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小麦-冰草2P易位系广谱免疫叶锈病基因的区段定位
Xiajie Ji, Shirui Xu, Zongyao Wang, Haiming Han, Jinpeng Zhang, Shenghui Zhou, Baojin Guo, Xinming Yang, Xiuquan Li, Xiaomin Guo, Taiguo Liu, Lihui Li, Weihua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2015-2018.   DOI: 10.1016/j.jia.2024.12.001
摘要9)      PDF    收藏

叶锈病是危害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栽培小麦广谱高抗叶锈病基因匮乏。小麦-冰草易位系2PT-5具有来自冰草2P长臂对小麦叶锈病广谱免疫的区段。为了准确定位抗叶锈病基因区段,本研究利用辐照诱导获得的小麦-冰草2P易位系TT-5TT-3TT-26分离群体进行叶锈菌接种鉴定,结合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子标记检测和基因组重测序对抗叶锈病基因进行物理定位。将抗叶锈病定位区间由原来的82 Mb缩小至9.2 Mb,定位于2P长臂物理位置926.4~935.6 Mb区间目标区间内注释了64冰草特异基因,包含6典型抗病基因,其中2编码NLR蛋白的基因和2编码受体激酶基因响应叶锈菌的侵染。抗叶锈病基因目标区段的定位,为进一步克隆和解析转移到小麦中的这一广谱抗叶锈病基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aMP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及其重组疫苗株的构建与评价
Lingzhai Meng, Yuntong Chen, Mengmeng Yu, Peng Liu, Xiaole Qi, Xiaoxiao Xue, Ru Guo, Tao Zhang, Mingxue Hu, Wenrui Fan, Ying Wang, Suyan Wang, Yanping Zhang, Yongzhen Liu, Yulu Duan, Hongyu Cui, Yulong G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972-1986.   DOI: 10.1016/j.jia.2024.04.025
摘要33)      PDF    收藏

禽偏肺病毒(Avian metapneumovirus,aMPV)为副黏病毒科肺病毒亚科肺病毒属家族的成员,其主要引起火鸡鼻气管炎(Turkey rhinotracheitis,TRT)和肉鸡肿头综合征(Swollen head syndrome,SHS)。目前,B亚型aMPV是我鸡群中主要的优势流行毒株,由于缺乏aMPV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有关该病毒的致病与致弱机制及是否可作为病毒载体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B亚型aMPV弱毒株LN16-A株全长分为5cDNA片段进行扩增,并在基因组的3′端和5′端分别添加了T7启动子和丁型肝炎核酶序列,构建了全长cDNA感染性克隆质粒pOKLN16-A。pOKLN16-A4个辅助质粒pCAGGS-NpCAGGS-PpCAGGS-M21pCAGGS-L共转染至表达T7 RNA聚合酶的BSR-T7/5细胞中,拯救出了病毒,成功建立了基于T7 RNA聚合酶aMP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为进一步探究aMPV作为疫苗载体的潜力,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插入aMPV基因组的不同位点,并比较了其表达水平,结果显示,EGFPB亚型aMPVGL基因之间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另外两个插入位点(前导基因和N基因之间及替换SH基因),因此确定外源基因表达的最佳插入位点为GL基因之间。进一步验证该插入位点的可用性,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Very virulent infection bursal disease virus,vvIBDV为模式病毒,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在该位点插入了其保护性抗原VP2基因,成功了稳定表达vvIBDV VP2蛋白的重组B亚型aMPV,命名为rLN16A-vvVP2株。将rLN16A-vvVP2株以5000 TCID50/只的剂量免疫SPF鸡,免疫3周后使用B亚型aMPV LN16-F4强毒株及vvIBDV HLJ0504强毒株进行攻毒。结果显示,单次免疫rLN16A-vvVP2株可同时诱导机体产生针对B亚型aMPVvvIBDV两种病毒的中和抗体,免疫3周后的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8.78.2 log2。此外,单次免疫rLN16A-vvVP2B亚型aMPV强毒及vvIBDV强毒的攻毒保护率均为100%并能有效预防vvIBDV攻击后引起的法氏囊损伤。本研究成功建立了B亚型aMPV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并鉴定了外源基因表达的最佳插入位点,首次评价了B亚型aMPV作为疫苗载体的潜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aMPV的致病机制和安全有效的新型载体疫苗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猪链球菌中II型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HigBA和SS-ATA的调控功能评估
Qibing Gu, Xiayu Zhu, Qiankun Bai, Chengyuan Ji, Yue Zhang, Jiale Ma, Huochun Yao, Zihao P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958-1971.   DOI: 10.1016/j.jia.2024.03.001
摘要30)      PDF    收藏
目的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 TA系统在细菌和古细菌中广泛分布在细菌生理中发挥着多种作用,因此被认为在环境压力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许多TA系统已经在不同的细菌中被表征,但对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S. suis)中TA系统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对猪链球菌中TA系统的系统分析与功能研究将有助于了解TA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并为猪链球菌的致病与压力应激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利用在线工具TAfinder预测猪链球菌基因组上编码的TA系统;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对TA系统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建立大肠杆菌诱导表达系统鉴定TA系统的活性;此外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与转录水平分析探究HigBASS-ATA的调控功能。结果通过对95株具有完整基因组的菌株预测,我们共检索了612个假定的TA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TA系统在血清型245914型和新的血清型ChzNCL1NCL3型菌株中编码率较高。通过建立的两种大肠杆菌诱导表达系统可以成功鉴定TA系统的活性。进一步通过测定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与转录水平分析发现猪链球菌中HigBA系统对型分泌系统(T7SS)存在负调控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猪链球菌中广泛编码一类新的TA系统SS-ATA(抗毒素-毒素-抗毒素),这类TA系统与下游的二元信号转导系统(TCSS)组成一个操纵子,并且SS-ATA对下游的TCSS存在负调控作用。结论】本研究首次对猪链球菌中编码的TA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且证实了HigBASS-ATA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控元件在猪链球菌中广泛分布。创新性】对猪链球菌中编码的TA系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鉴定了猪链球菌中编码的HigBAT7SS具有负调控作用;在猪链球菌基因组中发现了一类广泛分布的新的TA系统SS-ATA,其对下游的TCSS具有负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蒺藜苜蓿MtRAV1基因调节生长发育的功能分析
Shumin Wang, Tao Guo, Shaolin Zhang, Hong Yang, Li Li, Qingchuan Yang, Junping Quan, Ruicai L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944-1957.   DOI: 10.1016/j.jia.2023.12.032
摘要52)      PDF    收藏
RAV(Related to ABI3/VP1)转录因子属于AP2或B3超家族,是植物特异性转录因子。已有研究表明,RAVs基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调控和激素信号转导,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清晰,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为研究苜蓿RAVs基因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从蒺藜苜蓿中筛选到3个RAVs基因,对其进行进化分析,将其中一个RAV基因命名为MtRAV1,构建了该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并转化蒺藜苜蓿,对过表达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植株进行了表型比较分析。为进一步筛选MtRAV1基因下游作用基因,使用DAP-seq和RNA-seq方法过表达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植株进行测序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tRAV1过表达蒺藜苜蓿与野生型相比表现出植株矮化、开花延迟、叶片和花器官变小、分枝数量增加、果荚和种子变小等性状,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MtRAV1过表达株系中MtFTa1MtSOC1MtGA3OX1MtDWARF14MtCCD7等开花调控和生长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RNA-seq分析结果表明MtRAV1可能通过影响光合作用、昼夜节律和植物激素(特别是生长素)信号传导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DAP-seq与RNA-seq联合分析结果表明MtRAV1抑制光合系统II和生长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tFd-l3MtLhcb-l2MtSAUR-l等的表达,进而抑制植物生长。综上所述,本研究解析了MtRAV1在蒺藜苜蓿生长发育调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预测其主要通过生长素信号传导途径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MtRAV1基因被初步证明为蒺藜苜蓿的一个关键生长抑制因子,该基因为高产早熟苜蓿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潜在的候选基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The development of a porcine 50K SNP panel using genotyping by target sequencing and its application
Zipeng Zhang, Siyuan Xing, Ao Qiu, Ning Zhang, Wenwen Wang, Changsong Qian, Jia’nan Zhang, Chuduan Wang, Qin Zhang, Xiangdong D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930-1943.   DOI: 10.1016/j.jia.2023.07.033
摘要234)      PDF    收藏

靶向捕获测序(GBTS)基因分型技术同时具备固相芯片技术(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和测序技术(高灵活性和低成本)的优点。然而, GBTS技术尚未应用于猪SNP芯片上。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GBTS技术开发了猪首款50K液相芯片——GBTS50K,包含52000个SNP位点。我们选取来自10个种猪场的6032头大白、长白和杜洛克猪对GBTS50K的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GBTS50K获得了较好的基因分型性能,其SNP检出率和个体检出率0.997~0.998,重复样本的基因分型一致性和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和0.993。我们还评估了GBTS50K在群体遗传结构、选择信号检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因型填充和基因组选择等方面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GBTS50K在遗传分析和分子育种上表现优异。例如,对于达100公斤体重日龄和100公斤活体背膘厚两个重要经济性状,使用GBTS50K的基因组选择准确性高于目前使用广泛GGP-Porcine固相芯片。并且,由于GBTS技术能够检测到多聚SNP位点GBTS50K在不增加基因分型成本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多高质量SNP位点(~100K)。利用这些SNP位点进行单倍型基因组选择,生长和繁殖性状基因组选择的准确性可以进一步提高2-6%。我们的研究表明,GBTS50K可以成为猪遗传分析和分子育种的有力工具,同时,也能够给其它畜禽液相芯片开发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E93对棉铃虫幼虫到蛹的变态和对翅与卵巢发育的影响及其在RNAi害虫防治中的潜能研究
Kai Wang, Longlong Sun, Mengdan Zhang, Shuting Chen, Guiying Xie, Shiheng An, Wenbo Chen, Xincheng Zh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916-1929.   DOI: 10.1016/j.jia.2024.06.015
摘要46)      PDF    收藏

在模式昆虫中,已有研究证明蜕皮激素诱导的转录因子E93在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中,幼虫组织重塑和成虫组织形成等,发挥多种作用。敲低E93基因后,可导致昆虫无法完成变态发育过程,表明E93是害虫防治的潜在靶标基因。研究中,首次鉴定了棉铃虫HaE93基因,发现HaE93基因在棉铃虫卵期、预蛹期和蛹期均高表达。注射dsHaE93后,约为60%的棉铃虫幼虫蛹期死亡。30%的棉铃虫可以化蛹,但化蛹时间延迟,且羽化和卵巢畸形这些结果表明干扰HaE93基因导致约90%的个体不能繁殖后代。干扰HaE93基因后,qRT-PCR测定显示蜕皮激素响应基因、几丁质合成相关基因、翅发育和卵巢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这些结果表明HaE93通过调控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调控棉铃虫的变态以及表皮、翅和卵巢的发育。最后通过饲喂棉铃虫dsHaE93,结果显示棉铃虫死亡率和表型与注射dsHaE93相似,这表明HaE93可作为RNAi方法的靶基因来防控棉铃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6DW3CYP4C64参与烟粉虱MED隐种(Q型)对双丙环虫酯的抗性
Lijun Ma, Juan Tang, Qinghe Zhang, Bingli Gao, Cheng Qu, Ran Wang, Chen Lu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905-1915.   DOI: 10.1016/j.jia.2024.07.027
摘要61)      PDF    收藏

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寄主植物广泛,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已对多种杀虫剂产生高抗性。双丙环虫酯是近年商品化的丙烯杀虫剂,其作用方式新颖,选择性,被用于烟粉虱的防治。我们前期对一个烟粉虱田间种群进行抗性筛选,获得了双丙环虫酯高抗性种群(HD-Afi种群。本研究发现在HD-Afi种群中,双丙环虫酯和其他常见化学剂交互抗性小, 但HD-Afi种群的P450酶活性是敏感种群HD-S2.1812个候选P450基因中,CYP6DW3CYP4C64基因在HD-Afi种群中显著上调。RNA干扰CYP6DW3CYP4C64基因显著增加烟粉虱成虫对双丙环虫酯的敏感性,证实两个基因与烟粉虱双丙环虫酯的抗性相关。同源性建模和分子对接分析表明,双丙环虫酯与CYP6DW3CYP4C64的结合稳定,结合自由能分别为-6.87-6.11 kcal mol-1。本研究结果表明CYP6DW3CYP4C64基因的诱导促进了烟粉虱对双丙环虫酯的解毒代谢造成烟粉虱抗性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棉铃虫雄性外生殖器产生的一种化合物激活保守的性信息素受体
Dongdong Sun, Yutong Zhang, Song Cao, Xiaoqing Wang, Qian Cao, Sai Zhang, Yang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892-1904.   DOI: 10.1016/j.jia.2024.07.019
摘要34)      PDF    收藏

交配行为是昆虫繁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关键的化学信号介导。在许多蛾类物种中,雄蛾通过识别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来寻找合适的配偶,性信息素受体在这一化学信号识别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样,雄蛾在求偶过程中会释放出复杂的混合挥发性化合物;然而,有关这些候选雄性性信息素的嗅觉识别机制研究尚不充分。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GC-EAD)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棉铃虫雄性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并鉴定了三种候选雄性性信息素,其中Z7-12:OAc在雄蛾触角中能引起更明显的电生理反应。通过单感器记录(SSR)发现,棉铃虫雄蛾触角的A类毛型感器中表达HarmOR13ORN-a能被Z7-12:OAc激活。进一步爪蟾卵母细胞双电极电压钳记录表明,Z7-12:OAc能激活五种实夜蛾亚科蛾类的OR13。本研究结果发现了一种可应用于未来行为研究的候选雄性性信息素,如果有行为数据的支持,这些结果将有助于设计新型嗅觉行为调控剂,通过干扰交配实现有效害虫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N6-甲基腺苷(m6A)全转录组分析大豆对大豆孢囊线虫亲和性和非亲和性反应揭示了非寄主抗性的特异m6A修饰参与大豆-大豆孢囊线虫的互作

Qianqian Shi, Xue Han, Xinhao Zhang, Jie Zhang, Qi Fu, Chen Liang, Fangmeng Duan, Honghai Zhao, Wenwen S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875-1891.   DOI: 10.1016/j.jia.2023.10.023
摘要95)      PDF    收藏

大豆孢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 Heterodera glycines)是世界范围内最具破坏性的大豆病原物之一。研究大豆-SCN互作机制对提出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培育抗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大豆新品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SCN侵染可诱导大豆的多个差异基因上调或下调表达。然而,差异基因表达变化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N6 -甲基腺苷(m6A)甲基化是最广泛存在的mRNA修饰之一,在植物响应病原物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转录重编程的调控作用。然而,在大豆对SCN的亲和性和非亲和性反应中是否也存在m6A甲基化对差异基因的表达调控作用尚未明确。为此,本研究首先明确了大豆品种Williams 82 SCN race 3具有敏感性(亲和性反应),但对SCNT(大豆孢囊线虫烟草群体)存在非寄主抗性(非亲和性反应);其次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了m6A/A比率。结果表明,与亲和性反应相比,m6A甲基化整体水平在非亲和性反应中显著升高;在此基础上,通过N6-甲基腺苷(m6A)全转录组比较了大豆对SCN的亲和性和非亲和性反应的差异。在非亲和性反应中,差异修饰m6A峰(differentially modified m6A peaks, DMPs)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的数量均显著增多;在亲和反应和非亲和反应中,分别存在133194个差异表达基因的m6A甲基化修饰水平也表现出差异显著性 (我们将这些基因称为DMDs)。亲和反应中的DMDs显著富集在玉米素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互作、糖酵解/糖异生和醚脂质代谢途径,且与植物-病原互作途径相关的DMDs表达量下调最多;而与SCNT侵染的非亲和反应中仅叶酸生物合成通路被显著富集,且该通路的DMDs表达量上调最多。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明确了大豆-SCN互作中存在m6A甲基化修饰,且m6A全转录组在大豆和SCN的亲和和非亲和反应中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大豆-SCN的非寄主抗性反应在转录后修饰水平上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对提高大豆抗SCN育种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玉米大斑病菌LysM家族的鉴定及关键效应因子StLysM1对 植物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
Xiaodong Gong, Dan Han, Lu Zhang, Guibo Yin, Junfang Yang, Hui Jia, Zhiyan Cao, Jingao Dong, Yuwei Liu, Shouqin G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860-1874.   DOI: 10.1016/j.jia.2024.06.006
摘要86)      PDF    收藏

【目的】系统分析玉米大斑病菌LysM家族成员,筛选其中关键效应蛋白,并分析其对植物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为探究病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鉴定LysM家族成员,对其理化性质、进化关系、结构域及保守位点进行分析;基于转录组数据并结合qRT-PCR技术分析LysM家族基因在病菌侵染玉米过程中的表达模式;通过酵母分泌系统分析信号肽分泌活性;通过本氏烟瞬时表达系统分析关键效应蛋白StLysM1对植物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利用分子模拟和多糖结合试验检测LysM效应蛋白对几丁质的结合能力。【结果】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共鉴定得到8LysM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StLysM1~StLysM8,其中5个成员(StLysM1StLysM2StLysM5StLysM6StLysM7)为候选效应蛋白,这些效应蛋白均只含有LysM结构域,其他成员则含有额外的保守结构域。系统分析显示,StLysMs可分为真菌/细菌亚类和真菌特异亚类,其中真菌特异亚类的LysM结构域序列包含8GDxTC1229WNP31基序以及3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而细菌/真菌亚类的LysM结构域序列保守位点较少。StLysM1基因在病菌侵染玉米24 h72 h过程中持续上调表达,其编码产物分泌蛋白,且在本氏烟中不能诱导植物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CD),但可抑制由BAX/INF1诱导的PCDStLysM1自身不形成二聚体,但与几丁质结合,并抑制几丁质触发的活性氧爆发及病程相关基因NbPR1NbPR4的表达,提高本氏烟对灰葡萄孢的易感性。【结论】在玉米大斑病菌中共鉴定得到8StLysMs家族成员,其中StLysM1为关键效应因子,能够结合几丁质,进而抑制植物基础免疫促进病菌侵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猕猴桃RAD23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分析和AcRAD23 D1在抗旱中的功能特征
Xiaoli Zhang, Daolin Ye, Xueling Wen, Xinling Liu, Lijin Lin, Xiulan Lü, Jin Wang, Qunxian Deng, Hui Xia, Dong L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831-1843.   DOI: 10.1016/j.jia.2025.03.003
摘要19)      PDF    收藏

UBL-UBA蛋白作为26 S泛素蛋白降解途径中的转运蛋白,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以及应对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关键作用。尽管RAD23(一种UBL-UBA蛋白)在多种植物中得到了广泛研究,但目前在猕猴桃中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中,我们在猕猴桃中鉴定了六个AcRAD23基因,分析了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基因结构、保守基序组成和启动子中的顺式作用元件。亚细胞定位实验表明,所有AcRAD23都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膜中。实时定量PCR(qRT-PCR)分析证明了AcRAD23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各种逆境(干旱、涝渍、盐等)下的差异表达模式,AcRAD23D1对非生物胁迫表现出强烈的响应。此外,我们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使用VIGS介导的基因沉默方法研究了AcRAD23D1的生物学功能。与对照系相比,AcRAD23D1表达的抑制导致D1-VIGS株系的相对含水量(RWC)降低,但导致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解质渗漏(REL)水平增加。此外,D1-VIGS株系表现出更高的活性氧(RoS)积累,同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酶(POD)活性降低。这些发现表明AcRAD23 D1可能在调节猕猴桃对干旱胁迫的反应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们的结果为AcRAD23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潜在参与提供了新的见解,同时为理解猕猴桃适应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BjuB05.GS1.4促进芥菜氮素同化并参与地上部NUE的驯化
Rumeng Wang, Jinsong Luo, Jian Zeng, Yingying Xiong, Tianchu Shu, Dawei He, Zhongsong Liu, Zhenhua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800-1812.   DOI: 10.1016/j.jia.2024.08.007
摘要45)      PDF    收藏

阐明作物耐受低氮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促进氮素从衰老叶片向新叶的转移对提高芸薹属的氮素利用效率至关重要。谷氨酰胺合成酶(GS)参与植物叶片蛋白降解过程中释放的铵的重新同化过程,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基因。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水培试验发现了2个对低氮胁迫响应有差异的基因型芥菜:氮高效基因型芥菜(H141)和氮低效基因型芥菜(L65)。各项生理指标表明H141号芥菜氮素利用效率高的生理原因是它的地上部拥有较低的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铵盐、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NR和GS活性。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表明在H65和L141之间有5,880个与NUE相关的基因存在多态性。这些基因参与了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能量代谢。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在芥菜群体中BjuB05.GS1.4存在两种单倍型,Hap1和Hap2在5’非翻译区(UTR)和3’UTR的调控区以及内含子中具有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或插入/缺失,并且Hap1芥菜群体的地上部NUE显著低于Hap2。这两种单倍型导致芥菜不同遗传群体的地上部NUE存在差异,并与当地土壤氮含量有关,这表明它可能有助于芥菜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芥菜NUE基因型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并证明了在芥菜中进行NUE育种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DNA去甲基化参与了一氧化氮诱导的番茄开花
Xuemei Hou, Meimei Shi, Zhuohui Zhang, Yandong Yao, Yihua Li, Changxia Li, Wenjin Yu, Chunlei Wang, Weibiao Li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769-1785.   DOI: 10.1016/j.jia.2024.09.037
摘要38)      PDF    收藏

开花期是决定果实成熟和种子传播时机的最重要物候期之一。迄今为止,已有研究表明一氧化氮(NO)和DNA去甲基化对植物开花具有调节作用。然而,没有直接的实验证据表明NO与DNA去甲基化在植物开花调控中相互作用促进开花。本研究采用NO供体和DNA甲基化抑制剂来探讨DNA去甲基化对NO介导的番茄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NO对番茄开花的促进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其中10 μmol L-1 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NO供体)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用50μmol L-1 DNA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胞苷(5-AzaC)处理也显著促进番茄开花。此外,GSNO和5-AzaC提高了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了细胞分裂素(CTK)和脯氨酸含量,降低了赤霉素(GA3)和吲哚-3-乙酸(IAA)含量。GSNO与5-AzaC共处理增强了GSNO或5-AzaC对番茄开花的积极作用。同时,与GSNO或5-AzaC单独处理相比,GSNO+5-AzaC共处理显著提高了番茄各组织中整体DNA去甲基化水平。结果还表明,DNA去甲基化可能参与了NO诱导的开花过程。GSNO+5-AzaC处理显著改变了花诱导基因和花抑制基因的表达。其中,ARGONAUTE 4 (AGO4A)、SlSP3D/SINGLE FLOWER TRUSS (SFT)、MutS HOMOLOG 1 (MSH1)、锌指蛋白2 (ZFP2)和开花位点D (FLD) 5个花诱导基因被作为候选基因进一步研究。McrBC-PCR分析表明,顶端SFT基因和茎部FLD基因的DNA去甲基化可能参与了NO诱导的开花过程。因此,我们的研究表明,NO可能通过介导开花诱导基因的DNA去甲基化来促进番茄开花。本研究揭示了NO和DNA去甲基化在促进番茄开花中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通过CRISPR介导的BnaNRAMP1同源拷贝编辑创制低镉积累且产量不受显著影响的油菜种
Ying Zhang, Rui Wang, Tianshun Luo, Jingyan Fu, Meng Yin, Maolin Wang, Yun Zh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704-1717.   DOI: 10.1016/j.jia.2024.05.016
摘要36)      PDF    收藏
甘蓝型油菜是种植于全世界的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土壤镉(Cd)污染显著影响其产量和种子品质。甘蓝型油菜具有强镉吸附能力,因此创制低镉积累的种质资源是缓解这一挑战的重要策略。本研究中,我们分别靶向BnaNRAMP1的三个不同外显子区,对其在油菜进行基因编辑,通过基因编辑植株的系列表型鉴定筛选出镉积累显著降低且产量不受显著影响的油菜种质资源K140-22。此外,通过对K140-22根和地上部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的相关酶活进行测定,发现其抗氧化活性增强,这有助于阐明植物耐受重金属胁迫的分子机制。值得注意的是,K140-22的产量性状和种子品质相较于野生型均没有显著差异,显示出其在镉污染土壤提高油菜经济价值及低镉积累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陆地棉-雷蒙德氏棉渗入系的培育及其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Liang Wang, Nijiang Ai, Zechang Zhang, Chenhui Zhou, Guoli Feng, Sheng Cai, Ningshan Wang, Liuchun Feng, Yu Chen, Min Xu, Yingying Wang, Haoran Yue, Mengfei Chen, Liangshuai Xing, Baoliang Zho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688-1703.   DOI: 10.1016/j.jia.2024.01.016
摘要42)      PDF    收藏
雷蒙德氏棉(2n=2x=26,D5)是二倍体野生种,被认为是广为栽培的陆地棉(2n=4x=52, AD1) D染色体亚组的祖先供体种,目前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本研究我们培育了一套陆地棉(受体)-雷蒙德氏棉(供体)渐渗系群体,开展了野生棉优异QTL/基因的挖掘与定位。该群体由256个渐渗系组成,来自供体雷蒙德氏棉基因组的覆盖率52.33%。渐渗片段长度范围为0.03- 19.12 Mb,平均为1.22 Mb,总渐渗片段覆盖长度386.98 Mb。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Q+K+MLM)和QTL定位(RSTEP-LRT)两种方法,鉴定出59个共同QTL,包括14个稳定QTL和6个共同QTL (co-QTL)簇,以及1个MIC热点。籽指(百粒重)的共同QTL均表现为正加性效应,而单铃重的共同QTL均表现为负加性效应,表明籽指与铃重之间的联系可能被打破。衣分的QTL表现出正效应,有利于提高棉花皮棉产量。大部分与纤维品质有关的QTL具有负加性效应,表明这些QTL在棉花育种中已得以驯化或改良。部分棉纤维品质QTL表现为正加性效应,可能是新的优异QTL,可用于改良棉纤维品质。这些渐渗系的育成将不但有助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也可通过精细定位QTL,进一步挖掘野生种雷蒙德氏棉的优异基因,为将来设计育种创制棉花新品种提供新基因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挖掘控制玉米根系发育的数量性状位点
Huairen Zhang, Tauseef Taj Kiani, Huabang Chen, Juan Liu, Xunji Ch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656-1670.   DOI: 10.1016/j.jia.2023.10.040
摘要59)      PDF    收藏

玉米根系在地上植物的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吸收田间的水分和养分来决定产量。然而,由于玉米根系构造复杂,而且其根系构型受环境影响较大,所以目前人们对玉米根系的遗传结构知之甚少。本研究利用研究组自主开发的高通量半自动水培系统对518个玉米核心材料进行了玉米根系的表型鉴定和遗传研究研究发现,不同自交系材料之间主根和苗期根系发育进程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群体结构分析表明该群体具有分层性,其连锁不平衡衰减距离平均小于50Kb。利用600 K 高密度SNP芯片,我们对这518个核心材料进行了基因分型,并对24个根系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通过显著位点区间分析,最终确定了9个显著相关的SNP7个候选基因。其中候选基因GRMZM2G400533位于主效SNP位点(AX-91771718)上游5Kb范围内,与主根长度变异显著相关,并优先在主根和冠根中表达。表达分析发现该候选基因表达随着主根的发育而升高,但与主根伸长呈负相关。基于GRMZM2G400533的候选基因分析,我们还鉴定了三种功能变异和八种等位基因单倍型。本研究将深化我们对玉米根系发育的理解,为玉米根系优化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TaPHT1;6磷高效优异等位变异位点的挖掘及功能标记的开发
Huanting Shi, Chuang Lou, Jinfeng Wang, Dianqi Dong, Longfei Yang, Gezi Li, Zhiqiang Tian, Qiaoxia Han, Pengfei Wang, Guozhang K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646-1655.   DOI: 10.1016/j.jia.2024.09.009
摘要100)      PDF    收藏

磷(Pi)利用效率低是农业生产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不仅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和环境问题,同时也造成了磷矿资源的短缺。高亲和磷转运蛋白在作物磷吸收转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然而编码这些蛋白基因的分子标记甚少被开发。本研究扩增了167个小麦品种的高亲和磷转运蛋白基因(TaPHT1;6-5A5B5D)的启动子和编码区序列,发现TaPHT1;6-5ATaPHT1;6-5D无等位变异位点,TaPHT1;6-5B启动子上存在16个等位变异位点,形成三种单倍型Hap1Hap2Hap3。在连续两年田间试验中,测定了三种单倍型小麦品种的生物量、籽粒产量、磷含量、磷肥吸收效率及磷肥利用效率,发现Hap3属于磷高效优异单倍型;在其机理上,通过LUC assay发现Hap3启动子具有更强的基因表达驱动能力,在Hap3小麦品种内TaPHT1;6-5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单倍型;在应用上,基于TaPHT1;6-5B启动子上的等位变异位点,开发了一个用于区分Hap3和其它两种单倍型的功能标记dCAPS-571,可用于磷高效小麦品种的选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植物中砷和磷吸收与转运的互作:减轻砷胁迫的机制与途径研究进展与展望
Ameer Khan, Farah Kanwal, Muhammad Shahzad, Shama Naz, Sanaullah Jalil, Guoping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631-1645.   DOI: 10.1016/j.jia.2024.07.022
摘要39)      PDF    收藏

类金属砷(As)是植物的非必要元素,其过量积累对植物有毒害作用,且经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植物通过多个过程吸收与代谢砷,As5+形式的砷通过磷酸转运体吸收,而甲基化和As3+形式的砷主要通过水孔蛋白通道进入植物体。虽然曾提出过多种减轻植物砷毒害或减少其积累的对策,但它们在有效性以及环境友好等方面存在不足。本文较为系统地综述了As来源、吸收机理、砷磷互作及其对吸收、转运和植物生长和生理活性的影响,内容主要涉及植物在吸收、代谢和耐性上对砷胁迫和磷施加的反应。另外,本文还介绍了通过改善磷营养、操纵磷运转体基因以及优化植物-微生物群落而减少砷毒害和积累的最新进展。最后,简要讨论了今后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整合分析秸秆还田配施腐秆剂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Chao Ma, Zhifeng He, Jiang Xiang, Kexin Ding, Zhen Zhang, Chenglong Ye, Jianfei Wang, Yusef Kianpoor Kalkhajeh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577-1587.   DOI: 10.1016/j.jia.2025.02.002
摘要20)      PDF    收藏

众所周知,施用腐秆剂可以加速秸秆分解,但不同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秆剂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对公开发表86项研究的226组文献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以此来揭示相比秸秆还田,秸秆还田配施腐秆剂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秸秆单独还田,秸秆还田配施腐秆剂在初始碳氮比 (ICNR) > 25时,能显著提高1.51%的土壤有机碳储量(P < 0.05),而在ICNR 25时作用效果不显著。特别地,当ICNR > 25时,秸秆还田配施腐秆剂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土壤pH > 7.5下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要显著高于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pH 7.5下的影响。在农业管理措施方面,秸秆还田配施腐秆剂在旱地、翻耕还田、还田年限 ≥ 1年、秸秆还田量 > 6000 kg ha-1、腐秆剂用量> 30 kg ha-1下能显著土壤有机碳储量。当ICNR ≤  25时,仅在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下,秸秆还田配施腐秆剂才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相对重要性分析,当ICNR > 25时,秸秆还田年限、腐秆剂用量、年均降雨量是秸秆还田配施腐秆剂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影响驱动因子。总的来说,秸秆还田配施腐秆剂在ICNR > 25时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且与还田年限呈正相关关系,与年均降雨量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为在区域性或更大范围内,通过秸秆还田配施腐秆剂改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蛋白质组分析揭示了稻瘟病菌延伸复合物蛋白PoElp3通过调节tRNA介导的翻译效率影响发育、致病性和自噬的机制
Yuanhao Liu, Ting Sun, Yuyong Li, Jianqiang Huang, Xianjun Wang, Huimin Bai, Jiayi Hu, Zifan Zhang, Shuai Wang, Dongmei Zhang, Xiuxiu Li, Zonghua Wang, Huakun Zheng, Guifang L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515-1528.   DOI: 10.1016/j.jia.2024.01.027
摘要49)      PDF    收藏
延伸复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物种中,并在许多细胞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此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延伸复合物蛋白PoElp3参与调控生长发育、致病性和自噬。但其调控机制仍不清楚。为此,本文结合蛋白质组、转录组和定点整合等方法对PoElp3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tK(UUU)和tQ(UUG)两种tRNA可以回补DPoelp3菌株的缺陷,表明PoElp3可能通过调控tRNA介导的蛋白翻译效率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TMT蛋白质组和转录组分析,发现DPoelp3菌株中存在386个丰度较低、但转录水平与野生型菌株Guy11相比无明显差异的蛋白,将其命名为Erp(PoElp3 regulated protein)蛋白。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结果显示,与70-15全基因组蛋白相比,这386个Erp蛋白的mRNA中具有CAA偏好性的比例较高。除了6个已报道的参与调控生长发育、致病性和自噬的Erp蛋白,我们发现DPoelp3菌株中鞘脂C9-甲基转移酶PoErp9的丰度也降低了。为了检测PoErp9是否只在翻译水平受PoElp3的调控,我们分别在野生型和DPoelp3菌株的ILV2位点敲入PoERP9-GFP融合片段,以规避不同基因组环境对融合片段转录水平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PoErp9-GFP丰度降低,但PoERP9转录本无显著变化,表明PoErp9确实只在翻译水平受PoElp3调控。表型分析结果表明,PoErp9同样在稻瘟病菌菌丝生长、产孢、致病性、以及TOR相关的自噬平衡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揭示了PoElp3通过维系tRNA介导的鞘脂代谢途径重要蛋白的翻译效率,进而调控稻瘟病菌生长发育、致病性和自噬的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基于多养分施肥的梅乐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及果实发育过程中矿质元素组成分析
Xiaolong Wang, Xuedong Shao, Zhengwen Zhang, Xiaomin Zhong, Xiaohao Ji, Xiangbin Shi, Chang Liu, Zhiqiang Wang, Fengzhi Liu, Haibo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503-1514.   DOI: 10.1016/j.jia.2024.04.032
摘要29)      PDF    收藏
矿质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土壤中矿质元素的适当供应及保持植物内的最佳范围是获得最佳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必要条件。然而,果树的氮、磷、钾、钙、镁肥料往往施用不足或过量,导致环境恶化、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为评估不同肥料对葡萄果实生物相关性状的影响及其对营养元素的响应,于2018 ~ 2021年在烟台市蓬莱区连续4个生长季对梅乐酿酒葡萄进行了多养分施肥。主成分分析表明,T11(N3P3K1Ca2Mg4)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宜的肥料类型和施用方案。与T14(N4P2K3Ca1Mg4)、T16(N4P4K1Ca3Mg2)、T13 (N4P1K4Ca2Mg3)和T15(N4P3K2Ca4Mg1)处理处理相比,T11处理的肥料施用量显著降低了24.29% ~ 35.20%,百粒重(HGW)、种子数量(SN)、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种子总酚(SP)、种子黄烷醇(SFI)、种子单宁(ST)等重要性状分别提高了3.28% ~ 12.84%、3.76% ~ 20.03%、1.11% ~ 14.95%、2.16% ~ 23.69%、11.00% ~ 32.78%、1.07% ~ 23.35%。开花和坐果表现出对氮、磷、钾的大量需求,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钾和硼的需求高于其他矿质元素。土壤中过量钾元素会增强梅乐酿酒葡萄对钙元素吸收的竞争性抑制。果皮总酚(PP)、果皮黄烷醇(PFI)、果皮总黄酮(PFD)、果皮总酚(SP)和果皮单宁(ST)矿质元素含量的最佳范围主要受葡萄品种和营养分析方法的影响。综上所述,严格选用氮、磷、钾、钙、镁肥料及制定详细的施肥制度使土壤矿质元素保持在最适宜范围内对葡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干扰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1延迟糙皮侧耳发育的分子机制
Qi He, Yuqing Jiang, Chenyang Huang, Lijiao Zhang, Ludan Hou, Fangjie Yao, Mengran Zh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477-1488.   DOI: 10.1016/j.jia.2024.06.002
摘要52)      PDF    收藏

食用菌发育受阻会影响子实体的生产周期和产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EC 4.3.1.5是一种催化苯丙氨酸脱氨生成反式肉桂酸的酶。前期研究结果发现,糙皮侧耳pal1基因的转录降低能够延缓子实体发育因此,我们以野生型(WT)RNA干扰(RNAi)菌株为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研究了pal1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干扰pal1基因导致PAL酶活性和总酚含量下降胞内H2O2含量增加。RNA-Seq数据表明,KEGG通路显著富集在过氧化物酶途径、MAPK信号途径-酵母和另外三条途径,编码过氧化氢酶的基因cat1参与了上述显著富集的多个通路。外源H2O2能够显著增强cat1基因的转录,提高CAT总酶活性。添加H2O2清除剂后,RNAi-pal1菌株的cat1基因转录水平和CAT酶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菌株,表明pal1通过影响胞内的H2O2含量来调节cat1的表达。过表达糙皮侧耳cat1基因导致了生长迟缓,尤其是在原基形成过程中。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PAL1通过信号分子H2O2影响cat1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了糙皮侧耳的发育。研究结果深化了对食用菌分子发育机制的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高质量的雪里蕻XC (Brassica juncea var. multiceps)基因组为芥菜叶形变异提供新的见解
Shuangping Heng, Mengdi Cui, Xiaolin Li, Shaoheng Zhang, Guangzhi Mao, Feng Xing, Zhengjie Wan, Jing Wen, Jinxiong Shen, Tingdong F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461-1476.   DOI: 10.1016/j.jia.2024.04.031
摘要33)      PDF    收藏
叶用芥菜雪里蕻(XC)是一种十字花科蔬菜,作为一种新鲜的食用和腌制蔬菜而广受欢迎。雪里蕻由于叶片裂刻的存而表现出多回羽状全裂叶片。裂叶的叶片净光合速率高于非裂叶。然而,叶形变异的分子机制仍然是不清楚的。本研究利用HiFi和Hi-C测序技术组装了雪里蕻的基因组。雪里蕻基因组长度为961.72 Mb, N50为6.565 Mb。通过与已测序的四个芥菜基因组进行了比较,鉴定了基因组共线性区域、SNPs和indels。通过芥菜比较基因组测序,在雪里蕻XC A10染色体BjRCO候选区段发现了5个BjRCO基因。大片段重复序列导致了BjRCO基因的拷贝数增加。BjRCO基因在多回羽状全裂叶中的转录表达高于锯齿状叶。BjRCO基因拷贝数增加与高表达共同调控芥菜叶形由简单变复杂。BjRCO基因编辑使芥菜叶形由多回羽状全裂叶片变为简单叶。雪里蕻的高质量基因组测序不仅为叶用芥菜基因组提供了新的见解,而且有助于进一步解析叶型变异的分子机制。我们的研究表明,通过芥菜基因组的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解析重要性状的变异和进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马铃薯自交不亲和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Xinyu Jing, Duoduo Qian, Xiuhan Jiang, Pei Wang, Huihui Bao, Dianjue Li, Yanhui Zhu, Guangtao Zhu, Chunzhi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448-1460.   DOI: 10.1016/j.jia.2024.12.011
摘要56)      PDF    收藏

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Gametophytic self-incompatibleGSI)是茄科植物普遍存在的一种自交不亲和性,它由一个核糖核酸酶(S-RNase)和多个F-boxSLF)组成的S位点控制;然而,二倍体马铃薯的S位点遗传多样性尚不清楚。本研究对194份二倍体马铃薯花柱转录组进行无参拼接,结果共鉴定到21S-RNase等位基因型,其中7S-RNase等位基因是首次被鉴定,分别是S15S16S17S18S19S20S21。等位基因频率结果显示,S2等位基因型在整个群体中基因频率最高,达到11.89%。随后,分析纯合S2自交系的基因组拼接数据显示S2位点包含12SLF基因。对4个纯合S位点共线性分析发现8SLF相对保守。KaKs计算结果显示不同S-RNase和同种单倍型内一簇SLF受到同种进化轨迹,但不同单倍型的同类SLF受到不同的进化轨迹。以上研究不仅对二倍体马铃薯种质S-RNase等位基因型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对自交不亲和S位点组成和进化进行了分析,为二倍体马铃薯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改进卷积特征的小麦全生育期生物量估算研究
Tao Liu, Jianliang Wang, Jiayi Wang, Yuanyuan Zhao, Hui Wang, Weijun Zhang, Zhaosheng Yao, Shengping Liu, Xiaochun Zhong, Chengming Su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403-1423.   DOI: 10.1016/j.jia.2024.07.015
摘要69)      PDF    收藏

地上生物量(AGB)是反映小麦群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指标,对小麦生长监测和产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生物量统计方法主要通过人工取样调查来完成。尽管这些方法具有很高的估算精度,但该方法需要破坏性取样,操作耗时长,且难以大规模监测。本研究在传统遥感估测生物量的基础上进行方法优化,基于改进的卷积特征(CFs)来估算小麦AGB。研究通过低成本的无人机(UAV)作为主要数据采集设备,获取了两种小麦品种在五个关键生长期的RGB和多光谱(MS)影像数据。同时进行了田间测量,以获得实际的小麦生物量数据用于验证。基于遥感指数(RSIs)、结构特征(SFs)和卷积特征(CFs),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特征AUR-50来估算小麦AGB。结果表明,AUR-50RSIsSFs更能准确地估算小麦AGB,平均超过0.77。在越冬期,AUR-50MS具有最高的估算精度(0.88)。此外,通过增加CFs,本文提出的方法降低了由于生育后期光谱饱和对生物量估算精度的影响,在开花期的最高0.69。本研究结果为高通量估测小麦AGB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并为其他作物的表型参数研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ABA诱导基因IbTSJT1正调控转基因甘薯的抗旱性
Yuxin Wang, Huan Zhang, Shaopei Gao, Hong Zhai, Shaozhen He, Ning Zhao, Qingchang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390-1402.   DOI: 10.1016/j.jia.2023.10.015
摘要113)      PDF    收藏

TSJT1属于 Class-Ⅱ谷氨酰胺酰胺基转移酶超家族成员。目前有关TSJT1在植物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很少。本研究甘薯抗旱品系徐薯55-2分离出受植物激素ABA诱导的基因IbTSJT1。该基因的表达受PEG6000ABA的强烈诱导。亚细胞定位表明,IbTSJT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上。过表达IbTSJT1基因显著提高了甘薯的抗旱性。干旱条件下,过表达甘薯植株中ABA和脯氨酸含量提高,SOD和POD活性增强,ROS清除系统基因被上调。叶片气孔开度实验表明,过表达IbTSJT1基因提高了转基因甘薯植株的ABA敏感。酵母单杂交(Y1H)、凝胶阻滞实验(EMSA)、双荧光素酶(Dual-Luc)和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qPCR)等实验结果表明,IbABF2直接结合在IbTSJT1基因启动子中的ABA响应元件ABRE上,并激活其表达。这些研究结果表明,IbTSJT1基因介导ABA依赖的干旱胁迫响应,并通过诱导气孔关闭和激活ROS清除系统来增强转基因甘薯的抗旱性。本研究为提高甘薯和其他植物的旱性提供了新的候选基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玉米雌穗发育及下位小花退化相关基因MIR172e的精细定位与功能分析
Lanjie Zheng, Qianlong Zhang, Huiying Liu, Xiaoqing Wang, Xiangge Zhang, Zhiwei Hu, Shi Li, Li Ji, Manchun Ji, Yong Gu, Jiaheng Yang, Yong Shi, Yubi Huang, Xu Zh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372-1389.   DOI: 10.1016/j.jia.2023.10.030
摘要81)      PDF    收藏

玉米(Zea mays L.)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其雌穗和雄穗分别为雌花序和雄花序。成熟的玉米雌花序通常能产生数百粒籽粒,决定籽粒的大小及粒重,直接影响玉米的最终产量。本研究鉴定了一个玉米隐性花序发育缺陷突变体tasselseed2016ts2016,该突变体雌雄花序在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多方面的缺陷且籽粒产量降低,包括雌雄花序上各类分生组织的确定性和小花中器官身份的缺失、雌穗下位小花退化障碍及籽粒变小。通过图位克隆及等位测试,确定该表型由microRNA基因MIR172e基因突变造成。此外,本研究鉴定到一个调控玉米雌穗下位小花退化的分子模块——miR172e/ETHYLENE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197 (EREB197)。转录组分析表明,MIR172e突变抑制玉米雌穗发育中的多个生物过程,特别是花发育和激素相关途径。另外,我们发现MIR172e DNA序列突变影响其RNA的转录,导致突变位点转录延伸受阻。本研究揭示了MIR172e在玉米花序发育和籽粒产量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加深了我们对玉米花发育调控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大麦SS2a剪接位点单碱基突变导致淀粉发生明显变化
Bang Wang, Jing Liu, Xiaolei Chen, Qiang Xu, Yazhou Zhang, Huixue Dong, Huaping Tang, Pengfei Qi, Mei Deng, Jian Ma, Jirui Wang, Guoyue Chen, Yuming Wei, Youliang Zheng, Qiantao J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359-1371.   DOI: 10.1016/j.jia.2023.10.031
摘要80)      PDF    收藏

淀粉的生物合成是一个的复杂的过程依赖于多种酶的协调作用。抗性淀粉在小肠中不被消化,从而可以阻止了血糖指数的快速上升。淀粉合成酶2a(SS2a)是支链淀粉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对淀粉结构和性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中,我们从大麦EMS突变体库中鉴定出了ss2a缺失突变体(M3-1413)。在突变体中,诱变产生的单碱基突变位于SS2a第一内含子的3'端的RNA剪接受体(AG),导致RNA不能正常剪辑,并产生两个异常ss2a转录本,导致ss2a基因失活。表型分析表明突变体M3-1413的淀粉结构和性质发生显著变化,具体为总淀粉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升高。本研究揭示了大麦ss2a突变机制及其对淀粉特性的影响,有助于推动大麦淀粉功能食品的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16s扩增子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揭示了虫草素减少甲烷的瘤胃微生物组和代谢途径的变化
Haokai Ma, Dengke Liu, Rui Liu, Yang Li, Modinat Tolani Lambo, Baisheng Dai, Weizheng Shen, Yongli Qu, Yonggen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310-1326.   DOI: 10.1016/j.jia.2024.04.014
摘要48)      PDF    收藏
作为农业生产中贡献较大的甲烷生产者,反刍动物需要一种合适的甲烷抑制剂来降低其甲烷的排放,去尽可能地降低甲烷对气候的影响。虫草素在此前研究中已被证明能够提高免疫和调节菌群,另外含有虫草素的蛹虫草被证明可以降低体外甲烷排放,但虫草素能否降低体外甲烷产量尚不清楚。因此本试验选用虫草素来探究其对瘤胃发酵参数、产气量、瘤胃微生物组和瘤胃代谢产物的影响。我们选择0.00, 0.08, 0.16, 0.32和0.64 g L-1五种浓度的虫草素加入到含TMR的发酵瓶内进行体外产气试验,测量了各瓶内发酵液瘤胃发酵参数以及各瓶的产气量,并选用0.00和0.64 g L-1浓度组进行16s rRNA测序及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虫草素的添加可以增加pH、氨态氮、总挥发酸、丙酸盐、异戊酸盐和戊酸盐的浓度,降低丁酸盐浓度、总产气量、甲烷产量、二氧化碳产量、氢气产量、甲烷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并且和虫草素浓度呈线性关系,另外氢气浓度和虫草素浓度呈二次关系。同时,Succiniclasticum、Prevotella、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NK4A214_group、Christensenellaceae_R_7_group、unclassified_F082Veillonellaceae_UCG_001、Dasytricha、Ophryoscolex、Isotricha、unclassified_Eukaryota、MethanobrevibacterPiromyces的相对丰度在添加最大剂量(0.64 g L-1)的虫草素后显著降低,而Succinivibrio、unclassified_Succinivibrionaceae、Prevotellaceae_UCG_001、unclassified_Lachnospiraceae、Lachnospira、Succinivibrionaceae_UCG_002、Pseudobutyrivibrio、Entodinium、Polyplastron、unclassified_Methanomethylophilaceae、MethanosphaeraCandidatus_Methanomethylophilu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虫草素的添加还影响了biosynthesis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和purine metabolism等代谢通路,以及arachidonic acid、adenine和2′-deoxyguanosine等代谢产物。基于此,我们认为虫草素是一种效果较好的甲烷排放抑制剂,其通过影响瘤胃微生物区系改变了瘤胃代谢产物和发酵参数,从而调节了瘤胃甲烷产量。本试验能够为开发含有虫草素的虫草类副产物或添加剂作为反刍动物的甲烷抑制剂的“减碳”策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日粮补充脂肪影响双胞胎公羔的能氮代谢效率,并通过富集琥珀酸弧菌属将瘤胃发酵转向丙酸型发酵
Wenjuan Li, Tao Ma, Naifeng Zhang, Kaidong Deng, Qiyu Di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285-1295.   DOI: 10.1016/j.jia.2023.06.037
摘要133)      PDF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日粮脂肪对双胞胎哺乳羔羊能量和氮代谢效率、瘤胃发酵和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随机将30对双胞胎公羔分为两组,一组饲喂高脂日粮HF),另一组饲喂普通脂肪日粮NF),两种日粮(包含代乳品和开食料)的蛋白含量一致,但脂肪含量不同。在羔羊50-60日龄时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并60日龄按平均体重随机选择9对双胞胎羔羊屠宰并采集瘤胃液。结果表明,日粮添加脂肪可提高羔羊终末体重(BW)、瘤胃液中氨态氮(NH3-N)含量、丙酸比例及甲烷预测量CH4e)(P < 0.05)。高脂日粮有增强(0.05 < P < 0.1)消化能(DE)、代谢能(ME)、DE/ME和氮利用率的潜力。然而,微生物粗蛋白(MCP)含量、总挥发酸含量(VFA)、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A:P)比值低于NF组(P < 0.05)。而添加脂肪不影响羔羊血清代谢物。高通量测序显示,断奶前添加脂肪增加变形菌门和琥珀酸弧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梭菌属IV、戴阿利斯特杆菌属、罗氏菌属、氨基酸球菌属和巨单孢菌属的相对丰度。这些发现表明,高脂日粮通过富集琥珀酸弧菌属,瘤胃发酵向丙酸型发酵转变,有改善体重、能量和氮的利用率的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