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1-02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论文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JIA-2021-2109 大麦分蘖生理与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2023, 22(1): 1-13.  DOI: 10.1016/j.jia.2022.08.011
    摘要 ( )   PDF  
    分蘖是影响禾谷类作物产量潜力和环境适应性的一个重要性状,它既受内源(遗传)因子的控制,也受外源(环境)条件的影响。水稻与小麦分蘖的生理与分子调控已有大量研究,但相应的研究大麦上仍较少报导。作者在本综述中基于近年来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成果将所有已知的大麦分蘖相关基因全部绘制在染色体物理图谱上,其中一些为首次在染色体上定位。本文还从遗传、生理和环境层面上讨论了分蘖的调控机理,构建了激素与糖代谢调控分蘖的遗传网络。同时,还阐述了环境因子与种植制度影响分蘖发生的原因。本综述可加深对大麦分蘖与相关发育特性生理与遗传调控机制的理解。
    论文
    JIA-2021-1232芝麻抗氧化功能性成分芝麻素和芝麻林素研究进展
    2023, 22(1): 14-30.  DOI: 10.1016/j.jia.2022.08.097
    摘要 ( )   PDF  

    芝麻(Sesamum indicum L.)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收益的经济作物,种植在世界80多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芝麻籽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食用油料,而且富含其他作物所缺少的抗氧化木脂素类化合物芝麻素和芝麻林素等。随着芝麻素等成分越来越多的的药理、保健功能被发现和证实,国际芝麻需求不断增加。当前,培育高芝麻素或高木酯素品种已成为主要育种目标之一,总结芝麻素和芝麻林素研究进展,探讨研究热点和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广大研究人员协同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总结了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在芝麻品种资源中的含量变异、生物合成途径、关联分子标记、调控基因位点等方面研究进展,并对其在芝麻自身生长发育中潜在的功能作用和最新研究发现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论述。此外,综述还提出并讨论了未来对于开展分子育种,选育高芝麻素或高木酯素新品种急需开展的一些研究任务。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在芝麻应对外界胁迫,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逆境方面都表现出积极作用。芝麻素和芝麻林素还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对人民健康有益,如抗氧化、抗癌、抗炎、抗增殖、抗高血压等作用。尽管已报道有40多种植物中存在芝麻素或木酯素,但因含量较低或分子结构差异,未能像在芝麻中获得重视。芝麻中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变异范围较大,一般在0.05~12.17mg/g和0 ~10mg/g之间,但多数含量仍比较低。尽管芝麻素和芝麻林素的合成代谢途径已基本清楚,但对于其含量变异的调控基因位点研究仍旧不足,目前尚未有调控功能明确的基因被鉴定,高含量育种仍旧缺乏高效的生物技术手段。

    JIA-2021-1309 一个RNaseH-like蛋白LHL1通过影响生长素信号调控水稻毛状体形成
    2023, 22(1): 31-40.  DOI: 10.1016/j.jia.2022.08.101
    摘要 ( )   PDF  
    水稻叶片表皮毛是由表皮细胞分化发育形成,表皮毛在植物的抗逆以及防止紫外直射等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关于水稻毛状体发育的研究还存在很大未知。在本研究中,我们对野生型籼系水稻西大1B进行EMS (ethylmethane sulfonate) 诱导,通过表型观察分析筛选出了毛状体发育缺陷突变体,将其命名为lhl1 (Less Hairy Leaf 1)。我们对其进行了基因定位和图位克隆,将其定位在2号染色体两个分子标记的70 kb的区间内,通过基因测序将LOC_Os02g25230确定为候选基因。之后我们构建了干涉以及超表达株系,扫描电镜观察分析发现LHL1-RNAi叶片同lhl1一样存在毛状体发育缺陷,但LHL1-OE株系叶片表面的毛状体形态与野生型相似,但数目大大增加。qRT-PCR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lhl1中正向调控毛状体发育相关的基因表达下调。对生长素相关基因定量分析发现,突变体hl7中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严重下调,进一步通过激素响应分析发现HL7的表达受到生长素的诱导,证明了HL7影响水稻叶片毛状体的发育可能与生长素途径有关。
    JIA-2021-1452 TaABI19 正调控小麦籽粒发育
    2023, 22(1): 41-51.  DOI: 10.1016/j.jia.2022.08.049
    摘要 ( )   PDF  
    淀粉是谷物胚乳中最重要的成分,其合成受到多种转录因子的调控。然而,这些转录因子在谷物之间是否具有保守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依据玉米(Zea mays L.)的同源基因,克隆了属于一个B3家族的转录因子,命名为TaABI19。DNA和蛋白质序列比对分析,发现ABI19在玉米和小麦中具有保守性。TaABI19在小麦幼穗和发育的籽粒中高表达,编码一个核定位的转录激活子。EMS诱变获得的taabi19-b1突变体表现为淀粉合成下调、粒长变短和千粒重降低。此外,我们还发现TaABI19能够结合到TaPBF亚基因组同源基因的启动子上并增强其表达。单倍型关联表明,TaABI19-B1与千粒重显著相关。TaABI19-B1-Hap2-Hap3在中国小麦育种中被正向选择。在现代栽培品种中,TaABI19的优异单倍型比例不足50%,表明TaABI19仍可作为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目标位点,提高我国小麦产量。
    论文
    JIA-2021-1156 小麦背景下冰草2P染色体易位片段的遗传效应
    2023, 22(1): 52-62.  DOI: 10.1016/j.jia.2022.08.094
    摘要 ( )   PDF  
    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冰草中蕴含许多对小麦遗传改良有利的基因。小麦-冰草2P异源易位系携带有小旗叶、小穗排列紧密、株型紧凑等特异性状。本文对携带有小麦-冰草不同2P易位片段的易位系及易位系回交群体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易位系2PT-3(2PL)易位片段具有促使旗叶长度变小的作用,易位系2PT-3(2PL)、2PT-5(2PL(0.6-1))易位片段具有促使旗叶宽度变小的作用。易位系2PT-13(2PS(0.18–0.36))易位片段具有增加旗叶的长度和面积的作用。易位系2PT-3(2PL)、2PT-8(2PL(0.86-1))易位片段具有促使小穗密度变大的作用。易位系2PT-7(2PL(0.0-0.09))、2PT-8(2PL(0.86-1))、2PT-10(2PS)、2PT-13(2PS(0.18-0.36))易位片段具有降低株高的作用。本研究可为小麦-冰草易位系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籼/粳杂交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与生理表现对施氮量的响应
    2023, 22(1): 63-79.  DOI: 10.1016/j.jia.2022.08.076
    摘要 ( )   PDF  

    利用籼/交稻(IJHR)杂种优势是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合理施用氮肥对于充分发挥IJHR杂种优势,实现其巨大产量潜力重要作用。但是,IJHR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对施氮量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仍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阐明这一问题。于2018-2019年,选用目前生产上应用3个水稻品种IJHR品种甬优2640、粳稻品种连粳7号和籼稻品种扬稻6,大田种植设置6种施氮量(0100200300400500 kg hm-2处理。结果表明,各供试品种的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甬优2640产量施氮量为400 kg hm-2时最高,为13.4 t hm-2连粳7号和扬稻6产量在施氮量为300 kg hm-2时最高分别9.4 t hm-2和10.6 t hm-2。在相同尤其是在较高的施氮量下,甬优2640产量和利用效率均高于连粳7号和扬稻6号。与连粳7号或扬稻6号相比,甬优2640具有较好的生理性状如较高的根系氧化和叶片光合速率,根和叶中高的细胞分裂素含量,灌浆期茎中同化物较多地向籽粒转运。以上结果说明,无论是低施氮量还是高施氮量IJHR均能较常规水稻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氮利用效率。IJHR较好的地上部和根系性状获得较高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重要原因IJHR植株中较高的细胞分裂素含量响应施氮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于其他生理过程。

    JIA-2021-1433 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边际效应的比较研究
    2023, 22(1): 80-91.  DOI: 10.1016/j.jia.2022.08.048
    摘要 ( )   PDF  
    再生稻是指头季收获后,采用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使稻茬上存活的休眠芽萌发成穗而再收获一季水稻的种植模式,具有省工、省种、省水、省药、省秧田和米质优等优点。边际效应是作物生产中的普遍现象,指边行植株由于具有更多的光照和养分,相比内行植株往往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边际效应的挖掘与利用,对于构建水稻高产栽培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水稻边际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常规稻作模式,而对再生稻边际效应的报道尚少。再生稻两季的边际效应有何差异,头季边行优势是否会促进再生季边际效应的发挥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在湖北省蕲春县开展为期两年的大田试验,于头季与再生季分别测定边行和中间行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旨在量化再生稻两季边际效应的差异以及头季边际效应对再生季边际效应的贡献。结果表明:再生稻在头季和再生季均存在明显的边际效应,且头季边际效应大于再生季。头季边际效应高达98.3%,得益于较多的有效穗数、每穗颖花数和干物质积累量。而再生季边际效应为60.9%,其中约一半由头季的边际效应所贡献。进一步分析发现,头季促进再生季边际效应发挥的原因在于头季收获时较高的稻桩干重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促进了再生季有效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因此,增加稻桩的干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累积是提高再生季产量的有效措施。
    论文
    JIA-2021-1314 农艺措施通过影响降水利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来改善旱作小麦的降水利用效率
    2023, 22(1): 92-107.  DOI: 10.1016/j.jia.2022.08.102
    摘要 ( )   PDF  
    在旱地作物生产中,低的降水利用效率(PUE)是导致其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而言,PUE的高低取决于一个连续的、包含几个阶段的水分转化过程:即降水入渗到土壤中,入渗的降水被土壤储存,储存的降水通过蒸腾或蒸发被消耗,蒸腾消耗的降水被用于生产干物质,干物质重新转运分配至籽粒。这些阶段可以通过六个比率来量化:即降水入渗率(SW/SWe;SW,总有效水量,SWe,特定时期结束时的土壤有效储水量),降水留存率(SWe/P;P,有效降水),降水消耗率(ET/SW;ET,作物耗水量),蒸腾比率(T/ET;T,作物蒸腾量),蒸腾效率(B/T;B,地上部干物质增量)和收获指数(Y/B;Y,经济产量)。基于以上比率,PUE可以通过下述公式进行计算,即PUE=SWe/P×SW/SWe×ET/SW×T/ET×B/T×Y/B。在一个特定的生产体系中,量化这些比率有利于通过优化相应的农艺措施,进而有计划地改善PUE。在本研究中,我们量化并评估了四个农艺措施管理体系下的PUE的各个比率。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农民体系和高氮体系相比,施用有机肥或生物炭体系下的PUE和小麦产量显著提高了8–31%。相比于农民和高氮体系:在入渗和储存阶段,有机肥和生物炭体系降低了降水留存率,但提高了降水入渗率;在消耗阶段,由于返青期前耗水量减少而返青期后耗水量增加,施用有机肥和生物炭体系下的全年降水消耗率并未增加,但蒸腾比率显著提高;在最后两个阶段,蒸腾效率和收获指数仅在不同年际间差异较大,受不同处理的影响较小。因此,若想通过优化农艺措施提高旱地小麦PUE和产量,应着重于增加蒸腾比率及降水入渗率,同时保持全年降水消耗率不变以及收获时相对较低的降水留存率。


    JIA-2021-1259 L-D1等位基因对陆地棉叶片形态、冠层结构和光合产量的影响
    2023, 22(1): 108-119.  DOI: 10.1016/j.jia.2022.08.099
    摘要 ( )   PDF  

    叶形是影响陆地棉植株冠层结构和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同时还与光合效率密切相关,是棉花高光效育种研究的重点。陆地棉叶形根据叶裂深度可分为常态叶、亚鸡脚叶、鸡脚叶和超鸡脚叶,主要由D基因组L-D1位点的等位基因调控,其对陆地棉叶片形态、冠层结构和光合产量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VIGS)及叶形参数分析发现L-D1等位基因对叶形的调控具有基因剂量效应;打顶前,鲁棉研22亚鸡脚叶品系叶面积系数比常态叶品系分别减少8.54%和4.91%,打顶后分别减少8.48%和11.19%;中部冠层透光率打顶前后分别增加71.35%和134.88%,下部冠层透光率打顶前后分别增加123.14%和41.81%;鲁棉研28号遗传背景下,亚鸡脚叶系中部冠层透光率打顶前后分别增加38.88和93.10%,下部冠层透光率打顶前后分别增加28.15和118.62%。鲁棉研22亚鸡脚叶系净光合速率在大部分生育期内可提高0.93~12.45%,在鲁棉研28遗传背景下可提高7.12~13.84%。在两种遗传背景下,亚鸡脚叶品系的最终生物量比常态叶对照分别增加9.43和19.35%,产量也分别增加8.6和7.05%,且同时对纤维品质无不良影响。

    JIA-2021-0392 梨早期落叶性状评价及基于转录组的抗性基因鉴定
    2023, 22(1): 120-138.  DOI: 10.1016/j.jia.2022.08.040
    摘要 ( )   PDF  
    梨早期落叶现象通常发生在夏季,已逐渐成为威胁我国南方梨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然而,不同梨品种资源的早期落叶性状缺乏系统的评价,且调控梨早期落叶性状的基因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对155份梨种质资源的田间调查,评价其对早期落叶的抗病或感病表现。结果表明,126份梨种质资源表现出对早期落叶的感病性,其余29份梨种质资源表现出对早期落叶的抗病性,其中19份抗性种质资源属于砂梨。为鉴定与梨早期落叶相关的抗性基因,分别采集了抗病品种‘华山’与感病品种‘翠冠’的健康叶片及感病叶片,进行RNA测序和基因表达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感病品种‘翠冠’相比,有444个基因仅在抗病品种‘华山’的健康叶片与感病叶片中差异表达;GO功能富集与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梨早期落叶与胁迫响应密切相关。进一步的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WRKY、ERF转录因子与梨早期落叶抗性高度相关。本研究不仅筛选出了梨早期落叶抗性资源,也鉴定了梨早期落叶抗性响应的重要候选基因,相关结果为促进梨抗病分子机制解析及抗性品种的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JIA-2022-0156 PpMAPK6与PpDAM6相互作用调控桃芽内休眠解除
    2023, 22(1): 139-148.  DOI: 10.1016/j.jia.2022.09.010
    摘要 ( )   PDF  

    休眠相关的MADS-box (DAM)基因PpDAM6在芽休眠解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在休眠解除过程中表达降低。然而,其在调控桃花芽内休眠解除中的互作网络仍不够完善。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酵母双杂交(Y2H)技术,桃休眠相关SSHcDNA文库中鉴定了一种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MAPK6,它与PpDAM6相互作用。PpMAPK6主要位于细胞核中。进一步的Y2H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验证了PpMAPK6通过结合PpDAM6MADS-box结构域与PpDAM6相互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不同需冷量的品种(春捷,中油5号,青州蜜桃)PpMAPK6的表达趋势与PpDAM6相反。此外,ABA抑制PpMAPK6在花中的表达,促进PpDAM6在花中的表达。结果表明,PpMAPK6可能通过与PpDAM6相互作用使其磷酸化,从而加速其降解。桃花内休眠解除过程中随着ABA含量的降低,PpMAPK6的表达量增加,进而降低了PpDAM6的表达量,促进桃花芽内休眠解除

    JIA-2021-1961 中国杂草稻的发生模式及形态多态性
    2023, 22(1): 149-169.  DOI: 10.1016/j.jia.2022.08.001
    摘要 ( )   PDF  

    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世界性三大稻田恶性杂草之一的杂草稻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危害时有报道。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中国杂草稻的总体发生情况和形态类型的分布模式仍不清晰。为了揭示中国杂草稻的发生与危害情况,自2009年至2016年采用七级目测法对中国六个稻作区的999个稻田样点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表明387个样点中有杂草稻发生,杂草稻整体发生率约为39%。杂草稻综合草害指数在50%以上的样点主要从江苏、黑龙江、宁夏和广东辐射到华东、东北、西北和华南稻作区。通过2017年和2019年的同质园试验对调查过程中采集的287个杂草稻种群的45个形态特征进行了多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杂草稻存在丰富的形态学变异度和多样性,形态学特征与原生境的经度、纬度、海拔、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生育期的最低温、最高温、降雨量等地理气候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基于45个形态学性状的聚类分析将287个中国杂草稻种群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多分蘖强生长势型杂草稻,籼型,主要分布于江苏;第二组为大叶片型杂草稻,以籼型为主,生长势强,粒型优势弱于第三类杂草稻但强于第一组杂草稻,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东、华南、西南地区以及华中南部地区;第三组为大籽粒弱生长势杂草稻,以粳型为主,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北方地区。三组杂草稻多数无芒且具有黄色颖壳和红色果皮,多个叶型、株型等相关的营养性状以及产量、籽粒形态、穗型相关的生殖性状均存在着显著差异。综上,部分中国稻田已被杂草稻严重侵染,中国杂草稻具有地理、气候和栽培稻类型依赖的形态生物型分化。这暗示了我们需要重视杂草稻对水稻生产的危害,需采取综合防治策略来防控杂草稻。

    JIA-2021-2136
    2023, 22(1): 170-184.  DOI: 10.1016/j.jia.2022.08.112
    摘要 ( )   PDF  
    JIA-2021-1855 真菌生物农药持续控制苜蓿害虫提升饲草品质研究
    2023, 22(1): 185-194.  DOI: 10.1016/j.jia.2022.08.070
    摘要 ( )   PDF  

    探究真菌生物农药、化学农药对苜蓿主要害虫(蚜虫、蓟马)防治效果以及对苜蓿干草生产及品质的影响。在我国苜蓿主栽区河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选取典型试验点,采用五点取样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近红外线检测法分别测定了真菌生物农药及化学农药对蚜虫、蓟马的防治效果,农药残留程度以及苜蓿干草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蛋白质、相对饲喂价值等品质指标。化学农药在短时间内对蚜虫和蓟马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真菌生物农药,真菌生物农药的持效期显著高于化学农药,施药后14天各地区的蚜虫校正死亡率均在50%以上。农药残留分析表明,各类药剂安全间隔期后的残留剂量均在允许范围之内。在河北地区,真菌生物农药处理后的苜蓿干草中酸性洗涤纤维以及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显著低于化学药剂处理,蛋白质含量高于化学药剂处理。各处理中,绿僵菌处理下苜蓿干草相对饲喂价值最高。在产量方面,各地区真菌生物农药处理下的苜蓿干草产量高于化学农药处理。在苜蓿防治过程中可采用真菌生物农药+化学农药混用的防治模式,既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苜蓿虫害防治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又可以提高苜蓿干草产量、相对饲喂价值,降低农药使用安全风险。该研究探究了真菌生物农药以及化学农药对蚜虫、蓟马的防治效果以及不同农药处理下农药残留程度以及苜蓿干草品质及产量的变化,为探索不同区域苜蓿害虫综合防控模式、减施化学农药、提升饲草品质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数据支撑。

    JIA-2021-2149 基于手性异构体的茶毛虫高效性诱剂研发
    2023, 22(1): 195-201.  DOI: 10.1016/j.jia.2022.08.113
    摘要 ( )   PDF  

    研究茶毛虫主要性信息素组分的手性对映体和次要组分的田间引诱活性,明确其最佳配比,可为茶毛虫的高效性诱杀技术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利用昆虫触角电位技术测定了茶毛虫雄蛾触角对主要性信息组分的两个手性对映体(S)-10,14-二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和(R)-10,14-二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及次要组分14-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的电生理活性。通过田间诱捕试验研究3个单组分及其不同配比对茶毛虫雄蛾的引诱活性,并比较了其最优配比与商品化产品的田间引诱活性。(1(R)-10,14-二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的电生理活性显著高于(S)-10,14-二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14-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的电生理活性也具有一定的电生理活性;(2(R)-10,14-二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的田间引诱活性显著高于(S)-10,14-二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和外消旋体10,14-二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314-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虽无田间引诱活性,但其可以显著的提高其他两个组分的引诱活性,(4(R)-10,14-二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的田间诱捕活性随浓度增加而增强,14-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对 (R)-10,14-二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诱捕活性的增强作用随浓度增加先增强后降低,性信息素配比以R)-10,14-二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和4-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含量分别为0.75mg 0.1mg时引诱活性最强,显著优于现有商品化产品。以往的研究报道显示,中国种群茶毛虫性信息素仅有10,14-二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一个组分,且该组分的两个手性对映体田间引诱活性差异不显著。本研究通过系统的研究,明确了(R)-10,14-二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是茶毛虫的主要性信息素组分,14-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可能是茶毛虫次要组分。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一个最佳的茶毛虫性信息素配比,可用于研发高效茶毛虫性诱杀技术

    JIA-2021-1394 I型胶原α1链基因是猪基因组中的一个可选的友好基因座
    2023, 22(1): 202-213.  DOI: 10.1016/j.jia.2022.08.105
    摘要 ( )   PDF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动物和细胞中稳定、高效的表达,对于基因功能的研究和生物反应器的建立至关重要。动物基因组中的友好基因座能使外源基因高效稳定的表达且无副作用,但目前猪基因组中可供外源基因安全、高效定点整合的基因座相对较少,限制了多转基因猪的研究和发展。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将猪I型胶原α1(collagen type I alpha 1 chain,COL1A1基因座作为友好基因座表达外源基因的新策略。利用CRISPOR软件设计了一对靶向COL1A1基因终止密码子的sgRNA并连接到CRISPR/Cas9表达载体pX330中;同时合成了一个不含启动子、左右同源臂各长为900 bp的2A-GFP供体载体,然后共转染猪肾上皮细胞(porcine kidney epithelial,PK15),胎儿成纤维细胞(porcine embryonic fibroblast,PEF)以及回肠上皮细胞(porcine intestinal epithelial,IPI-2I3种细胞。电转染48 h后观察3种细胞的荧光情况,72 h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的细胞,并通过荧光定量、蛋白质印记、转录组测序和CCK8实验在不同水平上评估COL1A1基因作为猪基因组外源基因定点整合位点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共转染sgRNA和供体载体之后,可以分别在猪3种不同细胞中观察到绿色荧光,说明同源重组介导的定点整合系统可以在猪基因组中很好的发挥作用。qPCR结果显示,GFP敲入对3种细胞COL1A1基因mRNA表达显著影响(PK15PEFIPI-2I细胞中的P分别为0.290.660.20。同样,蛋白质印记结果显示,GFP阳性细胞与野生型细胞COL1A1蛋白的表达并无显著差异(PK15PEFIPI-2I细胞中的P分别为0.640.480.80)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GFP阳性PEF细胞与野生型PEF细胞的转录组显著正相关P<2.2e-16),表明GFP敲入没有改变内源性基因的整体表达。CCK8实验表明,GFP入对PK15细胞增殖显著影响(24 h48 h,72 h,96 h120 h的P值分别为0.31,0.96,0.24,0.17和0.38)上述结果表明,COL1A1基因可作为猪基因组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友好基因座,可广泛应用于家畜育种和生物医学模型的建立。本研究首次鉴定出了COL1A1基因可以作为猪基因组中的友好基因座。

    饲粮添加铜调节肉山羊生长性能及脂肪代谢
    2023, 22(1): 214-221.  DOI: 10.1016/j.jia.2022.08.066
    摘要 ( )   PDF  

    选取体重(12.09±1.70 kg)及年龄 (60±5d) 相近的48头雄性乐至黑山羊研究肉山羊饲粮中添加铜(试剂级五水硫酸铜)对其生长性能、血清脂类代谢以及脂肪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的影响。肉羊按照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2个重复(以栏为重复单位),每个重复1头羊羔单栏单饲对照组肉羊饲喂不含铜的基础饲粮其它3个处理组肉羊饲粮为基础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10 mg kg-1, 20mg kg-130mg kg-1各组饲粮为高精颗粒饲料,试验期60天。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不同铜添加水平对肉山羊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以及料重比没有影响P>0.05;肉羊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也未受到饲粮铜浓度的影响P>0.05,但随着饲粮铜浓度增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度线性降低(P=0.01)。随着饲粮铜浓度增加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呈二次曲线上升(P=0.002)肝脏铜浓度呈线性上升(P<0.00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0mg kg-1降低了背最长肌中脂肪酸结合蛋白4 (P=0.01)脂蛋白脂酶 (P=0.05)mRNA表达,肉碱棕榈酰转移酶ImRNA表达呈现下降的趋势(P=0.06);肝脏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P<0.001)、肉碱乙酰转移酶(P=0.001)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I(P=0.001) mRNA表达也随着饲粮添加铜降低。以上结果表明,肉山羊饲粮中添加铜可通过增加肌脂肪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调节脂质代谢而这种调节可能与肉山羊肌肉和肝脏中长链脂肪酸氧化基因的mRNA表达的降低有关。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微量元素铜在肉山羊脂类代谢中的作用,为铜添加剂在肉山羊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JIA-2021-1708 PLCD1可能调控鸡肉中亚油酸和挥发性物质的含量
    2023, 22(1): 222-234.  DOI: 10.1016/j.jia.2022.08.063
    摘要 ( )   PDF  

    ω-3(亚麻酸、二十二碳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ω-6(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我们鸡肉中亚油酸的含量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本研究共鉴定到19个重要SNP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注释到绒毛蛋白样蛋白 (villin like, VILL)磷脂酶C delta 1 (phospholipase C delta 1, PLCD1) 氧化应激反应1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ive 1, OXSR1) 基因,这些SNPs形成了一个高度连锁的单倍型区间解释了亚油酸含量4.5%表型变异。本研究发现,PLCD1基因表达与亚油酸含量呈负相关,即亚油酸含量低的鸡基因表达量高于含量高的鸡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PLCD1富集到代谢等通路。同时本研究发现亚油酸含量与挥发性物质(如辛醛等)相关,但与鸡肉中的肌内脂肪和甘油三酯无关。结果表明,PLCD1中存在调节亚油酸含量的关键SNP,它对脂肪沉积没有显著影响,但可能会影响挥发性物质的含量。

    JIA-2022-0146 局部施用氮肥促进强响应玉米品种深层根系生长和花后氮素吸收
    2023, 22(1): 235-250.  DOI: 10.1016/j.jia.2022.07.003
    摘要 ( )   PDF  

    土壤中的氮素分布不均,在氮素富集的土壤区域内,植物根系大量的生长。然而,不同玉米基因型根系对局部施氮的响应与氮素吸收效率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以4个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探讨根系生长对局部施氮响应的基因型差异及对氮素吸收的影响。在水培采用分根培养体系局部供氮,在田间采用条施和穴施的局部施氮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根系局部氮响应在水培和田间条件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r>0.99)。在水培局部供氮条件下,强响应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先锋32D22的侧根长增加了50-63%,根系生物量增加了36-53%,而弱响应品种蠡玉13的根系生长响应较小田间条件下,3个强响应品种的根长在40-60 cm土层显著增加66-75%,而蠡玉13的根长变化幅度显著较低。此外,局部施氮肥促进强响应品种的花后氮吸收,增幅达16-88%并且促进了郑单958的籽粒产量显著增加10-12%相关分析发现,产量与40-60 cm土层根长呈显著正相关r=0.39)综上所述可在苗期鉴定玉米品种对局部施氮的响应类型,生产中强响应型玉米品种与局部施用氮肥配套应用;同时可将“根系局部施氮响应能力”作为玉米氮高效遗传改良的目标性状

    JIA-2021-2096 DMPP减少N2O排放取决于氮源(digestate与尿素)与土壤性质的相互影响
    2023, 22(1): 251-264.  DOI: 10.1016/j.jia.2022.08.009
    摘要 ( )   PDF  

    通过硝化抑制剂(NI)与肥料混合施用来抑制硝化作用,是一种降低肥料导致氧化亚氮(N2O)排放有效方法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对氨氧化细菌(AOB)的抑制效果明显大于氨氧化古菌(AOA),AOBAOA分别在碱性和酸性土壤中主导硝化作用。然而,氮源与土壤性质的相互作用对DMPP 功效的影响仍不清楚。因此,我们通过施加不同浓度DMPP,选用digestate和尿素作为肥料,对三种pH不同的中国典型农田土壤潮土、黑土和红土)进行了微宇宙试验。在碱性潮土中,施用尿素和digestate均引发N2O排放高峰(60 ug N kg-1 day-1),与施肥后3天内快速的硝化作用相一致DMPP减少约90% N2O排放,尽管硝化速率仅降低50%。在酸性黑土中,只有digestate促进N2O排放,其排放量随时间逐渐增加,在5-7天后出现排放高峰20 ug N kg-1 day-1)。在黑土中,DMPP对硝化速率和N2O排放均有轻微的抑制,N2O产率(N2O-N/NO2-+NO3--N )高达3.5%,表明digestate诱导了异养反硝化作用。在酸性红壤中,digestate和尿素处理的N2O排放峰值分别为5010 ug N kg-1 day-1DMPP使该速率大幅下降70%。与0.5% DMPP处理相比,更高浓度的DMPP1.0-1.5%这些土壤中包括digestate和尿素)对N2O排放的抑制作用均不显著P<0.05)。我们的研究强调了氮源、土壤性质和NI的匹配对高效减少N2O排放的重要性

    JIA-2022-0700 面向多粒度柑橘品质分级的视觉学习图卷积方法
    2023, 22(1): 279-291.  DOI: 10.1016/j.jia.2022.09.019
    摘要 ( )   PDF  

    柑橘品质取决于其外观优劣和横径大小。外观指果皮的光滑度和清洁度;横径指柑橘的横向直径大小。柑橘的外观和横径均属于视觉属性特征,能够被视觉感知技术自动识别。然而,目前柑橘品质分级任务中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1缺少可用于柑橘品质分级的图像数据集;2)从多角度有效地学习柑橘的细粒度和差异化视觉语义具有较高挑战性。对于多粒度品质分级任务,我们收集了源于2087个柑橘的12522张图像此外,我们提出了一种用于多粒度柑橘品质分级的视觉学习图卷积方法,包括骨干网络和图卷积网络。骨干网络中的目标检测、数据增强和特征提取能够剔除柑橘图像中无关的视觉信息图卷积网络被用于学习柑橘特征映射的拓扑语义。最后,评估结果显示横径大小、外观和

    JIA-2022-0451 农户精准农药技术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来自中国苹果产区的证据
    2023, 22(1): 292-305.  DOI: 10.1016/j.jia.2022.11.002
    摘要 ( )   PDF  

    利用渤海湾和黄土高原地区545名苹果种植户的微观数据,运用Double-hurdle模型,本文实证分析影响农户精准农药技术的采纳意愿和支付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78.72%的农户表示,愿意采纳由合作社、专业企业等服务机构提供精准农药技术服务;69.72%的农户表示愿意购买精准农药技术设备。同时,农户感知、农场规模、是否加入合作社、数字信息获取和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对农户精准农药技术的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合作成员、技术培训和环境法规则显影响农户精确农药技术的支付意愿,年龄、农业经验与农户精准农药技术服务的采纳意愿和支付意愿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JIA-2022-0581 消费者植物肉食品消费经历与偏好——基于中国四个城市选择实验的证据
    2023, 22(1): 306-319.  DOI: 10.1016/j.jia.2022.09.008
    摘要 ( )   PDF  

    基于2021年初在中国四个大城市对579名消费者线上问卷调查和选择实验的数据,本文考察了消费者植物肉消费经历和偏好及相关因素。在线上问卷调查中,消费者首先回答了本人近一年植物肉消费经历和对植物肉的态度。有消费经历的消费者进一步参与了以快餐店汉堡为例的选择实验,就汉堡所用的肉类(植物肉或动物肉)、产地(中国或外国)、标签(鲜嫩多汁或无标签)及价格(1325或32元)的不同组合进行选择。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消费者对植物肉持积极态度;85%82%)的消费者吃过(买过)植物肉食品;超过一半的消费者吃植物肉出于想尝试新的食物(58%)或对健康的食物感兴趣(56%);收入、宗教信仰和饮食限制均与消费者植物肉消费经历显著相关。基于选择实验数据的随机参数Logit模型结果表明:79%的消费者选择植物肉汉堡,且平均支付意愿达到88元;99.8%83%)的消费者选择国产(带标签)的汉堡,支付意愿达到了208120)元。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女性、本科及以上学历、高收入、有宗教信仰及有饮食限制的消费者更有可能选择植物肉汉堡。

    JIA-2021-1935 鸡源大肠杆菌共存blaCTX-M-3blaKPC-2blaTEM-1B耐药基因IncN型质粒的特性
    2023, 22(1): 320-324.  DOI: 10.1016/j.jia.2022.08.075
    摘要 ( )   PDF  

    目的:分析我国鸡源重要致病菌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解析潜在的水平扩散风险。方法:规模化养鸡场棉拭子泄殖腔取样,麦康凯培养基分离单菌,Phoenix-100 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鉴定细菌种类,K-B纸片法检测目的细菌药物敏感性,牛津纳米孔测序技术构建细菌基因组精细图,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平台解析基因环境及水平转移元件,细菌结合实验验证耐药基因扩散风险。结果201910-202010月,共采集671个泄殖腔样本,分离出302株大肠杆菌单菌,鉴定出一株广泛耐药(An 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XDR)大肠杆菌(命名为258E)。MLST分析结果表明,大肠杆菌258E属于ST602型,该分型目前仅见于国外文献报道。K-B纸片法检测结果显示,258E菌株对磷霉素、四环素、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利福霉素、甲氧苄啶、大环内酯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均表现出高度耐药。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大肠杆菌258E染色体全长4,715,664 bp,含有三个质粒(pEC258-1、pEC258-2、pEC258-3,其中pEC258-1和 pEC258-2不含有常见耐药基因,而pEC258-3除了含有常见耐药基因,如qnrS1、 dfrA14、 arr-3acc (6')-Ib等,还含有blaCTX-M-3、 blaKPC-2blaTEM-1B三个重要的耐药基因。质粒分型结果表明,pEC258-3为ST7型,属于质粒不相容群N (incompatibility group N, IncN)。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pEC258-3序列与人源肺炎克雷伯菌质粒pCRKP-1-KPC同源性高达99.96%,其不同之处在于:相对pEC258-3,pCRKP-1-KPC质粒在31kb-32kb位点缺失了一个整合酶TinR蛋白编码框。细菌结合实验证实,pEC258-3可使得宿主菌显著提高药物敏感性。同时,流行病学溯源分析结果显示,大肠杆菌258E与英国菌株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结论:本研究第一次报道了一株动物源ST602型广泛耐药大肠杆菌,其所含有的质粒可介导宿主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暗示其潜在的耐药性水平扩散风险,也间接证明动物源细菌是耐药性基因的重要储存库和风险传播源头之一。

    创新性:本论文是我国第一例动物源ST602型广泛耐药大肠杆菌的报道,丰富和充实了“同一健康” 框架下细菌耐药性对人类公共健康的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