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丰,蒋佳丽,周琴,蔡剑,王笑,黄梅,仲迎鑫,戴廷波,曹卫星,姜东. 美国软麦籽粒品质变化趋势及对我国弱筋小麦标准达标度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9): 3723-3737. |
[2] |
严勇亮,时晓磊,张金波,耿洪伟,肖菁,路子峰,倪中福,丛花. 春小麦籽粒主要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9): 4033-4047. |
[3] |
魏广辉,李执,陈强,李阳,陈诗豪,裴英,周勇,程梦萍,唐豪,王际睿,魏育明,刘登才,陈黎,郑有良,蒲至恩. 人工合成小麦SHW-L1高硒含量KASP分子标记开发及其应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0): 4103-4112. |
[4] |
相吉山,刘鹏鹏,桑伟,崔凤娟,韩新年,聂迎彬,孔德真,邹波,徐红军,穆培源. 新疆春小麦品种Pins基因等位变异及其对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9): 3857-3866. |
[5] |
刘思辰,曹晓宁,温琪汾,王海岗,田翔,王君杰,陈凌,秦慧彬,王纶,乔治军. 山西谷子地方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1): 2137-2148. |
[6] |
杨清华,邱军,李海,杨天育,程炳文,赵敏,刘国庆,高小丽,冯佰利. 糜子育成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综合鉴定与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23): 4530-4544. |
[7] |
高小莉,胡江,郭淑珍,石斌刚,谢建鹏,罗玉柱,王继卿,牟永娟. 牦牛DGAT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乳质性状关联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16): 3215-3225. |
[8] |
罗凯,卢会翔,吴正丹,吴雪莉,尹旺,唐道彬,王季春,张凯. 中国西南地区甘薯主要育种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3): 593-608. |
[9] |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晓丽, 吴春, 杨武云, 黄钢, 马孝玲. 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物质积累、冠层结构及群体光合特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5): 844-855. |
[10] |
张影全, 魏益民, 张波, 张晓科, 董凯娜, 刘锐.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对面条感官质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 121-129. |
[11] |
关二旗, 魏益民, 张波, 郭进考, 张国权, 刘彦军, 罗勤贵, 班进福. 黄淮冬麦区部分区域小麦品种构成及品质性状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6): 1159-1168. |
[12] |
卫晓彬, 王亚楠, 张超, 单丽伟, 唐如春, 范三红. 小麦WPBF与高分子量谷蛋白基因上游Prolamin-Like box的特异结合[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1): 7-15. |
[13] |
赵琦,王振林,尹燕枰,李文阳,李勇,王平,陈晓光. 水氮互作对不同基因型小麦HMW-GS含量及GMP粒度分布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8): 1571-1584 . |
[14] |
姚义, 霍中洋, 张洪程, 夏炎, 倪晓诚,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肖跃成, 王显. 播期对麦茬直播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5): 3098-3107. |
[15] |
兰孟焦, 杨泽茂, 石玉真, 葛瑞华, 李爱国, 张保才, 李俊文, 商海红, 刘爱英, 王涛, 袁有禄. 陆海BC4F2和BC4F3代换系的评价及纤维产量与品质相关QTL的检测[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5): 3086-30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