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海英,冯必得,茹振钢,陈向东,黄培新,邢晨涛,潘茵茵,甄俊琦. BNS和BNS366小麦雄性不育与内源激素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 1-18. |
[2] |
衡燕芳,李健,王峥,陈卓,何航,邓兴旺,马力耕.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雄性育性基因ThMs1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3): 4727-4737. |
[3] |
张欢欢,崔贵梅,王长彪,王晓清,郝曜山,杜建中,王亦学,孙毅. 玉米雄性不育系晋玉1A的选育及其特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1): 4322-4332. |
[4] |
刘倩男,黄伟,丁云花,王亚钦,胡丽萍,赵学志,何洪巨,刘光敏. 青花菜中硫代葡萄糖苷RAA和GBC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1): 4497-4506. |
[5] |
周雨露,林泓,张大兵,王灿华,余婧. 酮类物质合成酶OsPKS1和OsPKS2对水稻花粉外壁形成的作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8): 1295-1307. |
[6] |
薛亚东,杨露,杨慧丽,李冰,林亚楠,张怀胜,郭战勇,汤继华. 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组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8): 1308-1323. |
[7] |
王学德.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与利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8): 1341-1354. |
[8] |
李占省,刘玉梅,方智远,杨丽梅,庄木,张扬勇,吕红豪. 青花菜P450CYP79F1全长克隆、表达及其与不同器官中莱菔硫烷含量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12): 2357-2367. |
[9] |
魏大勇,谭传东,崔艺馨,吴道明,李加纳,梅家琴,钱伟. 甘蓝型油菜polCMS育性恢复位点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5): 802-810. |
[10] |
刘子涵,石晓艺,闫鹏娇,段阳,耿兴侠,叶佳丽,李莎,杨雪桐,张高明,贾雨林,张玲丽,宋喜悦. D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绒毡层细胞程序化死亡与活性氧代谢[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21): 4071-4086. |
[11] |
陶兴林,侯栋,朱惠霞,刘明霞,张金文,胡立敏. 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GS-19花药败育的细胞学及转录组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13): 2538-2552. |
[12] |
李可琪,曾新华,袁荣,闫晓红,吴刚. 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TE5A 花药发育的细胞学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12): 2408-2417. |
[13] |
施松梅,高启国,廉小平,毕云龙,刘晓欢,蒲全明,刘贵喜,柳菁. 结球甘蓝SRK-ARC1-Exo70A1互作域的确定及作用强度[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1): 14-26. |
[14] |
张文辉,严维,陈竹锋,谢刚,卢嘉威,刘东风,唐晓艳. 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oss125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4): 621-629. |
[15] |
张姣,朱启迪,巨岚,张改生,于永昂,牛娜,王军卫,马守才. 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系微丝骨架和胼胝质的变化与其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14): 2687-26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