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Vol. 57 ›› Issue (23): 4794-4805.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4.23.016
王文军1,2,3(), 江海燕1, 田昊1, 孟阔1, 苟雯青1
收稿日期:
2024-06-05
接受日期:
2024-10-08
出版日期:
2024-12-01
发布日期:
2024-12-07
通信作者:
基金资助:
WANG WenJun1,2,3(), JIANG HaiYan1, TIAN Hao1, MENG Kuo1, GOU WenQing1
Received:
2024-06-05
Accepted:
2024-10-08
Published:
2024-12-01
Online:
2024-12-07
摘要:
双孢蘑菇是世界上商业化栽培规模最大、分布范围最广、产量最多的食用菌之一,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鲜嫩可口等优良食用品质。在我国部分地区,双孢蘑菇产业作为脱贫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双孢蘑菇以鲜食为主,外观品质与新鲜程度是决定其商品价值的主要因素。然而,双孢蘑菇采后生理活动旺盛,表面缺乏明显的保护结构,极易因为碰撞、温度、湿度等外界因素影响导致自身酶促反应,发生褐变现象;也易遭受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木霉属(Trichoderma)、轮枝菌属(Verticillium)等病原菌的侵染,出现褐变和病变腐烂现象,很大程度降低了其外观品质、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由于双孢蘑菇的病原菌数量和种类繁多,目前关于双孢蘑菇采后病害的研究多集中于病害症状,对各种病原菌的致病机制研究甚少。对于双孢蘑菇等食用菌的病害防控以农业栽培阶段防治为主,但在采后同样不可避免发生各种病害,目前常以物理、化学等措施综合治理,比如低温低压、辐射、气调包装等物理手段,苯甲酸、抗坏血酸、1-Methylcyclopropene等化学手段。绿色安全的生物防治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例如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的拮抗菌,但许多拮抗菌的研究尚处于实验室阶段,对于投入实际使用还有一段距离。近年来,随着双孢蘑菇种植规模和产业的扩大,生产中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病原菌复杂繁多,难以采取对症的措施来及时控制病原传播;缺乏安全高效的防治产品和系统防治措施。为深入研究双孢蘑菇采后病害、褐变机理及防控措施,本文对双孢蘑菇主要的侵染性和生理性病害进行介绍,系统总结双孢蘑菇褐变机制中的黑色素代谢途径,并对目前主要的病害控制研究进展进行概括,为双孢蘑菇的采后保鲜手段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食用菌产业的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助力。
王文军, 江海燕, 田昊, 孟阔, 苟雯青. 双孢蘑菇采后病害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3): 4794-4805.
WANG WenJun, JIANG HaiYan, TIAN Hao, MENG Kuo, GOU WenQing. Research Progress on Postharvest Disease and Its Control Techniques of Agaricus bisporus[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24, 57(23): 4794-4805.
表1
双孢蘑菇主要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 Bacterial disease | 病原菌 Pathogenic bacteria | 染病症状 Symptom of infection | 参考文献 Reference |
---|---|---|---|
褐斑病 Brown blotch disease | 托拉斯假单胞菌 P. tolaasii | 表面褐色凹陷斑点 Brown sunken spots on the surface | [ |
菌柄坏死病 Internal stipe necrosis disease | 美洲爱文氏菌 E. americana | 菌柄出现棕色坏死 Brown necrosis of the stipe | [ |
空腔病 Cavity disease | 伯克霍尔德菌 B. gladioli pv. agaricicola | 从菌盖到菌柄内部的斑点或侵蚀 Spotting or erosion from the cap to the inside of the stipe | [ |
干腐病 Mummy disease | 荧光假单胞菌 P. fluorescens | 菌盖歪斜,菌柄膨胀 Caps skewed, stems swollen | [ |
表2
双孢蘑菇主要真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 Fungal disease | 病原菌 Pathogenic bacteria | 染病症状 Symptom of infection | 参考文献 Reference |
---|---|---|---|
干泡病 Dry bubble disease | 菌生轮枝霉 V. fungicola | 菌柄灰白色干瘪状,菌盖黄褐色皮革状 Stalk grayish-white shriveled, cap yellowish-brown leathery | [ |
绿霉病 Green mould disease | 哈茨木霉,侵袭性木霉 T. harzianum, T. aggressivum | 灰白色霉层,绿色菌丝,腐烂 Grayish-white mold, green mycelium, rotting | [ |
褐腐病 Wet bubble disease | 有害疣孢霉 M. perniciosa | 畸形,腐烂,有琥珀色液滴,散发恶臭气味 Malformation, rotting, amber droplets, foul odor | [ |
蛛网病 Cobweb disease | 嗜菌葡枝霉 C. mycophilum | 白色蛛网状菌丝团,菌盖棕色斑点,子实体呈淡褐色,腐烂 White cobwebby mycelium mass, brown spots on the cap, light brown, rotting substrate | [ |
图1
双孢蘑菇黑色素代谢途径 DHI:5,6-二羟基吲哚5,6-dihydroxyindole;CM:分支酸变位酶Chorismate mutase;PDH:预苯酸脱氢酶Prephenate dehydrogenase;AT:4-羟苯基丙酮酸转氨酶 4-Hydroxyphenylpyruvate aminotransferase;PPO:多酚氧化酶 Polyphenoloxidase;DOPA:3,4-二羟基苯丙氨酸 3,4-Dihydroxyphenyl L-alanine;4ABS:4-氨基苯甲酸合酶 4-Aminobenzoate synthase;4ABH:4-氨基苯甲酸羟化酶 4-Aminobenzoate hydroxylase;PAP:4-氨基苯酚 4-Aminophenol;GGT:γ-谷氨酰转移酶 γ-Glutaminyltransferase;GHB:γ-L-谷氨酰基-4-羟基苯 γ-L-glutaminyl-4-hydroxybenzene;GDHB:γ-谷氨酰胺酰-3,4-二羟基苯 γ-L-glutaminyl-3,4-dihydroxybenzene;GBQ:γ-谷氨酰胺酰-3,4-苯醌 γ-L-glutaminyl-3,4-benzoquinone"
[1] |
鲍大鹏, 邹根, 裴晓东, 杨瑞恒, 李正鹏, 谭琦. 中国食用菌产业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探讨. 食用菌学报, 2022, 29(6): 103-110.
|
|
|
[2] |
李晓, 李玉. 中国秸秆菌业现状及研究进展. 菌物研究, 2024, 22(2): 118-129.
|
|
|
[3] |
商立超. 一种双孢菇复合生物保鲜剂的研制及保鲜效果研究[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22.
|
|
|
[4] |
吕宇, 闫晓明, 刘方志. 双孢菇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江西农业学报, 2022, 34(3): 64-72.
|
|
|
[5] |
张慢, 邢苏徽, 千春录, 刘俊, 阚娟, 金昌海. 7种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性分析. 食品科技, 2022, 47(6): 120-126.
|
|
|
[6] |
任心如, 韦雅芳, 李静, 殷菲胧, 董新红, 李霞, 单杨. 外源GABA对双孢蘑菇细胞壁代谢及木质化进程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0, 41(6): 119-123, 130.
|
|
|
[7] |
|
[8] |
|
[9] |
|
[10] |
杨可心. 双孢蘑菇采后病害的防御机制及MeJA在诱导抗病中的作用[D]. 天津: 天津科技大学, 2020.
|
|
|
[11] |
孙若兰, 肖靓, 易有金, 邓后勤, 辛晓菲, 朱利红, 桑毅媛, 方正初. 双孢蘑菇采后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2021, 42(1): 333-340.
|
|
|
[12] |
|
[13] |
黄在兴, 刘斌. 食用菌托拉氏假单胞菌相关病害研究进展. 中国植保导刊, 2021, 41(11): 15-23.
|
|
|
[14] |
|
[15] |
|
[16] |
王雅婷. AbMYB11激活苯丙烷代谢调控双孢蘑菇抗病性的研究[D]. 天津: 天津科技大学, 2023.
|
|
|
[17] |
|
[18] |
|
[19] |
刘正慧, 李丹,
|
|
|
[20] |
黄建春, 王倩, 宋晓霞, 陈辉, 张津京, 隽加香, 沈新芬. 双孢蘑菇褐斑病(干泡病)防治技术. 食用菌, 2018, 40(3): 66-67, 82.
|
|
|
[21] |
张春兰, 孙灿, 金正文, 曾云霞, 徐玮琦, 周晨, 李玉. 双孢蘑菇湿泡病抗病性鉴定方法研究. 中国食用菌, 2021, 40(2): 94-100, 105.
|
|
|
[22] |
周春元. 双孢蘑菇湿泡病病原学及其致病机理研究[D].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14.
|
|
|
[23] |
秦文韬, 王守现, 荣成博, 宋忠娟, 刘宇. 我国食用菌病害发生与防控概况. 中国食用菌, 2020, 39(12): 1-7.
|
|
|
[24] |
|
[25] |
曹满堂, 李宾, 李宏, 方昌春, 何培新. 食用菌蛛网病研究进展. 食用菌学报, 2020, 27(3): 127-136.
|
|
|
[26] |
兰玉菲, 安秀荣, 王庆武, 唐丽娜. 双孢蘑菇蛛网病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国食用菌, 2017, 36(4): 62-65.
|
|
|
[27] |
|
[28] |
王霆. 双孢蘑菇采后品质劣变及衰老机理的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
|
[29] |
徐冬颖, 姜爱丽, 胡文忠, 杨柳, 陈晨. 双孢菇保鲜及抗褐变处理研究现状.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6, 42(6): 254-259.
|
|
|
[30] |
|
[31] |
|
[32] |
doi: 10.1016/s0168-1656(01)00394-7 pmid: 11738721 |
[33] |
|
[34] |
doi: 10.1007/s00253-010-2633-0 pmid: 20495915 |
[35] |
陈海雁, 陈向东, 俞黎姗. 黑色素形成机理、生物学功能和应用开发的研究进展. 生物资源, 2020, 42(6): 652-659.
|
|
|
[36] |
|
[37] |
|
[38] |
|
[39] |
李建新, 王卓, 李沛, 刘亚平. 低压对双孢菇贮藏品质和生理的影响. 保鲜与加工, 2019, 19(4): 24-29.
|
|
|
[40] |
邸倩倩, 杨兆丹, 刘斌, 吴子健, 陈存坤. 真空预冷压力对双孢菇贮藏效果的研究. 保鲜与加工, 2016, 16(6): 30-35.
|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罗琪. 双孢菇护色保质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23.
|
|
|
[51] |
颉敏华, 李梅, 吴小华, 田世龙, 仁爱民, 张桂香. 双孢蘑菇保鲜剂及贮运保鲜技术研究. 中国食用菌, 2010, 29(3): 46-47, 59.
|
|
|
[52] |
饶克诚, 黄文, 王益, 史德芳, 高虹, 刘莹. 食用菌品质评价因素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23, 44(17): 454-462.
|
|
|
[53] |
王赵改, 杨慧, 朱广成, 杨丰菊. 复方保鲜剂对双孢蘑菇保鲜效果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43(1): 93-96, 109.
|
|
|
[54] |
徐冬颖, 顾思彤, 周福慧, 陈晨, 姜爱丽, 胡文忠. 纳他霉素处理对鲜切双孢菇褐变的抑制机理. 食品科学, 2019, 40(17): 255-262.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180926-284 |
|
|
[55] |
doi: 10.1021/jf205160c pmid: 22352420 |
[56] |
陈存坤, 董成虎, 纪海鹏, 李春媛, 于晋泽, 王文生. 臭氧处理对双孢菇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5, 36(17): 155-158.
|
|
|
[57] |
|
[58] |
doi: 10.1016/j.foodchem.2013.10.073 pmid: 24295683 |
[59] |
代惠芹, 刘树泽, 高琪, 于海霞, 姚连谋, 乔勇进. 大蒜素处理对双孢菇保鲜效果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22(11): 82-88.
|
|
|
[60] |
|
[61] |
|
[62] |
|
[63] |
蔡少芬, 温志强, 张婷, 温建荣, 谢宝贵. 对一种可以抑制疣孢霉生长的细菌的鉴定. 食用菌学报, 2009, 16(1): 92-94.
|
|
|
[64] |
|
[65] |
张春兰. 对双孢蘑菇褐腐病致病菌有害疣孢霉的研究[D].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15.
|
|
|
[66] |
|
[67] |
方东路. 纳米复合包装材料对金针菇的保鲜作用及其机理[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7.
|
|
|
[68] |
|
[69] |
|
[70] |
|
[71] |
|
[72] |
|
[73] |
|
[1] | 马高兴,陶天艺,裴斐,方东路,赵立艳,胡秋辉. 不同炒制条件对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风味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3): 575-588. |
[2] | 王朝,方东路,张攀容,姜雯,裴斐,胡秋辉,马宁. 基于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揭示纳米包装双孢蘑菇采后冷藏生理代谢规律[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3): 4728-4742. |
[3] | 张文强,陈青君,张国庆,石世达,曹娜,阿布来提·托合提热结甫,果禹鑫,林文才. 蛋白添加剂对双孢蘑菇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0): 2091-2100. |
[4] | 蔺凯丽,黄琦,黄琦辉,靳祯亮,姜天甲,郑小林. 麦角硫因抑制双孢蘑菇褐变及其与能量代谢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8): 1568-1576. |
[5] | 张昊琳,陈青君,张国庆,秦勇,高晓静,秦改娟,武芯蕊. 不同基质培养料理化性状及其对双孢蘑菇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23): 4622-4631. |
[6] | 陈丽娟,王赵改,杨慧,张乐,王晓敏,史冠莹. 真空与乳酸钙处理对双孢蘑菇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14): 2818-2826. |
[7] | 杨文建, 单楠, 杨芹, 方勇, 赵立艳, 安辛欣, 马宁, 刘音宏, 辛志宏, 胡秋辉. 纳米包装材料延长双孢蘑菇贮藏品质的作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5065-5072. |
[8] | 张有林,张润光,孙刚,陈婷 . 伽师瓜采后生理、贮期病害及贮藏保鲜技术[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6): 1220-122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