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燕, 张树航, 李颖, 张馨方, 王广鹏. 中国板栗36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多样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5): 991-1009. |
[2] |
陈旭,郝雅琼,聂兴华,杨海莹,刘松,王雪峰,曹庆芹,秦岭,邢宇. 板栗总苞和坚果主要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3): 2613-2628. |
[3] |
王雅慧, 刘晓宏, 雍明丽, 熊爱生, 苏小俊.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丝瓜果肉褐变过程酚酸类物质变化[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2): 4869-4879. |
[4] |
李颖,张树航,郭燕,张馨方,王广鹏. 211份板栗种质资源花序表型多样性和聚类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2): 4667-4682. |
[5] |
付兵,王美,刘建阳,林伟,张成省,赵栋霖. 海洋来源杂色曲霉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植物病原细菌活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9): 3964-3974. |
[6] |
李红,董硕,熊颖,谷明灿,郭凯军. 板栗总苞多酚对AA肉鸡生长、抗氧化性能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4): 788-795. |
[7] |
顾采琴, 赖雅平, 朱冬雪, 刘鹏, 曾庆祝. 不同石灰化程度板栗中淀粉代谢及蔗糖含量变化[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8): 1676-1681. |
[8] |
梁丽松, 林顺顺, 张柏林, 王贵禧. 脱脂、脱蛋白处理对板栗粉膨胀势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18): 3820-3831. |
[9] |
张亚伟,陈义伦. 不同品种梨汁酶促褐变因子及相关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9): 1880-1887. |
[10] |
张颖豪,顾采琴,张倩,朱冬雪,郑志茂,邱浩纯 . 茶多酚对板栗“石灰化”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5): 1000-1005 . |
[11] |
. 板栗淀粉糊化特性与淀粉粒粒径及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1): 251-260 . |
[12] |
周志翔,章文才,夏仁学,汪长江,王鹏程,徐永荣. 板栗果实发育与子房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3): 36-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