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Sigma因子70 RpoD通过调控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游动性、氧化耐受以及hrpG和hrpX的表达来参与毒力
Zhizhou Xu, Guichun Wu, Bo Wang, Baodian Guo, Cong Sheng, Yangyang Zhao, Bao Tang, Yancun Zhao, Fengquan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844-1859.   DOI: 10.1016/j.jia.2023.10.017
摘要85)      PDF    收藏

由稻黄单胞菌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起水稻白叶枯是一种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降低水稻产量并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细菌sigma (σ)因子是一类非专一性的蛋白,它能够与RNA聚合酶结合并识别特定的启动子,σ70因子还参与调节应激反应和毒力的基因的表达。然而,σ70因子RpoDXoo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RpoD在植物病原菌尤其是在黄单胞菌中是相当保守的。生长曲线和致病性检测结果表明PXO_RpoD敲除后Xoo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对水稻的致病性显著降低为进一步鉴定受PXO_RpoD直接调控的基因,我们在野生型PXO_RpoD C端融合了Flag标签,并进行了靶标下切割和标记CUT&Tag分析。结合表型试验发现,PXO_RpoD参与调控Xoo的游动性和氧化胁迫响应。与野生型菌株相比,PXO_RpoD缺失突变体减弱了非寄主烟草的过敏反应,说明PXO_RpoD可能参与调控三型分泌系统。通过细菌单杂交和凝胶迁移试验结果表明PXO_RpoDhrpGhrpX的启动子直接互作。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PXO_RpoD参与调节运动能力和氧化应激,是维持Xoo致病力所必需的基因。此外,PXO_RpoD能够直接与hrpGhrpX的启动子结合,从而调控三型分泌系统及效应子的表达。本研究阐明了PXO_RpoD在参与调控Xoo致病性中的作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潜在靶点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梨泛转录组的抗性与果实品质育种遗传基础解析
Congrui Sun, Runze Wang, Jiaming Li, Xiaolong Li, Bobo Song, David Edwards, Jun W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813-1830.   DOI: 10.1016/j.jia.2024.11.026
摘要31)      PDF    收藏

砂梨作为梨属植物的重要栽培种,是温带地区的重要果树,其具有丰富的遗传资源,对梨果实品质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包括梨在内的果树物种抗性与果实品质性状之间关系的研究较为有限。而泛转录组能够有效捕捉来自编码区的遗传信息,并反映个体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基于来自不同组织的506个砂梨样本构建了泛转录组,并通过表达存在/缺失变异(ePAVs解析了改良过程中表型与抗病性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砂梨泛转录组包含156,744个转录本,其中新转录本在防御反应生物学过程中显著富集。有趣的是,梨的地方品种中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较高,但在改良过程中受到负选择ePAVs分析表明,具有遗传多样性的砂梨地方品种可以分为两个亚群,并推测它们经历了不同的传播过程。进一步通过共表达网络和相关性分析,发现梨的石细胞形成、果实花青素合成和抗逆性之间相关联,它们由多个模块共同调控,且调控基因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此外,还鉴定到梨参考基因组中缺失的一些基因,如候选基因HKL1,其可能影响了果实糖含量。研究结果为梨果实复杂性状间的关联分析提供了新见解,并为梨的抗病性和果实品质协同改良提供了数据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纳米增强植物耐盐性的最新进展:应用方法、风险评估、机遇与未来展望
Mohammad Nauman Khan, Yusheng Li, Yixue Mu, Haider Sultan, Amanullah Baloch, Ismail Din, Chengcheng Fu, Jiaqi Li, Zaid Khan, Sunjeet Kumar, Honghong Wu, Renato Grillo, Lixiao Ni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611-1630.   DOI: 10.1016/j.jia.2024.05.028
摘要40)      PDF    收藏
盐分是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在各种不同的策略中,纳米技术在非生物逆境下,如盐胁迫下的作物生产中显示出巨大潜力。在本综述中,我们讨论了与纳米材料应用的不同方法相关的环境挑战,包括种子纳米引发、叶面和土壤/根系施用。基于先前的研究,纳米引发使用较少的纳米材料,对环境安全和食物链的影响较小。我们基于纳米材料在农业上的安全、可持续利用的应用方法,详细讨论了预防措施。此外,还总结了抗氧化酶触发纳米材料和直接清除活性氧(ROS)的纳米材料(纳米酶)在植物耐盐性中的作用。纳米材料通过各种解剖、生理和分子机制改善钠(Na+)和钾(K+)的稳态,从而提高植物的耐盐性。然而,纳米材料在调节植物光合作用和激素平衡方面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我们明确了当前的研究空白,并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指导。本综述旨在为研究者在利用纳米颗粒进行植物抗逆性研究时,更好地理解纳米颗粒和不同植物相关因子的合理设计提供指导。这将有助于提高纳米颗粒进入植物体内的递送效率。此外,在获得足够的科学知识和更好的理解之后,纳米颗粒可以成为可持续农业的组成部分,节约成本,减少生物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甜菜碱生物合成代谢工程创制紫叶花生种质资源
Dongxin Huai, Jie Wu, Xiaomeng Xue, Hao Liu, Nian Liu, Li Huang, Liying Yan, Yuning Chen, Xin Wang, Qianqian Wang, Yanping Kang, Zhihui Wang, Yanbin Hong, Huifang Jiang, Boshou Liao, Yong Le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606-1609.   DOI: 10.1016/j.jia.2024.09.034
摘要106)      PDF    收藏

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之际,农田作画已成为吸引游客观光和提升农民收入的关键策略。然而,在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花生中,缺少可供花生田作画使用的紫叶品种。因此,开发紫叶花生品种势在必行。甜菜碱是一种源自氨基酸酪氨酸的植物天然色素,呈现红紫色,并且具备抗氧化功能对人体健康有益。甜菜碱的生物合成途径相对简单,仅通过三个酶反应便可将酪氨酸转化为甜菜碱。RUBY基因是由编码甜菜碱合成所需的P450 加氧酶(CYP76AD1)、二羟基苯丙氨酸双加氧酶(DODA)和糖基转移酶的三个基因组成的人工开放阅读框,可利用酪氨酸合成甜菜碱。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式,在 35S 启动子的驱动下,在花生中异源表达RUBY 基因。在转基因植株的愈伤组织、再生芽以及根、叶、茎、花、豆荚和种子中均观察到了紫色组织存在。与野生型植株相比,紫色叶片中转基因植株含有显著更高量级的甜菜碱。综上所述,我们成功创制出了具备观赏植物潜力的带有紫色叶片特征的花生新种质,为培育紫叶花生品种提供了理论和材料基础。此外,RUBY在花生转化过程中展现出了作为可见报告基因的潜力,可用于高效筛选转化植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苹果m6A去甲基化酶MdALKBH1A调控高温和碳饥饿胁迫抗性
Ru Bao, Tianli Guo, Zehua Yang, Chengyu Feng, Junyao Wu, Xiaomin Fu, Liu Hu, Changhai Liu, Fengwang M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489-1502.   DOI: 10.1016/j.jia.2025.01.001
摘要51)      PDF    收藏

前人的研究结果证明了m6A去甲基化酶在协调植物胁迫反应中的关键作用;然而,苹果m6A去甲基化酶在热胁迫和固定碳饥饿条件下的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鉴定了苹果RNA去甲基化酶基因家族,并选择了苹果RNA去甲基化酶基因MdALKBH1A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LC-MS/MS分析方法证明了MdALKBH1A是苹果的m6A去甲基化酶。过表达MdALKBH1A的转基因‘Micro Tom’番茄植株对高温更为敏感,这可能与抗氧化能力降低、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加、质膜稳定性降低有关。此外,过表达MdALKBH1A的番茄植株通过提高质膜稳定性、光合速率和自噬活性增强其对碳饥饿胁迫的抗性。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苹果MdALKBH1A在应对高温胁迫和碳饥饿胁迫中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识别与湖羊饲料效率性状相关的新位点
Deyin Zhang, Xiaolong Li, Fadi Li, Xiaoxue Zhang, Yuan Zhao, Yukun Zhang, Zongwu Ma, Huibin Tian, Xiuxiu Weng, Weimin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259-1269.   DOI: 10.1016/j.jia.2023.10.011
摘要172)      PDF    收藏

在集约化养羊生产中,饲料效率是影响盈利能力的重要经济性状,通常用剩余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两个指标来评价饲料利用效率。然而,目前关于绵羊饲料效率相关性状的潜在遗传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为了从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别出影响绵羊饲料效率的关键基因和遗传变异,本研究随机选取系谱信息清晰、出生日龄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1280湖羊公羔,利用单栏饲养系统测定了饲料效率相关性状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饲料效率相关性状具有很大的变异,且剩余采食量与平均日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对平均日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剩余采食量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全基因组水平筛选到1264SNPs位点,分别与平均日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剩余采食量性状显著相关,通过位点注释,发现8个候选基因(LOC101121953, LOC101110202, CTNNA3, IZUMO3, PPM1E, YIPF7, ZSCAN12 LOC105603808)与绵羊的饲料效率相关。最后,为进一步验证与剩余采食量性状显著相关的两个候选SNPs位点chr20: g. 32767656 A > G chr20: g. 32963610 T > C对生长和饲料效率性状的影响,利用Sequenom MassARRAY SNP分型技术对候选位点在扩大试验群体中进行分型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SNPs与生长性状无显著相关性(P > 0.05),但与RFI性状呈显著相关(P < 0.05)。上述研究结果为绵羊饲料效率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数据,并从全基因组水平上筛选出影响湖羊饲料效率的关键SNPs位点,为绵羊饲料效率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可靠、有效的分子标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燕麦和小黑麦青贮的产气特性及减少其气体排放的技术
Jing Tian, Rong Tian, Juanyan Wu, Liying Huang, Jianguo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246-1258.   DOI: 10.1016/j.jia.2024.09.023
摘要135)      PDF    收藏

青贮过程中的温室气体(GHG)产生不仅会导致青贮饲料的营养损失,还会促进气候变暖。然而,关于青贮过程中温室气体的产生减少排放的策略信息较少,尤其是氧化氮(N2O)。因此,本研究选用华南地区冬闲田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中产气较多的燕麦(Avena sativa)和小黑麦(Triticum × Secale实验材料,通过不添加(对照)、添加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LP)或3%玉米粉(CM)青贮56天,分析青贮过程中量、温室气体浓度、发酵品质和细菌多样性探讨青贮过程中的产气特性减少气体排放的技术。结果表明燕麦和小黑麦的气量在青贮前9天迅速增加并达到峰值,小黑麦青贮饲料的最高气体量是燕麦的两倍。在青贮28天内,小黑麦青贮饲料产生的二氧化碳(CO2)浓度低于燕麦青贮饲料,甲烷(CH4)和N2O浓度高于燕麦青贮饲料。添加LPCM显著提高了2种饲料作物的青贮发酵品质,减少了气并在56青贮结束时降低了温室气体浓度(小黑麦的CH4除外)。在青贮初期,与产气相关的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乳球菌属Lactococcus和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细菌较多,添加LP增加了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降低了与气体量CO2N2O浓度呈正相关的科萨克氏菌属Kosakonia、泛菌属Pantoea、肠杆菌属和乳球菌属等细菌的相对丰度。这些结果表明,青贮过程中的气体产生主要发生在前9天,添加LPCM可以显著提高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减少青贮过程中气体和温室气体的产生。该研究成果将有利于减少青贮饲料生产中的营养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促进草食畜牧业的健康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低酚棉粕饲粮补充丝氨酸通过调控卵黏蛋白合成和蛋鸡膨大部生理功能,改善蛋清的凝胶和流变特性
Jianmin Zhou, Yu Fu, Uchechukwu Edna Obianwuna, Jing Wang, Haijun Zhang, Xiubo Li, Guanghai Qi, Shugeng W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1152-1166.   DOI: 10.1016/j.jia.2023.09.020
摘要121)      PDF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酚棉粕蛋鸡饲粮补充丝氨酸对蛋清品质蛋清卵黏蛋白成分的影响,并探究其潜在的调控机制。选取28835周龄健康海兰褐产蛋鸡,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重复12只鸡。各处理组蛋鸡分别饲喂豆粕型饲粮、低酚棉粕型饲粮和补充0.435%丝氨酸的低酚棉粕型饲粮。(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饲粮补充丝氨酸阻止了低酚棉粕引起的蛋清品质(即浓蛋清比例(P<0.05)、浓蛋清/稀蛋清(P<0.05)、蛋白高度(P<0.05)、哈氏单位(P<0.05)和蛋清表观黏度)下降。同时,饲粮添加丝氨酸缓解了低酚棉粕造成的蛋清卵黏蛋白含量降低(P<0.05)。卵黏蛋白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饲喂豆粕型和低酚棉粕型饲粮蛋鸡的蛋清卵黏蛋白在1200~800 cm-1波长范围内(糖苷类化合物特征频率区)的二阶导数图谱存在明显差异,且低酚棉粕降低了卵黏蛋白的α-螺旋比例(P<0.05),而补充丝氨酸后α-螺旋比例显著回升(P<0.05)。此外,饲粮添加丝氨酸显著上调了产蛋后2 h7.5 h蛋鸡输卵管膨大部黏膜的β-卵黏蛋白基因表达(P<0.05),缓解了低酚棉粕诱导的膨大部上皮损伤,增加了杯状细胞计数(P<0.05),并显著上调了膨大部黏膜闭合蛋白、粘蛋白2O-糖基化相关糖基转移酶的基因表达(P<0.05)。综合而言,饲粮添加丝氨酸可缓解低酚棉粕所致的蛋清品质下降,可能与其调节卵黏蛋白的合成有关。这种调节作用同时发生在β-卵黏蛋白的转录和转录后的O-糖基化修饰阶段,而丝氨酸对膨大部形态和屏障功能的改善也可能对卵黏蛋白的产生起到部分作用。本试验从蛋清蛋白合成调控的角度,为营养干预改善蛋鸡蛋清品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合理的旱作方式可以平衡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
Jia Wu, Luqi Zhang, Ziyi Wang, Fan Ge, Hao Zhang, Jianchang Yang, Yajie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1030-1043.   DOI: 10.1016/j.jia.2023.12.016
摘要64)      PDF    收藏

在不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的情况下,减少中国水稻生产的用水量是一项重要挑战。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不同的旱作方式是否可以在平衡产量的同时提高水稻品质,以实现水稻可持续生产。在大田分别设置了地膜覆盖旱作(PFMC)、裸地旱作(BC)和连续淹水栽培(CF)三种方法栽种粳型旱稻品种和粳型水稻品种。结果表明,PFMC和BC方式下陆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PFMC和CF方式下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与CF相比,BC方式下陆稻和水稻的产量均显著下降。旱作方式,尤其是PFMC方式可以降低活跃灌浆期、垩白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崩解值、谷蛋白与醇溶蛋白之比、延缓叶片衰老,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蛋白质组分含量、消碱值、籽粒Q酶活性和平均灌浆速率。与水稻相比,陆稻产量较低,活跃灌浆期较短,垩白粒率和凝胶稠度较低,直链淀粉含量、崩解值、蛋白质组分含量和平均灌浆速率较高。稻米Q酶活性和灌浆参数与稻米品质相关密切。合理的旱作方式可以平衡产量和稻米品质,特别能提高稻米营养和外观品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利用BERTopic建模方法揭示和推进草地生态退化研究
Tong Li, Lizhen Cui, Yu Wu, Rajiv Pandey, Hongdou Liu, Junfu Dong, Weijin Wang, Zhihong Xu, Xiufang Song, Yanbin Hao, Xiaoyong Cui, Jianqing Du, Xuefu Zhang, Yanfen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949-965.   DOI: 10.1016/j.jia.2024.11.008
摘要25)      PDF    收藏

草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依赖这些生态系统的社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性构成了严峻挑战。然而,由于传统科学计量方法的局限性,难以全面整合关于草地退化前沿和关键领域。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本文采用了BERTopic这一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分析了关于草地退化的大量生态学文献。我们从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数据库中筛选了4504篇文献,评估了不同草地类型的地理分布及其时间演变趋势分析结果揭示了草地退化研究的关键主题,包括草地退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草地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侵蚀过程以及草地水文模型等领域。与传统方法相比,BERTopic在识别目标文献中复杂且动态的主题变化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BERTopic不仅揭示了热门研究方向,还发掘了传统方法可能忽视的新兴领域,提供了更广泛的研究视角;而科学计量学则在细节和特异性上表现突出。我们建议结合这两种方法,以更系统化和全面的方式评估研究现状。本研究展示了BERTopic算法在生态学中的新兴应用,尤其是在全球草地退化领域的应用。同时,这也凸显了在大数据时代,生态学研究亟需整合先进的计算工具。像BERTopic这样的算法对于深化我们对复杂环境问题的理解具有关键作用,标志着生态学向更为复杂的数据驱动分析迈出了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SiEPFs通过调节谷子气孔密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抗旱性
Jianhong Hao, Xueting Kang, Lingqian Zhang, Jiajing Zhang, Huashuang Wu, Zidong Li, Dan Wang, Min Su, Shuqi Dong, Xiaorui Li, Lulu Gao, Guanghui Yang, Xiaoqian Chu, Xiangyang Yuan, Jiagang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2): 786-789.   DOI: 10.1016/j.jia.2024.09.008
摘要84)      PDF    收藏

全球变暖导致的干旱严重影响了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气孔是光合作用和水分蒸腾的重要窗口,而且气孔密度与干旱响应密切相关。谷子是一种重要的耐旱作物,在确保粮食和营养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作物相比,谷子的抗旱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仅鉴定和描述了SiDPY1SiYTH1SiMYBS3 。因此,其抗旱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转录组的分析揭示了昆虫脂肪体在成虫羽化后重建过程中的染色质重塑现象。
Yiying Li, Yuanyuan Hu, Bei Wang, Mengyao Lang, Shutang Zhou, Zhongxia W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2): 668-679.   DOI: 10.1016/j.jia.2024.06.018
摘要57)      PDF    收藏

昆虫的脂肪体类似于脊椎动物中的肝脏和脂肪组织,在能量代谢、营养储存及生殖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昆虫变态过程中,脂肪体通过程序性细胞死亡和细胞解离而分解。成虫羽化后,脂肪体通过剩余幼虫脂肪细胞的增殖或成体干细胞的分化而重建。这一重建过程是合成大量卵黄原蛋白(Vg)的前提条件,Vg对于多个卵子的成熟至关重要。尽管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但分子机制仍未得到充分解析。通过对羽化后0-5天蝗虫脂肪体的转录组分析,揭示了79个与染色质重塑相关的基因。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表明,染色质重塑与脂肪体重建呈正相关。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PPI显示,编码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体催化亚基的brahma基因对于成虫羽化后脂肪体的发育至关重要。qRT-PCR分析证明,brahma mRNA在卵黄生成前期在脂肪体中的水平逐渐升高,随后达到峰值并在卵黄生成期保持高水平。此外,brahma响应保幼激素JH)而表达。brahma敲低导致脂肪体内Vg表达显著减少,并伴有卵巢生长停滞。研究结果阐明了brahma介导的染色质重塑在JH依赖的脂肪体重建及雌性昆虫生殖中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陆地棉背景毛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纤维及种子相关性状QTL定位
Yongshui Hao, Xueying Liu, Qianqian Wang, Shuxin Wang, Qingqing Li, Yaqing Wang, Zhongni Guo, Tiantian Wu, Qing Yang, Yuting Bai, Yuru Cui, Peng Yang, Wenwen Wang, Zhonghua Teng, Dexin Liu, Kai Guo, Dajun Liu, Jian Zhang, Zhengsheng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2): 467-479.   DOI: 10.1016/j.jia.2024.02.023
摘要67)      PDF    收藏
将野生种固有的遗传多样性引入到栽培品种已成为作物遗传育种和遗传资源研究的热点之一。棉花纤维和种子相关的性状,对全球经济和人民生计至关重要,在棉花育种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研究利用野生棉种毛棉对栽培种陆地棉进行遗传基础改良,并对纤维和种子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以陆地棉为背景,构建了含有559单株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群体。分别定位到72个产量性状QTL,89个纤维品质性状QTL76个棉籽营养品质性状QTL104QTL的有利等位基因来源于毛棉。共定位到64稳定QTL,并进一步对其中3QTL进行候选基因鉴定。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这些经济性状形态发生的遗传基础,并表明毛棉在改善陆地棉纤维和种子相关性状方面具有巨大的育种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有机和无机肥料的长期配施通过提高玉米-小麦轮作系统的土壤肥力来提高作物产量的可持续性
Jinfeng Wang, Xueyun Yang, Shaomin Huang, Lei Wu, Zejiang Cai, Minggang X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1): 290-305.   DOI: 10.1016/j.jia.2024.07.003
摘要77)      PDF    收藏

在全球范围内,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在提高作物产量和保持土壤肥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效果。然而,作物产量的可持续性和土壤肥力在有机和无机复合施用下能否保持目前还不清楚。通过1991-20193个长期大田试验,研究了有机改良剂对中国中部和南部玉米-小麦轮作系统粮食可持续性产量指数(SYI)、土壤肥力指数(SFI)和养分平衡的影响。5个处理包括: 1)未施肥对照(CK); 2)平衡施肥(NPK); 3) NPK加粪肥(NPKM); 4)高剂量氮磷钾加粪肥(1.5NPKM); 5)氮磷钾加作物秸秆(NPKS)。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杨凌(YL)和郑州(ZZ)试验点小麦和玉米的籽粒产量呈上升趋势,而在祁阳(QY)试验点下降,且QY试验的NPKM1.5 NPKM逐渐高于NPKNPKS3试验点NPKM处理SYI值最大,且YLZZ试验点SYI值均高于QY试验点,说明化肥结合粪肥配施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的可持续性,土壤酸化导致QY试验点SYI值降低。此外,影响作物籽粒产量的关键因子在YLZZ位点土壤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而在QY试验为pHAP。所有施肥处理在3个地点均表现出氮、磷盈余,而在QY试验点则表现出钾盈余。与NPK相比,YLZZ试验点1.5NPKMNPKMNPKS的SFI分别提高了13.3~40.0%16.4~63.6%且QY试验NPKM1.5NPKMSFI显著高于NPKNPKSSFI与作物产量、SYI养分平衡呈显著的正线性关系,表明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粮食产量及其可持续性显著增加,氮、磷、钾表观平衡与SFI正相关。本研究表明,适量的粪肥与化肥混合施用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土壤肥力,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实现产量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于可见光/近红外光谱信息对肉质性状进行基因组选择
Xi Tang, Lei Xie, Min Yan, Longyun Li, Tianxiong Yao, Siyi Liu, Wenwu Xu, Shijun Xiao, Nengshui Ding, Zhiyan Zhang, Lusheng Hu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1): 235-245.   DOI: 10.1016/j.jia.2023.09.019
摘要77)      PDF    收藏

基因组选择(GS)的原理是通过归纳SNPs的所有多基因效应的总和以此估计育种值(BV)。可见光/近红外光谱(VIS/NIRS)的波长和丰度可以直接反映化学物质的浓度,利用VIS/NIRS预测肉品性状的过程,类似于通过对光谱特征波段的所有多基因效应求和来进行基因组选择处理。因此,将VIS/NIRS信息纳入基因组选择过程以建立高效、低成本的育种模型是非常有意义的。本研究测定了来自中国广西的359头杜洛克×长白×约克夏三元杂群体的6项肉质性状,并用高密度SNP芯片对其进行了基因分型。根据目标群体信息的完整性,我们提出了4种不同情况下的育种策略:策略I,目标群体只拥有光谱和基因型数据;策略II,目标种群只有光谱数据;策略,目标种群也只有光谱和基因型数据,但预测过程不同;策略,目标种群只拥有光谱和表型数据。本研究旨在这四种情况下,探究将VIS/NIR光谱信息纳入基因组选择中对GEBV预测准确性的影响5折交叉验证的结果显示,遗传算法在特征波长预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潜力。策略在大多数性状上的育种效优于传统的GS方法其GEBV预测准确性在六项性状的均值上分别提高了32.2%40.8%15.5%。其中,策略II对脂肪(%)的预测准确性甚至比传统GS提高了50.7%。策略IGEBV预测准确与传统GS结果基本一致,波动范围小于7%。此外,这4策略的育种成本均低于传统的GS方法,其中策略IV的育种成本最低,因为它不需要对目标群体进行基因分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VIS/NIRS数据的GS方法具有显著的预测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可为制定效、经济的育种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有机肥替代化肥降低节水灌溉稻田N2O排放的潜力及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Delei Kong, Xianduo Zhang, Qidong Yu, Yaguo Jin, Peikun Jiang, Shuang Wu, Shuwei Liu, Jianwen Zo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9): 3159-3173.   DOI: 10.1016/j.jia.2024.03.047
摘要97)      PDF    收藏
节水灌溉策略可以有效减少稻田甲烷排放,但由于土壤含氧量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会强烈刺激氧化亚氮(N2O)的排放。然而,目前有关不同施肥措施下节水灌溉稻田土壤N2O排放与氮(N)循环功能基因之间的关系却很少被研究。此外,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稻田N2O排放的减排潜力及微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本研究分析了我国东南部连续两年不同施肥措施对稻田土壤N2O排放和相关功能微生物【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nirSnirKnosZ】的影响。共设置了三个试验处理:不施氮肥(Control)、化学氮肥(Ni)和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Ni+No)。研究结果表明,平均两个水稻生长季,Control、Ni和Ni+No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47、4.62和4.08 kg ha−1。与Ni处理相比,Ni+No施肥措施在保障水稻产量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土壤N2O排放量11.6%,其N2O排放因子(EF)为0.95%。与Control处理相比,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AOB、nirSnirKnosZ基因丰度。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显著降低了AOB和nirS基因丰度,但增加了nosZ基因丰度。AOB对氮肥的响应比AOA更敏感。N2O累积排放量与AOB、nirS基因丰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nosZ基因丰度、nosZ/nirS比值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在节水灌溉稻田中,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可以减少土壤N2O排放,主要通过改变土壤NO3--N、pH和DOC含量,从而抑制硝化过程的氨氧化和反硝化过程的亚硝酸盐还原,以及增强反硝化过程的N2O还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过表达PbrGA2ox1通过调控GA3抑制的活性氧解毒和脱落酸信号转导而增强梨树抗旱性
Guoling Guo, Haiyan Zhang, Weiyu Dong, Bo Xu, Youyu Wang, Qingchen Zhao, Lun Liu, Xiaomei Tang, Li Liu, Zhenfeng Ye, Wei Heng, Liwu Zhu, Bing Ji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9): 2989-3011.   DOI: 10.1016/j.jia.2024.01.012
摘要171)      PDF    收藏
干旱胁迫是全球变暖持续加剧所导致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梨树在内的多种园艺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赤霉素(Gibberellin,GA)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对干旱胁迫的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植物体内赤霉素水平显著降低;然而,GA对梨树干旱胁迫的调控作用和其内在机制仍未可知。本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梨叶内生物活性赤霉素(Bioactive GA,BGAs)的积累,并强烈诱导了叶绿体定位的赤霉素2–氧化酶(Gibberellin 2-oxidase1PbrGA2ox1)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PbrGA2ox1受外源脱落酸(Abiscisic acid,ABA)和赤霉酸(Gibberellic acid,GA3)处理的显著促进和抑制,并积极参与调控梨树的抗旱性。于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内过表达该基因可显著增强其抗脱水和抗旱能力,而于梨叶(Pyrus betulaefolia)内以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降低该基因的表达则增强了梨树的干旱敏感性。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较野生型(Wild-type,WT)烟草株系而言,干旱胁迫条件下的PbrGA2ox1过表达株系内BGAs含量显著降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ystem,ROS)积累量显著下降,并伴随着ABA含量的显著升高和其信号转导的显著增强以及ROS清除能力的显著提升。然而,该基因的沉默则显著抑制了这一系列生物过程。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外源GA3处理可抑制干旱胁迫条件下的ABA的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并加重ROS毒害效应,从而降低梨树的干旱耐受性。总而言之,试验结果揭示了干旱胁迫抑制梨叶内BGAs积累的机制,并进一步阐述了GA影响植物耐旱性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气候变化下黄土高原冬小麦潜在分布预测及冻害风险分析
Qing Liang, Xujing Yang, Yuheng Huang, Zhenwei Yang, Meichen Feng, Mingxing Qing, Chao Wang, Wude Yang, Zhigang Wang, Meijun Zhang, Lujie Xiao, Xiaoyan S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9): 2941-2954.   DOI: 10.1016/j.jia.2024.02.006
摘要81)      PDF    收藏
了解气候变化下冬小麦的适宜区和评估冻害风险对于冬小麦的种植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4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当前时期(1970—2020年)和未来时期(2021—2100年)冬小麦的潜在地理分布。采用统计降尺度方法对未来气候数据进行降尺度处理,考虑冬小麦生育期建立科学实用的冻害指数(FII),并利用M-K检验分析冬小麦冻害突变特征。结果表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精度AUC值为0.976;影响冬小麦空间分布范围的主要环境变量是最冷月份最低温、最湿季节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冬小麦总适宜区面积约为4.40×107hm2。在2070年代,中等适宜区面积在SSP245下增幅最大,为9.02×105hm2,在SSP370下增幅最小,为6.53×105hm2。总适宜区质心坐标有北移趋势。黄土高原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冻害的潜在风险显著增加,山西忻州北部冻害最严重,黄土高原南部冻害最轻。温度、降水、地理位置等环境因子对冬小麦适宜区分布和冻害风险有重要影响。未来应更加关注冬小麦种植区北界和冻害风险区,提供冻害预警和相应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水稻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5B基因OsCOX5B自然变异通过能量调控种子活力
Chengwei Huang, Zhijuan Ji, Qianqian Huang, Liling Peng, Wenwen Li, Dandan Wang, Zepeng Wu, Jia Zhao, Yongqi He, Zhoufei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9): 2898-2910.   DOI: 10.1016/j.jia.2023.06.018
摘要210)      PDF    收藏

种子活力是直播稻生产的重要性状之一。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挖掘控制水稻种子活力性状包括发芽指数(GI)和发芽GP)的遗传因子;鉴定到一个同时控制GIGP的主效位点qGI6/qGP6验证qGI6/qGP6候选基因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5B基因OsCOX5B;与野生型(WT粳稻日本晴相比,该基因突变体种子活力显著降低。基因共表达分析表明,OsCOX5B主要通过影响三羧酸循环过程调控种子活力;在种子萌发过程中Oscox5b突变体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WT,而丙酮酸和三磷酸腺苷水平显著降低此外,OsCOX5B基因优异单倍型通过增强种子萌发过程中其表达水平促进种子活力。因此,培育适宜直播生产的高活力水稻品种中,OsCOX5B一个具有潜在育种利用价值的重要基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两种旱地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效碳、氮和功能基因对N2O排放的调控潜力
Peng Xu, Mengdie Jiang, Imran Khan, Muhammad Shaaban, Hongtao Wu, Barthelemy Harerimana, Ronggui H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8): 2792-2806.   DOI: 10.1016/j.jia.2024.01.005
摘要121)      PDF    收藏
水稻栽培过程中,受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动态影响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在调控土壤N2O排放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比较不同旱地-水稻种植制度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以我国中部地区油菜-水稻(RR)和小麦-水稻(WR)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旱地作物种植对调控土壤N2O排放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轮作模式第一、二季油菜季N2O平均排放量分别为1.24 ± 0.20和0.81 ± 0.11 kg N ha-1,这些排放值与WR轮作系统第一、第二季小麦季N2O排放量相当(分别为0.98 ± 0.25和0.70 ± 0.04 kg N ha-1)。这表明旱地耕作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不大。在RR和WR轮作系统中,N2O通量与土壤铵态氮(NH4+)、硝态氮(NO3-)、微生物量氮(MBN)和土壤溶解有机碳(DOC)/NO3-之比呈显著正相关。此外,AOA-amoAnirK基因的分别与RR和WR模式土壤N2O排放通量呈正相关。这表明这些功能基因在促进不同旱地种植模式下微生物活动产生N2O方面可能具有不同的影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发现,对于RR模式,土壤水分、矿质氮、MBN和AOA-amoA基因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贡献50%以上。而在WR轮作系统中,土壤水分、矿质氮、MBN、AOA-amoAnirK基因对N2O排放的综合影响超过70%。以上结果表明,旱地-水稻轮作模式下,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物理特性、有效碳氮及其比值)和功能基因对旱地土壤N2O排放具有交互作用。因此,在制定农田减排N2O措施中,因关注土壤因子和微生物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2020至2022年间中国中部地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的遗传演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Libin Liang, Yaning Bai, Wenyan Huang, Pengfei Ren, Xing Li, Dou Wang, Yuhan Yang, Zhen Gao, Jiao Tang, Xingchen Wu, Shimin Gao, Yanna Guo, Mingming Hu, Zhiwei Wang, Zhongbing Wang, Haili Ma, Junping 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8): 2778-2791.   DOI: 10.1016/j.jia.2024.03.055
摘要135)      PDF    收藏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在全球范围内的家禽和野鸟中广泛流行,已成为我国家禽中流行的主要亚型。H9N2 AIV可以直接感染人,并且可以为近年来出现的H5N6H7N9H3N8等直接跨种传播感染人的毒株提供内部基因,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目前,针对中国山西地区H9N2 AIV的流行情况、遗传演化、对家禽和哺乳动物的致病性、抗原性变异情况等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对2020年2022年在山西省分离到的14株H9N2病毒进行了系统的遗传演化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这些H9N2病毒可以划分为7个不同的基因型,不同毒株的基因片段来源复杂多样。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到的在鸡群中具有高效传播效率,并且在鸡体内具有不同的复制能力;H9N2 毒株可以在小鼠的肺部进行高水平复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株病毒可以在小鼠的大脑和肾脏等器官中复制,提示其在哺乳动物体内的组织嗜性及致病性进一步增强。在体外细胞水平,利用噬斑形成试验及多步生长曲线试验评估了不同H9N2毒株的复制能力,发现不同H9N2病毒在细胞水平的复制和增殖效率同样具有明显差异。进一步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评估了在体内及细胞水平复制能力均差异明显的两株H9N2病毒的聚合酶活性,发现复制能力强的毒株具有更高的聚合酶活性,而且这种高聚合酶活性主要与二者的PB2NP基因有关。为评估H9N2分离株的抗原性是否有差异,在利用SPF鸡制备抗血清的基础上,应用交叉血凝抑制试验进行了抗原性分析。抗原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些H9N2分离株形成了两个独立的抗原群,抗原性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从H9N2病毒遗传演化、动物体内的复制能力及致病性、体外细胞水平复制能力、抗原性变异情况等,对山西地区H9N2病毒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了解我国中部地区H9N2 AIV的流行情况及生物学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油茶倍性和果实性状变异:对倍性育种的启示
Yanmin Li, Liangjing Yin, Xianyu He, Cenlong Hu, Ronghua Wu, Qian Long, Shixin Xiao, Deyi Yu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8): 2662-2673.   DOI: 10.1016/j.jia.2024.03.016
摘要118)      PDF    收藏
植物多倍化往往伴随着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因此,获得多倍体种质是育种的一项重要工作。山茶属中种子含油量高,具有食用价值的被统称为油茶,存在很多不同倍性的种类,但是在油茶中更高的倍性水平是否一定代表着更好的性状,其相关性还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研究了该科 3 个不同物种的 30 个不同油茶品系的倍性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和染色体制备对副茶花进行了测定,并通过现场观察和实验室分析检查了果实的表型特征和脂肪酸组成。研究了油茶倍性水平与果实主要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0个狭叶油茶品系均为二倍体,10个小果油茶品系均为四倍体,10个普通油茶品系均为六倍体;六倍体油茶的果实横径、纵径、单果重、果皮厚度、单果籽数、单果籽重和出油率均显著高于二倍体和四倍体,但其果皮明显更厚,鲜出籽率明显更低,并且这些性状与倍性显著相关。此外,从脂肪酸组成来看,六倍体油茶的油酸含量高于四倍体和二倍体,但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较低;棕榈酸、硬脂酸和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倍性水平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油茶果实的主要性状与倍性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倍性水平的提高导致果实产量的增加,且对油脂品质没有影响。不同倍性油茶果实主要性状变异的发现,将有利于多倍体种质创新,为倍性育种和果实性状的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一个新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基因CgSDG40正调控柑橘果实成熟过程中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
Jialing Fu, Qingjiang Wu, Xia Wang, Juan Sun, Li Liao, Li Li, Qiang X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8): 2633-2648.   DOI: 10.1016/j.jia.2024.03.068
摘要80)      PDF    收藏
【目的】柚子(Citrus maxima)丰富多样的果肉色泽由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类胡萝卜素的组成和含量所决定。因此,研究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调控网络对提高柚果实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柚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合成代谢的调控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方法】在本研究中,通过分析典型的红肉柚和白肉柚以及杂交分离群体F1代的果肉颜色极端单株的果肉转录组数据,我们鉴定到一个新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基因CgSDG40。【结果】CgSDG40的表达与果肉颜色高度相关,且与类胡萝卜素合成关键限速酶基因CgPSY1的表达呈现出共表达趋势。有趣的是,CgSDG40CgPSY1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以“头对头”的形式紧挨着的,且共享一段有重叠的启动子区域。亚细胞定位实验表明CgSDG40定位于细胞核。在柑橘愈伤中超量表达CgSDG40可以显著提高愈伤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同时愈伤中CgPSY1的表达也显著提高。【结论与意义】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新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基因CgSDG40参与了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调控,这为分子设计育种和果实色泽与营养品质的遗传育种改良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一种基于不同叶位叶绿素值差异的氮素运筹方法
Gaozhao Wu, Xingyu Chen, Yuguang Zang, Ying Ye, Xiaoqing Qian, Weiyang Zhang, Hao Zhang, Lijun Liu, Zujian Zhang, Zhiqin Wang, Junfei Gu, Jianchang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8): 2605-2617.   DOI: 10.1016/j.jia.2023.07.014
摘要168)      PDF    收藏

现代水稻生产面临着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化肥投入的多重挑战。然而土壤氮素供应与植物氮素需求往往不匹配,严重阻碍了这些目标地实现。基于植株氮素营养状况的诊断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选择施肥时期和施肥量。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一种基于植株不同叶位叶绿素值相对SPAD值(RSPAD)无损评估水稻氮素需求的方法。本研究包含两个试验:不同氮肥梯度试验和基于RSPAD的氮肥运筹方法的评估试验。结果表明,较高的氮肥投入显著提高了现代高产超级水稻的产量,但以牺牲氮素利用效率为代价。氮营养指数(NNI)可以准确评价水稻氮素营养过剩、适宜和不足的情况。现代高产水稻适宜的氮肥施用量显著高于常规水稻。RSPAD的计算考虑了氮素在冠层内的不均匀分布,为顶部完全展开叶的SPAD值除以倒三叶的SPAD值。RSPAD参数可作为评估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的指标,指导氮肥运筹。与农民习惯相比,基于RSPAD参数开发的氮肥运筹方法,能够显著减少了18.7%的氮肥施用量,提高产量1.7%,提高氮肥农学利用效率27.8%。这种新的氮肥运筹策略在提高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施用量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低脂微波花生零食的制作:脱脂处理对其结构特性、质地、颜色和营养的影响
Bo Jiao, Xin Guo, Yiying Chen, Shah Faisal, Wenchao Liu, Xiaojie Ma, Bicong Wu, Guangyue Ren, Qiang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7): 2491-2502.   DOI: 10.1016/j.jia.2024.03.069
摘要69)      PDF    收藏
为了满足人们对健康低脂饮食的追求,本研究以不同脱脂比例的部分脱脂花生(PDP)为原料,开发了低脂微波花生零食(LMPS),全面探讨了脱脂处理对LMPS的结构特征、质地、颜色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计算机显微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LMPS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脱脂率的增加,LMPS的孔隙率、孔隙数、孔体积、亮度、脆性、蛋白质含量和总糖含量均显著增加(P < 0.05)。在微观层面上,在脱脂处理后的LMPS中可以观察到多孔结构、细胞壁破裂和细胞内容物损失等现象。由脱脂率64.44%的PDP制备的LMPS的内部孔隙结构参数最高(孔隙率59%,孔隙数85.3×105,孔隙体积68.23 mm3),色泽最亮(L* 78.39±0.39),脆性最佳(3.64±0.21 mm-1),营养价值最高(蛋白质含量高,34.02%±0.38%;总糖含量高,17.45%±0.59%;脂肪含量低,27.58%±0.85%)。本研究为提高LMPS的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中国中部地区新分离的GVI-1及GI-19基因型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子特征及致病性分析
Yuhan Yang, Dou Wang, Yaning Bai, Wenyan Huang, Shimin Gao, Xingchen Wu, Ying Wang, Jianle Ren, Jinxin He, Lin Jin, Mingming Hu, Zhiwei Wang, Zhongbing Wang, Haili Ma, Junping Li, Libin L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7): 2407-2420.   DOI: 10.1016/j.jia.2023.10.029
摘要157)      PDF    收藏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V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许多商业化的IBV疫苗株(包括H120M41LDT3-A等)已广泛用于预防和控制禽传染性支气管炎,但由于IBV易于变异及重组导致疫苗免疫效果不够理想,IB疫情时有发生。

本研究从中国中部地区免疫过H120疫苗的鸡群中分离到IBV新毒株,分别命名为SX/2106SX/2204并对两株IBV的全基因组进行了序列测定及重组分析。基于S1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SX/2106属于GI-19基因型,SX/2204则属于GVI-1基因型。重组分析表明,SX/2106可能来源于GI-19基因型毒株、GI-7基因型毒株与类LDT3-A疫苗的重组事件;SX/2204可能来源于GVI-13基因型毒株、GVI-1基因型毒株与类H120疫苗的重组事件。病毒交叉中和试验表明,SX/2106SX/2204的抗原性与H120疫苗株存在显著差异。动物实验表明,SX/2106SX/2204均能在鸡的肺脏和肾脏中有效复制并引起发病和死亡;通过观察感染鸡后气管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情况,发现SX/2106SX/2204感染均能显著抑制纤毛活性,对气管上皮细胞黏膜造成严重损伤。病毒交叉中和试验及免疫后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H120疫苗免疫并不能对这两株IBV感染提供有效保护。值得注意的是,与之前分离的GVI-1毒株相比,SX/2204的致病性有增强趋势,感染雏鸡死亡率高达60%,对于GVI-1基因型IBV毒株的监测与防控需引起高度重视。

IBV在自然界中通过重组和突变不断进化,产生新的变异株。目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在我国鸡群中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鸡产业的健康发展,持续加强IBV的流行病学监测及时发现新的变异毒株,对于预防和控制IBV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西瓜蔓枯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及其抗性风险评估
Zhiwen Wu, Xiaowei Cai, Xuewei Mao, Mingguo Zhou, Yiping Ho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7): 2306-2317.   DOI: 10.1016/j.jia.2023.11.044
摘要101)      PDF    收藏

由黑腐球壳菌(Didymella bryoniae)引起的西瓜蔓枯病是西瓜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西瓜的产量和品质。目前针对西瓜蔓枯病菌的防治依然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SDHI)氟吡菌酰胺已登记用于防治西瓜蔓枯病多年,但田间菌株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是否有变化及其抗性风险尚未知晓。因此本研究在有氟吡菌酰胺用药历史的田间分离获得69株西瓜蔓枯病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氟吡菌酰胺对69株西瓜蔓枯病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为0.0691 0.3503 μg mL-1,变异系数为5.07,平均EC500.1579 ± 0.0669 μg mL-1,敏感性基线为单峰曲线,田间未发现氟吡菌酰胺的抗性菌株;氟吡菌酰胺对西瓜蔓枯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3 μg mL-1。通过药剂驯化获得了6株氟吡菌酰胺抗性突变体(2株中抗和4株低抗)且抗性均可稳定遗传;与出发菌株相比,所有抗性突变体生长速率显著下降而绝大部分突变体菌丝干重无显著变化,对不同胁迫因子的敏感性显著上升;除了低抗菌株XN51FR-1与出发菌株致病力一致外,其他抗性突变体的致病力均显著下降,以上结果说明抗性突变体的适合度低于出发菌株。氟吡菌酰胺抗性突变体与本研究中的6SDHI类杀菌剂均存在正交互抗性,而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氟啶胺和戊唑醇不存在交互抗性。综上,西瓜蔓枯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抗性风险为中等。序列比对发现低抗菌株XN30FR-1琥珀酸脱氢酶B亚基(sdhB)存在3个新的氨基酸点突变,分别为K258NA259P H277N,中抗菌株XN52FR-1 也存在H277N的点突变,其他抗性菌株不存在点突变。本研究明确了田间西瓜蔓枯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评估了其抗性风险,对SDHI类杀菌剂在蔓枯病防治上的应用、延缓抗性的产生及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蔓枯病菌对SDHI类杀菌剂的抗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数量性状位点揭示锌指蛋白CONSTANS-LIKE 4与西瓜柱头颜色相关
Shuang Pei, Zexu Wu, Ziqiao Ji, Zheng Liu, Zicheng Zhu, Feishi Luan, Shi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7): 2292-2305.   DOI: 10.1016/j.jia.2024.03.070
摘要74)      PDF    收藏
柱头颜色是西瓜重要的农艺性状,在传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迄今为止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对ZXG1553(P1,橙色柱头)和W1-17(P2,黄色柱头)F2群体遗传分析表明,柱头颜色是一个数量性状,黄色对橙色表现为显性。BSA-seq (Bulk seq analysis sequencing) 测序分析发现在6号染色体3.75 Mb的区域存在与柱头颜色相关的染色体片段,并在CAPS标记Chr06_8338913Chr06_9344593之间检测到一个主效QTL位点Clqsc6.1,候选区间约1.01 Mb,包含51个注释基因。通过RNA-seq、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基因结构比对等分析,推测Cla97C06G117020 (Zinc finger protein CONSTANS-LIKE 4)为西瓜柱头颜色性状的候选基因,Cla97C06G117020在橙色柱头中表达量低于黄色柱头。利用9份西瓜材料重测序数据分析后发现,Cla97C06G117020编码区存在1个非同义SNP突变。柱头颜色的形成往往与类胡萝卜素有关,我们发现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中ClCHYB (Beta-carotene hydroxylase)的表达趋势与Cla97C06G117020一致,在橙柱头中表达量较少,推测Cla97C06G117020ClCHYB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柱头颜色形成,该研究为西瓜柱头颜色基因精细定位和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大白菜响应干旱胁迫的生理和转录组分析
Lin Chen, Chao Li, Jiahao Zhang, Zongrui Li, Qi Zeng, Qingguo Sun, Xiaowu Wang, Limin Zhao, Lugang Zhang, Baohua 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7): 2255-2269.   DOI: 10.1016/j.jia.2024.03.067
摘要271)      PDF    收藏
大白菜是重要的叶菜作物,需水量高,易受干旱胁迫。为了探索大白菜干旱响应的分子机制,我们对干旱胁迫下的大白菜耐旱品种和干旱敏感品种进行了转录组分析,揭示了核心的干旱响应基因和关键的信号通路。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构建了共表达网络,并鉴定了潜在的参与耐旱性的枢纽基因。此外,我们探索了大白菜叶片脱落酸的合成与信号通路及其干旱响应。我们还发现干旱处理显著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和芥子油苷的含量。这些结果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大白菜响应干旱胁迫分子机制的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群体异质分布通过优化光环境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
Yibo Hu, Feng Qin, Zhen Wu, Xiaoqin Wang, Xiaolong Ren, Zhikuan Jia, Zhenlin Wang, Xiaoguang Chen, Tie Ca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7): 2211-2226.   DOI: 10.1016/j.jia.2023.07.006
摘要234)      PDF    收藏

目前,倒伏仍是持续提升小麦产量的关键限制因素,因为在高产栽培的群体中,低光照胁迫会降低茎秆的机械强度。茎秆机械性能由节间木质素决定,其受群体光环境影响。能否通过群体分布改善光照条件抑制茎秆倒伏,迄今了解甚少。为此,本试验以小麦品种“西农979”为试验材料,设置低密度均质分布处理(LD)、高密度均质分布处理(HD)和高密度异质分布处理(HD-h),研究群体分布对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的调控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相比于LD处理,HD处理下冠层中下层透光率、植株中下部叶净光合速率、茎秆木质素积累量、茎秆抗折断力均显著降低,倒伏指数显著上升,而发生倒伏20202021年倒伏率为67.5%20212022年为59.3%HD-h处理下冠层中下层透光率等指标则较HD处理明显提高,而倒伏指数降低,且无倒伏现象。在茎秆形成的关键时期,与LD相比,HD条件下茎秆中PAL(苯丙氨酸转氨酶4CL(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COMT(咖啡酸3氧甲基转移酶CAD(肉桂醇脱氢酶)在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的活性显著降低,TaPAL, Ta4CL, TaCOMT, 和TaCAD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然而,与HD相比,HD-h下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进一步通过PLS路径分析显示,群体冠层光环境、植株中下部叶光合性能、木质素合成与积累、茎秆抗倒伏性能之间均为显著的正效应。结果表明,在传统高密度种植模式下,小麦倒伏风险增高。在此基础上,通过群体异质性分布调优冠层光环境,提高植株中下部叶光合性能,促进茎秆木质素积累,进而增强小麦抗倒伏性能。这些发现解释了小麦高产栽培条件下茎秆机械强度降低的机理,为小麦抗倒伏技术途径提供思路与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