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Vol. 57 ›› Issue (1): 4-17.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4.01.002
白斌1(), 张怀志2, 杜久元1(
), 张晓洋3, 何瑞1, 伍玲4, 张哲5, 张耀辉6, 曹世勤1, 刘志勇2(
)
收稿日期:
2022-07-25
接受日期:
2022-09-08
出版日期:
2024-01-01
发布日期:
2024-01-10
通信作者:
联系方式:
白斌,E-mail:baibingaas@gsagr.cn。
基金资助:
BAI Bin1(), ZHANG HuaiZhi2, DU JiuYuan1(
), ZHANG XiaoYang3, HE Rui1, WU Ling4, ZHANG Zhe5, ZHANG YaoHui6, CAO ShiQin1, LIU ZhiYong2(
)
Received:
2022-07-25
Accepted:
2022-09-08
Published:
2024-01-01
Online:
2024-01-10
摘要:
【目的】了解中国小麦条锈病西北重要越夏菌源区甘肃陇东和陇南近20年育成小麦品种(系)中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情况,为陇南小麦条锈病遗传多样性控制,持久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可持续绿色健康生态农业奠定基础。【方法】于2019—2020年和2020—2021年种植季对117份冬小麦品种(系)甘肃清水县和四川郫都区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2021年分别用条锈菌CYR33和CYR34对117份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并利用分子标记对15个抗条锈病基因进行检测。【结果】田间成株期对条锈菌主要流行致病性混合小种抗病的品种(系)占29.1%,其中,25.6%为陇南区域品种(系),3.4%为陇东区域品种(系),另有25.6%陇南区域感病品种(系)表现慢病性(严重度<20%)。有70.1%品种(系)苗期对CYR33表现抗病,其中,57.3%为陇南区域品种(系),12.8%为陇东区域品种(系);仅6.0%品种(系)苗期对CYR34具有抗病性,为陇南区域的兰天131等7个品种(系)。苗期和成株期抗病品种(系)以2010年后育成的兰天、中梁、天选、兰航选系列品种为主。分子标记检测结合系谱分析,发现抗条锈病基因Yr9、Yr10、Yr17、Yr18、Yr26、Yr28、Yr29、Yr30、Yr41、Yr46、YrZH22和YrZH84在所有检测品种(系)中的频率分别为49.6%、1.7%、12.8%、7.7%、12.8%、20.5%、10.3%、34.2%、2.6%、16.2%、15.4%和27.4%,且多以基因聚合体形式存在于品种(系)中,62.4%品种(系)中聚合了2—5个抗条锈病基因,YrZH84、YrZH22和Yr17中的一个或多个基因与其他抗条锈病基因聚合后,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明显高于其他基因组合。此外,在陇南菌源区,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山旱地区域(条锈菌越夏区)所推广的品种(系)中,含有Yr10、Yr17、Yr18、Yr28、Yr29、Yr30、Yr41和Yr46的频率较高,越冬区(川水地)推广品种(系)中主要有Yr26、Yr30、YrZH22和YrZH84,越夏区和越冬区品种(系)的抗性遗传背景差异明显,且越夏区品种(系)含有的抗病基因类型多样性高于越冬区。【结论】在越夏菌源区甘肃陇南、陇东的品种(系)中,抗条锈病基因分布频率、抗病基因类型及数量均有明显提高,避免了品种抗病遗传背景单一化问题,实现了品种(系)中的抗病基因较为复杂多样,部分品种的抗病性保持时间长,表明陇南地区利用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控制条锈病策略的实施已初显成效。
白斌, 张怀志, 杜久元, 张晓洋, 何瑞, 伍玲, 张哲, 张耀辉, 曹世勤, 刘志勇. 西北条锈菌源区冬小麦育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现状与策略[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 4-17.
BAI Bin, ZHANG HuaiZhi, DU JiuYuan, ZHANG XiaoYang, HE Rui, WU Ling, ZHANG Zhe, ZHANG YaoHui, CAO ShiQin, LIU ZhiYo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of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s Untilization in Winter Wheat Cultivars of Northwestern Oversummering Region for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in China[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24, 57(1): 4-17.
[1] |
陈万权, 康振生, 马占鸿, 徐世昌, 金社林, 姜玉英. 中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20): 4254-426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3.20.008 |
|
|
[2] |
黄冲, 姜玉英, 李春广. 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及演变分析. 植物保护, 2020, 46(6): 186-193.
|
|
|
[3] |
doi: 10.1094/PHYTO-06-20-0236-R |
[4] |
李振岐, 曾士迈. 中国小麦锈病.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1-254.
|
|
|
[5] |
王晓晶, 马占鸿, 姜玉英, 刘万才, 曾娟, 王海光. 基于2002— 2012年气象数据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划. 植物保护学报, 2018, 45(1): 124-137.
|
|
|
[6] |
周祥椿, 吴立人, 宋建荣, 金社林. 陇南小麦条锈病的品种遗传多样性控制. 植物保护学报, 2008, 35(2): 97-101.
|
|
|
[7] |
刘尧, 陈晓云, 马雲, 孟总彦, 王凤林, 杨小江, 陈雪峰, 李小梅, 康振生, 赵杰. 甘肃陇南感病小檗在小麦条锈病发生中起提供(初始)菌源作用的直接证据.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366-380.
|
|
|
[8] |
doi: 10.1071/AR06142 |
[9] |
韩德俊, 王琪琳, 张立, 魏国荣, 曾庆东, 赵杰, 王晓杰, 黄丽丽, 康振生. “西北-华北-长江中下游”条锈病流行区系当前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性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4): 2889-289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0.14.007.
|
|
|
[10] |
曹世勤, 贾秋珍, 宋建荣, 张耀辉, 王万军, 岳维云, 孙振宇, 黄瑾, 张勃, 王晓明. 甘肃省冬小麦抗条锈菌CYR34育种策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9, 20(5): 1129-1133.
doi: 10.13430/j.cnki.jpgr.20190211001 |
|
|
[11] |
刘博, 刘太国, 章振羽, 贾秋珍, 王保通, 高利, 彭云良, 金社林, 陈万权. 中国小麦条锈菌条中34号的发现及其致病特性.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681-687.
|
|
|
[12] |
贾秋珍, 曹世勤, 王晓明, 黄瑾, 孙振宇, 张勃, 骆惠生, 李青青. 2017年-2018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植物保护, 2021, 47(2): 214-218+232.
|
|
|
[13] |
万安民, 吴立人, 金社林, 贾秋珍, 姚革, 杨家秀, 王保通, 李高保, 原宗英. 2000-2001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植物保护, 2002, 28(3): 5-9.
|
|
|
[14] |
周祥椿, 杜久元, 鲁清林. 小麦条锈病抗源材料筛选和抗条锈基因库组建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25(1): 6-12.
|
|
|
[15] |
杜久元, 鲁清林, 周刚. 引进国外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性鉴定及其利用价值评价. 植物保护, 2006, 32(1): 83-85.
|
|
|
[16] |
doi: 10.1094/PDIS-09-13-0909-RE pmid: 30708850 |
[17] |
宋建荣, 张耀辉, 岳维云. 甘肃省冬小麦抗条锈育种进展与思路. 麦类作物学报, 2010, 30(5): 981-985.
|
|
|
[18] |
杜久元, 白斌, 金明安, 何春雨, 包文生, 张廷刚, 周祥椿. 小麦航天诱变后代的条锈病抗性变异及选择效果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12, 32(4): 767-773.
|
|
|
[19] |
韩德俊, 张培禹, 王琪琳, 曾庆东, 吴建辉, 周新力, 王晓杰, 黄丽丽, 康振生. 1980份小麦地方品种和国外种质抗条锈性鉴定与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5013-502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4.006.
|
|
|
[20] |
王吐虹, 郭青云, 蔺瑞明, 姚强, 冯晶, 王凤涛, 陈万权, 徐世昌. 中国40个小麦农家品种和甘肃南部40个生产品种抗条锈病基因推导.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19): 3834-384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5.19.006.
|
|
|
[21] |
黄亮, 刘太国, 肖星芷, 屈春艳, 刘博, 高利, 罗培高, 陈万权. 中国79个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评价及基因分子检测.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16): 3122-313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7.16.007.
|
|
|
[22] |
徐晓丹, 王明玉, 冯晶, 蔺瑞明, 王凤涛, 徐世昌. 22份中国小麦生产主栽品种抗条锈病基因解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18, 45(1): 37-45.
|
|
|
[23] |
管方念, 龙黎, 姚方杰, 王昱琦, 江千涛, 康厚扬, 蒋云峰, 李伟, 邓梅, 李豪, 陈国跃. 152份黄淮海麦区小麦农家品种抗条锈性评价及重要条锈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检测.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8): 3629-363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0.18.001.
|
|
|
[24] |
曹世勤, 孙振宇, 冯晶, 王万军, 贾秋珍, 黄瑾, 张勃, 金社林, 张耀辉, 骆惠生. 天选系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7, 37(2): 268-274.
|
|
|
[25] |
胡朝月, 王凤涛, 郎晓威, 冯晶, 李俊凯, 蔺瑞明, 姚小波.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对中国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的抗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3): 491-50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2.03.006.
|
|
|
[26] |
商鸿生, 任文礼, 王素梅. 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的探讨. 植物保护, 1990, 1: 31.
|
|
|
[27] |
doi: 10.2135/cropsci2008.10.0621 |
[28] |
doi: 10.1139/G07-004 |
[29] |
doi: 10.1038/s41477-018-0236-4 pmid: 30150615 |
[30] |
doi: 10.1007/BF00222127 pmid: 24174021 |
[31] |
doi: 10.1093/mp/ssu112 |
[32] |
doi: 10.1556/APhyt.44.2009.1.2 |
[33] |
doi: 10.2135/cropsci2008.10.0621 |
[34] |
doi: 10.1038/s41467-018-06138-9 |
[35] |
doi: 10.2135/cropsci2003.1839 |
[36] |
doi: 10.1007/s00122-006-0406-z |
[37] |
|
[38] |
doi: 10.1007/s10658-019-01912-x |
[39] |
|
[40] |
doi: 10.1007/s00122-010-1482-7 |
[41] |
doi: 10.1126/science.1166289 pmid: 19228999 |
[42] |
doi: 10.1139/G08-079 pmid: 18956025 |
[43] |
doi: 10.1007/s00122-013-2256-9 |
[44] |
doi: 10.1007/s00122-017-2950-0 |
[45] |
doi: 10.1007/s00122-006-0211-8 |
[46] |
韩德俊, 康振生. 中国小麦品种抗条锈病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植物保护, 2018, 44(5): 1-12.
|
|
|
[47] |
曾庆东, 沈川, 袁凤平, 王琪琳, 吴建辉, 薛文波, 詹刚明, 姚石, 陈伟, 黄丽丽, 韩德俊, 康振生. 小麦抗条锈病已知基因对中国当前流行小种的有效性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6): 641-650.
|
|
|
[48] |
杜久元, 白斌, 周祥椿. 对陇南小麦育种中抗源利用成功率问题的反思. 作物杂志, 2008, 2: 110-113.
|
|
|
[49] |
doi: 10.1016/j.jgg.2012.03.005 |
[50] |
杜久元, 李金昌, 张耀辉. 引进国外种质对甘肃陇南小麦生产和条锈病控制的作用. 中国种业, 2011, 8: 12-15.
|
|
[1] | 黄立强, 江如, 朱波汁, 彭焕, 许翀, 宋家雄, 陈敏, 李永青, 黄文坤, 彭德良. 马铃薯主栽品种抗马铃薯金线虫鉴定及抗性分子标记检测[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8): 1506-1516. |
[2] | 吴传磊, 胡晓渝, 王伟, 苗龙, 白鹏宇, 王郭伋, 李娜, 舒阔, 邱丽娟, 王晓波. 大豆油分相关功能基因分子标记开发与鉴定及优异等位变异聚合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2): 4402-4415. |
[3] | 陈文杰, 陈渊, 韦清源, 汤复跃, 郭小红, 陈淑芳, 覃夏燕, 韦荣昌, 梁江. 利用高世代转录组测序挖掘控制南方大豆皱叶症候选基因[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5): 2914-2930. |
[4] | 高福, 王睿, 刘东军, 孙会言, 王子叶, 宋维富, 李天亚. 黑龙江省88份小麦品种(系)抗秆锈基因鉴定及抗性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3): 2568-2582. |
[5] | 刘华, 曾凡佩, 王倩, 陈国权, 苗利娟, 秦利, 韩锁义, 董文召, 杜培, 张新友. 花生栽培种和野生种Arachis sp.30119六倍体杂种的创制与鉴定[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0): 1870-1881. |
[6] | 周警卫, 叶博伟, 张朋飞, 张宇庆, 郝敏, 尹毓若, 袁婵, 李志康, 李顺达, 夏先春, 何中虎, 张宏军, 兰彩霞. 国内外153份小麦种质条锈病抗性鉴定与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 18-33. |
[7] | 刘志勇, 张怀志, 白斌, 李俊, 黄林, 徐智斌, 陈永兴, 刘旭, 曹廷杰, 李淼淼, 陆平, 吴秋红, 董玲丽, 韩玉林, 殷贵鸿, 胡卫国, 王西成, 赵虹, 闫素红, 杨兆生, 畅志坚, 王涛, 杨武云, 刘登才, 李洪杰, 杜久元. 中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育种利用现状与策略[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 34-51. |
[8] | 臧新山, 王康文, 张先亮, 王雪平, 王军, 梁雨, 裴小雨, 任翔, 吕宇龙, 高宇, 王星星, 彭云玲, 马雄风. 棉花功能基因图位克隆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3): 4635-4647. |
[9] | 张泽源, 李玥, 赵文莎, 顾晶晶, 张傲琰, 张海龙, 宋鹏博, 吴建辉, 张传量, 宋全昊, 简俊涛, 孙道杰, 王兴荣. 小麦粒重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分子标记的开发[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1): 4137-4149. |
[10] | 杨好, 黄衍焱, 易春霖, 石军, 谭楮湉, 任文芮, 王文明. 水稻Pi9位点6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1): 4219-4233. |
[11] | 董继梓, 陈林渠, 郭浩儒, 张梦宇, 刘志霄, 韩磊, 田赵飒爽, 徐宁浩, 郭庆杰, 黄振洁, 杨傲宇, 赵春华, 吴永振, 孙晗, 秦冉, 崔法. 小麦穗长主效QTL—qSl-2D的遗传和育种选择效应解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0): 3917-3930. |
[12] | 高广亮, 张克山, 赵献芝, 许国洋, 谢友慧, 周莉, 张昌莲, 王启贵.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鹅蛋品质相关分子标记[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9): 3894-3904. |
[13] | 杨胜男, 程莉, 谈月霞, 朱延松, 江东. 宽皮柑橘褐斑病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8): 3642-3654. |
[14] | 高新培, 赵鋆, 刘博凡, 郭一, 康振生, 詹刚明. 基于毒性表型和基因型的主要冬繁区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4): 2629-2642. |
[15] | 王江浩, 王立伟, 张动敏, 郭瑞, 张全国, 李兴华, 魏剑锋, 宋炜, 王宝强, 李荣改. 基于分子标记技术玉米抗粗缩病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应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0): 1838-18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