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下栽培具有保水和增温效果,因而在干旱、冷凉地区春玉米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为了解决春玉米生产中地膜残留和膜下播种“放苗”环节耗费人力的问题,我们研发了一种膜侧播种(PSS)技术并配套了作业机械。在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7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膜下播种(PM)相比,PSS每公顷增加6547株有效植株,增产1686公斤。为了进一步探究PSS对(i)土壤水分和温度,(ii)玉米生长发育、产量、水利用效率(WUE),以及(iii)经济收入和地膜残留的影响,我们在半干旱地区两个点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试验。土壤温湿度连续监测结果表明,与露地平作(CK)相比,PSS显著提高了玉米生长早期播种带0-20厘米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提高了籽粒产量(884-1089千克/公顷)和水分利用效率,其效应与PM类似。在经济效益上,PSS的人工投入与CK相当,而PM在释放地膜下的幼苗时需要额外花费960元/公顷的人工费。总体而言,与CK和PM相比,PSS分别增加了5.83%(547元/公顷)和8.16%(748元/公顷)的经济收益。在环境方面,PSS实现了近100%的残膜回收,相比之下,连续PM处理3和5年,因回收困难没有采取地膜回收的田块分别有96与130千克/公顷的残膜残留。综上所述,我们认为PSS是一种可以提高产量稳定性和收入,实现半干旱地区玉米的可持续生产的生态友好型技术。
重大农业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原产于美洲,自2016年首次被发现入侵尼日利亚和加纳以来,短短3年时间内迅速入侵至47个非洲国家和18个亚洲国家。由于该虫寄主范围广(至少包含353种寄主植物)、能够适应多种生境、超强的迁飞能力、高繁殖力、暴食性,以及快速发展的农药抗性和病毒抗性等内在优势,是导致其具有入侵性的重要原因,目前已被公认为全球范围内的超级害虫。该害虫的综合治理策略主要依靠监测调查、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病毒制剂、性诱剂、生物防治(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和昆虫病原体),以及植物源农药等多种防治策略的综合应用。目前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草地贪夜蛾的入侵机制,(2)如何阻止其进一步扩散,(3)提供更有效的防治策略。本文总结了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性,潜在的入侵性机制,以及综合治理策略,以期为今后的治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