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3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2-01-20
      
    无栏目
    水稻品种南京11抽穗期的基因型分析
    罗林广,翟虎渠,万建民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1-6 . 
    摘要 ( )   PDF (45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抽穗期感光基因型已知的秋光(e1e1 e2e2 e3e3 Se1eSe1e)、越光(E1E1 E2E2 e3e3 Se1eSe1e)、日本晴(E1E1 e2e2 e3e3 Se1Se1)和日光(E1E1 E2E2 e3e3 Se1Se1)作鉴别品种,分析了中籼水稻品种南京11的抽穗期基因型。结果表明,南京11的抽穗期感光基因型为 E1E1e2e2E3E3Se1Se1,同时还存在1对隐性感光抑制基因i-Sel;进一步利用QTL近等基因系NIL(Hdi)和NIL(Hd4)进行的试验也验证了南京11存在2个显性的主效感光基因E1和Se1。
    小麦茎秆强度的鉴定方法研究
    肖世和,张秀英,闫长生,张文祥,海林,郭会君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7-11 . 
    摘要 ( )   PDF (36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茎秆强度决定小麦品种的抗倒伏性能,但现有鉴定茎秆强度的方法还不完善。用秆强测定器测定了661个小麦品种和1183个F2代单株,结果表明,乳熟至蜡熟期是鉴定茎秆强度的适宜时期,利用秆强测定器可从F2代分离群体中鉴定出强秆单株。成熟时茎秆强度降低,不易区分茎秆强度的品种间差异。通过分析30个品种的茎秆强度值与茎秆解剖性状的相关性,发现上部节间的髓腔大小与茎秆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下部节间的茎秆粗度与茎秆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由于穗部重量和生物产量与茎秆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育种家应选择秆强与穗重相适应的品种以提高产量潜力和稳产性。
    节节麦抗穗发芽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其抗性机理
    兰秀锦,郑有良,刘登才,魏育明,颜泽洪,周永红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12-15 . 
    摘要 ( )   PDF (3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长休眠的河南节节麦与四倍体小麦矮兰麦杂交并经人工加倍合成的新六倍体小麦RSP,其节节麦抗穗发芽特性得到表达。通过对RSP不同灌浆期及不同发芽处理研究表明,在开花后35d的穗发芽高峰期其发芽率也仅为6.06%。其抗穗发芽的因素主要来自种子的抑制,麦穗的机械作用和颖壳内含物的抑制较次。利用RSP对节节麦的抗穗发芽基因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RSP的抗穗发芽基因是隐性单基因位于2D染色体上。
    大豆籽粒中异黄酮含量的遗传初步分析
    孙君明,丁安林,常汝镇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16-21 . 
    摘要 ( )   PDF (3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6个异黄酮含量不同的大豆品种,配制15个杂交组合,按随机区组设计,初步分析了大豆异黄酮含量的遗传。结果显示,杂种F2代异黄酮含量的遗传方式具有数量性状遗传特点,遗传机制呈累加作用;F1、F2代异黄酮含量一般介于双亲之间的中间型,F2代接近中亲值,且在大部分组合中表现杂种优势,也有部分超亲优势现象;F2代部分组合中的广义遗传力表现较高,可以在F2代进行初步的遗传选择;杂种后代与中亲值呈显著的正相关。
    陆地棉遗传距离与杂种F_1、F_2产量及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武耀廷,张天真,朱协飞,王广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22-28 . 
    摘要 ( )   PDF (57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两年田间试验数据和RAPD、ISSR与SSR分子标记,估算出36个陆地棉品种间的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为0.0701~0.4255,平均0.2844;表型遗传距离2.18~12.60,平均7.04;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3350。双列杂交配置的28个F1和28个F2杂种群体,3个环境试验综合鉴定的F1与F2单株铃数、铃重、籽棉产量、衣分和皮棉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35、0.8877、0.7135、0.9640和0.8956;F1、F2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的杂种优势平均数分别为13.62%、16.31%和7.90%、9.02%;F1、F2杂种间籽棉产量、皮棉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89和0.3787。表型遗传距离、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F1、F2产量性状表现及杂种优势之间的相关程度偏低,试验材料的选择也直接影响着它们之间的相关。
    Bt水稻“克螟稻”对二化螟抗性的遗传分析
    王忠华,舒庆尧,崔海瑞,夏英武,叶恭银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29-32 . 
    摘要 ( )   PDF (29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室内离体叶片快速检测法结果发现,KMD1和KMD2两个转Bt抗虫基因纯合品系与常规感虫水稻品种杂交F1群体人工接虫2d后的幼虫死亡率高达100%,表明这两个品系的抗虫性由显性基因控制。田间调查结果发现,KMD1和KMD2与常规感虫粳稻品种杂交F2群体中抗虫株与感虫株的分离比符合3:1,BC1群体中抗虫株与感虫株的分离比符合1:1,表明这些纯合品系的抗虫性由一对显性核主基因控制。
    助剂对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叶片表皮渗透性的影响
    王仪,张立塔,郑斐能,陈福良,梁文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33-37 . 
    摘要 ( )   PDF (54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3类助剂(矿物油、高级脂肪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非内吸性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叶片表皮渗透性的影响,证明药液的渗透性在一定范围内与药剂中助剂含量和给药后的时间成正相关。助剂间一定比例的配合对该渗透性具有协同作用。通过添加助剂后药液的各种物理性状进行测试及助剂溶液改变甘蓝表面蜡质结构的电镜观察,初步讨论了各类助剂影响渗透性的作用机理。
    生防菌株E26对部分生态因子的影响
    王慧敏,孙艳丽,王建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38-41 . 
    摘要 ( )   PDF (24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检测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sp.)E26菌株在水中的存活和对根际土壤和根表微生物的影响探讨E26菌株对水源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生态风险性评价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E26菌株可以在蒸馏水、自来水、河水和雨水中分别存活24~44、24、5和6~10d;E26菌株对葡萄根际土壤和根表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群体数量均无显著的影响。
    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马均,陶诗顺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42-48 . 
    摘要 ( )   PDF (49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5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对作者提出的“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高产栽培技术”的高产原理及技术进行了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技术不仅能获高产,而且能节省种子、劳力等生产成本,是多熟制地区特别是迟栽田及发挥重穗型品种增产潜力的一条重要的高产途径。“两超”栽培高产的直接原因是颖花数量的增加和籽粒的良好充实。“两超”栽培高素质的“超多蘖壮秧”和本田期健壮的个体生长是其穗足、穗大粒多的前提,而其高质量的群体结构和明显的后期生长优势是其籽粒灌浆结实良好和单穗重提高的物质保证。
    光呼吸与硝酸还原关系研究——光呼吸抑制剂与代谢物对黄化小麦硝酸还原酶光诱导的影响
    余让才,李明启,范燕萍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49-52 . 
    摘要 ( )   PDF (30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黄化小麦为材料研究了多种光呼吸抑制剂与光呼吸代谢物对硝酸还原酶光诱导及叶片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呼吸抑制剂NaHSO3、INH、HPMS与光呼吸代谢物乙醇酸、乙醛酸对硝酸还原酶光诱导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乙醇酸和乙醛酸处理可以提高叶片的亚硝酸盐含量,说明光呼吸与氮代谢有密切的关系,光呼吸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硝态氮的还原。乙醇酸和乙醛酸对硝酸还原酶的抑制可能与亚硝酸盐在叶片中的积累有关。
    中国大麦β-葡聚糖含量的品种和环境变异研究
    张国平,陈锦新,汪军妹,丁守仁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53-58 . 
    摘要 ( )   PDF (47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和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的一些大麦基因型的β-葡聚糖含量,并在我国冬大麦区设置8个试验点,分析10个大麦品种在各点种植两年的β-葡聚糖含量。结果表明,我国西藏和新疆大麦的β-葡聚糖含量总体水平较高,特别是西藏具有高达8%以上的基因型,适合用于保健食品或药物的开发。我国冬麦区目前栽培的大麦品种的β-葡聚糖含量与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的啤用大麦类似,部分品种在杭州种植后β-葡聚糖含量明显降低,平均值显著低于原产地种子。10个大麦品种在8个试点种植,β-葡聚糖含量在品种间、地区间以及年度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两年平均,秀麦3号和港啤1号分别为β-葡聚糖含量最高和最低的品种,泰安和杭州是β-葡聚糖含量最高和最低的试点。AMMI模型分析表明,品种与环境之间的互作效应两年试验均达极显著水平,且这种互作效应因品种而异,启示出特定地区合理选用品种在改变大麦β-葡聚糖含量上有积极意义。
    硅酸盐细菌的筛选及其对番茄营养的影响
    林启美,饶正华,孙焱鑫,姚军,刑礼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59-62 . 
    摘要 ( )   PDF (28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初筛、溶解硅酸盐矿物能力的分析和生物检验3个步骤,从蚯蚓肠道中分离得到1株不仅具有很强的溶解硅酸盐矿物的能力,而且对小麦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的细菌,经鉴定为胶质芽孢杆菌(实验室编号为RGBc13)。将此细菌接种到土壤并进行番茄盆栽试验,发现该菌株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大量繁殖,根际区域有效磷钾含量大幅度提高,番茄生物量增加,磷钾吸收量也显著增加。
    长期施肥对半干旱农田土壤氨基酸的影响
    李世清,李生秀,李东方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63-67 . 
    摘要 ( )   PDF (34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集于肥料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土样的测定结果表明,施肥对土壤酸解性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极显著影响:施用化肥,特别是在配施秸秆和厩肥后,酸解性氨基酸氮含量大幅度增加,以施高量秸秆和厩肥最为突出。从中性氨基酸(平均216.7μgN/g),碱性氨基酸(106.9μgN/g),酸性氨基酸(79.0μgN/g)到含硫氨基酸(1.9μgN/g),含量依次下降。施肥影响最显著的是中性氨基酸(施肥平均增加82.6μgN/g),其次为碱性氨基酸(48.2μgN/g),最后是酸性氨基酸(16.4μgN/g),对含硫氨基酸影响不大,施肥仅平均增加1.6μgN/g。游离氨基酸不仅在数量上低,而且在种类上也比酸解性氨基酸少。总体上看,施肥也会增加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随秸秆用量增加呈增加趋势。
    苹果砧木铁高效基因型筛选
    张凌云,翟衡,张宪法,李佳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68-71 . 
    摘要 ( )   PDF (3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国内重要的11种苹果砧木为试材,研究了其对缺铁胁迫的适应性反应及其中9种砧木根系对铁的吸收特性,确定砧木对Fe的吸收动力学、根际酸化能力、根系还原能力作为评价铁高效苹果砧木的指标。筛选出Luo2、小金海棠、Luo为铁高效基因型苹果砧木;八棱海棠、茶果为中抗型砧木;珠眉海棠、黄海棠、青州花红、六蜜海棠、平邑甜茶、山定子为铁低效型砧木。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NEA的发现与遗传研究
    蒋梁材,蒲晓斌,张启行,陈放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72-78 . 
    摘要 ( )   PDF (53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3年在甘蓝型油菜92P×甘蓝型聚生角果油菜辐照后代中发现的不育材料NEA,其天然种或测交后代不育株的不育度均为100%。用性状优良的双低甘蓝型油菜自交系连续回交,育成了JL-14、JL-18两份双低不育系。研制出能恢复JL-4、JL-18不育性且F1优势强的材料6720和6722两份。经过JL-4、JL-18恢保关系测定和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表明,它们是不同于Polcms和陕2A的不育胞质类型,恢复基因为一对显性核基因。
    不同气体成分对甜樱桃果实采后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姜爱丽,田世平,徐勇,汪沂,范青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79-84 . 
    摘要 ( )   PDF (46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甜樱桃(Prunus avium L.)品种“红灯”在气调(CA,controlled atmosphere)、自发气调(MA,modified atmosphere)和普通冷藏(CK)条件下果实的生理变化、褐变指数、风味品质和耐藏性。结果表明,与CK相比,CA和MA贮藏均能有效地减少果实腐烂和褐变,保持果实硬度和颜色,降低果肉中乙烯和乙醇含量,抑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减慢丙二醛含量上升的速率。但是,甜樱桃果实在CA条件下的贮藏效果明显地好于MA,贮藏时间是MA的1.5~2倍。在CA贮藏中又以高CO2浓度处理组合的效果更佳。
    猪卵丘扩展与卵母细胞核成熟关系的研究
    孙兴参,岳奎忠,马所峰,刘中华,刘颖,谭景和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85-88 . 
    摘要 ( )   PDF (3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猪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猪卵丘扩展与卵母细胞核成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全程培养均暴露于激素环境中不利于卵丘的扩展;(2)卵丘扩展良好与卵丘扩展不好的卵母细胞核成熟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3)去除卵母细胞的COC培养后,卵丘细胞仍然能发生扩展;(4)培养24h后去掉COC的卵丘细胞不仅不影响卵母细胞的核成熟,而且极体完整的卵母细胞数目还显著增多(P<0.01);但去颗粒细胞组卵母细胞的质膜不如对照组光滑;(5)带有壁颗粒细胞(mural granulosa cell,MGC)的COC扩展情况明显优于不带MGC的,其中含有极体的成熟卵数也显著高于后者(P<0.01)。
    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研究进展
    金升藻,熊符,陈焕春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89-93 . 
    摘要 ( )   PDF (44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I型的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包括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是本病病毒的天然宿主和贮存者,本病可引起猪严重的繁殖障碍,给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采取安全有效的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
    中国野桑蚕和家蚕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鲁成,余红仕,向仲怀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94-101 . 
    摘要 ( )   PDF (55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11个地区的野桑蚕(Bombyx mandrina)和25个代表性家蚕(Bombyx mori)品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野桑蚕与家蚕的DNA多态分析及其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同时结合有关文献,作者提出了家蚕起源进化的新观点:家蚕可能是由多种生态类型(包括一化、二化、多化)混杂的野桑蚕驯化而来,其驯化之初就已拥有一化、二化、多化的遗传背景,其后几千年的人工饲养、选择才分离演化成为不同系统化性的家蚕品种。
    黄羽扇豆翻译延伸因子2的序列分析
    陈建中,章镇,戴剑,R.Slomski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102-105 . 
    摘要 ( )   PDF (3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对黄羽扇豆(Lupinusluteus)翻译延伸因子2(EF2)的全长cDNA克隆进行了序列分析。该cDNA长度为2794bp,其中包括5’末端的80bp非翻译区,3’末端185bp非翻译区和2529bp长编码序列,3’末端为一18bp poly(A)尾。与其它GTP结合蛋白比较其编译的843aa(氨基酸)序列,发现它们具有显著的同源性;黄羽扇豆EF2与甜菜EF2的氨基酸序列90%相同。其差异主要存在于序列的中部;而与肽基tRNA和核糖体作用部位、与GTP结合部位和GTP酶活性有关的部位具有很高的保守性。黄羽扇豆EF2第700个氨基酸残基组氨酸是白喉毒素的ADP-核糖基化部位。
    化感物质抑制连作黄瓜生长的作用机理
    吕卫光,张春兰,袁飞,彭宇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106-109 . 
    摘要 ( )   PDF (3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苯丙烯酸、对羟基苯甲酸为黄瓜根系分泌物中的主要化感物质组分。通过模拟根系分泌物中的化感物质进行土培和水培试验,证明苯丙烯酸、对羟基苯甲酸对连作黄瓜根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50~250μmol/L浓度范围内,随处理浓度的加大,抑制根系对K+、NO3、H2PO4吸收的作用显著,养分外渗速率加快,组织外渗相对电导率逐渐提高。苯丙烯酸、对羟基苯甲酸强烈地抑制黄瓜根系脱氢酶、根系结合ATP酶、硝酸还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随理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
    以luxAB为报告基因的大豆根瘤菌的竞争结瘤研究
    杨江科,刘墨青,周琴,周俊初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110-112 . 
    摘要 ( )   PDF (3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来自pHN101的luxAB基因和来自pTR102的parCBA /DE基因,经过一系列中间载体整合到PLAFR3上构建成广宿主、稳定性质粒PHN158。通过三亲本杂交将pHN158导入费氏中华根瘤菌得到4株能在癸醛的激发下发出荧光的转移接合子WZRL、HWRL、HZRL和WWRL。将它们与3株大豆慢生根瘤菌WHB1、WHB2和WWB组配成12对组合,并以黑龙33和Williams为宿主以luxAB为报告基因进行竞争结瘤试验。结果表明,费氏中华根瘤菌与大豆慢生根瘤菌之间的平均竞争结瘤能力相当;同类型根瘤菌不同菌株之间的竞争结瘤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同时根瘤菌的竞争结瘤能力也明显受到宿主的影响。表明费氏中华根瘤菌与大豆慢生根瘤菌之间的竞争结瘤是一个菌株之间、菌植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断奶日龄对仔猪胰腺和肠道中糜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张宏福,李长忠,顾宪红,方路,马永喜,龚利敏,冯广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113-116 . 
    摘要 ( )   PDF (28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12窝杜洛克×长白×约克夏三元杂交新生仔猪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17、21、28和35日龄断奶后,测定断奶前后胰腺组织和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食糜及粘膜中胰糜蛋白酶的相对活性、比活和总活性。结果为:哺乳仔猪在断奶前胰腺糜蛋白酶活性保持较高水平,22日龄达到最高值,29日龄时明显下降(P<0.05)。而仔猪断奶后12h各组胰腺糜蛋白酶的相对活性和比活均显著提高,较同期哺乳仔猪高,随后降低,且在断奶后2~3周内均保持较低水平。18至50日龄间,哺乳仔猪及断奶仔猪胰腺中糜蛋白酶总活性在哺乳期和断奶后并没有随胰腺重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哺乳期空肠中糜蛋白酶活性的变化模式与胰腺的大体一致。若断奶日龄早于28日龄时,断奶后1周空肠中糜蛋白酶的活性降低。而28、35日龄断奶,断奶后这两种酶的活性不受影响,而且断奶日龄越早,降低后恢复至正常值的时间越长。十二指肠糜蛋白酶活性在断奶后的变化情况基本与空肠相似,但是回肠中却没能有规律地反映糜蛋白酶活性与日龄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