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5年, 第2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20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长期实验增温对4种高寒植物叶际附生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
    2025, 24(3): 799-814.  DOI: 10.1016/j.jia.2024.06.008
    摘要 ( )   PDF  

    气候变暖将如何影响叶际微生物群落仍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探讨了长期(>10)实验增温对藏北黑褐苔草、小嵩草、二裂委陵菜和丝颖针茅的叶际附生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总体而言,增温增加了宿主植物叶际附生细菌α-多样性,但降低了叶际附生真菌α-多样性。增温改变了宿主植物叶际附生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主要表现为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致病-腐生真菌丰度的增加,而担子菌门和共生真菌丰度的减少。增温增加了漂移和其他过程对细菌群落组装的影响,而降低了扩散限制过程对细菌群落组装的影响和均质化选择过程对真菌群落组装的影响。叶际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可能与增温引起的温度、叶片形态结构和生理、叶际微生物群落组装的生态过程、以及叶际微生物物种共现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有关。增温改变了细菌物种共现网络,主要表现为顶点、聚类系数和异质性的增加,以及平均路径长度和网络直径。增温主要是通过增加网络直径并减少顶点影响真菌物种共现网络。增温对叶际附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随着宿主植物的变化而变化,这可能与不同植物的株高、叶片丙二醛、叶际微生物群落组装生态过程和物种共现网络拓扑参数对增温的响应不同有关。因此,气候变暖会改变高寒植物的叶际附生细菌和真菌群落,这种变化因宿主植物而异。气候变暖引起的叶际附生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可能对宿主植物产生不利影响。

    高寒草甸植物磷库和土壤有效磷对短期氮添加的非线性响应
    Bing Han, Yicheng He, Jun Zhou, Yufei Wang, Lina Shi, Zhenrong Lin, Lu Yu, Wantong Zhang, Yiyi Geng, Xinqing Shao
    2025, 24(3): 815-826.  DOI: 10.1016/j.jia.2024.07.033
    摘要 ( )   PDF  
    氮富集会促进土壤磷循环,同时也增加了植物对磷的需求。然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植物磷库、土壤有效磷对氮添加的响应模式及调控机制还不清楚。基于此,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氮添加水平(0, 5, 10和15 g N m-2 yr-1),通过测定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中的磷,探究短期氮添加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氮添加显著增加植物地上生物量,植物磷库对氮添加水平表现为非线性响应;(2)土壤有效磷随着氮添加梯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氮添加显著降低了稳定无机磷;(3)调控土壤有效磷的关键因子在不同氮添加水平下发生改变。在低氮添加水平下(0和5 g N m-2 yr-1),土壤pH下降促进了稳定无机磷的溶解,增加了土壤有效磷。相反,在高氮添加水平下(10和15 g N m-2 yr-1),微生物生物量磷增加,加剧了植物和微生物对磷的竞争,导致土壤有效磷下降。研究结果强调了植物磷库和土壤有效磷对氮添加的非线性响应,未来需要关注氮添加速率对磷的不同影响,从而更准确的预测氮富集下生态系统磷循环。
    土地利用通过改变土壤团聚体和溶解性有机质组分塑造微生物群落结构
    Zongpeng Zhang, Lijuan Hu, Yating Liu, Yixuan Guo, Shiming Tang, Jie Ren
    2025, 24(3): 827-844.  DOI: 10.1016/j.jia.2024.07.018
    摘要 ( )   PDF  

    农牧交错带典型的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土壤微生物在调节其多功能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结构和有机质组的变化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目前仍不清楚。本文选择农牧交错带中的灌木林地(BF)、人工草地(ArG)、撂荒草地(AbG)和玉米农田(MA四种土地利用方式,探讨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团聚体和溶解有机质(DOM)组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与MA相比,BFAbGArG中的大团聚体分别增加了123.0%92.79%63.71%,而MA土壤中小于100 μm的颗粒含量最高。BF土壤DOM中芳香族碳含量高、分子量大,因而矿物结合有机碳含量最高(12.61 g kg-1),而MA土壤有机碳由于脂肪族碳和羧基碳含量高,分解效率高,容易从活性碳池中流失。土地利用从灌木林向草地和农田的转变促进了稳定芳香碳向不稳定羧基碳的转化。进一步的分类分析表明,四种土地利用下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以变形菌、放线菌、绿菌和子囊菌为主BF土壤中,从门类到科类都富集了更多的分类群。DOM分和有机碳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关键变量,共同解释了61.66%的方差,而团聚体是解释真菌群落组成的重要变量,解释20.49%。研究结果揭示了DOM组分和团聚体对土壤微生物结构有影响;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从农向草地和灌木的过渡增强了团聚体的稳定性、固碳潜力和微生物多样性。

    西藏高寒草原沙化进程对土壤微生物代谢限制及其 对土壤碳固存的影响
    Jialuo Yu, Peili Shi, Ning Zong, Yongxing Cui, Ge Hou, Xueying Chen, Tiancai Zhou, Xiaofang Huang
    2025, 24(3): 845-858.  DOI: 10.1016/j.jia.2024.07.038
    摘要 ( )   PDF  

    作为重要的陆地碳(C)库,脆弱敏感的西藏高寒草原在全球变化和过度放牧的影响下沙化问题日益突出。草地沙化可能会加剧地上植物群落和地下微生物群落的养分限制状态,进而影响高寒草原土壤C储量。土壤氮(N)和磷(P)作为植物生长和微生物代谢的重要养分来源,然而,目前对沙化过程中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受NP限制情况及其作用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生态酶化学计量的方法评估了高寒草原五个不同沙化阶段(包含未退化、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沙化)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养分限制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代谢主要受CP限制,随沙化程度的加深,植物N限制和微生物C限制有所加剧,微生物P限制得到缓解;(2)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对微生物CP限制有显著的影响, 解释度分别为72%61%。具体而言,沙化通过调节土壤pH、土壤养分和植物N限制来影响微生物代谢限制;(3)微生物C限制进一步降低了微生物的C利用效率(CUE),从而不利于沙化土壤中有机C的保留。本研究揭示了在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下的微生物代谢限制是影响土壤微生物CUE的关键驱动因素,并为推进微生物调节养分循环和C固存提供了新的见解。

    大型食草动物增加了植物群落中适口物种而非不适口物种的比例
    Yu Li, Shikui Dong, Qingzhu Gao, Yong Zhang, Hasbagan Ganjurjav, Guozheng Hu, Xuexia Wang, Yulong Yan, Fengcai He, Fangyan Cheng
    2025, 24(3): 859-870.  DOI: 10.1016/j.jia.2024.08.004
    摘要 ( )   PDF  

    研究普遍认为当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适口时,大型食草动物可以减少优势物种,并提高先前被抑制物种的比例。然而,这种观点可能并不总是成立的。我们在青藏高原开展了一项为期4年的牦牛放牧试验,追踪记录了期间轮牧和禁牧草地的植物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在没有牦牛的情况下,植物群落由两个适口物种,即高山嵩草和针茅所主导,这与它们的小叶面积和快速生长策略有关。牦牛的出现显著抑制了针茅和超过一半的杂草,而高山嵩草的比例增加,成为绝对优势物种,这与大型食草动物抑制适口物种比例的观点相矛盾。年际间,轮牧草地的高山嵩草在干旱年份优势度下降,导致其他8个物种的优势度上升;禁牧草地高山嵩草的优势度在干旱年份显著下降,针茅和其他7种杂草的优势度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表明高山嵩草是耐牧的,但不耐旱,而其他8个物种是耐干旱的,但并不耐牧。群落水平,禁牧后演替引起的群落组成变化超过了干旱引起的变化,干旱倾向于导致群落物种更替,而放牧倾向于导致物种丰度变化。这些结论提醒牧场管理者,在衡量牲畜对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时,他们应该考虑当地的条件和气候变化,而不能简单地认为牲畜会抑制适口物种。

    西藏高寒草地对氮添加的时间稳定性响应:从群落组成的视角
    Ning Zong, Peili Shi
    2025, 24(3): 871-884.  DOI: 10.1016/j.jia.2024.07.034
    摘要 ( )   PDF  

    沿着环境梯度变化植物群落组成通常会呈现渐变。然而,目前大多数实验研究都集中在单个群落上,在环境梯度上外源养分输入如何影响植物群落的时间稳定性仍不清楚。我们沿着西藏高原北部的降雨梯度,在四种高寒草地(高寒荒漠草原,ADS;高寒草原,AS;高寒草甸草原,AMS;高寒草甸,AM)中进行了为期8年的氮添加实验,并采用双因子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氮添加对不同高寒草地群落时间稳定性的影响。我们发现,随着氮添加梯度的升高群落地上生物量在高寒草甸和高寒草甸草原中呈现饱和趋势,高寒草原没有任何变化,而在高寒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则逐渐增加。不同类型高寒草地群落时间稳定性表现出不同的模式:随着氮梯度的升高,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的时间稳定性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在高寒草甸草原则呈单峰趋势。然而,氮添加量对高寒草原群落时间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优势种稳定性是降雨梯度上高寒草地群落时间稳定性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而物种异步性对时间稳定性的影响则随着降雨量的减少而逐渐增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环境梯度上群落组成尤其是优势种,可以介导氮输入对群落时间稳定性的影响。因此,保护和恢复优势物种对群落时间稳定性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寒牧草根相关真菌的宿主偏好性及其对长期施氮和杀真菌剂的响应
    Hao Xi, Jing Zeng, Jiayao Han, Yali Zhang, Jianbin Pan, Qi Zhang, Huyuan Feng, Yongjun Liu
    2025, 24(3): 885-899.  DOI: 10.1016/j.jia.2024.09.019
    摘要 ( )   PDF  
    植物根系与多种真菌紧密互作,这些真菌被称为根相关真菌,它们对维持牧草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然而,不同牧草物种间的根相关真菌群落是否具有差异,以及这些真菌如何响应施肥和杀真菌剂,这些问题目前仍研究较少。本研究在高寒牧草生态系统中,基于连续11年施氮(4个水平)和杀真菌剂(有或无)的交互实验样地,研究了两种优势牧草(线叶嵩草[Carex capillifolia]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根相关真菌群落组成、根系性状、组织养分和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两种植物间的根相关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且同时受施氮和杀真菌剂的影响。施用杀真菌剂显著降低了两种植物所有根相关真菌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且引起线叶嵩草根相关真菌的共现网络结构趋于简单化。此外,根相关真菌的群落组成与植物的根系性状紧密相关,但这种相关性在单植物物种水平上很弱甚至消失。根相关真菌对植物氮养分和生物量的重要性因植物物种而异:它们对线叶嵩草极为重要,对垂穗披碱草却贡献很小。本研究首次在高寒牧草生态系统中阐明了长期施用杀真菌剂对根相关真菌群落的影响,相关研究发现也强调了根相关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对人为扰动的响应具有宿主特异性。
    短期磷添加无法缓解氮沉降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氧化亚氮排放的刺激作用
    Jiannan Xiao, Shikui Dong, Hao Shen, Ran Zhang, Hang Shi, Fencai He, Wei Li, Xiaoyan Li, Yu Li, Chengxiang Ding
    2025, 24(3): 900-912.  DOI: 10.1016/j.jia.2024.05.024
    摘要 ( )   PDF  
    氮添加通常会刺激氧化亚氮排放,而磷添加对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尚无定论,且氧化亚氮排放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我们在青藏高原三种典型高寒草地,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人工草地上,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野外实验,以探究氮和磷添加对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三个类型的高寒草地上,单独添加氮均促进了氧化亚氮的排放,而单独添加磷对氧化亚氮排放均无显著作用。氮的添加直接导致高寒草甸氧化亚氮排放的增加,在高寒草原则是通过降低土壤pH值,在人工草地是通过降低硝化基因丰度间接促进氧化亚氮排放。氮和磷共同添加促进了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氧化亚氮排放,但仅在高寒草甸表现出交互作用。磷的添加主要通过促进高寒草甸的植物生长来增加由氮添加导致的氧化亚氮排放。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期磷的添加不能缓解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氮沉降对氧化亚氮排放的刺激作用,甚至可能进一步加剧氧化亚氮排放。
    围封禁牧丰富了藏北高寒草原丛枝菌根真菌群落 从而促进土壤有机碳固存
    Yu Tang, Chunhan Zhou, Keyu Chen, Sen Xing, Hailan Shi, Congcong Li, Yanfen Wang, Xiaoyong Cui, Haishan Niu, Baoming Ji, Jing Zhang
    2025, 24(3): 913-924.  DOI: 10.1016/j.jia.2024.08.024
    摘要 ( )   PDF  

    围封禁牧是退化高寒草原传统而有效的自然恢复方式,可有效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土壤碳储量。丛枝菌根真菌(AMF)是草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微生物,在植物碳向土壤碳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围AMF群落的影响及其对土壤碳固存的贡献不清楚。本研究在藏北高寒草原选择了三种不同围封禁牧期(自由放牧、5-6年的中期围封和10年以上的长期围封),探讨了围封禁牧对AMF群落的影响及其在土壤固碳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中期和长期围封都能显著增加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在不同的围封时期AMF群落组成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围封时间的增加Glomus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但Diversispora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中期围封显著增加了AMF的丰富度和香农-维纳指数。同时,围封还能显著提高菌丝密度HLD)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和土壤团聚体(250-2000 μm)的比例,这些指标都对土壤碳固存有着积极的作用。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封禁牧对HLDAMF群落组成有积极影响,进而影响T-GRSP,而T-GRSPSOC紧密相关。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AMF有机碳固存具有重要贡献,在高寒草原围封禁牧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AMF,尤其是在提高退化草地恢复效率的相关方面。

    退化高寒草原植被斑块改变植物和微生物的氮获取策略
    Bo Pang, Lirong Zhao, Xingxing Ma, Jiangtao Hong, Ziyin Du, Xiaodan Wang
    2025, 24(3): 925-935.  DOI: 10.1016/j.jia.2024.06.020
    摘要 ( )   PDF  

    氮(N)是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但陆地生态系统常受到N限制。目前,有关不同植被斑块类型如何影响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N分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选取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原5种常见的植被斑块进行15N标记实验(15N-NO315N-NH4+),对不同植被斑块类型下植物和微生物的N获取策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植被斑块中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均偏好吸收NO3。适口性较好植物斑块中的植物N吸收量显著高于植被适口性较差斑块中的植物,而植被适口性较差斑块中的土壤微生物N吸收量则显著高于植被适口性较好的斑块。5种植被斑块类型中亚早熟禾(Poa litwinowiana)斑块中植物的N吸收量最高(NO3:13.32–51.28 mg m-2;NH4+:0.35–1.36 mg m-2),而冰川棘豆(Oxytropis glacialis)斑块中土壤微生物的N吸收量最高(NO3:846.97–1659.87 mg m-2;NH4+:108.75–185.14 mg m-2)。所有植被斑块中土壤微生物N吸收量高于植物N吸收量(即微生物氮吸收与植物氮吸收之比大于1)。随着高寒草原植被退化程度的加剧,植物的N吸收能力下降,而土壤微生物的N吸收能力增强。土壤微生物较强的N竞争能力可能会降低植物的营养吸收,对N素限制的高寒草原植被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牦牛和藏羊混合放牧提升了高寒草地植物功能多样性
    Yuzhen Liu, Xinquan Zhao, Xiaoxia Yang, Wenting Liu, Bin Feng, Shengnan Sun, Quanmin Dong
    2025, 24(3): 936-948.  DOI: 10.1016/j.jia.2024.09.016
    摘要 ( )   PDF  

    植物功能多样性对外界干扰的响应不仅能够有效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也能够反映植物群落如何利用外界环境资源。然而,关于不同草食动物组合如何影响植物功能多样性的研究依旧较少。鉴于此,本研究系统地探讨了三种典型草食动物组合(牦牛放牧、藏羊放牧以及牦牛和藏羊混合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种丰富度、植物功能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驱动植物功能多样性变化的主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放牧活动显著提高了植物功能多样性,特别是当牦牛与藏羊以1:2的比例混牧时植物群落功能分散指数和Rao二次熵指数提升显著;(2)与围封处理相比,放牧活动显著提高了物种丰富度和β多样性,也促进了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提升;(3)放牧活动对植物群落功能性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降低了植物群落高度和叶片厚度但增加了比叶面积。此外,牦牛与藏羊以1:2的比例混牧时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提升最为显著;(4)物种α多样性与植物功能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植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主要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调控。具体而言,土壤速效氮的增加显著促进了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而土壤速效钾和土壤容重的增加则对这些变化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长期放牧显著降低了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的高度,而牦牛与藏羊混牧,尤其是以1:2的比例混牧时对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

    利用BERTopic建模方法揭示和推进草地生态退化研究
    Tong Li, Lizhen Cui, Yu Wu, Rajiv Pandey, Hongdou Liu, Junfu Dong, Weijin Wang, Zhihong Xu, Xiufang Song, Yanbin Hao, Xiaoyong Cui, Jianqing Du, Xuefu Zhang, Yanfen Wang
    2025, 24(3): 949-965.  DOI: 10.1016/j.jia.2024.11.008
    摘要 ( )   PDF  

    草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依赖这些生态系统的社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性构成了严峻挑战。然而,由于传统科学计量方法的局限性,难以全面整合关于草地退化前沿和关键领域。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本文采用了BERTopic这一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分析了关于草地退化的大量生态学文献。我们从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数据库中筛选了4504篇文献,评估了不同草地类型的地理分布及其时间演变趋势分析结果揭示了草地退化研究的关键主题,包括草地退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草地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侵蚀过程以及草地水文模型等领域。与传统方法相比,BERTopic在识别目标文献中复杂且动态的主题变化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BERTopic不仅揭示了热门研究方向,还发掘了传统方法可能忽视的新兴领域,提供了更广泛的研究视角;而科学计量学则在细节和特异性上表现突出。我们建议结合这两种方法,以更系统化和全面的方式评估研究现状。本研究展示了BERTopic算法在生态学中的新兴应用,尤其是在全球草地退化领域的应用。同时,这也凸显了在大数据时代,生态学研究亟需整合先进的计算工具。像BERTopic这样的算法对于深化我们对复杂环境问题的理解具有关键作用,标志着生态学向更为复杂的数据驱动分析迈出了重要一步。

    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风险的关系
    Ruowei Li, Jian Sun, Guodong Han, Zixuan Qi, Yunhui Li, Junhe Chen, Wen He, Mengqi Zhang, Chaowei Han, Jieji Duo
    2025, 24(3): 966-983.  DOI: 10.1016/j.jia.2024.09.015
    摘要 ( )   PDF  

    当前,将生态风险(Ecological risks, ERs)和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 ESs)纳入实践应用和政策制定的研究日益增加。然而,综合考量ESs和ERs并运用于实际决策中的研究依旧缺乏。本研究利用InVEST模型和景观生态风险模型,通过CMIP6不同情景下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模拟了2000-2100年黄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产水量、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和生态风险的时空动态变化,并梳理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该区域ERs面积减少了27673 m2,但在SSP1-2.6、SSP2-4.5和SSP5-8.5情景下,预计ERs将分别增加13273 m2、438 m2和68 m2。在过去和未来情景中ESs和ERs均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其中,黄河源区的ESs高,ERs低(p<0.001),而黄河上游东北部ESs低,ERs高 (p<0.05)。总结而言,提出的关于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和降低生态风险的空间优化框架,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肉鸡腿病诊断:一个回顾性综述
    Bowen Xu, Tingting Xu, Wenli Ding, Shucheng Huang
    2025, 24(3): 984-1000.  DOI: 10.1016/j.jia.2023.12.034
    摘要 ( )   PDF  
    肉鸡作为饲养周期短的可食用家禽而闻名。在肉鸡饲养管理中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因骨骼疾病引起的系列腿病。腿病的发生会限制肉鸡的运动能力,并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生产性能降低和动物福利损害。随着肉鸡饲养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以及集约化养殖和管理技术的提高,肉鸡的生长速度不断加快。但与肉鸡肌肉快速生长相比,骨骼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这种不平衡的发育模式导致肉鸡腿骨不足以支撑其体重,从而引起骨折风险和系列感染疾病的多发。肉鸡腿部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囊肿、腿部无力和骨骼变形等。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5亿只家禽遭受各种腿部损伤。家禽业中常见的腿部骨骼疾病包括胫骨软骨发育不良、病毒性关节炎、感染性滑膜炎、股骨头坏死、鸡骨型白血病和细菌性软骨坏死伴骨髓炎。这些疾病严重限制了肉鸡的正常运动和采食范围,使其骨骼发育异常和增重速度减缓。根据一项审查显示,腿部疾病已在美国肉鸡行业造成8000万至1.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因此,腿部健康是家禽经济不可忽略的问题。事实证明,及时有效的诊断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腿部疾病是一种多病因疾病,受遗传、饲料组分、饲养和管理方法、继发感染和真菌毒素摄入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腿部疾病初始大多表现为亚临床症状,而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常见的肉鸡腿病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诊断、尸体剖解、放射学诊断和红外热成像等。然而,这些方法并不能单独准确的进行诊断,同时可能会对肉鸡造成侵袭性损伤。近年来,生物标志物和一些新兴的临床诊断技术,作为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人医临床。这提示,人们可能以这些诊断方法为基础,探索出简易可操作以及具有生产使用意义的肉鸡腿病诊断工具,在避免动物受到伤害的同时达到诊断目的。因此,本文回顾了肉鸡腿病的几种主要诊断方法,以及新兴的诊断技术,以期为肉鸡腿病的识别技术提供理参考。
    长雄野生稻不同组织来源的内生细菌可促进多年生稻的生长发育
    Rui Tang, Qinglin Tian, Shuang Liu, Yurui Gong, Qingmao Li, Rui Chen, Linglin Wang, Fengyi Hu, Liyu Huang, Shiwen Qin
    2025, 24(3): 1001-1016.  DOI: 10.1016/j.jia.2023.11.031
    摘要 ( )   PDF  

    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是一种来源于非洲且具有优良性状的野生稻,是多年生稻多年生性的供体。植物内生细菌对寄主的健康、适应性进化和胁迫耐受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长雄野生稻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其对衍生后代多年生稻的促生作用目前还未知。本研究利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了长雄野生稻根、茎、叶组织中内生细菌的多样性、物种组成和网络结构。结果表明,长雄野生稻为内生细菌提供了不同的组织生态位,其中根部内生细菌群的结构和功能相较于茎部和叶部内生细菌群更为复杂且功能多样化。不同组织中的内生细菌群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标记细菌属,如根部内生细菌生物标记为PaludibaculumPseudactinotaleaRoseimarinus等;茎部内生细菌生物标记为Blautia;叶部内生细菌生物标记为Lachnospiraceae NK4A136。长雄野生稻内生细菌网络包括了多种代谢功能,主要为生物降解与利用、解毒、代谢产物前体和能量的产生、甘氨酸途径、大分子修饰和代谢等。通过对长雄野生稻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和功能鉴定,共发现163株内生细菌菌株具有解钾、溶磷、固氮、铁载体、产吲哚乙酸和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的促生功能。其中,鉴定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路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居泉沙雷氏菌(Serratia fonticola)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的11个菌株对苗期的多年生稻具有较强定殖能力和促生效果。接种以上菌株的多年生稻形成了强壮的根系,并提高了光合效率、生物质量和营养吸收能力。另外,2株阴沟肠杆菌菌株对多年生稻表现出了基因型依赖的促生作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长雄野生稻的内生细菌微生态及其作用,表明长雄野生稻具有丰富的内生细菌资源,可开发为微生物菌肥,契合多年生稻绿色、可持续性的栽培模式。

    TaFLZ54D通过与TaSGT1a和TaPP2Ca互作提高小麦的耐盐性
    Yuxiang Qin, Bao Zhang, Shoufu Cui, Xiaochun Qin, Genying Li
    2025, 24(3): 1017-1029.  DOI: 10.1016/j.jia.2023.09.018
    摘要 ( )   PDF  

    FCS-like zinc finger (FLZ)C2-C2类锌指蛋白基因家族,参与种子的休眠,对蚜虫的抗性,糖信号和非生物胁迫响应。但是,人们对FLZs基因家族的功能,特别是其作用的分子机制的了解还非常有限。本研究我们在小麦中鉴定了120FLZ基因家族成员,利用转基因小麦揭示了TaFLZ54D的耐盐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表达研究表明TaFLZ54DNaCl诱导表达,且在120个FLZs中表达量最高。超表达TaFLZ54D可以提高小麦的耐盐性。转基因小麦植株具有较高的SODPOD酶活性、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和较低的Na+/K+比及MDA含量。钾离子跨膜转运蛋白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抑制因子在转基因植株和野生型植株中差异表达。酵母双杂交和荧光素酶互补实验分析表明TaSGT1aTaPP2CaTsFLZ54D的直接相互作用蛋白。总之,TaFLZ54D通过与TaSGT1aTaPP2Ca直接互作,降低Na+的吸收和减少氧化胁迫提高了耐盐性。TaFLZ54DTaSGT1aTaPP2Ca之间的互作表明:TaFLZ54D的耐盐性可能与负调控蛋白的泛素化降解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合理的旱作方式可以平衡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
    Jia Wu, Luqi Zhang, Ziyi Wang, Fan Ge, Hao Zhang, Jianchang Yang, Yajie Zhang
    2025, 24(3): 1030-1043.  DOI: 10.1016/j.jia.2023.12.016
    摘要 ( )   PDF  

    在不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的情况下,减少中国水稻生产的用水量是一项重要挑战。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不同的旱作方式是否可以在平衡产量的同时提高水稻品质,以实现水稻可持续生产。在大田分别设置了地膜覆盖旱作(PFMC)、裸地旱作(BC)和连续淹水栽培(CF)三种方法栽种粳型旱稻品种和粳型水稻品种。结果表明,PFMC和BC方式下陆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PFMC和CF方式下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与CF相比,BC方式下陆稻和水稻的产量均显著下降。旱作方式,尤其是PFMC方式可以降低活跃灌浆期、垩白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崩解值、谷蛋白与醇溶蛋白之比、延缓叶片衰老,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蛋白质组分含量、消碱值、籽粒Q酶活性和平均灌浆速率。与水稻相比,陆稻产量较低,活跃灌浆期较短,垩白粒率和凝胶稠度较低,直链淀粉含量、崩解值、蛋白质组分含量和平均灌浆速率较高。稻米Q酶活性和灌浆参数与稻米品质相关密切。合理的旱作方式可以平衡产量和稻米品质,特别能提高稻米营养和外观品质。

    基于生理和转录组分析小麦对冬季夜间增温的响应
    Yonghui Fan, Yue Zhang, Yu Tang, Biao Xie, Wei He, Guoji Cui, Jinhao Yang, Wenjing Zhang, Shangyu Ma, Chuanxi Ma, Haipeng Zhang, Zhenglai Huang
    2025, 24(3): 1044-1064.  DOI: 10.1016/j.jia.2024.04.016
    摘要 ( )   PDF  
    全球变暖的主要特征是非对称性增温,即冬春季和夜间增温幅度大于夏秋季和白天的增温幅度。为明确夜间增温对小麦叶片产生的影响,于2020~2021年的小麦生长季,以春性品种扬麦18和半冬性品种烟农19为试验材料,研究冬季夜间增温对小麦顶展叶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夜间平均温度较对照组环境温度增加了1.27℃,并且冬季夜间增温提高了两个小麦品种的产量,提高了两个品种小麦花后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促进了糖类和可溶性糖的合成。以q-value<0.05和Fold-change>2为筛选标准对差异基因进行分析,对已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可知,对照与夜间增温处理下小麦叶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淀粉和蔗糖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碳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氨基糖和核苷酸糖的代谢。经过各个比较组的比对,最终鉴定了14个可能与温度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这些结果通过多种途径展示了小麦对冬季夜间增温条件下植物发育的影响。为小麦对冬季夜间增温反应的分子机制以及小麦对冬季夜间增温响应所需的潜在候选基因提供了新的见解。
    生理和通路分析结合揭示黑穗病菌对糜子光合作用的影响
    Fei Jin, Lei Xu, Zhihu Lü, Yuchuan Zhang, Qinghua Yang, Qingfang Han, Baili Feng
    2025, 24(3): 1065-1079.  DOI: 10.1016/j.jia.2023.12.027
    摘要 ( )   PDF  
    光合作用是作物生长的基础,对逆境胁迫敏感。黑穗病(Sporisorium destruens)是糜子生产的主要病害。本研究评估了S. destruens侵染对抗病糜子和感病糜子光合作用的影响。接种后,两个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均下降;发病植株叶片超微结构显示叶绿体、线粒体结构异常,并产生许多液泡。抽穗期对各处理的旗叶进行RNA-Seq测序,除抗病和感病糜子外,将发病植株顶部由花序发育而来的病叶作为S2。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后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通路诱导了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感病糜子NF诱导的DEGs数量比抗病糜子BM多,S2诱导的DEGs数量多于感病糜子NF。在这些DEGs中,感病品种诱导的下调DEGs数量大于上调数量, S2诱导的DEGs中上调数量大于下调数量。这些结果表明S. destruens侵染影响了糜子的正常的光合特性。了解S. destruens、光合作用和糜子之间的互作机制是预防黑穗病的发生及增强其抗性的有效措施。
    FS2编码一个ARID-HMG转录因子,调控黄瓜果刺密度
    Hui Du, Yue Chen, Liangrong Xiong, Juan Liu, Keyan Zhang, Ming Pan, Haifan Wen, Huanle He, Run Cai, Junsong Pan, Gang Wang
    2025, 24(3): 1080-1091.  DOI: 10.1016/j.jia.2024.11.024
    摘要 ( )   PDF  

    果刺密度是黄瓜重要的商品性状,然而种植面积较大的华北型黄瓜品种大都是密刺表型,这直接影响了黄瓜的外观品质、储藏和运输。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EMS诱变,从华北型密刺品种WD1中鉴定到一个新的少刺突变体(few spines, fs2)。遗传分析发现fs2的少刺表型是由单基因调控的。利用1802F2420BC1群体对fs2位点进行精细定位,发现FS2的候选基因Csa4G652850编码一个ARID-HMG转录因子,包含一个A/T-rich interaction domain (ARID)结构域和一个high mobility group box (HMG)结构域。FS2候选基因编码区域的一个SNP (C to T)和一个Indel (40 bp deletion)分别导致fs2突变体中氨基酸变异和翻译提前终止。FS2候选基因在顶芽和幼嫩的子房中高表达。此外,我们发现FS2通过激活Tril基因的表达参与黄瓜果刺起始调节。本研究不仅为阐释黄瓜果刺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黄瓜果实外观品质育种提供了重要资源。

    有丝分裂花粉发育异常与大白菜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
    2025, 24(3): 1092-1107.  DOI: 10.1016/j.jia.2024.07.046
    摘要 ( )   PDF  

    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Ogura CMS)最初在野生萝卜中被鉴定,其特征为花粉完全败育。但Ogura CMS在大白菜中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细胞学分析证实,细胞核降解发生在花粉发育的单核后期,在三核期几乎消失,而绒毡层细胞从四分体时期开始异常增大并出现空泡化。花粉壁存在严重的发育缺陷。在花粉发育早期,与细胞色素c和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相关的基因在Ogura CMS系中上调表达。相反,与花粉壁有丝分裂相关的基因表达下调。在花粉发育后期,Ogura CMS系中过氧化物酶体和自噬相关基因上调表达。线粒体orf138基因突变刺激绒毡层细胞PCD过程,导致其内容物异常增大和降解,直至三核期绒毡层细胞空泡化。由于绒毡层缺陷,其不能为小孢子提供足够的孢粉素和营养物质,从而导致花粉壁发育异常和小孢子有丝分裂异常。综上所述,核弥散与自噬发生在花粉发育后期导致大白菜Ogura CMS系不能产生功能性花粉,表现出雄性不育。

    MdWRKY75激活MdDEF30表达增强对苹果壳囊孢抗性
    Hongchen Jia, Youwei Du, Yuanyuan Liu, Shuanghong Wang, Yan Wang, Sadia Noorin, Mark L. Gleason, Rong Zhang, Guangyu Sun
    2025, 24(3): 1108-1125.  DOI: 10.1016/j.jia.2024.06.001
    摘要 ( )   PDF  

    防御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抵御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苹果中防御素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抗性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中,共鉴定出29个苹果防御素蛋白,它们具有保守的序列特征。基于表达分析,发现苹果防御素在苹果各组织中均有分布,5个防御素基因的表达受到苹果壳囊孢的显著诱导。构建5个防御素的转基因愈伤,过表达防御素基因均能增强对苹果壳囊孢的抗性。其中,MdDEF30表达受苹果壳囊孢菌强烈诱导并显著提高愈伤抗性。进一步的体外活性实验证实MdDEF30能抑制壳囊孢的生长。MdDEF30能够促进活性氧积累和激活防卫相关基因PR4PR10CML13MPK3的表达。通过构建MdDEF30共表达网络,发现转录因子MdWRKY75可能调控MdDEF30的表达。利用酵母单杂、荧光酶素报告基因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荧光定量实验证实MdWRKY75能够与MdDEF30启动子直接结合。接种实验表明MdWRKY75正调控对苹果树腐烂病抗性,并且激活MdDEF30的表达。这些结果阐明苹果树通过MdWRKY75正向调控具抗菌活性和诱导抗性的MdDEF30表达抵御壳囊孢菌侵染的分子机理。

    混合施用生氨基酸粉和哈茨木霉菌肥对苹果再植病害的防治
    Weixiao Tang, Yi Lü, Rong Zhang, Xin Wang, Haiyan Wang, Mei Wang, Xuesen Chen, Xiang Shen, Chengmiao Yin, Zhiquan Mao
    2025, 24(3): 1126-1139.  DOI: 10.1016/j.jia.2024.11.023
    摘要 ( )   PDF  

    苹果再植病(ARD)主要由生物因素引起,严重制约了苹果产业的发展。采用生物防治措施缓解 ARD 对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平邑甜茶幼苗和嫁接苗(Fuji New2001/M9T337)为试验材料,在盆栽和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生氨基酸粉和哈茨木霉菌肥对植株生物量、叶片指、根系指、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我们发现,施用两种物质显著促进了植物生长,提高了叶片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根系呼吸速率、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了土壤中镰刀菌数量,显著提高了有益菌的丰度。综上所述,生氨基酸粉与哈茨木霉菌肥混施是防治ARD的有效方法。

    TEGR:一个综合性的杜鹃花科基因组资源数据库
    Xiaojing Wang, Yunfeng Wei, Zhuo Liu, Tong Yu, Yanhong Fu, Xiaoming Song
    2025, 24(3): 1140-1151.  DOI: 10.1016/j.jia.2023.11.026
    摘要 ( )   PDF  

    杜鹃花科是一个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开花植物群,包括126属和4000个物种。在本研究中,我们搭建一个杜鹃花科基因组资源数据库(TEGR, http://www.tegr.com.cn),这是一个基于16杜鹃花科物种已发表基因组的综合性、用户友好的基于web的功能基因组数据库。TEGR数据库包含大量重要的功能基因,生长素基因763个,开花基因2,407个,抗基因20,432个,花青素相关基因617个,N6-甲基腺苷修饰基因470个。TEGR数据库中包含鉴定的599,174条特异的CRISPR引导序列。在TEGR数据库中对16杜鹃花科物种进行了基因复制事件、共线性分析和同源性分析。TEGR数据库包含通过GONrPfamTrEMBLSwiss-Prot数据库注释的614,821个功能基因。TEGR数据库提供Primer DesignHmmsearchSyntenyBLASTJBrowse工具,帮助用户进行全面的比较基因组分析。所有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序列、基因组特征、基因注释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都可以从TEGR数据库下载。在未来,随着新基因组数据的出现,我们将继续完善更新TEGR数据库,为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丰富的数据资源。

    低酚棉粕饲粮补充丝氨酸通过调控卵黏蛋白合成和蛋鸡膨大部生理功能,改善蛋清的凝胶和流变特性
    Jianmin Zhou, Yu Fu, Uchechukwu Edna Obianwuna, Jing Wang, Haijun Zhang, Xiubo Li, Guanghai Qi, Shugeng Wu
    2025, 24(3): 1152-1166.  DOI: 10.1016/j.jia.2023.09.020
    摘要 ( )   PDF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酚棉粕蛋鸡饲粮补充丝氨酸对蛋清品质蛋清卵黏蛋白成分的影响,并探究其潜在的调控机制。选取28835周龄健康海兰褐产蛋鸡,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重复12只鸡。各处理组蛋鸡分别饲喂豆粕型饲粮、低酚棉粕型饲粮和补充0.435%丝氨酸的低酚棉粕型饲粮。(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饲粮补充丝氨酸阻止了低酚棉粕引起的蛋清品质(即浓蛋清比例(P<0.05)、浓蛋清/稀蛋清(P<0.05)、蛋白高度(P<0.05)、哈氏单位(P<0.05)和蛋清表观黏度)下降。同时,饲粮添加丝氨酸缓解了低酚棉粕造成的蛋清卵黏蛋白含量降低(P<0.05)。卵黏蛋白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饲喂豆粕型和低酚棉粕型饲粮蛋鸡的蛋清卵黏蛋白在1200~800 cm-1波长范围内(糖苷类化合物特征频率区)的二阶导数图谱存在明显差异,且低酚棉粕降低了卵黏蛋白的α-螺旋比例(P<0.05),而补充丝氨酸后α-螺旋比例显著回升(P<0.05)。此外,饲粮添加丝氨酸显著上调了产蛋后2 h7.5 h蛋鸡输卵管膨大部黏膜的β-卵黏蛋白基因表达(P<0.05),缓解了低酚棉粕诱导的膨大部上皮损伤,增加了杯状细胞计数(P<0.05),并显著上调了膨大部黏膜闭合蛋白、粘蛋白2O-糖基化相关糖基转移酶的基因表达(P<0.05)。综合而言,饲粮添加丝氨酸可缓解低酚棉粕所致的蛋清品质下降,可能与其调节卵黏蛋白的合成有关。这种调节作用同时发生在β-卵黏蛋白的转录和转录后的O-糖基化修饰阶段,而丝氨酸对膨大部形态和屏障功能的改善也可能对卵黏蛋白的产生起到部分作用。本试验从蛋清蛋白合成调控的角度,为营养干预改善蛋鸡蛋清品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低产蛋鹅种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揭示ESR1在鹅产蛋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Qingyuan Ouyang, Hengli Xie, Shenqiang Hu, Cong Lan, Mingxia Ran, Jiwei Hu, Hua He, Liang Li, Hehe Liu, Hao Qu, Jiwen Wang
    2025, 24(3): 1167-1180.  DOI: 10.1016/j.jia.2023.05.028
    摘要 ( )   PDF  

    较低的产量极大地限制了鹅产业的发展。中国拥有最丰富的鹅品种资源。本研究利用鸿雁及其驯化而来的高产和低产地方鹅种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鉴定了与鹅产蛋能力相关的关键基因,并验证了它们的功能。选择性清除分析揭示,在驯化过程中与低产鹅种相比,416个基因在高产鹅种中受到了特异性选择。此外, GWAS分析结果表明,RTCBBPIFCSYN3SYNE1VIPESR1可能与鹅产蛋能力的差异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只有ESR1同时被GWAS和选择性清除分析两种方法鉴定出来。位于ESR1下游的Indelchr3:54429172位点的基因型被证实会影响ESR1在卵巢基质中的表达,并与首次产卵时的体重和鹅的产频率显著相关。CCK-8EdU和流式细胞实验证实,ESR1可以促进鹅等级前卵泡颗粒细胞phGCs)的凋亡并抑制其增殖。结合转录组数据,发现ESR1参与鹅phGCs的功能可能与MAPKTGF-β信号通路有关。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使用了来自不同鹅品种的基因组信息来确定ESR1下游的一个indel位点可能与鹅产蛋密切相关。通过细胞生物学和转录组学方法鉴定了ESR1参与鹅产蛋能力调控的主要途径和生物学过程。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鹅的产蛋能力特征,提高鹅的产蛋量。

    沙门菌YrbD蛋白通过与β2整合素相互作用介导对宿主的入侵
    Jun Cao, Jinliang Wang, Guanghui Dang, Shihao Ding, Yao Lu, Qiu Xu, Siguo Liu, Shenye Yu
    2025, 24(3): 1181-1197.  DOI: 10.1016/j.jia.2023.12.035
    摘要 ( )   PDF  
    鼠伤寒沙门菌是胃肠炎的病原体,是最成功的细胞内病原体之一。尽管沙门菌感染的某些宿主因素已经被揭示,但介导沙门菌进入的因素,特别是入侵过程,仍然不清楚。本研究首先在质谱筛选出的28种潜在沙门菌宿主因子中选择β2整合素为研究目标,在HeLa细胞中过表达β2整合素或用siRNA转染,再用沙门菌感染。结果显示β2整合素过表达的HeLa细胞中沙门菌感染显著高于对照组,siRNA转染组的β2整合素mRNA转录下降了90%,表明β2整合素是促进沙门菌入侵的重要宿主因子。其次,用沙门菌分别感染β2整合素过表达与沉默的HeLa细胞,对细胞表面的沙门菌进行共聚焦显微观察,结果显示沙门菌与β2整合素沉默的HeLa细胞的结合减少,而与β2整合素过表达的HeLa细胞的结合增加。将识别β2整合素胞外结构域的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分别与HeLa、Caco-2和RAW264.7细胞预孵育,对膜表面的β2整合素进行抗体阻断,测定感染率,结果显示阻断细胞表面的β2整合素显著减少了沙门菌感染,而且呈剂量依赖性,表明β2整合素与沙门菌感染存在特异的相关性。再次,分别进行细胞感染性中和试验和小鼠感染性中和试验,结果显示β2整合素胞外结构域的可溶性重组蛋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有效地中和了HeLa、Caco-2和RAW264.7细胞中的沙门菌感染;重组蛋白组的存活期比对照组延长了48小时,表明β2整合素胞外结构域可溶性蛋白在细胞(体外)和小鼠(体内)中和了沙门菌感染。然后,通过β2整合素与沙门菌外膜蛋白的pull-down试验以及β2整合素和YrbD的免疫共沉淀和pull-down试验,证明β2整合素与沙门菌YrbD直接相互作用,并且I-like结构域是相互作用所必需的。庆大霉素保护试验显示,沙门菌的yrbD缺失显著降低了对HeLa细胞的侵袭,表明YrbD有助于沙门菌入侵细胞。用纯化的YrbD蛋白包被的乳胶珠孵育HeLa细胞,透射电镜显示乳胶珠被非吞噬性HeLa细胞特异性吸收并内化。本研究首次表明,YrbD蛋白通过与β2整合素相互作用介导沙门菌粘附和内化到宿主细胞中。这些发现不仅拓宽了我们对沙门菌进入机制的理解,而且确定了治疗控制的潜在靶点。
    狂犬病病毒载体新冠口服或肌注式灭活疫苗 可保护水貂阻断新冠病毒的感染和传播
    Hong Huo, Shuang Xiao, Jinming Wang, Xijun Wang, Jinying Ge, Gongxun Zhong, Zhiyuan Wen, Chong Wang, Jinliang Wang, Han Wang, Xijun He, Lei Shuai, Zhigao Bu
    2025, 24(3): 1198-1211.  DOI: 10.1016/j.jia.2024.07.024
    摘要 ( )   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是一种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SARS-CoV-2易感动物范围广泛,其中水貂对SARS-CoV-2高度敏感,并可将SARS-CoV-2传播给人类。动物COVID-19疫苗的研发和应用是降低和阻断动物SARS-CoV-2感染和传播的有效手段。对于水貂和野生动物的新冠感染防控,口服免疫是预防SARS-CoV-2感染和传播的有效策略之一。

    本研究以SARS-CoV-2原始株(WT)、德尔塔株(Delta)和奥密克戎BA.2(BA.2)株刺突蛋白(S)基因为靶基因,分别进行预融合、结构稳定等方面分子修饰,并人工合成可表达S6P、DS6P、BA2S6P蛋白的S基因。将合成的基因插入狂犬病病毒株(rabies virus, RABV)rERAG333E的P和M基因之间,构建重组RABV病毒rERAG333E/S6P、rERAG333E/DS6P、rERAG333E/BA2S6P。重组病毒体外感染试验结果显示,S6P、DS6P、BA2S6P均可稳定、高效表达预融合的S6P、DS6P、BA2S6P蛋白,并且不影响重组病毒的体外生长性状。重组RABVs作为口服疫苗分别单独或联合免疫BALB/c小鼠,体重变化与载体疫苗免疫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并能诱导产生高水平的SARS-CoV-2中和抗体、WT/Delta/BA.2交叉中和抗体反应、唾液sIgA反应及RABV中和抗体反应;作为肌注式灭活疫苗单独或联合免疫BALB/c小鼠,同样显示出优秀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此外,rERAG333E/S6P作为口服、肌注式灭活疫苗均可有效阻止SARS-CoV-2在BALB/c小鼠上、下呼吸道的复制。

    为评估重组RABVs作为新冠易感动物新冠疫苗的潜力,本研究将重组RABVs作为口服疫苗或肌注式灭活疫苗单独或联合免疫水貂,监测期内水貂均健活,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联合免疫可诱导高效的SARS-CoV-2 WT/Delta/Omicron BA.2株交叉中和抗体反应及RABV中和抗体反应。水貂攻毒保护和传播阻断试验结果显示,rERAG333E/S6P作为口服、肌注式灭活疫苗在水貂上均具有良好的SARS-CoV-2 WT株攻毒保护和传播阻断效果,可有效降低SARS-CoV-2对水貂的感染、肺脏损伤和传播。

    本研究结果表明,表达SARS-CoV-2修饰S蛋白的重组RABVs可作为口服疫苗候选株应用于水貂、流浪动物、野生动物等,作为肌注式灭活疫苗候选株应用于伴侣动物;联合免疫的免疫策略有潜力成为抵抗多种SARS-CoV-2流行株的动物用COVID-19多价疫苗;借助RABV灭活疫苗的成熟生产工艺,有潜力作为人用COVID-19和狂犬病二联候选疫苗株。

    密植条件下Hybrid-Maize模型在中国不同玉米产区适应性分析
    Yahui Hua, Ying Sun, Guangzhou Liu, Yunshan Yang, Xiaoxia Guo, Shaokun Li, Dan Hu, Wanmao Liu, Peng Hou
    2025, 24(3): 1212-1215.  DOI: 10.1016/j.jia.2024.09.038
    摘要 ( )   PDF  

    通过作物模型准确的模拟作物生长和产量对于提高作物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Hybrid-Maize模型作为新型玉米专用过程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明确密植条件下Hybrid-Maize模型在中国不同区域的适应性是探索区域产量潜力及缩小产量差距的关键。本研究基于2011-2015年四大玉米产区(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和西北内陆玉米区)22个试验点所收集的较高密度条件下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田间实测数据,对Hybrid-Maize模型进行了区域适应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适当密植条件下(7.5×104 plants/ha模拟产量与实际产量基本吻合,西北、西南、黄淮海和北方NRMSE值分别为9.818.426.223.9%。线性拟合结果显示,在西北与西南地区产量模拟度较黄淮海与北方高。比较地上部生物量发现,模型在各区域地上生物量拟合优度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尤其在西北地区NRMSE(17.2%)低于西南地区24.8%、黄淮海22.9%)与北方地区26.2%)。黄淮海和北方地区收获指数HI)的模拟效果优于西北和西南地区此外,模型模拟叶面积指数与实际田间实测叶面积指数拟合度在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模型黄淮海(NRMSE=28.8%)和北方(NRMSE=22.0%)的模拟精度优于西北(NRMSE=33.4%)和西南(NRMSE=44.2%)地区。总体来看,适度密植条件下Hybrid-Maize模型在我国玉米主产区产量、生物量模拟普遍尤其在西北地区拟合效果最优。而对于叶面积和收获指数,Hybrid-Maize模型在不同区域间拟合效果存在差异,尤其在西北和西南地区模型需要进一步校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