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利用土壤线虫作为连作系统中土壤和植物健康的指标:以火龙果为例
Zhechao Dou, Jing Ma, Kunguang Wang, Qiaofang Lu, Zhiguang Chi, Dongming Cui, Chang Pan, Zhuchi He, Yuanmei Zu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987-2001.   DOI: 10.1016/j.jia.2024.09.014
摘要17)      PDF    收藏

利用连作方式生产的作物会受到植物寄生线虫的严重危害,植物寄生线虫是连作障碍的重要指标。火龙果作为一种典型且重要的多年生经济作物,极易遭受严重的植物寄生线虫侵染;然而,其是否发生连作障碍尚不清楚。在此,我们研究了非连作Y1、连作3年(Y3)和连作5年(Y5)下火龙果土壤和根系中的植物寄生线虫(象耳豆根结线虫和矮化属线虫)、土壤线虫群落、线虫代谢足迹、土壤综合肥力和产量,以确定火龙果潜在的连作障碍以及影响火龙果产量的因素。试验表明:Y5的土壤和根系中植物寄生线虫数量最多;产量降低,火龙果生产受到严重胁迫。进一步分析土壤线虫的组成、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指数发现,连作3年后土壤生态环境恶化,Y5最严重。同样,Y5处理的土壤对模式动物-秀丽隐杆线虫的生长繁殖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Mantel检验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表明,土壤速效磷、土壤交换性钙、土壤线虫丰度和多样性与产量显著相关。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分析表明,土壤肥力和土壤线虫多样性直接影响连作火龙果的产量。综上所述,集约化种植的火龙果连作5年时发生连作障碍,土壤线虫多样性和土壤肥力决定作物产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猪链球菌中II型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HigBA和SS-ATA的调控功能评估
Qibing Gu, Xiayu Zhu, Qiankun Bai, Chengyuan Ji, Yue Zhang, Jiale Ma, Huochun Yao, Zihao P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958-1971.   DOI: 10.1016/j.jia.2024.03.001
摘要30)      PDF    收藏
目的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 TA系统在细菌和古细菌中广泛分布在细菌生理中发挥着多种作用,因此被认为在环境压力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许多TA系统已经在不同的细菌中被表征,但对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S. suis)中TA系统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对猪链球菌中TA系统的系统分析与功能研究将有助于了解TA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并为猪链球菌的致病与压力应激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利用在线工具TAfinder预测猪链球菌基因组上编码的TA系统;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对TA系统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建立大肠杆菌诱导表达系统鉴定TA系统的活性;此外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与转录水平分析探究HigBASS-ATA的调控功能。结果通过对95株具有完整基因组的菌株预测,我们共检索了612个假定的TA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TA系统在血清型245914型和新的血清型ChzNCL1NCL3型菌株中编码率较高。通过建立的两种大肠杆菌诱导表达系统可以成功鉴定TA系统的活性。进一步通过测定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与转录水平分析发现猪链球菌中HigBA系统对型分泌系统(T7SS)存在负调控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猪链球菌中广泛编码一类新的TA系统SS-ATA(抗毒素-毒素-抗毒素),这类TA系统与下游的二元信号转导系统(TCSS)组成一个操纵子,并且SS-ATA对下游的TCSS存在负调控作用。结论】本研究首次对猪链球菌中编码的TA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且证实了HigBASS-ATA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控元件在猪链球菌中广泛分布。创新性】对猪链球菌中编码的TA系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鉴定了猪链球菌中编码的HigBAT7SS具有负调控作用;在猪链球菌基因组中发现了一类广泛分布的新的TA系统SS-ATA,其对下游的TCSS具有负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时序转录组分析揭示了西瓜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Jin Wang, Minghua Wei, Haiyan Wang, Changjuan Mo, Yingchun Zhu, Qiusheng K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786-1799.   DOI: 10.1016/j.jia.2024.11.025
摘要25)      PDF    收藏

西瓜Citrullus lanatus是一种重要的园艺作物,但其易受低温胁迫的影响,这对西瓜生产和供应提出了重大挑战。尽管西瓜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对其在转录水平上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我们进行了一个时序转录组分析,系统地研究了西瓜在低温胁迫下的调控网络。共鉴定出6个低温响应基因簇,代表6种表达模式,揭示了低温胁迫下西瓜代谢途径的多样性调控。对时间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揭示了西瓜对低温响应的时间依赖性。此外,ClMYB14-OE过表达株系更易受到低温胁迫的影响,因此ClMYB14被发现是低温耐受性的负调控因子。共表达网络分析表明,ClMYB14通过调控不饱和脂肪酸途径和热激转录因子参与低温响应。本研究为了解西瓜响应低温胁迫的调控网络提供了重要信息,并为提高西瓜耐低温性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候选基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DNA去甲基化参与了一氧化氮诱导的番茄开花
Xuemei Hou, Meimei Shi, Zhuohui Zhang, Yandong Yao, Yihua Li, Changxia Li, Wenjin Yu, Chunlei Wang, Weibiao Li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769-1785.   DOI: 10.1016/j.jia.2024.09.037
摘要38)      PDF    收藏

开花期是决定果实成熟和种子传播时机的最重要物候期之一。迄今为止,已有研究表明一氧化氮(NO)和DNA去甲基化对植物开花具有调节作用。然而,没有直接的实验证据表明NO与DNA去甲基化在植物开花调控中相互作用促进开花。本研究采用NO供体和DNA甲基化抑制剂来探讨DNA去甲基化对NO介导的番茄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NO对番茄开花的促进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其中10 μmol L-1 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NO供体)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用50μmol L-1 DNA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胞苷(5-AzaC)处理也显著促进番茄开花。此外,GSNO和5-AzaC提高了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了细胞分裂素(CTK)和脯氨酸含量,降低了赤霉素(GA3)和吲哚-3-乙酸(IAA)含量。GSNO与5-AzaC共处理增强了GSNO或5-AzaC对番茄开花的积极作用。同时,与GSNO或5-AzaC单独处理相比,GSNO+5-AzaC共处理显著提高了番茄各组织中整体DNA去甲基化水平。结果还表明,DNA去甲基化可能参与了NO诱导的开花过程。GSNO+5-AzaC处理显著改变了花诱导基因和花抑制基因的表达。其中,ARGONAUTE 4 (AGO4A)、SlSP3D/SINGLE FLOWER TRUSS (SFT)、MutS HOMOLOG 1 (MSH1)、锌指蛋白2 (ZFP2)和开花位点D (FLD) 5个花诱导基因被作为候选基因进一步研究。McrBC-PCR分析表明,顶端SFT基因和茎部FLD基因的DNA去甲基化可能参与了NO诱导的开花过程。因此,我们的研究表明,NO可能通过介导开花诱导基因的DNA去甲基化来促进番茄开花。本研究揭示了NO和DNA去甲基化在促进番茄开花中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秋茄树胎生苗中响应盐度变化的内生细菌可增强水稻的耐盐能力
Zhian Dai, Rongwei Yuan, Xiangxia Yang, Hanxiao Xi, Ma Zhuo, Mi We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738-1753.   DOI: 10.1016/j.jia.2024.01.033
摘要34)      PDF    收藏
盐度是影响全球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主要环境胁迫。应用耐盐植物促生长菌(HT-PGPB)促进作物生长、降低盐胁迫的不利影响已得到广泛认可。本研究通过对秋茄树(Kandelia ovate)繁殖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分析,确定了能够响应盐度变化的关键内生细菌。通过纯培养获得在氯化钠(NaCl)浓度为5%(w/v)的高盐条件下正常生长的Delftia tsuruhatensis DYX29菌株。DYX29可以合成铁载体(单位值为87.6%)和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29 U L-1),并能在高盐度条件下更多合成胞内氨基酸和生长素。接种DYX29能显著提高水稻的耐盐性。在盐胁迫下,添加DYX29通过多种途径有效促进了水稻幼苗的生长。水稻幼苗的生物量(干重)提高了32.9%,促进可溶性糖的积累提高23.1%。水稻叶片CAT和POD活性分别提高了37.8%和88.2%。同时,它还能维持根和叶的离子稳态。另外,水稻根系中促生长激素IAA、BL、ABA和SA的表达分别上调27.8%、69.5%、123.7%和28.6%。本研究为从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筛选有价值的耐盐益生菌以促进盐胁迫下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启示,也可为新型耐盐益生菌生物肥料的开发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秸秆还田通过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且不增加土壤异养呼吸从而提高土壤碳库
Hongyu Lin, Jing Zheng, Minghua Zhou, Peng Xu, Ting Lan, Fuhong Kuang, Ziyang Li, Zhisheng Yao, Bo Zh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542-1561.   DOI: 10.1016/j.jia.2024.09.026
摘要63)      PDF    收藏

秸秆还田常被作为维持作物产量、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储量以及改善土壤质量的推荐的农田管理方式之一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长期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为评估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从2007年到2018年开展了一项长期试验,设置了四种处理:MW0(玉米-小麦轮作、无秸秆还田)、MW50(玉米-小麦轮作、50%秸秆粉碎还田)、MWb50(玉米-小麦轮作、50%秸秆就地焚烧后还田)、MF50(玉米-休耕、50%秸秆粉碎还田)。结果表明,经过十余年连续秸秆还田后,MW50MWb50MF50处理下的SOC储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2.4%12.2%17.4%;而在MW0处理下,SOC储量在11年长期试验后显著减少了22.9%。与MW0相比,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有机碳输入,改善了土壤团聚体结构,提高了溶解性有机碳(DOC)与颗粒性有机碳(POC)的比例,但土壤气态碳流失(土壤异养呼吸)并未显著增加因此秸秆还田能显著提升SOC积累速率和土壤SOC储量。DOC与微生物量碳(MBC)比例的增加、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的提高以及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相对丰度的降低,是秸秆还田下土壤异养呼吸无显著增加甚至减少的主要原因。根据Rothamsted CarbonRothC)模型模拟结果,SOC储量在未来将达到平衡,MW50处理下的C储量平衡值最高,18.85 Mg ha-1。总的来说,田间试验(2007-2018)和RothC模型模拟的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在亚热带山地石灰性土壤中玉米-小麦轮作且50%秸秆粉碎还田(MW50)对SOC储量增益优于其他秸秆还田处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马铃薯自交不亲和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Xinyu Jing, Duoduo Qian, Xiuhan Jiang, Pei Wang, Huihui Bao, Dianjue Li, Yanhui Zhu, Guangtao Zhu, Chunzhi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448-1460.   DOI: 10.1016/j.jia.2024.12.011
摘要56)      PDF    收藏

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Gametophytic self-incompatibleGSI)是茄科植物普遍存在的一种自交不亲和性,它由一个核糖核酸酶(S-RNase)和多个F-boxSLF)组成的S位点控制;然而,二倍体马铃薯的S位点遗传多样性尚不清楚。本研究对194份二倍体马铃薯花柱转录组进行无参拼接,结果共鉴定到21S-RNase等位基因型,其中7S-RNase等位基因是首次被鉴定,分别是S15S16S17S18S19S20S21。等位基因频率结果显示,S2等位基因型在整个群体中基因频率最高,达到11.89%。随后,分析纯合S2自交系的基因组拼接数据显示S2位点包含12SLF基因。对4个纯合S位点共线性分析发现8SLF相对保守。KaKs计算结果显示不同S-RNase和同种单倍型内一簇SLF受到同种进化轨迹,但不同单倍型的同类SLF受到不同的进化轨迹。以上研究不仅对二倍体马铃薯种质S-RNase等位基因型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对自交不亲和S位点组成和进化进行了分析,为二倍体马铃薯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TEGR:一个综合性的杜鹃花科基因组资源数据库
Xiaojing Wang, Yunfeng Wei, Zhuo Liu, Tong Yu, Yanhong Fu, Xiaoming S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1140-1151.   DOI: 10.1016/j.jia.2023.11.026
摘要66)      PDF    收藏

杜鹃花科是一个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开花植物群,包括126属和4000个物种。在本研究中,我们搭建一个杜鹃花科基因组资源数据库(TEGR, http://www.tegr.com.cn),这是一个基于16杜鹃花科物种已发表基因组的综合性、用户友好的基于web的功能基因组数据库。TEGR数据库包含大量重要的功能基因,生长素基因763个,开花基因2,407个,抗基因20,432个,花青素相关基因617个,N6-甲基腺苷修饰基因470个。TEGR数据库中包含鉴定的599,174条特异的CRISPR引导序列。在TEGR数据库中对16杜鹃花科物种进行了基因复制事件、共线性分析和同源性分析。TEGR数据库包含通过GONrPfamTrEMBLSwiss-Prot数据库注释的614,821个功能基因。TEGR数据库提供Primer DesignHmmsearchSyntenyBLASTJBrowse工具,帮助用户进行全面的比较基因组分析。所有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序列、基因组特征、基因注释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都可以从TEGR数据库下载。在未来,随着新基因组数据的出现,我们将继续完善更新TEGR数据库,为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丰富的数据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大型食草动物增加了植物群落中适口物种而非不适口物种的比例
Yu Li, Shikui Dong, Qingzhu Gao, Yong Zhang, Hasbagan Ganjurjav, Guozheng Hu, Xuexia Wang, Yulong Yan, Fengcai He, Fangyan Ch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859-870.   DOI: 10.1016/j.jia.2024.08.004
摘要47)      PDF    收藏

研究普遍认为当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适口时,大型食草动物可以减少优势物种,并提高先前被抑制物种的比例。然而,这种观点可能并不总是成立的。我们在青藏高原开展了一项为期4年的牦牛放牧试验,追踪记录了期间轮牧和禁牧草地的植物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在没有牦牛的情况下,植物群落由两个适口物种,即高山嵩草和针茅所主导,这与它们的小叶面积和快速生长策略有关。牦牛的出现显著抑制了针茅和超过一半的杂草,而高山嵩草的比例增加,成为绝对优势物种,这与大型食草动物抑制适口物种比例的观点相矛盾。年际间,轮牧草地的高山嵩草在干旱年份优势度下降,导致其他8个物种的优势度上升;禁牧草地高山嵩草的优势度在干旱年份显著下降,针茅和其他7种杂草的优势度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表明高山嵩草是耐牧的,但不耐旱,而其他8个物种是耐干旱的,但并不耐牧。群落水平,禁牧后演替引起的群落组成变化超过了干旱引起的变化,干旱倾向于导致群落物种更替,而放牧倾向于导致物种丰度变化。这些结论提醒牧场管理者,在衡量牲畜对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时,他们应该考虑当地的条件和气候变化,而不能简单地认为牲畜会抑制适口物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与鸡性成熟及其杂种优势相关的全基因组circRNA信号分析
Yuanmei Wang, Jingwei Yuan, Yanyan Sun, Aixin Ni, Jinmeng Zhao, Yunlei Li, Panlin Wang, Lei Shi, Yunhe Zong, Pingzhuang Ge, Shixiong Bian, Hui Ma, Jilan Ch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2): 697-711.   DOI: 10.1016/j.jia.2023.05.026
摘要93)      PDF    收藏

性成熟杂种优势已在动物杂交育种中广泛使用,但鸡性成熟杂种优势分子机理尚未揭示清楚。本研究以白来航鸡和北京油鸡为亲本构建完全双列杂交群体测定纯繁WWYY和正反交WYYW组合四个群体性成熟相关性状。通过分析纯繁和正反交组合卵巢circRNA表达谱解析性成熟杂种优势潜在的分子机理。研究发现正反交组合耻骨间距、输卵管长度和见蛋日龄均表现为杂种优势。我们在四个组合卵巢中共鉴定到3,649circRNA,其中包括3,025个已知circRNAs624个新circRNAs,这些circRNA主要为外显子类型。WYYW组合中特异性表达circRNAs分别为141178通过对鉴定circRNAs进行差异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发现WYYW组合中非加性表达circRNAs分别占其总鉴定circRNA52.38%64.63%GO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非加性效应circRNAs来源基因主要参与TGF-beta信号通路,卵母细胞生长发育,ATP酶激活活性,卵母细胞有丝分裂,孕酮调控卵母细胞成熟和GnRH信号通路。通过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共鉴定到四个模块与输卵管长度和耻骨间距显著相关。这四个模块中的非加性表达circRNAs主要参与MAPK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我们进一步对非加性circRNA进行竞争性RNAceRNA网络分析鉴定到gall-FGFR2_0005gal-MAPKAP1_0004可与miRNA gga-miR-1612gga-miR-12235-5p竞争性结合进而调控基因CNOT6COL8A1FHL2非加性表达,参与卵巢的发育过程。以上结果表明非加性效应circRNAs通过调控繁殖和发育过程相关基因促进性成熟杂种优势的形成。该研究首次从circRNA水平揭示了鸡性成熟杂种优势形成的潜在分子机理,丰富畜禽杂种优势分子机理探究及杂种优势科学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TFPI2在鸡卵巢中的表达及其在颗粒细胞中的调控机制
Chong Li, Yangguang Ren, Yudian Zhao, Zihao Zhang, Bin Zhai, Jing Li, Qi Li, Guoxi Li, Zhuanjian Li, Xiaojun Liu, Xiangtao Kang, Ruirui Jiang, Yadong Tian, Donghua 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2): 680-696.   DOI: 10.1016/j.jia.2023.06.038
摘要147)      PDF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TFPI2在鸡卵巢中的表达分布以及在培养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调控机制。首先,对海兰褐蛋鸡30周龄和15周龄卵巢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差异表达基因TFPI2,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TFPI2cDNA全长,并对其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成功制备TFPI2多克隆抗体后,利用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TFPI2 mRNA和蛋白在不同发育状态卵泡中的表达;然后,通过体外培养卵巢颗粒细胞,进行垂体激素(FSH/LH)处理,探究了FSH/LH处理鸡卵巢颗粒细胞对TFPI2表达调控影响;最后,成功构建了含有目的基因TFPI2的过表达载体TFPI2-pcDNA3.1-EGFPsiRNA探究了TFPI2对鸡卵巢颗粒细胞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从成年鸡卵巢中获得了TFPI2cDNA全长,包括5'非翻译区(5´UTR)长55 bp3'非翻译区(3´UTR)长975 bp、蛋白质编码区(CDS)长720 bp、可编码240个氨基酸残基;通过构建进化树发现TFPI2蛋白与已知的鸟类同源物具有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qRT-PCR Western Blot表明TFPI2在成年鸡卵泡组织中广泛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表明,TFPI2蛋白存在于不同发育状态的鸡卵巢卵泡中,如原始卵泡、卵巢基质、等级前卵泡(6-8mm)和排卵前卵泡(F1)的颗粒层和膜层。在体外实验,促卵泡激素或促黄体生成素(FSH/LH促进鸡颗粒细胞中TFPI2的表达。其中,FSH/LH诱导的TFPI2 mRNA表达是由信号通路如PKAPKCPI3KmTOR介导。功能上,TFPI2促进了培养的颗粒细胞的增殖和活力,并降低了孕酮(P4)和雌激素(E2)的分泌,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STARCyp17a1Cyp19a13B-HSD)以及细胞外基质(ECM)溶解相关基因MMPsMMP27911)的mRNA丰度。机制上,TFPI2可以通过Wnt信号通路抑制MMP7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TFPI2在不同卵泡均有表达,主要的作用靶点在GCs,可通过调控鸡卵泡GCs的增殖分化,以及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和降低ECM的溶解进而影响卵泡发育,此外,FSH和LH激素可以诱导不同的通路来调控TFPI2的表达,这些研究结果为明确TFPI2基因在鸡卵泡发育过程以及排卵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线粒体G3P脱氢酶Gpd2的细胞质重定位会引起营养代谢与细胞氧化还原解耦联从而导致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致病力丧失
Wenqin Fang, Yonghe Hong, Tengsheng Zhou, Yangdou Wei, Lili Lin, Zonghua Wang, Xiaohan Zh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2): 638-654.   DOI: 10.1016/j.jia.2024.05.021
摘要78)      PDF    收藏
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是导致水稻发生毁灭性病害的病原真菌,其无性生殖和与侵染过程中形态的快速变化需要大量能量,依赖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的氧化代谢。这一过程中形成的NADHFADH2等还原剂需要依赖一种细胞质-线粒体穿梭机制运送,以维持氧化还原平衡。我们先前的研究揭示了线粒体D-乳酸脱氢酶MoDld1在调控代谢流动和维持氧化还原平衡中的关键作用。然而,调控细胞质氧化还原状态的具体因子及机制还不清楚。G-3-P穿梭途径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质-线粒体还原等转运机制。研究表明,稻瘟病菌中的线粒体G-3-P脱氢酶Gpd2对维持细胞NAD+/NADH平衡和增强真菌致病性具有关键作用。为进一步解析Gpd2在细胞质氧化还原调控中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缺失线粒体靶向信号(MTS)的细胞质型Gpdgpd2Δmts过表达菌株,从而将线粒体G-3-P脱氢酶Gpd2重新定位到细胞质中以扰乱细胞质的氧化还原平衡。结果表明,gpd2Δmts过表达可显著抑制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致病力。进一步研究发现,过表达株出现糖原和脂质代谢流动性下降的现象,这与NADH生成减少和抗氧化能力下调有关,这一氧化还原紊乱导致了无性生殖和附着胞发育缺陷。转录组和非靶向代谢组分析证实,碳源代谢和脂肪酸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在gpd2Δmts过表达菌株中普遍下调。综上,本研究阐明了细胞质氧化还原的精准调控在稻瘟病菌营养代谢及其无性生殖和侵染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番茄中MAP65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其成员SlMAP65-1参与果实形态建成
Peiyu Zhang, Guoning Zhu, Chunjiao Zhang, Hongliang Zh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2): 564-574.   DOI: 10.1016/j.jia.2024.07.014
摘要54)      PDF    收藏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伴随着微管的动态变化,而微管阵列的重排受多种微管结合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 , MAPs)的调控。植物中的MAP65蛋白在一些物种中已经得到了详尽的表征,但有关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中 MAP65 家族成员的信息还很有限。本研究在番茄基因组中鉴定到 9 个 SlMAP65 基因家族成员。对 SlMAP65 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亲缘关系、保守基序、结构域、基因结构和顺式调控元件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然后利用 CRISPR/Cas9 技术在番茄中敲除了相对表达量最高的成员SlMAP65-1。结果表明,slmap65-1突变体果实果形指数显著增加,SlMAP65-1在果实发育早期参与了果实的形态发生。这些结果为番茄果实形态建成相关研究领域以及未来SlMAP65家族成员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新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联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转录组数据揭示玉米抗南方锈病的遗传基础
Yang Wang, Chunhua Mu, Xiangdong Li, Canxing Duan, Jianjun Wang, Xin Lu, Wangshu Li, Zhennan Xu, Shufeng Sun, Ao Zhang, Zhiqiang Zhou, Shenghui Wen, Zhuanfang Hao, Jienan Han, Jianzhou Qu, Wanli Du, Fenghai Li, Jianfeng W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2): 453-466.   DOI: 10.1016/j.jia.2023.10.039
摘要138)      PDF    收藏

玉米南方锈病(Southern Corn Rust, SCR)是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气传性真菌病害,在世界范围玉米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而发掘优异抗性位点候选基因,开展抗病遗传解析,将为解析抗玉米南方锈病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487温带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利用15,232,270个高质量SNPs结合2021年南宁、2021年三亚和2022年济南三个环境下的玉米南方锈病抗性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共检测到91QTLs,其中13QTLs同时在个环境被检测,共涉及94个候选基因B73_RefGen_v4。进一步结合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 RNA-seq)分析候选基因,共鉴定到4个候选基因影响玉米南方锈病抗性,其中ZmHCT9编码羟基肉桂酰转移酶,在感病自交系8112中显著上调表达,进一步基于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单倍型分析P. polysora表达量及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发现ZmHCT9负调控玉米南方锈病抗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花生工程特性与微观结构的表征与关联:从微观到宏观的描述
Fei Xiang, Zhenyuan Li, Yichen Zheng, Caixia Ding, Benu Adhikari, Xiaojie Ma, Xuebing Xu, Jinjin Zhu, Bello Zaki Abubakar, Aimin Shi, Hui Hu, Qiang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1): 339-352.   DOI: 10.1016/j.jia.2024.11.037
摘要42)      PDF    收藏

全球花生品种多样,花生的特性和营养决定了产品品质。然而,全球花生籽仁的关键品质指标的比较分析和统计学分析相对薄弱,阻碍了全球花生品质评价和花生产业发展。本研究以主要花生生产国的10个不同花生品种为研究对象,对花生籽仁的表观形态、微观结构、单细胞结构、工程特性和质构特性以及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进行对比分析。花生籽仁的表面和截面微观结构均呈致密的“块状”形貌,细胞结构明显。细胞内脂滴呈球形,均匀分布在细胞内。10个花生品种籽仁的单细胞结构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尺寸,并发现这与质构和工程特性相关。此外,花生籽仁的质量损失随温度变化呈5个不同的阶段,分别为水分流失、挥发性损失、蛋白质变性和各种生物大分子的降解等的过程。不同花生品种间脂肪、蛋白质、蔗糖含量以及质构、堆积密度、真实密度、孔隙率、几何平均直径、圆度和球形度均存在差异。本研究建立了主要花生加工国家常见花生品种的微观结构、工程性能和营养成分之间的关联和相关性。研究结果为全球花生品质评价和花生产业提供了有价值数据和见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VGLL2基因参与调控固始鸡骨骼肌生长发育
Wenya Li, Haoxiang Ma, Yanxing Wang, Yushi Zhang, Yang Liu, Ruili Han, Hong Li, Hanfang Cai, Xiaojun Liu, Xiangtao Kang, Ruirui Jiang, Zhuanjian 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1): 246-260.   DOI: 10.1016/j.jia.2023.06.017
摘要148)      PDF    收藏

先前的研究表明,VGLL2是VGLL家族的一员,在动物骨骼肌的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在鸡骨骼肌发育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VGLL2在鸡骨骼肌发育和鸡原代成肌细胞增殖分化中的生物学功能。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CCK8、EdU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检测了VGLL2在过表达和干扰VGLL2后对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检测VGLL2对成肌细胞分化的影响。qRT‒PCR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用于评估VGLL2过表达对鸡骨骼肌生长速率和骨骼肌纤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VGLL2抑制了鸡原代成肌细胞的增殖,但促进了这些细胞的分化。有趣的是,鸡骨骼肌纤维发育因VGLL2的过表达而显著增强。本研究首次从体内和体外对鸡VGLL2基因在骨骼肌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并且数据表明VGLL2基因可能是改善家禽肌肉质量的有用标志物。本研究结果为家禽肌肉发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家禽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鸡分子育种计划、建立我国地方鸡肌肉发育调控网络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Twinstar是在昆虫表皮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几丁质合成酶互作蛋白
Xu Zou, Jiqiang Chen, Yanwei Duan, Weixing Zhu, Qing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1): 209-219.   DOI: 10.1016/j.jia.2024.05.027
摘要57)      PDF    收藏
几丁质是一种丰富的天然生物聚合物,是昆虫外骨骼的主要结构组分,对于昆虫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ase,CHS)是一种膜整合的糖基转移酶,被认为是参与几丁质生物合成过程的关键酶。然而,在几丁质生物合成过程中,一些额外的蛋白在促进几丁质合成酶发挥功能方面的具体作用仍然没有被完全阐明。在本研究中,利用分裂泛素膜酵母双杂交(Split-ubiquitin membrane yeast two-hybridMYTH)和Pull-down实验,证明了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TwinstarTsr)与几丁质合成酶(Krotzkopf verkehrtKkv)在体外存在物理相互作用。Tsr 是一种小分子蛋白,属于肌动蛋白解聚因子ADF/Cofilin家族。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在果蝇全身、表皮、气管和翅中对Tsr基因进行干扰,结果显示,降低果蝇全身、表皮和气管中的Tsr基因均会导致果蝇幼虫死亡;而降低果蝇翅中Tsr基因的表达导致翅褶皱表型。进一步研究表明,异常翅的第一纵脉几丁质含量降低,且几丁质片层结构缺失。为了验证Tsr在其他昆虫目中的功能保守性,对鳞翅目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鞘翅目害虫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进行了研究。分别对亚洲玉米螟和赤拟谷盗中果蝇Tsr的同源基因OfTsrTcTsr进行干扰,结果表明,降低亚洲玉米螟OfTsr的表达导致幼虫表皮合成受阻和化蛹异常;降低赤拟谷盗TcTsr的表达引起幼虫致死表型。本研究结果不仅增加了我们对昆虫表皮几丁质生物合成机制的认识,还为农业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伪响应调节因子基因Clsc调控西瓜果皮条纹的颜色
Dongming Liu, Jinfang Liang, Quanquan Liu, Yaxin Chen, Shixiang Duan, Dongling Sun, Huayu Zhu, Junling Dou, Huanhuan Niu, Sen Yang, Shouru Sun, Jianbin Hu, Luming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1): 147-160.   DOI: 10.1016/j.jia.2024.08.006
摘要81)      PDF    收藏

西瓜的果皮颜色和条纹是影响市场消费选择的关键外观品质性状。作为典型性状之一,西瓜果皮条纹的颜色明显较果皮背景颜色深,因此西瓜常被作为植物条纹研究的理想材料。但受种质资源的限制,目前我们对西瓜条纹着色机制的了解仍不深入。本研究以一份浅色条纹西瓜为研究材料,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性状由一个隐性基因控制,结合F2群体将控制条纹着色的基因ClscCitrullus lanatus stripe coloration)定位到第9染色体上的一个147.6 kb区域内。结合基因功能和表达量分析结果,编码APRR2转录因子的Cla97C09G175170基因被推定为控制西瓜条纹着色的关键基因。生理实验结果表明Cla97C09G175170可能通过影响叶绿体的发育和叶绿素的代谢影响西瓜果皮的颜色形成。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西瓜条纹颜色形成的分子机制,并为新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秸秆基质块高密度育秧对水稻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Yufei Ling, Mengzhu Liu, Yuan Feng, Zhipeng Xing, Hui Gao, Haiyan Wei, Qun Hu, Hongcheng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1): 101-113.   DOI: 10.1016/j.jia.2023.12.018
摘要110)      PDF    收藏

水稻育秧和机插阶段的需要大量劳动力是机插水稻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可通过增加每盘育秧播种量以减少育秧秧盘用量达到节省人工的目的。2021年和2022年使用秸秆基质块为育秧材料,以常规播种量150 g/盘、移栽秧龄20 d为对照(CK),设置播种量250 g/盘、300 g/盘和350 g/盘,移栽秧龄为10 d和15 d的6个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和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与CK相比水稻秧苗素质受高播种量短秧龄育秧影响较大,但秧苗活力未受显著影响。本实验中,350-10处理每公顷秧盘用量为152-155盘,比CK用量减少62%。提高水稻育秧播种量可减少2.8%-4%的水稻缺穴率。产量及经济效益以300-15处理最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通过深施氮肥优化作物产量,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Lingxiao Zhu, Hongchun Sun, Liantao Liu, Ke Zhang, Yongjiang Zhang, Anchang Li, Zhiying Bai, Guiyan Wang, Xiaoqing Liu, Hezhong Dong, Cundong 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1): 36-60.   DOI: 10.1016/j.jia.2024.05.012
摘要78)      PDF    收藏
氮(N)是作物产量形成的重要营养元素。然而,农业生产面临着许多挑战,特别是氮肥用量高而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深施氮肥(DPNF)是一种农艺措施,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表现出了很好的前景。本综述旨在全面解析DPNF。首先简要概述了其发展和实施方法。随后,对不同作物的最佳施肥深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此外,还探讨了DPNF对作物发育、产量、氮利用效率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控规律及其机制。最后,概述了该技术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综述为DPNF在农业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转录组分析揭示了类固醇激素合成途径影响肉鸡腹脂沉积
Yuting Zhu, Yongli Wang, Yidong Wang, Guiping Zhao, Jie Wen, Huanxian Cu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9): 3118-3128.   DOI: 10.1016/j.jia.2023.04.015
摘要188)      PDF    收藏

肉鸡的腹部脂肪过度沉积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例如降低肉鸡的饲料效率、影响肉鸡健康、增加生产成本等。因此,培育低腹脂系的肉鸡品种具有重要意义。鸡的腹脂沉积是一个由遗传因素主导的多因素共同调控的复杂生理过程,其分子基础难以捉摸。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转录组分析比较了腹部脂肪沉积不同阶段的差异基因,以鉴定影响腹部脂肪沉积的关键基因和途径。我们发现腹脂重(AFW)从第35D35)到第91天(D91)逐渐增加,然后在第119天下降。我们比较D35 vs D63D35 vs D91的基因表达水平,鉴定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识别与脂肪沉积相关的基因模块。然后,对鉴定到的DEGsWGCNA基因模块进行交叉分析,在D35 vs D63D35 vs D91分别鉴定出394个和435个交叉基因。对这些交叉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途径和胰岛素信号通路在所有交叉基因中被共同富集,已有研究表明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途径调控胰岛素信号通路,表明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途径在肉鸡腹部脂肪发育过程发挥重要作用。接着采用CytoHubba15种算法对这些交叉基因进行筛选,最终鉴定到6个与腹部脂肪沉积相关的hub基因(ACTB, SOX9, RHOBTB2, PDLIM3, NEDD9DOCK4SOX9已被证明与类固醇激素受体结合所需的蛋白质结合,而RHOBTB2通过cyclin因子间接调控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并最终影响脂肪沉积。同时,PPI蛋白互作预测分析发现这6hub基因的蛋白水平存在互作关系综上所述,我们分析表明RHOBTB2SOX9基因可以通过调节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途径在肉仔鸡脂肪沉积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鸡脂肪沉积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基于T-DNA插入鉴定和解析假禾谷镰孢FpRCO1基因在调控病原菌生长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Haiyang Li, Yuan Zhang, Cancan Qin, Zhifang Wang, Lingjun Hao, Panpan Zhang, Yongqiang Yuan, Chaopu Ding, Mengxuan Wang, Feifei Zan, Jiaxing Meng, Xunyu Zhuang, Zheran Liu, Limin Wang, Haifeng Zhou, Linlin Chen, Min Wang, Xiaoping Xing, Hongxia Yuan, Honglian Li, Shengli D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9): 3055-3065.   DOI: 10.1016/j.jia.2024.01.001
摘要161)      PDF    收藏
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侵染小麦茎基部及根部引起严重的茎基腐病,同时还侵染小麦穗部造成赤霉病,在茎基部和穗部产生毒素,该病害对小麦的产量与质量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已成为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尽管如此,对假禾谷镰孢致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还十分匮乏。为了快速鉴定参与调控假禾谷镰孢致病的基因,本研究利用T-DNA插入正向遗传学的方法建立了假禾谷镰孢的突变体库;通过病原菌接种大麦叶片筛选致病力下降的突变体,进而通过PCR扩增技术分析致病力下降突变体中被破坏的基因。通过筛选,本研究共获到9个致病力下降的假禾谷镰孢突变体,其中一个突变体中与酵母RCO1基因同源的FpRCO1基因被破坏。FpRco1是假禾谷镰孢Rpd3S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体的一个重要组分,为了证明编码该蛋白的FpRCO1基因的缺失与假禾谷镰孢的致病力相关,本研究采用split-marker的方法,在野生型WZ-8A菌株中,对该基因进行了敲除,获得了敲除突变体DFprco1。敲除突变体DFprco1生长减慢、产孢减少和致病力下降;回补菌株表型完全恢复到野生型的水平。在不同的外源压力测试实验中,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DFprco1显示对NaCl、sorbitol和SDS更加的敏感,对H2O2不敏感的性状。为了进一步分析突变体DFprco1致病力下降的原因,本研究对假禾谷镰孢野生型菌株及突变体DFprco1在侵染阶段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了转录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突变体DFprco1大量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参与调控DON毒素(Dyoxynivanelol, DON,脱氧镰刀雪腐烯醇)合成的TRI基因(trichothecene biosynthetic (TRI) gene, 单端孢霉烯簇生物合成) 表达水平出现显著下调。通过对假禾谷镰孢的野生型菌株及突变体DFprco1侵染的小麦粒中的DON毒素进行检测发现,突变体DFprco1侵染的小麦粒中DON含量显著减少。总之,本研究揭示了FpRCO1基因在调控假禾谷镰孢的生长发育、无性繁殖、DON的合成及致病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本研究为深入解析假禾谷镰孢致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为防控该重大病害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过表达PbrGA2ox1通过调控GA3抑制的活性氧解毒和脱落酸信号转导而增强梨树抗旱性
Guoling Guo, Haiyan Zhang, Weiyu Dong, Bo Xu, Youyu Wang, Qingchen Zhao, Lun Liu, Xiaomei Tang, Li Liu, Zhenfeng Ye, Wei Heng, Liwu Zhu, Bing Ji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9): 2989-3011.   DOI: 10.1016/j.jia.2024.01.012
摘要171)      PDF    收藏
干旱胁迫是全球变暖持续加剧所导致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梨树在内的多种园艺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赤霉素(Gibberellin,GA)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对干旱胁迫的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植物体内赤霉素水平显著降低;然而,GA对梨树干旱胁迫的调控作用和其内在机制仍未可知。本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梨叶内生物活性赤霉素(Bioactive GA,BGAs)的积累,并强烈诱导了叶绿体定位的赤霉素2–氧化酶(Gibberellin 2-oxidase1PbrGA2ox1)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PbrGA2ox1受外源脱落酸(Abiscisic acid,ABA)和赤霉酸(Gibberellic acid,GA3)处理的显著促进和抑制,并积极参与调控梨树的抗旱性。于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内过表达该基因可显著增强其抗脱水和抗旱能力,而于梨叶(Pyrus betulaefolia)内以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降低该基因的表达则增强了梨树的干旱敏感性。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较野生型(Wild-type,WT)烟草株系而言,干旱胁迫条件下的PbrGA2ox1过表达株系内BGAs含量显著降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ystem,ROS)积累量显著下降,并伴随着ABA含量的显著升高和其信号转导的显著增强以及ROS清除能力的显著提升。然而,该基因的沉默则显著抑制了这一系列生物过程。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外源GA3处理可抑制干旱胁迫条件下的ABA的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并加重ROS毒害效应,从而降低梨树的干旱耐受性。总而言之,试验结果揭示了干旱胁迫抑制梨叶内BGAs积累的机制,并进一步阐述了GA影响植物耐旱性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基于CRISPR/Cas12a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现地快速诊断平台的建立
Meixi Wang, Jitao Chang, Yuxin Han, Chaonan Wang, Songkang Qin, Jun Wang, Lulu Zhang, Yuanmao Zhu, Fei Xue, Fang Wang, Hongliang Chai, Yulong Wang, Xinjie Wang, Xin Y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8): 2872-2876.   DOI: 10.1016/j.jia.2024.03.074
摘要106)      PDF    收藏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传染病。牛感染BVDV后导致产奶量下降、产肉质量降低及繁殖能力下降,给全球畜牧业带来巨大负担。BVDV感染妊娠期母畜后,可通过胎盘传播至胎儿。若胎儿幸存则成为持续感染(PI)牛,其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存在大量病毒,是BVDV的主要传染源之一。因此,快速准确的诊断对于BVD预防控制,尤其是持续感染牛的净化剔除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CRISPR/Cas12a的BVDV检测方法,用于BVDV的快速现场诊断。首先,通过序列比对和筛选,获得6个BVDV特异crRNA,且通过组合筛选获得可检测当前所有BVDV流行毒株的crRNA混合物;同时,优化设计了RT-ERA特异性扩增反应体系,而后将其与CRISPR-Cas12a系统相结合,建立了一种BVDV结果可视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在45分钟内检测低至20个拷贝的病毒量,且不与其它共感染的病原体发生交叉反应。此外,该检测方法可识别在中国流行的所有已知的BVDV-1和BVDV-2亚型毒株。在临床样品检测中发现,该检测方法与RNA试剂盒提取样本的荧光定量PCR(qPCR)结果一致,对释放剂释放RNA样本的检测敏感性更高。总之,本研究建立的基于Cas12a的快速、灵敏度高、特异强,不依赖实验室精密仪器,且可得到可视化检测结果的BVDV现地检测方法,该方法的应用对于BVDV精准防控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应用时序遥感数据增强农田土壤有机质制图模型性能
Xianglin Zhang, Jie Xue, Songchao Chen, Zhiqing Zhuo, Zheng Wang, Xueyao Chen, Yi Xiao, Zhou Sh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8): 2820-2841.   DOI: 10.1016/j.jia.2024.01.015
摘要111)      PDF    收藏
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土壤退化问题,明确农田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格局对于土壤碳库核算、农田质量评价和制定有效的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空间信息预测技术,数字土壤制图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区域尺度的土壤信息空间制图上。然而,由于精确量化人为干扰因素存在较大的难度,针对农田尺度的土壤有机质制图反演模型的精度往往低于其它土地覆被类型。为解决该问题,本研究使用2021年广州采集的462个农田土壤样本系统评估“信息提取-特征选择-模型融合”框架在提升农田土壤有机质反演精度的潜力。本研究证明“信息提取-特征选择-模型融合”框架可以在有效提升最终反演结果的精度(R2:从0.48到0.53)并且不会对模型不确定性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量化环境动态变化信息是一种产生与土壤有机质线性和非线性相关协变量的有效方法。应用该方法产生的环境协变量可将随机森林模型的R2从0.44提高到0.48,将极端梯度提升模型的R2从0.37提高到0.43。当环境协变量较少(< 200)时推荐使用前向递归特征筛选算法,当环境协变量较(> 500)时推荐使用Boruta特征筛选算法。Granger-Ramanathan模型融合方法可以组合不同初始预测模型的优势以提高预测结果精度并平均不确定性。当初始预测模型结构相似时,参与融合的初始预测模型数量的增加对最终预测没有显著的影响。鉴于上述优势,“信息提取-特征选择-模型融合”框架对提高不同区域尺度数字土壤制图精度方面具有较高的潜力,其制图结果可以为土壤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miRNA-181-5p家族通过靶向TGFBR1基因抑制TGF-β信号通路从而促进鸡骨骼肌的肌生成
Xiaoxu Shen, Yongtong Tian, Wentao He, Can He, Shunshun Han, Yao Han, Lu Xia, Bo Tan, Menggen Ma, Houyang Kang, Jie Yu, Qing Zhu, Huadong Y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8): 2764-2777.   DOI: 10.1016/j.jia.2023.05.025
摘要145)      PDF    收藏

鸡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动物,其提供的骨骼肌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蛋白质食物来源之一。骨骼肌的产量主要取决于肌纤维的发育,而该生物学过程受到许多基因,信号通路和非编码RNA的调控。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22个碱基左右的小非编码RNA,通常可以结合靶基因mRNA3’端非翻译区3’UTR)从而抑制靶基因的表达。有研究表明miR-181-5p家族(主要是miR-181a-5pmiR-181b-5p)可以调控哺乳动物骨骼肌的发育,然而miR-181-5p家族在鸡骨骼肌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仍然不清楚等。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肌肉发育速度显著不同的蛋鸡与肉鸡这对极端模型,发现miR-181-5p家族在肌肉快速发育的肉鸡骨骼肌中高表达。然后我们采集鸡的骨骼肌卫星细胞来研究miR-181-5p家族在鸡骨骼肌体外肌生成中的作用,结果发现miR-181-5p家族显著促进成肌分化相关基因的RNA和蛋白表达,并且促进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成多核的肌管,说明miR-181-5p家族在鸡骨骼肌发育过程中起正向的作用。随后靶基因预测发现miR-181-5p家族可能靶向TGF-β信号通路的重要受体TGFBR1,我们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等试验技术验证了miR-181-5p家族可以通过结合TGFBR1基因的3’UTR从而抑制TGFBR1基因的表达。TGFBR1TGF-β信号通路都是已知的肌肉发育限制因子,我们利用鸡骨骼肌卫星细胞验证发现TGFBR1基因负调控鸡骨骼肌体外肌生成过程。在TGF-β信号通路中,TGF-β蛋白通过结合细胞膜上的TGFBR1/2蛋白复合体将细胞外的TGF-β信号转导进入细胞质中,促进下游SMAD2/3蛋白的磷酸化并促使其进入细胞增强肌肉发育抑制基因的转录。我们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发现干扰TGFBR1会导致SMAD2/3蛋白的磷酸化程度降低,TGF-β信号通路转导受阻,此外miR-181-5p家族可以同时抑制TGFBR1的表达和SMAD2/3蛋白的磷酸化程度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miR-181-5p家族可以通过靶向TGFBR1基因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转导,从而促进鸡骨骼肌的体外肌生成,表明miR-181-5p家族是鸡骨骼肌发育的促进因子,可能是导致肉鸡肌肉快速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并可能成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高地方鸡肌肉产能的有效分子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绿豆种皮颜色相关候选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初步分析
Qian Wang, Huimin Cao, Jingcheng Wang, Zirong Gu, Qiuyun Lin, Zeyan Zhang, Xueying Zhao, Wei Gao, Huijun Zhu, Hubin Yan, Jianjun Yan, Qingting Hao, Yaowen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8): 2571-2588.   DOI: 10.1016/j.jia.2024.04.022
摘要104)      PDF    收藏
绿豆种皮色与种子的外观品质及商品性密切相关。影响绿豆种皮色的物质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定位绿豆种皮颜色基因将有助于开发新品种,提高其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冀绿9号(黑色种皮)和BIS9805(绿色种皮)构建了一个由546株后代组成的F2定位群体。利用BSA-seq方法和KASP分子标记,将种皮颜色相关的候选区域定位在4号染色体上,最终缩小到0.66 Mb区间之内,包含8个候选基因。结合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发现,8个候选基因中有3个基因(LOC106758748LOC106758747LOC106759075)差异表达,可能导致冀绿9号和BIS9805之间类黄酮代谢物含量差异。这些研究结果为绿豆种皮颜色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加快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A型塞尼卡病毒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茎环亚域的替换: 对病毒拯救的影响
Qianqian Wang, Jie Wang, Lei Zhang, Xiaoxiao Duan, Lijie Zhu, Youming Zhang, Yan Li, Fuxiao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7): 2391-2406.   DOI: 10.1016/j.jia.2024.04.019
摘要97)      PDF    收藏
A型塞尼卡病毒(Senecavirus A, SVA)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其5' 非编码区包含一个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 IRES),由十个较大或较小的茎环结构(包括一个假结)组成,这些结构已被证明具有很好的保守性。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每个茎环亚域,如单个茎或环,是否也高度保守。为阐明此问题,我们通过在IRES上进行定点突变(SDM)构建了一组29个SVA cDNA克隆。SDM修饰包括:(1)茎形成的互补序列相互交换;(2)环颠换;(3)环转换;以及(4)点突变。将所有cDNA克隆分别转染细胞以拯救活病毒,但只有四个SVA拯救成功,并在二十代传代过程中具有遗传稳定性,其中一个子代的生长速度明显较慢。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显示,SDM修饰的IRESes均未显著抑制IRES活性。我们先前研究发现,如果完全突变十个茎结构中任一个的单一基序,均会导致病毒拯救失败。有趣的是,本研究发现SVA可独立允许三个茎结构,其各自的互补序列相互交换,同时还可以容忍一个顶端环完全转换。因此,本研究表明,并非每个茎环结构的构象都严格保守。我们之前的研究还发现,两个SVA株可通过选择复制机制在IRES区域发生重组。尽管SVA IRES的序列高度保守,但这两项研究都表明其中某些元件仍然是可变的,这为IRES与多种因子间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矿化相关基因CA2CA13在鸡双侧下颌骨髁部不对称导致交叉喙
Lei Shi, Yanyan Sun, Yunlei Li, Hao Bai, Jingwei Yuan, Hui Ma, Yuanmei Wang, Panlin Wang, Aixin Ni, Linlin Jiang, Pingzhuang Ge, Shixiong Bian, Yunhe Zong, Jinmeng Zhao, Adamu M. Isa, Hailai H. Tesfay, Jilan Ch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7): 2379-2390.   DOI: 10.1016/j.jia.2023.04.014
摘要127)      PDF    收藏

交叉喙是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目前已在全球至少12个鸡种中公开报道,发生率介于0.2%~7.4%。交叉喙严重影响个体采食和饮水,降低生产性能,损害动物福利。为探究交叉喙性状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首先分析交叉喙鸡下颌骨形态特征,再通过RNA-seq技术筛选交叉喙鸡与正常鸡双侧下颌骨髁部的差异表达基因,结合功能富集分析鉴定关键候选基因。在此基础上,结合组织表达谱和细胞水平试验,验证关键候选基因导致鸡交叉喙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交叉喙由左右侧下颌骨长度不等导致,即某一侧下颌骨支短于对侧正常骨支,下喙偏向于下颌骨短支侧。由于下颌骨髁部是下颌骨支的生发中心,通过对交叉喙鸡短骨支侧髁部和正常骨支髁部进行转录组分析,共筛选110个差异表达基因,并显著富集于碳酸酐酶活性条目,差异表达基因为碳酸酐酶2(CA2)和碳酸酐酶13CA13)。结合组织表达谱分析,发现CA2CA13高表达于鸡下颌骨髁部(P<0.05)。通过比较成骨细胞增殖期与矿化期的CA2CA13表达特征,发现两者在矿化期成骨细胞中显著上调。对下喙左偏和下喙右偏的交叉喙个体进行验证,发现短骨支侧髁部的CA2CA13表达水平低于对侧正常骨支髁部(P<0.05)。为解析CA2CA13基因功能,本试验在鸡成骨细胞培养体系中添加碳酸酐酶抑制剂,发现碳酸酐酶活性与成骨细胞矿化存在相关;进一步向成骨细胞中转染CA13干扰慢病毒,发现CA13被干扰后引起鸡成骨细胞矿化能力下降。研究结果揭示了CA2和CA13可能是北京油鸡交叉喙性状的潜在调控因子,但在其他品种中仍需进一步验证。此外,考虑到碳酸酐酶编码基因在人类中同样高表达,本研究也可能为人类下颌骨畸形引起的错颌和颅面不对称病因等提供参考。

创新点:本研究基于个体对称部位为研究对象的试验设计,结合转录组分析,揭示了CA2和CA13的不对称表达是鸡交叉喙性状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将为地方鸡种复杂性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烟草花叶病毒双位点弱毒突变体的研发
Xiaojie Xu, Shaoyan Jiang, Chunju Liu, Xujie Sun, Qing Zhu, Xiuzhai Chen, Pengchao Jiang, Fenglong Wang, Yanping Tian, Xiangdong 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7): 2318-2331.   DOI: 10.1016/j.jia.2024.02.019
摘要95)      PDF    收藏
烟草(Nicotiana tabacum)和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我国两种主要的经济作物,其安全生产受到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的严重威胁。交叉保护是预防植物病毒病安全且环保的措施。然而,稳定的TMV弱毒突变体却很少。TMV基因组为单链RNA,其编码的p126蛋白参与病毒复制、细胞间运动、抑制寄主RNA沉默和病毒症状形成等过程。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将p126蛋白中第196位的精氨酸(arginine,R196)替换为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D),第614位的谷氨酸(glutamic acid,E614)替换为甘氨酸(glycine,G),第643位的丝氨酸(serine,S643)替换为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F),或者把第730位的D(D730)替换为S,均可以显著降低TMV的致病力和复制水平。然而,只有S643F突变可以降低TMV p126的RNA沉默抑制活性。由于RNA病毒的RNA聚合酶缺乏校对和修复活性,导致RNA病毒基因组易发生突变。一些携带单一致弱突变位点的病毒突变体可能会通过自发突变恢复其致病力,而在多个致弱位点有突变的突变体恢复强致病力的风险会相对较低。为了获得稳定的TMV弱毒突变体,我们在p126中两个位点同时引入突变,发现仅双位点突变体TMV-E614G-S643F可以系统侵染烟草植株,而且不引起明显的症状,因此将其作为用于交叉保护的候选突变体。我们将其在烟草植株中连续继代接种六次,发现双位点突变体TMV-E614G-S643F可以稳定遗传。交叉保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双位点突变体TMV-E614G-S643F可以有效保护烟草和番茄植株免受野生型TMV侵染。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TMV双位点弱毒突变体,可用于通过交叉保护来防治烟草和番茄植株中的TMV。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