在拟南芥中组成性表达PrTCP1&9增加了种子重量和数量、使产量提高。因此,我们鉴定出调控种子重量和数量的PrDA1-1 PrTCP1&9基因,为改良牡丹种子产量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Dicer2蛋白的R1005D和E1007H突变导致亚洲镰孢菌对核酸农药的抗性
    Kaixin Gu, Ran Wei, Yidan Sun, Xiaoxin Duan, Jing Gao, Jianxin Wang, Yiping Hou, Mingguo Zhou, Xiushi Song
    2025, 24(2): 623-637.  DOI: 10.1016/j.jia.2023.10.024
    摘要 ( )   PDF  

    基于RNA干扰(RNAi)技术开发的核酸农药是一类不同于传统化学农药的绿色、高效、环保的新型农药,其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抗药性治理上表现出极大的潜力。为了核酸农药更高效合理地应用,病原菌对其是否具有抗性风险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亚洲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菌,同时产生真菌毒素威胁人畜健康,研究表明RNAi技术可防治小麦赤霉病。本文首次揭示了亚洲镰孢菌对核酸农药的抗性机制。通过紫外诱变,从500干扰菌株中分离获得了5核酸农药的抗性菌株,其中两株抗性菌株Dicer2基因的RNase III结构域了R1005D或E1007H突变。进化分析显示,这两个位点均位于强烈的纯化选择压力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分析R1005D或E1007H突变是否是导致亚洲镰孢菌对核酸农药抗性的关键原因,利用同源双交换将敏感菌株与抗性菌株的Dicer2基因互换后发现,亚洲镰孢菌Dicer2蛋白的R1005DE1007H突变降低了胞内Myosin5基因的干扰效率,影响菌株的抗病毒防御反应。核酸农药Faβ2Tub-3 dsRNADicer2R1005DDicer2E1007H突变体的离体和活体抑菌活性显著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R1005DE1007H突变改变了Dicer2蛋白分子内相互作用。RNA测序结果表明,Dicer2蛋白的R1005DE1007H突变不仅降低了sRNAs的产量,还改变了sRNAs长度的分布比例,但不影响sRNAs 5’端第一个碱基的偏好性,说明Dicer2蛋白的R1005DE1007H突变改变了Dicer2的切割活性综上所述,Dicer2蛋白的R1005DE1007H突变改变了亚洲镰孢菌中Dicer2蛋白的切割活性,从而导致菌株对核酸农药产生抗性。本文的发现对RNAi功能进化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同时也对未来核酸农药的应用具有警示意义。

    线粒体G3P脱氢酶Gpd2的细胞质重定位会引起营养代谢与细胞氧化还原解耦联从而导致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致病力丧失
    2025, 24(2): 638-654.  DOI: 10.1016/j.jia.2024.05.021
    摘要 ( )   PDF  
    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是导致水稻发生毁灭性病害的病原真菌,其无性生殖和与侵染过程中形态的快速变化需要大量能量,依赖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的氧化代谢。这一过程中形成的NADHFADH2等还原剂需要依赖一种细胞质-线粒体穿梭机制运送,以维持氧化还原平衡。我们先前的研究揭示了线粒体D-乳酸脱氢酶MoDld1在调控代谢流动和维持氧化还原平衡中的关键作用。然而,调控细胞质氧化还原状态的具体因子及机制还不清楚。G-3-P穿梭途径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质-线粒体还原等转运机制。研究表明,稻瘟病菌中的线粒体G-3-P脱氢酶Gpd2对维持细胞NAD+/NADH平衡和增强真菌致病性具有关键作用。为进一步解析Gpd2在细胞质氧化还原调控中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缺失线粒体靶向信号(MTS)的细胞质型Gpdgpd2Δmts过表达菌株,从而将线粒体G-3-P脱氢酶Gpd2重新定位到细胞质中以扰乱细胞质的氧化还原平衡。结果表明,gpd2Δmts过表达可显著抑制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致病力。进一步研究发现,过表达株出现糖原和脂质代谢流动性下降的现象,这与NADH生成减少和抗氧化能力下调有关,这一氧化还原紊乱导致了无性生殖和附着胞发育缺陷。转录组和非靶向代谢组分析证实,碳源代谢和脂肪酸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在gpd2Δmts过表达菌株中普遍下调。综上,本研究阐明了细胞质氧化还原的精准调控在稻瘟病菌营养代谢及其无性生殖和侵染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引起雌性东方粘虫成虫趋避行为转变的草地贪夜蛾幼虫虫害诱导玉米挥发物的鉴定
    Denghai Yang, Hengzhe Fan, Ruyi Hu, Yong Huang, Chengwang Sheng, Haiqun Cao, Bin Yang, Xingchuan Jiang
    2025, 24(2): 655-667.  DOI: 10.1016/j.jia.2024.05.029
    摘要 ( )   PDF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对玉米具有毁灭性危害的入侵害虫,通过资源竞争等机制显著的影响本地物种和群落。然而,草地贪夜蛾与本地害虫之间的互作关系并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明确了不同交配状态下东方粘虫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的玉米植株表现出不同的行为选择: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的玉米植株驱避未交配的雌性东方粘虫成虫,但是吸引交配后的雌性东方粘虫成虫。为了进一步解明这种行为差异的嗅觉机制,我们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并鉴定到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的玉米植株特异性释放了七种挥发物组分,分别是反式-2-己烯醇、芳樟醇、反式-β-法尼烯、顺式-3-乙酸己烯酯、β-石竹烯、反式-α-佛手柑烯和乙酸异戊酯。进一步对不同交配状态的雌性东方粘虫成虫进行了电生理和行为测定,结果表明,反式-β-法尼烯是驱避未交配雌性东方粘虫成虫的核心化合物,反式-2-己烯醛是引诱已交配雌性东方粘虫成虫产卵的核心化合物。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害虫之间的互作机制,为基于害虫嗅觉系统研发害虫行为调控剂提供理论基础。
    基于转录组的分析揭示了昆虫脂肪体在成虫羽化后重建过程中的染色质重塑现象。
    2025, 24(2): 668-679.  DOI: 10.1016/j.jia.2024.06.018
    摘要 ( )   PDF  

    昆虫的脂肪体类似于脊椎动物中的肝脏和脂肪组织,在能量代谢、营养储存及生殖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昆虫变态过程中,脂肪体通过程序性细胞死亡和细胞解离而分解。成虫羽化后,脂肪体通过剩余幼虫脂肪细胞的增殖或成体干细胞的分化而重建。这一重建过程是合成大量卵黄原蛋白(Vg)的前提条件,Vg对于多个卵子的成熟至关重要。尽管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但分子机制仍未得到充分解析。通过对羽化后0-5天蝗虫脂肪体的转录组分析,揭示了79个与染色质重塑相关的基因。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表明,染色质重塑与脂肪体重建呈正相关。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PPI显示,编码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体催化亚基的brahma基因对于成虫羽化后脂肪体的发育至关重要。qRT-PCR分析证明,brahma mRNA在卵黄生成前期在脂肪体中的水平逐渐升高,随后达到峰值并在卵黄生成期保持高水平。此外,brahma响应保幼激素JH)而表达。brahma敲低导致脂肪体内Vg表达显著减少,并伴有卵巢生长停滞。研究结果阐明了brahma介导的染色质重塑在JH依赖的脂肪体重建及雌性昆虫生殖中的作用机制

    TFPI2在鸡卵巢中的表达及其在颗粒细胞中的调控机制
    Chong Li, Yangguang Ren, Yudian Zhao, Zihao Zhang, Bin Zhai, Jing Li, Qi Li, Guoxi Li, Zhuanjian Li, Xiaojun Liu, Xiangtao Kang, Ruirui Jiang, Yadong Tian, Donghua Li
    2025, 24(2): 680-696.  DOI: 10.1016/j.jia.2023.06.038
    摘要 ( )   PDF  

    本研究旨在探讨TFPI2在鸡卵巢中的表达分布以及在培养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调控机制。首先,对海兰褐蛋鸡30周龄和15周龄卵巢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差异表达基因TFPI2,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TFPI2cDNA全长,并对其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成功制备TFPI2多克隆抗体后,利用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TFPI2 mRNA和蛋白在不同发育状态卵泡中的表达;然后,通过体外培养卵巢颗粒细胞,进行垂体激素(FSH/LH)处理,探究了FSH/LH处理鸡卵巢颗粒细胞对TFPI2表达调控影响;最后,成功构建了含有目的基因TFPI2的过表达载体TFPI2-pcDNA3.1-EGFPsiRNA探究了TFPI2对鸡卵巢颗粒细胞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从成年鸡卵巢中获得了TFPI2cDNA全长,包括5'非翻译区(5´UTR)长55 bp3'非翻译区(3´UTR)长975 bp、蛋白质编码区(CDS)长720 bp、可编码240个氨基酸残基;通过构建进化树发现TFPI2蛋白与已知的鸟类同源物具有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qRT-PCR Western Blot表明TFPI2在成年鸡卵泡组织中广泛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表明,TFPI2蛋白存在于不同发育状态的鸡卵巢卵泡中,如原始卵泡、卵巢基质、等级前卵泡(6-8mm)和排卵前卵泡(F1)的颗粒层和膜层。在体外实验,促卵泡激素或促黄体生成素(FSH/LH促进鸡颗粒细胞中TFPI2的表达。其中,FSH/LH诱导的TFPI2 mRNA表达是由信号通路如PKAPKCPI3KmTOR介导。功能上,TFPI2促进了培养的颗粒细胞的增殖和活力,并降低了孕酮(P4)和雌激素(E2)的分泌,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STARCyp17a1Cyp19a13B-HSD)以及细胞外基质(ECM)溶解相关基因MMPsMMP27911)的mRNA丰度。机制上,TFPI2可以通过Wnt信号通路抑制MMP7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TFPI2在不同卵泡均有表达,主要的作用靶点在GCs,可通过调控鸡卵泡GCs的增殖分化,以及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和降低ECM的溶解进而影响卵泡发育,此外,FSH和LH激素可以诱导不同的通路来调控TFPI2的表达,这些研究结果为明确TFPI2基因在鸡卵泡发育过程以及排卵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

    与鸡性成熟及其杂种优势相关的全基因组circRNA信号分析
    Yuanmei Wang, Jingwei Yuan, Yanyan Sun, Aixin Ni, Jinmeng Zhao, Yunlei Li, Panlin Wang, Lei Shi, Yunhe Zong, Pingzhuang Ge, Shixiong Bian, Hui Ma, Jilan Chen
    2025, 24(2): 697-711.  DOI: 10.1016/j.jia.2023.05.026
    摘要 ( )   PDF  

    性成熟杂种优势已在动物杂交育种中广泛使用,但鸡性成熟杂种优势分子机理尚未揭示清楚。本研究以白来航鸡和北京油鸡为亲本构建完全双列杂交群体测定纯繁WWYY和正反交WYYW组合四个群体性成熟相关性状。通过分析纯繁和正反交组合卵巢circRNA表达谱解析性成熟杂种优势潜在的分子机理。研究发现正反交组合耻骨间距、输卵管长度和见蛋日龄均表现为杂种优势。我们在四个组合卵巢中共鉴定到3,649circRNA,其中包括3,025个已知circRNAs624个新circRNAs,这些circRNA主要为外显子类型。WYYW组合中特异性表达circRNAs分别为141178通过对鉴定circRNAs进行差异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发现WYYW组合中非加性表达circRNAs分别占其总鉴定circRNA52.38%64.63%GO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非加性效应circRNAs来源基因主要参与TGF-beta信号通路,卵母细胞生长发育,ATP酶激活活性,卵母细胞有丝分裂,孕酮调控卵母细胞成熟和GnRH信号通路。通过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共鉴定到四个模块与输卵管长度和耻骨间距显著相关。这四个模块中的非加性表达circRNAs主要参与MAPK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我们进一步对非加性circRNA进行竞争性RNAceRNA网络分析鉴定到gall-FGFR2_0005gal-MAPKAP1_0004可与miRNA gga-miR-1612gga-miR-12235-5p竞争性结合进而调控基因CNOT6COL8A1FHL2非加性表达,参与卵巢的发育过程。以上结果表明非加性效应circRNAs通过调控繁殖和发育过程相关基因促进性成熟杂种优势的形成。该研究首次从circRNA水平揭示了鸡性成熟杂种优势形成的潜在分子机理,丰富畜禽杂种优势分子机理探究及杂种优势科学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新城疫病毒强毒株通过感染鸡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脑屏障渗透性来入侵鸡脑
    2025, 24(2): 712-723.  DOI: 10.1016/j.jia.2024.06.003
    摘要 ( )   PDF  

    新城疫病毒(NDV的嗜神经型强毒株(VNDV)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会出现非化脓性脑炎而导致显著的中枢神经紊乱,如扭颈、头颈震颤、转圈、腿或翅膀麻痹和瘫痪等症状,其雏鸡死亡率可达90%以上。生产上多见的神经型新城疫往往是鸡群发病后的后遗症,出现神经症状的家禽很难康复,未死亡的家禽长期处于疾病状态,严重影响家禽健康,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VNNDV如何入侵鸡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认不清楚。血脑屏障(BBB)可以阻止毒素和感染进入大脑。

    本研究使用NDV强毒株F48E9和弱毒株LaSota分别以脑内注射和点眼滴鼻方式进行动物攻毒试验,及以鸡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chBMECs)为细胞模型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通过病毒感染试验、细胞免疫荧光试验、荧光素钠示踪试验透射电镜观察等评价病毒对BBB的影响。最后,通过对chBMECs使用动力蛋白抑制剂dynasore来抑制细胞的胞吞过程,研究VNDV进入该细胞的途径。

    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我们发现VNDV通过破坏血管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连续性来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根据细胞形态学与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的免疫荧光染色,成功分离chBMECs细胞,通过荧光素钠渗透性检测,在transwell中成功建立体外鸡BBB模型。将强毒株F48E9和弱毒株LaSota分别感染体外BBB模型,上下层病毒滴度荧光素钠含量的检测结果发现,只有强毒株F48E9在下层能够检测到病毒及荧光素钠,表明NDV强毒株能够增加鸡脑BBB的渗透性穿过BBB。进一步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发现F48E9破坏chBMECs的紧密连接蛋白ZO-1之间的连接。而弱毒株LaSotaBBB没有任何影响。此外,在感染早期,使用dynamin抑制剂可降低病毒复制和血脑屏障通透性。我们的数据表明,VNDV通过感染和破坏chBMECs的紧密连接直接侵入鸡脑,从而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VNDV可通过内吞作用感染chbmec。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为VNDV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提供了证据,为开发预防和治疗NDV的药物奠定基础。

    在控水条件下水分亏缺影响冬小麦的氮营养指数
    Ben Zhao, Anzhen Qin, Wei Feng, Xinqiang Qiu, Pingyan Wang, Haixia Qin, Yang Gao, Guojie Wang, Zhandong Liu, Syed Tahir Ata-Ul-Karim
    2025, 24(2): 724-738.  DOI: 10.1016/j.jia.2024.08.027
    摘要 ( )   PDF  

    的吸收受水分供应的调节,水分不足会通过减少氮的吸收和利用来限制作物对氮的反应。水分供应对作物氮素的反应具有复杂多样性,使得预测和量化水分不足对作物氮状况的影响变得困难。氮营养指数NNI已被广泛用于准确诊断作物氮状况并评估氮肥施用的有效性。在水分限制条件下,已经发现NNI下降的现象。然而,导致这种下降的潜在原因尚未被发现。本研究旨在阐明在水分限制条件下冬小麦NNI下降的原因,并给出如何在不同水氮互作处理下准确利用NNI 诊断冬小麦状况的方法本研究是20182021年遮雨棚条件下进行,设有不同的耦合处理,其中氮肥设置75 225 kg N ha-1 2个梯度,灌溉设置120 510 mm 4个梯度(W0~W3。在冬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记录植株氮积累、地上部生物量(SB)、植株氮浓度(%N)、土壤硝态氮含量、实际蒸散量(ETa)和产量。与W0处理相比,W1W3处理在2018-2021年的冬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的NNI值分别增加了10.2~20.5%12.6~24.8%14~24.8%16.8~24.8%。在水分限制条件下,NNI下降主要源于两个原因。首先,冬小麦ETaSB的降低导致水分限制条件下临界氮浓度(%Nc)增加,这高氮条件下NNI的下降的主要原因。其次,在低氮条件下,冬小麦植株%N的变化起到了更显著的作用。在水分限制条件下,冬小麦植株积累与SB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植株积累冬小麦SB和土壤硝态氮含量共同调节决定的。然而,这种调节受水分供应的影响土壤水分供应的增加促进了更多土壤硝态氮被冬小麦植株所吸收,导致冬小麦植物氮积累与ETa之间在不同水氮互作处理下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评估水分限制条件下土壤氮供应时,考虑土壤水分供应状况的影响。这些发现为不同水氮互作处理下冬小麦NNI下降的原因给与了深入的分析,并有助于准确地利用NNI评估冬小麦的氮状况。

    作物轮作系统对小麦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Shuting Yu, Tianshu Wang, Li Wang, Shuihong Yao, Bin Zhang
    2025, 24(2): 739-753.  DOI: 10.1016/j.jia.2024.07.004
    摘要 ( )   PDF  

    小麦-玉米(麦玉)和小麦-大豆(麦豆)轮作系统是我国华北平原的主要轮作制度,对国家农业生产及其可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由于轮作方式对土壤健康和作物生产力具有遗留效应,轮作系统对后续作物根部微生物组的影响已成为土壤管理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本研究调查了连续两年麦玉和麦豆轮作对后茬小麦生长阶段根部细菌群落的招募和筛选的影响。结果显示,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主要受到小麦根系部位和发育阶段的影响,而轮作方式对小麦根部细菌群落的影响虽相对轻微但显著。在两年麦玉轮作后,小麦根际和根表的共现网络更为复杂,其中与纤维素分解相关的OTU具有更高的连接度;在两年麦豆轮作后,根际的共现网络相对简单但稳定,而根表和内生的共现网络更为复杂,其中与尿素分解和固氮相关的OTU具有更高的连接度。虽然随机和确定性过程都参与了小麦根系细菌群落的组装,但在麦豆轮作后,确定性过程的贡献比麦玉轮作高出19.4-38.5%,这表明大豆遗留效应对小麦根系微生物选择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具有固氮、产生吲哚乙酸和抑制疾病潜力的有益菌,如BetaproteobacterialesAzospirillalesDyella sp.等,在小麦所有根系部位和发育阶段中被持续富集,且可作为小麦产量的重要预测因子。本研究阐明了轮作方式在调节作物根系细菌群落动态中的作用,为利用微生物组调控技术优化小麦生产和增强土壤健康提供基础。

    土壤厌氧消毒而非贝莱斯芽孢杆菌Y6接种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和调控细菌群落抑制番茄青枯病
    Taowen Pan, Yulin Chen, Sicong Li, Lei Wang, Joji Muramoto, Carol Shennan, Jihui Tian, Kunzheng Cai
    2025, 24(2): 754-768.  DOI: 10.1016/j.jia.2024.06.019
    摘要 ( )   PDF  

    连作导致了土传病害的发生例如由青枯菌引起的青枯病,这给农业发展带来风险土壤厌氧消毒(ASD)和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施用被认为是控制青枯病的环境友好方法然而,ASD处理和PGPR接种后对改善土壤健康和抑制青枯病的潜在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本研究评价ASD处理对番茄种植前土壤改良的效果,以及ASD处理联合施用贝莱斯芽孢杆菌Y6BV)对番茄收获前90土壤质量、青枯菌丰度和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ASD处理使土壤中青枯菌的丰度在种植前降低17.6%,在收获前90天降低18.7%,但BV处理对此没有影响。在收获前90天,ASDASD+BV处理有效降低青枯病的发生,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并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主坐标分析表明,ASD处理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种植前和收获前90天。进一步研究发现,ASD处理有助于有益菌群(芽孢杆菌和链霉菌)的富集。此外,pH是影响土壤中青枯菌丰度的重要环境因子。有趣的是,共发生网络分析表明,ASD处理显著增加正相关关联和有益微生物(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的比例,提高种植前和收获前90天的土壤细菌共发生网络复杂性总之,这些结果表明,ASD处理而非微生物接种可以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和调控土壤细菌群落来增强番茄植株对青枯病的抗性


    新型杀菌剂对根际微生物及植物健康的影响:以Y17991防治小麦纹枯病为例
    2025, 24(2): 769-785.  DOI: 10.1016/j.jia.2024.08.022
    摘要 ( )   PDF  

    小麦纹枯病(Rhizoctonia cerealis)是一种广泛传播的土传真菌病害,严重威胁小麦健康,是我国小麦实现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障碍之一。我们的合作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高效且低毒的杀菌剂Y17991(N-(2-(2,4-bis- (trifluoromethyl) phenoxy) phenyl)-3-(difluoromethyl)-1- methyl-1H-pyrazole-4-carboxamide)前期室内试验证实了该药剂对小麦纹枯病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进一步证明了Y17991的有效性,防病指数达83.52%,比广泛使用的噻呋酰胺高1.97%,并显著增加了小麦产量。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Y17991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Y17991对细菌群落的影响比真菌群落更大,显著调节了患病小麦根际的关键氨基酸代谢途径和某些生物合成过程。它还增强了健康小麦根际的某些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活动。此外,Y17991 施用通过调节根际代谢物,从而对微生物群落产生了显著的调控作用。我们确定了 15 种可能参与防治 R. cerealis 的微生物菌株,Y17991 的施加促进了 Pedobacter  Bacillus 菌株的生长。这些菌株不仅有助于植物生长,还具有预防病害的潜力。总之,施用合理剂量的 Y17991不会显著影响靶向根际微生物群落未来我们将继续研究 Y17991 对土壤生态系统中原生动物和线虫等类群的影响。研究为新型杀菌剂的科学应用与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建立农药影响环境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SiEPFs通过调节谷子气孔密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抗旱性
    Jianhong Hao, Xueting Kang, Lingqian Zhang, Jiajing Zhang, Huashuang Wu, Zidong Li, Dan Wang, Min Su, Shuqi Dong, Xiaorui Li, Lulu Gao, Guanghui Yang, Xiaoqian Chu, Xiangyang Yuan, Jiagang Wang
    2025, 24(2): 786-789.  DOI: 10.1016/j.jia.2024.09.008
    摘要 ( )   PDF  

    全球变暖导致的干旱严重影响了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气孔是光合作用和水分蒸腾的重要窗口,而且气孔密度与干旱响应密切相关。谷子是一种重要的耐旱作物,在确保粮食和营养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作物相比,谷子的抗旱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仅鉴定和描述了SiDPY1SiYTH1SiMYBS3 。因此,其抗旱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尼帕病毒RT-RAA-VF核酸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Kaikai Jin, Junjie Zhao, Huanxin Chen, Zimo Zhang, Zengguo Cao, Zanheng Huang, Hao Li, Yongsai Liu, Lisi Ai, Yufei Liu, Changqi Fan, Yuanyuan Li, Pei Huang, Hualei Wang, Haili Zhang
    2025, 24(2): 790-794.  DOI: 10.1016/j.jia.2024.11.018
    摘要 ( )   PDF  
    尼帕病毒(NiV)是一种新兴的人畜共患病毒,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以果蝠为主要自然宿主,可感染人类及猪、马、狗等多种动物。NiV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类和其他动物,包括接触被感染的动物及其体液,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等途径传播,且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可能性。NiV感染的人类和动物会出现严重的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症,尤为严重的是,NiV感染人类的致死率高达40-75%,这也使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鉴于目前尚没有针对NiV感染人类或动物的有效治疗手段和疫苗,研发一种能够实现NiV早期检测的方法显得尤为迫切,这对于控制疫情的爆发和传播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我们比对了55个不同NiV毒株的P基因序列,选择了 P 基因的高度保守区作为靶标,设计了特异性的重组酶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RAA)引物和探针。结合侧向免疫层析试纸条(VF),建立了一种快速、特异、灵敏的NiV核酸可视化检测方法(RT-RAA-VF)。该方法有效减少了气溶胶污染的风险,并能够在42 ℃下,在20分钟检测到低至5 copies μL-1的尼帕病毒RNA转录本,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该检测方法对NiV具有高度特异性,与亨德拉病毒(HeV)、狂犬病病毒(RABV)、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以及猪链球菌等其他可引起NiV感染类似临床症状的病原体无交叉反应。此外,在模拟临床样本的检测中,本方法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推荐的实时RT-PCR方法显示出100 % 的符合率。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针对NiV 基因的RT-RAA-VF检测方法有望成为NiV感染早期和现场诊断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