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营养干预是调控成年动物肠道微生物区系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对于羔羊早期营养调控产生后效应的机制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研究将60只20日龄羔羊分为随母哺乳(ER)和人工饲养(AR)两组,研究了AR策略对断奶前(20-60日龄)羔羊瘤胃微生物区系、发酵功能和组织形态的影响及其在育肥期(61-180日龄)的后效应。在断奶前阶段,ER羔羊随母哺乳并补饲开食料,AR羔羊则用代乳粉和开食料人工喂养。在育肥阶段,两个处理的所有羔羊均饲喂相同的育肥日粮。在60、120和180日龄时,每组分别屠宰6只羔羊,采集瘤胃内容物和组织样品以备检测相关指标。与ER羔羊相比,AR羔羊20-180日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增加(P<0.05),61-120日龄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121-180日龄日增重呈上升趋势(0.05<P<0.1)。虽然断奶前羔羊瘤胃短链脂肪酸(SCFA,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育肥全期AR羔羊的瘤胃SCFA显著高于ER羔羊(P<0.05)。试验全期AR羔羊瘤胃角质层厚度低于ER羔羊(P<0.05)。随着羔羊从60-180日龄的生长,AR和ER组羔羊的瘤胃细菌多样性差异显著变大(P<0.05)。与ER羔羊相比,AR羔羊60日龄瘤胃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和密螺旋体属(Treponema)、120日龄瘤胃放线杆菌门(Actinobacteria)和琥珀酸杆菌属(Succiniclasticum)及180日龄瘤胃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菌群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但60-180日龄瘤胃硒单胞菌属(Selenomonas)、180日龄时瘤胃厌氧弧菌属(Anaerovibrio)菌群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断奶前早期干预通过提高羔羊干物质采食量,促进了瘤胃发育、对瘤胃发酵产生积极的后效应,对肥育羔羊增重性能也产生了一定的后效作用。建议利用早期人工饲养策略改善育肥羔羊瘤胃发酵功能。
本研究旨在研究不同中性洗涤纤维/非纤维碳水化合物(NDF/NFC)比例的日粮对不同泌乳阶段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养分消化率和CH4排放的影响,建立日粮结构和产奶量与CH4的模型,并将该模型与其他已发表的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将36头泌乳奶牛分为三个处理组,即NDF/NFC=1.19(低NDF/NFC组)、NDF/NFC=1.54(中NDF/NFC处理组)和NDF/NFC=1.68(高NDF/NFC处理组)。使用六氟化硫示踪法测定瘤胃CH4排放量,酸不溶性灰分法测定营养物质消化率。结果表明,泌乳早期、中期和晚期奶牛随着日粮NDF/NFC比例的增加,干物质采食量(DMI)均显著降低(P<0.01),分别从20.9 降至15.4 kg d-1,从15.3降至11.6 kg d-1,从16.4降至15.0 kg d-1。三种处理中,泌乳中期和后期奶牛的DM和总能(GE)消化率最高(P<0.05)。随着日粮中NDF/NFC比例的增加,泌乳早期、中期和晚期奶牛CH4排放量呈现线性增加(P<0.05),分别从325.2到391.9 kg d-1,261.0到399.8 kg d-1,241.8到390.6 kg d-1。每单位代谢体重、DM摄入量、NDF摄入量或脂肪校正产奶量下的CH4排放量随着日粮中NDF/NFC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此外,泌乳早期、中期和晚期奶牛随着日粮NDF/NFC比例的增加,CH4能占摄入GE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分别从4.87%到8.12%,5.16%到9.25%,5.06%到8.17%。建立的模型结果表明,使用DM摄入量作为单一变量的方程比使用其他饲粮或产奶量变量的方程产生更大的R2值。将每个泌乳阶段获得的数据合并后,与任何其他预测变量相比,DM摄入量仍然是更好的CH4排放量预测指标(R2=0.786,P=0.026)。与本文开发的预测方程相比,先前公布的方程具有更高水平的均方根预测误差,反映它们无法准确预测中国荷斯坦奶牛的CH4排放水平。中国饲养模式下的泌乳奶牛CH4产量的量化以及相关预测方程的建立,将有助于建立区域或国家的CH4排放清单和改进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CH4减排方法。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肉羊存栏量和羊肉生产量,是名副其实的养羊越级大国。然而长期以来关于我国肉羊营养需要量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阻碍了肉用绵羊营养需要量参数的建立和相关标准的完善。我国科技部和财政部于2008年成立了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为开展肉用绵羊的营养需要量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财政支撑。基于此,本文综述了我国肉用绵羊营养需要量研究的历史发展情况,总结了肉用绵羊营养需要量(包括能量、蛋白质、矿物元素等)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重点阐述了中国肉用绵羊营养需要量的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旨在探讨日粮直链/支链淀粉比例对中国秦川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血液参数、胴体特征和大理石花纹评分、肌肉脂肪酸和糖异生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将45头肉牛随机分为3组。试验动物分别饲喂普通玉米添加日粮(对照组;n=15;中等直链/支链淀粉比=0.47)、蜡质玉米淀粉添加日粮(WS;n=15;低直链/支链淀粉比=0.23)或豌豆淀粉添加日粮(PS;n=15;高直链/支链淀粉比=0.60),共饲喂90天。全混合日粮每日饲喂量至少按肉牛体重的2.1%供给,分成2次饲喂。每隔45天称重1次,并分别采集血液和瘤胃液样品。试验结束后,每组选取接近平均体重的6头健康肉牛,颈静脉放血屠宰,并采集背最长肌样品进行肉质测定。试验数据采用SAS9.3统计软件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与PS组相比,在0~45天,对照组和WS组的平均日增重(ADG)和饲料转化率均提高(P<0.05)。然而,在46~90天,PS组的饲料转化率比对照组和WS组更高(P<0.05)。在试验全期,对照组和WS组的ADG比PS组有更高的趋势(0.05<P<0.1)。与PS组相比,WS组血清胰岛素浓度在第45天时显著升高(P<0.05),而在第90天时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和WS组相比,PS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总抗氧化能力在第45天时显著升高(P<0.05),而在第90天时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WS组和PS组的瘤胃微生物蛋白(MCP)含量在第1天时显著升高(P<0.05),而在第45天时对照组和WS组的MCP含量比PS组更高(P<0.05),在第90天时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PS组相比,对照组和WS组的背膘厚度显著升高(P<0.05),而在大理石花纹评分和肝脏中糖异生相关基因表达量上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组间背最长肌(LT)的常规成分和理化特性上也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低或中等直链/支链淀粉比的日粮会增加背膘厚度,并有改善ADG的趋势,但对秦川牛其它胴体性状、肌内脂肪和糖异生相关基因表达量上无影响。创新性:1) 在育肥期的秦川公牛上进行不同直链/支链淀粉比日粮饲喂试验,比较不同淀粉原料的有效利用率;2) 通过生长性能、血液和瘤胃发酵参数、大理石纹评分以及糖异生关联基因表达量的综合比较,从饲料淀粉中直支链比例的角度观察了育肥期肉牛糖代谢和肌内脂肪生成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