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用佐剂配制的IBDV新型变异株亚单位疫苗可以诱导保护性免疫
Gang Shu, Jingyi Han, Yuanling Huang, Cong Huang, Liping Kong, Hongchang Li, Lu Zhao, Qijiang Tang, Jia Li, Yingnan Liu, Jingyi Liu, Hongjun Chen, Zongyan Ch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2019-2023.   DOI: 10.1016/j.jia.2024.12.007
摘要14)      PDF    收藏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是一种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雏鸡。新型变异株的出现,加剧该疾病对家禽业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现无针对新型变异株的商品化疫苗。目前,免疫预防是控制该疾病的主要手段。本研究比较了用白油佐剂、MontanideISA 78 VGMontanideGel P和氢氧化铝佐剂以及无佐剂制备的新型变异株IBDV VP2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组织解剖、病理切片观察、抗体水平检测、组织病毒载量检测等试验,评估对各种佐剂制备的疫苗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IBDV VP2亚单位疫苗能够诱导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抑制法氏囊萎缩并抵抗病毒攻击。在抗原量(IBDV)相同的条件下,MontanideISA 78 VGMontanideGel P和氢氧化铝佐剂制备的疫苗保护明显优于其他佐剂和无佐剂组,其中MontanideISA 78 VG和氢氧化铝佐剂制备的疫苗效果最好,MontanideISA 78 VG佐剂疫苗最稳定,MontanideGel P佐剂疫苗最容易制备。综上所述,在安全性优先的情况下,使用MontanideTM ISA 78 VGMontanideTM-Gel P和氢氧化铝佐剂可以提高雏鸡疫苗免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后续IBDV的防治提供实验参考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小麦-冰草2P易位系广谱免疫叶锈病基因的区段定位
Xiajie Ji, Shirui Xu, Zongyao Wang, Haiming Han, Jinpeng Zhang, Shenghui Zhou, Baojin Guo, Xinming Yang, Xiuquan Li, Xiaomin Guo, Taiguo Liu, Lihui Li, Weihua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2015-2018.   DOI: 10.1016/j.jia.2024.12.001
摘要9)      PDF    收藏

叶锈病是危害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栽培小麦广谱高抗叶锈病基因匮乏。小麦-冰草易位系2PT-5具有来自冰草2P长臂对小麦叶锈病广谱免疫的区段。为了准确定位抗叶锈病基因区段,本研究利用辐照诱导获得的小麦-冰草2P易位系TT-5TT-3TT-26分离群体进行叶锈菌接种鉴定,结合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子标记检测和基因组重测序对抗叶锈病基因进行物理定位。将抗叶锈病定位区间由原来的82 Mb缩小至9.2 Mb,定位于2P长臂物理位置926.4~935.6 Mb区间目标区间内注释了64冰草特异基因,包含6典型抗病基因,其中2编码NLR蛋白的基因和2编码受体激酶基因响应叶锈菌的侵染。抗叶锈病基因目标区段的定位,为进一步克隆和解析转移到小麦中的这一广谱抗叶锈病基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aMP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及其重组疫苗株的构建与评价
Lingzhai Meng, Yuntong Chen, Mengmeng Yu, Peng Liu, Xiaole Qi, Xiaoxiao Xue, Ru Guo, Tao Zhang, Mingxue Hu, Wenrui Fan, Ying Wang, Suyan Wang, Yanping Zhang, Yongzhen Liu, Yulu Duan, Hongyu Cui, Yulong G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972-1986.   DOI: 10.1016/j.jia.2024.04.025
摘要33)      PDF    收藏

禽偏肺病毒(Avian metapneumovirus,aMPV)为副黏病毒科肺病毒亚科肺病毒属家族的成员,其主要引起火鸡鼻气管炎(Turkey rhinotracheitis,TRT)和肉鸡肿头综合征(Swollen head syndrome,SHS)。目前,B亚型aMPV是我鸡群中主要的优势流行毒株,由于缺乏aMPV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有关该病毒的致病与致弱机制及是否可作为病毒载体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B亚型aMPV弱毒株LN16-A株全长分为5cDNA片段进行扩增,并在基因组的3′端和5′端分别添加了T7启动子和丁型肝炎核酶序列,构建了全长cDNA感染性克隆质粒pOKLN16-A。pOKLN16-A4个辅助质粒pCAGGS-NpCAGGS-PpCAGGS-M21pCAGGS-L共转染至表达T7 RNA聚合酶的BSR-T7/5细胞中,拯救出了病毒,成功建立了基于T7 RNA聚合酶aMP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为进一步探究aMPV作为疫苗载体的潜力,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插入aMPV基因组的不同位点,并比较了其表达水平,结果显示,EGFPB亚型aMPVGL基因之间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另外两个插入位点(前导基因和N基因之间及替换SH基因),因此确定外源基因表达的最佳插入位点为GL基因之间。进一步验证该插入位点的可用性,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Very virulent infection bursal disease virus,vvIBDV为模式病毒,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在该位点插入了其保护性抗原VP2基因,成功了稳定表达vvIBDV VP2蛋白的重组B亚型aMPV,命名为rLN16A-vvVP2株。将rLN16A-vvVP2株以5000 TCID50/只的剂量免疫SPF鸡,免疫3周后使用B亚型aMPV LN16-F4强毒株及vvIBDV HLJ0504强毒株进行攻毒。结果显示,单次免疫rLN16A-vvVP2株可同时诱导机体产生针对B亚型aMPVvvIBDV两种病毒的中和抗体,免疫3周后的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8.78.2 log2。此外,单次免疫rLN16A-vvVP2B亚型aMPV强毒及vvIBDV强毒的攻毒保护率均为100%并能有效预防vvIBDV攻击后引起的法氏囊损伤。本研究成功建立了B亚型aMPV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并鉴定了外源基因表达的最佳插入位点,首次评价了B亚型aMPV作为疫苗载体的潜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aMPV的致病机制和安全有效的新型载体疫苗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棉铃虫雄性外生殖器产生的一种化合物激活保守的性信息素受体
Dongdong Sun, Yutong Zhang, Song Cao, Xiaoqing Wang, Qian Cao, Sai Zhang, Yang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892-1904.   DOI: 10.1016/j.jia.2024.07.019
摘要34)      PDF    收藏

交配行为是昆虫繁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关键的化学信号介导。在许多蛾类物种中,雄蛾通过识别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来寻找合适的配偶,性信息素受体在这一化学信号识别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样,雄蛾在求偶过程中会释放出复杂的混合挥发性化合物;然而,有关这些候选雄性性信息素的嗅觉识别机制研究尚不充分。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GC-EAD)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棉铃虫雄性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并鉴定了三种候选雄性性信息素,其中Z7-12:OAc在雄蛾触角中能引起更明显的电生理反应。通过单感器记录(SSR)发现,棉铃虫雄蛾触角的A类毛型感器中表达HarmOR13ORN-a能被Z7-12:OAc激活。进一步爪蟾卵母细胞双电极电压钳记录表明,Z7-12:OAc能激活五种实夜蛾亚科蛾类的OR13。本研究结果发现了一种可应用于未来行为研究的候选雄性性信息素,如果有行为数据的支持,这些结果将有助于设计新型嗅觉行为调控剂,通过干扰交配实现有效害虫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玉米大斑病菌LysM家族的鉴定及关键效应因子StLysM1对 植物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
Xiaodong Gong, Dan Han, Lu Zhang, Guibo Yin, Junfang Yang, Hui Jia, Zhiyan Cao, Jingao Dong, Yuwei Liu, Shouqin G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860-1874.   DOI: 10.1016/j.jia.2024.06.006
摘要86)      PDF    收藏

【目的】系统分析玉米大斑病菌LysM家族成员,筛选其中关键效应蛋白,并分析其对植物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为探究病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鉴定LysM家族成员,对其理化性质、进化关系、结构域及保守位点进行分析;基于转录组数据并结合qRT-PCR技术分析LysM家族基因在病菌侵染玉米过程中的表达模式;通过酵母分泌系统分析信号肽分泌活性;通过本氏烟瞬时表达系统分析关键效应蛋白StLysM1对植物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利用分子模拟和多糖结合试验检测LysM效应蛋白对几丁质的结合能力。【结果】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共鉴定得到8LysM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StLysM1~StLysM8,其中5个成员(StLysM1StLysM2StLysM5StLysM6StLysM7)为候选效应蛋白,这些效应蛋白均只含有LysM结构域,其他成员则含有额外的保守结构域。系统分析显示,StLysMs可分为真菌/细菌亚类和真菌特异亚类,其中真菌特异亚类的LysM结构域序列包含8GDxTC1229WNP31基序以及3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而细菌/真菌亚类的LysM结构域序列保守位点较少。StLysM1基因在病菌侵染玉米24 h72 h过程中持续上调表达,其编码产物分泌蛋白,且在本氏烟中不能诱导植物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CD),但可抑制由BAX/INF1诱导的PCDStLysM1自身不形成二聚体,但与几丁质结合,并抑制几丁质触发的活性氧爆发及病程相关基因NbPR1NbPR4的表达,提高本氏烟对灰葡萄孢的易感性。【结论】在玉米大斑病菌中共鉴定得到8StLysMs家族成员,其中StLysM1为关键效应因子,能够结合几丁质,进而抑制植物基础免疫促进病菌侵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Sigma因子70 RpoD通过调控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游动性、氧化耐受以及hrpG和hrpX的表达来参与毒力
Zhizhou Xu, Guichun Wu, Bo Wang, Baodian Guo, Cong Sheng, Yangyang Zhao, Bao Tang, Yancun Zhao, Fengquan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844-1859.   DOI: 10.1016/j.jia.2023.10.017
摘要85)      PDF    收藏

由稻黄单胞菌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起水稻白叶枯是一种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降低水稻产量并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细菌sigma (σ)因子是一类非专一性的蛋白,它能够与RNA聚合酶结合并识别特定的启动子,σ70因子还参与调节应激反应和毒力的基因的表达。然而,σ70因子RpoDXoo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RpoD在植物病原菌尤其是在黄单胞菌中是相当保守的。生长曲线和致病性检测结果表明PXO_RpoD敲除后Xoo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对水稻的致病性显著降低为进一步鉴定受PXO_RpoD直接调控的基因,我们在野生型PXO_RpoD C端融合了Flag标签,并进行了靶标下切割和标记CUT&Tag分析。结合表型试验发现,PXO_RpoD参与调控Xoo的游动性和氧化胁迫响应。与野生型菌株相比,PXO_RpoD缺失突变体减弱了非寄主烟草的过敏反应,说明PXO_RpoD可能参与调控三型分泌系统。通过细菌单杂交和凝胶迁移试验结果表明PXO_RpoDhrpGhrpX的启动子直接互作。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PXO_RpoD参与调节运动能力和氧化应激,是维持Xoo致病力所必需的基因。此外,PXO_RpoD能够直接与hrpGhrpX的启动子结合,从而调控三型分泌系统及效应子的表达。本研究阐明了PXO_RpoD在参与调控Xoo致病性中的作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潜在靶点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猕猴桃RAD23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分析和AcRAD23 D1在抗旱中的功能特征
Xiaoli Zhang, Daolin Ye, Xueling Wen, Xinling Liu, Lijin Lin, Xiulan Lü, Jin Wang, Qunxian Deng, Hui Xia, Dong L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831-1843.   DOI: 10.1016/j.jia.2025.03.003
摘要19)      PDF    收藏

UBL-UBA蛋白作为26 S泛素蛋白降解途径中的转运蛋白,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以及应对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关键作用。尽管RAD23(一种UBL-UBA蛋白)在多种植物中得到了广泛研究,但目前在猕猴桃中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中,我们在猕猴桃中鉴定了六个AcRAD23基因,分析了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基因结构、保守基序组成和启动子中的顺式作用元件。亚细胞定位实验表明,所有AcRAD23都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膜中。实时定量PCR(qRT-PCR)分析证明了AcRAD23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各种逆境(干旱、涝渍、盐等)下的差异表达模式,AcRAD23D1对非生物胁迫表现出强烈的响应。此外,我们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使用VIGS介导的基因沉默方法研究了AcRAD23D1的生物学功能。与对照系相比,AcRAD23D1表达的抑制导致D1-VIGS株系的相对含水量(RWC)降低,但导致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解质渗漏(REL)水平增加。此外,D1-VIGS株系表现出更高的活性氧(RoS)积累,同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酶(POD)活性降低。这些发现表明AcRAD23 D1可能在调节猕猴桃对干旱胁迫的反应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们的结果为AcRAD23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潜在参与提供了新的见解,同时为理解猕猴桃适应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BjuB05.GS1.4促进芥菜氮素同化并参与地上部NUE的驯化
Rumeng Wang, Jinsong Luo, Jian Zeng, Yingying Xiong, Tianchu Shu, Dawei He, Zhongsong Liu, Zhenhua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800-1812.   DOI: 10.1016/j.jia.2024.08.007
摘要45)      PDF    收藏

阐明作物耐受低氮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促进氮素从衰老叶片向新叶的转移对提高芸薹属的氮素利用效率至关重要。谷氨酰胺合成酶(GS)参与植物叶片蛋白降解过程中释放的铵的重新同化过程,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基因。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水培试验发现了2个对低氮胁迫响应有差异的基因型芥菜:氮高效基因型芥菜(H141)和氮低效基因型芥菜(L65)。各项生理指标表明H141号芥菜氮素利用效率高的生理原因是它的地上部拥有较低的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铵盐、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NR和GS活性。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表明在H65和L141之间有5,880个与NUE相关的基因存在多态性。这些基因参与了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能量代谢。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在芥菜群体中BjuB05.GS1.4存在两种单倍型,Hap1和Hap2在5’非翻译区(UTR)和3’UTR的调控区以及内含子中具有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或插入/缺失,并且Hap1芥菜群体的地上部NUE显著低于Hap2。这两种单倍型导致芥菜不同遗传群体的地上部NUE存在差异,并与当地土壤氮含量有关,这表明它可能有助于芥菜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芥菜NUE基因型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并证明了在芥菜中进行NUE育种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N-肉豆蔻酰转移酶1调控黄瓜生物量积累
Xin Liu, Shuai Wang, Kang Zeng, Wenjing Li, Shenhao Wang, Sanwen Huang, Huasen Wang, Xueyong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754-1768.   DOI: 10.1016/j.jia.2024.01.013
摘要37)      PDF    收藏
植物生物量作为人工选择的重要农艺性状,有助于产量提升。近年来,调控生物量形成的机制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很大程度上仍未知,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我们筛选获得生物量显著降低的黄瓜突变体材料minicuke, 并鉴定到控制该突变表型的关键候选基因N-肉豆蔻酰基转移酶1,为拟南芥NMT1的同源基因,因此将该基因命名为CsNMT1。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验证了CsNMT1在黄瓜生物量调控中的重要生物学功能。接下来,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发现,在minicikue突变体中,木质素生物合成的重要前体物质明显降低,参与木质素合成的关键基因显著下调,推测CsNMT1可能通过调控木质素合成进而影响生物量积累。研究结果证明了NMT1在调控植物生物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提高葫芦科作物生物量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减少耕作结合秸秆还田提高香稻产量和2-乙酰-1-吡咯啉含量
Zhaowen Mo, Siren Cheng, Yong Ren, Longxin He, Shenggang Pan, Haidong Liu, Hua Tian, Umair Ashraf, Meiyang Duan, Xiangru T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718-1737.   DOI: 10.1016/j.jia.2024.03.020
摘要26)      PDF    收藏
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或秸秆还田措施对水稻(Oryza sativa)的产量和品质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香稻的高产优质生产受农田管理措施的影响很大,其中以香稻香气关键的挥发性化合物2-乙酰-1吡咯啉(简称2-AP)受田间管理措施的影响尤为显著。本研究旨在探究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对香稻产量和2-AP生物合成的影响。该研究在2016年和2017年进行了为期两年大田试验,采用两个代表性的香稻品种(美香占2号和象牙香占)作为试验材料。试验包括不同的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处理,具体为3种耕作管理措施:旋耕(T0)、少耕(T1)和免耕(T2),2种秸秆还田处理:秸秆不还田(S0)和秸秆还田(S1)。试验中还田所用的秸秆来源为试验田早季收割后相应的香稻品种所遗留下来的秸秆残余物。试验结果表明,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处理显著影响了供试香稻品种的产量、品质和2-AP含量。相比于T0S0处理组,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2-AP含量,2016年和2017年试验处理的平均2-AP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12.41-116.85%和34.85-103.89%。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处理的2-AP含量以T2S1和T1S1处理的较高。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香稻植株叶片和籽粒中的香气代谢酶活性协同调节了籽粒中香气代谢前体物质的生物合成,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籽粒中的2-AP积累。此外,主成分分析显示T1S1处理与2-AP含量和香稻产量呈正相关关系。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光合作用相关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对稻谷产量有较大的贡献。T1S1处理的平均产量最高,达760.75 g m-2,这归因于T1S1处理提高了农艺和生理特性等多方面的指标,如叶片面积指数、SPAD值、氮代谢、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等。总的来说,少耕与秸秆还田(T1S1)处理更有利于协同提升香稻产量和2-AP含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陆地棉-雷蒙德氏棉渗入系的培育及其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Liang Wang, Nijiang Ai, Zechang Zhang, Chenhui Zhou, Guoli Feng, Sheng Cai, Ningshan Wang, Liuchun Feng, Yu Chen, Min Xu, Yingying Wang, Haoran Yue, Mengfei Chen, Liangshuai Xing, Baoliang Zho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688-1703.   DOI: 10.1016/j.jia.2024.01.016
摘要42)      PDF    收藏
雷蒙德氏棉(2n=2x=26,D5)是二倍体野生种,被认为是广为栽培的陆地棉(2n=4x=52, AD1) D染色体亚组的祖先供体种,目前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本研究我们培育了一套陆地棉(受体)-雷蒙德氏棉(供体)渐渗系群体,开展了野生棉优异QTL/基因的挖掘与定位。该群体由256个渐渗系组成,来自供体雷蒙德氏棉基因组的覆盖率52.33%。渐渗片段长度范围为0.03- 19.12 Mb,平均为1.22 Mb,总渐渗片段覆盖长度386.98 Mb。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Q+K+MLM)和QTL定位(RSTEP-LRT)两种方法,鉴定出59个共同QTL,包括14个稳定QTL和6个共同QTL (co-QTL)簇,以及1个MIC热点。籽指(百粒重)的共同QTL均表现为正加性效应,而单铃重的共同QTL均表现为负加性效应,表明籽指与铃重之间的联系可能被打破。衣分的QTL表现出正效应,有利于提高棉花皮棉产量。大部分与纤维品质有关的QTL具有负加性效应,表明这些QTL在棉花育种中已得以驯化或改良。部分棉纤维品质QTL表现为正加性效应,可能是新的优异QTL,可用于改良棉纤维品质。这些渐渗系的育成将不但有助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也可通过精细定位QTL,进一步挖掘野生种雷蒙德氏棉的优异基因,为将来设计育种创制棉花新品种提供新基因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通过棉花多组学和功能验证的方法深入解析GhCYP和GhTPS基因在棉酚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
Teame Gereziher Mehari, Marijana Skorić, Hui Fang, Kai Wang, Fang Liu, Tesfay Araya, Branislav Šiler, Dengbing Yao, Baohua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671-1687.   DOI: 10.1016/j.jia.2024.09.017
摘要60)      PDF    收藏

本研究以一对棉花近等基因系中棉所12有腺体和中棉所12无腺体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确定与棉酚生物合成相关的潜在基因和代谢途径。我们发现了超过2.35亿个clean reads1184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随后,我们进行了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含有GhTPSGH_D09G0090)和GhCYPGH_D05G2016枢纽基因的白色和黄色模块与棉酚含量有很强的相关性。使用RT-qPCR、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和靶代谢产物分析证明了GhTPSGhCYP基因的重要性。与野生型相比,这些基因的沉默导致感染两周后叶片和茎上的腺体减少。此外,通过靶向代谢物分析共鉴定出152种代谢物。差异代谢产物筛选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RV:GhTPSTRV:GhCYP中分别有12种和18种显著不同的代谢产物与对照组比较,代谢产物的积累减少。靶代谢产物分析表明,棉酚生物合成的最终产物半棉酚的含量也降低了,这表明这些基因在棉酚生物合成途径中发挥了作用。此外,记录到有腺体和无腺体品系之间棉酚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的结果揭示了棉酚含量与GhTPSGhCYP枢纽基因之间的密切联系,表明它们在棉酚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是减少半棉酚的积累,这可能为棉花棉酚生物合成通路的调控检查点提供新的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挖掘控制玉米根系发育的数量性状位点
Huairen Zhang, Tauseef Taj Kiani, Huabang Chen, Juan Liu, Xunji Ch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656-1670.   DOI: 10.1016/j.jia.2023.10.040
摘要59)      PDF    收藏

玉米根系在地上植物的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吸收田间的水分和养分来决定产量。然而,由于玉米根系构造复杂,而且其根系构型受环境影响较大,所以目前人们对玉米根系的遗传结构知之甚少。本研究利用研究组自主开发的高通量半自动水培系统对518个玉米核心材料进行了玉米根系的表型鉴定和遗传研究研究发现,不同自交系材料之间主根和苗期根系发育进程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群体结构分析表明该群体具有分层性,其连锁不平衡衰减距离平均小于50Kb。利用600 K 高密度SNP芯片,我们对这518个核心材料进行了基因分型,并对24个根系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通过显著位点区间分析,最终确定了9个显著相关的SNP7个候选基因。其中候选基因GRMZM2G400533位于主效SNP位点(AX-91771718)上游5Kb范围内,与主根长度变异显著相关,并优先在主根和冠根中表达。表达分析发现该候选基因表达随着主根的发育而升高,但与主根伸长呈负相关。基于GRMZM2G400533的候选基因分析,我们还鉴定了三种功能变异和八种等位基因单倍型。本研究将深化我们对玉米根系发育的理解,为玉米根系优化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甜菜碱生物合成代谢工程创制紫叶花生种质资源
Dongxin Huai, Jie Wu, Xiaomeng Xue, Hao Liu, Nian Liu, Li Huang, Liying Yan, Yuning Chen, Xin Wang, Qianqian Wang, Yanping Kang, Zhihui Wang, Yanbin Hong, Huifang Jiang, Boshou Liao, Yong Le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606-1609.   DOI: 10.1016/j.jia.2024.09.034
摘要106)      PDF    收藏

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之际,农田作画已成为吸引游客观光和提升农民收入的关键策略。然而,在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花生中,缺少可供花生田作画使用的紫叶品种。因此,开发紫叶花生品种势在必行。甜菜碱是一种源自氨基酸酪氨酸的植物天然色素,呈现红紫色,并且具备抗氧化功能对人体健康有益。甜菜碱的生物合成途径相对简单,仅通过三个酶反应便可将酪氨酸转化为甜菜碱。RUBY基因是由编码甜菜碱合成所需的P450 加氧酶(CYP76AD1)、二羟基苯丙氨酸双加氧酶(DODA)和糖基转移酶的三个基因组成的人工开放阅读框,可利用酪氨酸合成甜菜碱。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式,在 35S 启动子的驱动下,在花生中异源表达RUBY 基因。在转基因植株的愈伤组织、再生芽以及根、叶、茎、花、豆荚和种子中均观察到了紫色组织存在。与野生型植株相比,紫色叶片中转基因植株含有显著更高量级的甜菜碱。综上所述,我们成功创制出了具备观赏植物潜力的带有紫色叶片特征的花生新种质,为培育紫叶花生品种提供了理论和材料基础。此外,RUBY在花生转化过程中展现出了作为可见报告基因的潜力,可用于高效筛选转化植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蛋白质组分析揭示了稻瘟病菌延伸复合物蛋白PoElp3通过调节tRNA介导的翻译效率影响发育、致病性和自噬的机制
Yuanhao Liu, Ting Sun, Yuyong Li, Jianqiang Huang, Xianjun Wang, Huimin Bai, Jiayi Hu, Zifan Zhang, Shuai Wang, Dongmei Zhang, Xiuxiu Li, Zonghua Wang, Huakun Zheng, Guifang L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515-1528.   DOI: 10.1016/j.jia.2024.01.027
摘要49)      PDF    收藏
延伸复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物种中,并在许多细胞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此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延伸复合物蛋白PoElp3参与调控生长发育、致病性和自噬。但其调控机制仍不清楚。为此,本文结合蛋白质组、转录组和定点整合等方法对PoElp3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tK(UUU)和tQ(UUG)两种tRNA可以回补DPoelp3菌株的缺陷,表明PoElp3可能通过调控tRNA介导的蛋白翻译效率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TMT蛋白质组和转录组分析,发现DPoelp3菌株中存在386个丰度较低、但转录水平与野生型菌株Guy11相比无明显差异的蛋白,将其命名为Erp(PoElp3 regulated protein)蛋白。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结果显示,与70-15全基因组蛋白相比,这386个Erp蛋白的mRNA中具有CAA偏好性的比例较高。除了6个已报道的参与调控生长发育、致病性和自噬的Erp蛋白,我们发现DPoelp3菌株中鞘脂C9-甲基转移酶PoErp9的丰度也降低了。为了检测PoErp9是否只在翻译水平受PoElp3的调控,我们分别在野生型和DPoelp3菌株的ILV2位点敲入PoERP9-GFP融合片段,以规避不同基因组环境对融合片段转录水平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PoErp9-GFP丰度降低,但PoERP9转录本无显著变化,表明PoErp9确实只在翻译水平受PoElp3调控。表型分析结果表明,PoErp9同样在稻瘟病菌菌丝生长、产孢、致病性、以及TOR相关的自噬平衡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揭示了PoElp3通过维系tRNA介导的鞘脂代谢途径重要蛋白的翻译效率,进而调控稻瘟病菌生长发育、致病性和自噬的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基于多养分施肥的梅乐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及果实发育过程中矿质元素组成分析
Xiaolong Wang, Xuedong Shao, Zhengwen Zhang, Xiaomin Zhong, Xiaohao Ji, Xiangbin Shi, Chang Liu, Zhiqiang Wang, Fengzhi Liu, Haibo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503-1514.   DOI: 10.1016/j.jia.2024.04.032
摘要29)      PDF    收藏
矿质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土壤中矿质元素的适当供应及保持植物内的最佳范围是获得最佳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必要条件。然而,果树的氮、磷、钾、钙、镁肥料往往施用不足或过量,导致环境恶化、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为评估不同肥料对葡萄果实生物相关性状的影响及其对营养元素的响应,于2018 ~ 2021年在烟台市蓬莱区连续4个生长季对梅乐酿酒葡萄进行了多养分施肥。主成分分析表明,T11(N3P3K1Ca2Mg4)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宜的肥料类型和施用方案。与T14(N4P2K3Ca1Mg4)、T16(N4P4K1Ca3Mg2)、T13 (N4P1K4Ca2Mg3)和T15(N4P3K2Ca4Mg1)处理处理相比,T11处理的肥料施用量显著降低了24.29% ~ 35.20%,百粒重(HGW)、种子数量(SN)、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种子总酚(SP)、种子黄烷醇(SFI)、种子单宁(ST)等重要性状分别提高了3.28% ~ 12.84%、3.76% ~ 20.03%、1.11% ~ 14.95%、2.16% ~ 23.69%、11.00% ~ 32.78%、1.07% ~ 23.35%。开花和坐果表现出对氮、磷、钾的大量需求,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钾和硼的需求高于其他矿质元素。土壤中过量钾元素会增强梅乐酿酒葡萄对钙元素吸收的竞争性抑制。果皮总酚(PP)、果皮黄烷醇(PFI)、果皮总黄酮(PFD)、果皮总酚(SP)和果皮单宁(ST)矿质元素含量的最佳范围主要受葡萄品种和营养分析方法的影响。综上所述,严格选用氮、磷、钾、钙、镁肥料及制定详细的施肥制度使土壤矿质元素保持在最适宜范围内对葡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苹果m6A去甲基化酶MdALKBH1A调控高温和碳饥饿胁迫抗性
Ru Bao, Tianli Guo, Zehua Yang, Chengyu Feng, Junyao Wu, Xiaomin Fu, Liu Hu, Changhai Liu, Fengwang M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489-1502.   DOI: 10.1016/j.jia.2025.01.001
摘要51)      PDF    收藏

前人的研究结果证明了m6A去甲基化酶在协调植物胁迫反应中的关键作用;然而,苹果m6A去甲基化酶在热胁迫和固定碳饥饿条件下的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鉴定了苹果RNA去甲基化酶基因家族,并选择了苹果RNA去甲基化酶基因MdALKBH1A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LC-MS/MS分析方法证明了MdALKBH1A是苹果的m6A去甲基化酶。过表达MdALKBH1A的转基因‘Micro Tom’番茄植株对高温更为敏感,这可能与抗氧化能力降低、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加、质膜稳定性降低有关。此外,过表达MdALKBH1A的番茄植株通过提高质膜稳定性、光合速率和自噬活性增强其对碳饥饿胁迫的抗性。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苹果MdALKBH1A在应对高温胁迫和碳饥饿胁迫中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冠层中光氮协同匹配有利于实现玉米高产和高辐射利用率
Xiaoxia Guo, Wanmao Liu, Yunshan Yang, Guangzhou Liu, Bo Ming, Ruizhi Xie, Keru Wang, Shaokun Li, Peng Ho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424-1435.   DOI: 10.1016/j.jia.2023.12.025
摘要19)      PDF    收藏

作物冠层中光和氮的分布是作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有利于提高作物的碳同化能力。那么在不增加额外投入的情况下,是否可以通过改善光氮分布提高作物产量?本研究通过2019年和2020年在奇台进行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两个高产玉米品种(XY335DH618冠层光照和氮素分布的影响,以及冠层生理特性对RUE和产量的调节。结果表明,玉米冠层中光(PPDF)分布自上而下一直减少,而比叶氮(SLN)的分布自上而下先增加后减少。SLN达到最大值时XY335DH618PPDF分别为0.50.3,对应在总叶面积(LAI40.6%49.3%的位置。KN(消系数)/KL(消光系数)可以反映作物光氮协同匹配的能力,XY335中下部冠层KN/KL0.32比DH6180.240.08。XY33517.2 t ha-11.8 g MJ-1)的产量和RUE分别比DH61816.1 t ha-11.6 g MJ-1)高7% (1.1 t ha-1) and 13.7% (0.2 g MJ-1)。因此,当上部和中部冠层中LAI的比例较小时,可以改善群体光照分布,从而有助于调动氮分布,保持较高的KNKN/ KL。高种植密度条件下,当玉米养分需求被满足时(N360),KN/KL是反映玉米群体光氮协同匹配与产量和光氮效率协同提升的关键参数。该研究对今后玉米高产高效栽培及育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改进卷积特征的小麦全生育期生物量估算研究
Tao Liu, Jianliang Wang, Jiayi Wang, Yuanyuan Zhao, Hui Wang, Weijun Zhang, Zhaosheng Yao, Shengping Liu, Xiaochun Zhong, Chengming Su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403-1423.   DOI: 10.1016/j.jia.2024.07.015
摘要69)      PDF    收藏

地上生物量(AGB)是反映小麦群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指标,对小麦生长监测和产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生物量统计方法主要通过人工取样调查来完成。尽管这些方法具有很高的估算精度,但该方法需要破坏性取样,操作耗时长,且难以大规模监测。本研究在传统遥感估测生物量的基础上进行方法优化,基于改进的卷积特征(CFs)来估算小麦AGB。研究通过低成本的无人机(UAV)作为主要数据采集设备,获取了两种小麦品种在五个关键生长期的RGB和多光谱(MS)影像数据。同时进行了田间测量,以获得实际的小麦生物量数据用于验证。基于遥感指数(RSIs)、结构特征(SFs)和卷积特征(CFs),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特征AUR-50来估算小麦AGB。结果表明,AUR-50RSIsSFs更能准确地估算小麦AGB,平均超过0.77。在越冬期,AUR-50MS具有最高的估算精度(0.88)。此外,通过增加CFs,本文提出的方法降低了由于生育后期光谱饱和对生物量估算精度的影响,在开花期的最高0.69。本研究结果为高通量估测小麦AGB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并为其他作物的表型参数研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ABA诱导基因IbTSJT1正调控转基因甘薯的抗旱性
Yuxin Wang, Huan Zhang, Shaopei Gao, Hong Zhai, Shaozhen He, Ning Zhao, Qingchang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390-1402.   DOI: 10.1016/j.jia.2023.10.015
摘要113)      PDF    收藏

TSJT1属于 Class-Ⅱ谷氨酰胺酰胺基转移酶超家族成员。目前有关TSJT1在植物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很少。本研究甘薯抗旱品系徐薯55-2分离出受植物激素ABA诱导的基因IbTSJT1。该基因的表达受PEG6000ABA的强烈诱导。亚细胞定位表明,IbTSJT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上。过表达IbTSJT1基因显著提高了甘薯的抗旱性。干旱条件下,过表达甘薯植株中ABA和脯氨酸含量提高,SOD和POD活性增强,ROS清除系统基因被上调。叶片气孔开度实验表明,过表达IbTSJT1基因提高了转基因甘薯植株的ABA敏感。酵母单杂交(Y1H)、凝胶阻滞实验(EMSA)、双荧光素酶(Dual-Luc)和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qPCR)等实验结果表明,IbABF2直接结合在IbTSJT1基因启动子中的ABA响应元件ABRE上,并激活其表达。这些研究结果表明,IbTSJT1基因介导ABA依赖的干旱胁迫响应,并通过诱导气孔关闭和激活ROS清除系统来增强转基因甘薯的抗旱性。本研究为提高甘薯和其他植物的旱性提供了新的候选基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玉米雌穗发育及下位小花退化相关基因MIR172e的精细定位与功能分析
Lanjie Zheng, Qianlong Zhang, Huiying Liu, Xiaoqing Wang, Xiangge Zhang, Zhiwei Hu, Shi Li, Li Ji, Manchun Ji, Yong Gu, Jiaheng Yang, Yong Shi, Yubi Huang, Xu Zh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372-1389.   DOI: 10.1016/j.jia.2023.10.030
摘要81)      PDF    收藏

玉米(Zea mays L.)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其雌穗和雄穗分别为雌花序和雄花序。成熟的玉米雌花序通常能产生数百粒籽粒,决定籽粒的大小及粒重,直接影响玉米的最终产量。本研究鉴定了一个玉米隐性花序发育缺陷突变体tasselseed2016ts2016,该突变体雌雄花序在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多方面的缺陷且籽粒产量降低,包括雌雄花序上各类分生组织的确定性和小花中器官身份的缺失、雌穗下位小花退化障碍及籽粒变小。通过图位克隆及等位测试,确定该表型由microRNA基因MIR172e基因突变造成。此外,本研究鉴定到一个调控玉米雌穗下位小花退化的分子模块——miR172e/ETHYLENE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197 (EREB197)。转录组分析表明,MIR172e突变抑制玉米雌穗发育中的多个生物过程,特别是花发育和激素相关途径。另外,我们发现MIR172e DNA序列突变影响其RNA的转录,导致突变位点转录延伸受阻。本研究揭示了MIR172e在玉米花序发育和籽粒产量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加深了我们对玉米花发育调控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大麦SS2a剪接位点单碱基突变导致淀粉发生明显变化
Bang Wang, Jing Liu, Xiaolei Chen, Qiang Xu, Yazhou Zhang, Huixue Dong, Huaping Tang, Pengfei Qi, Mei Deng, Jian Ma, Jirui Wang, Guoyue Chen, Yuming Wei, Youliang Zheng, Qiantao J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359-1371.   DOI: 10.1016/j.jia.2023.10.031
摘要80)      PDF    收藏

淀粉的生物合成是一个的复杂的过程依赖于多种酶的协调作用。抗性淀粉在小肠中不被消化,从而可以阻止了血糖指数的快速上升。淀粉合成酶2a(SS2a)是支链淀粉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对淀粉结构和性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中,我们从大麦EMS突变体库中鉴定出了ss2a缺失突变体(M3-1413)。在突变体中,诱变产生的单碱基突变位于SS2a第一内含子的3'端的RNA剪接受体(AG),导致RNA不能正常剪辑,并产生两个异常ss2a转录本,导致ss2a基因失活。表型分析表明突变体M3-1413的淀粉结构和性质发生显著变化,具体为总淀粉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升高。本研究揭示了大麦ss2a突变机制及其对淀粉特性的影响,有助于推动大麦淀粉功能食品的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大型海藻作为饲料添加剂实现反刍动物肠道甲烷减排的潜力与挑战
Yunlong Liu, Mi Zhou, Qiyu Diao, Tao Ma, Yan T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327-1341.   DOI: 10.1016/j.jia.2024.09.036
摘要57)      PDF    收藏

降低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自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大型藻类具备降低肠道甲烷排放的潜力以来,使用大型海藻作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来抑制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在些年得到了全球广泛关注。由于含有相对较高浓度的三溴甲烷,Asparagopsis taxiformis紫衫状海门冬)成为首选的目标物种。三溴甲烷作为一种卤代甲烷结构类似物,能够特异性地抑制瘤胃产甲烷菌中辅酶M甲基转移酶的活性,从而阻断甲烷生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溴甲烷是一种潜在的有毒物质和消耗臭氧层的大气污染物。当前的研究重点集在饲喂富含三溴甲烷的海藻对反刍动物肠道甲烷减排效果、生产性能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大规模海藻种植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未来在开发海藻作为甲烷减排产品时需要关注那些具备甲烷减排能力但同时三溴甲烷含量低的物种,例如Bonnemaisonia hamiferaDictyota bartayresiiCystoseira trinodis。此外,海藻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通常具有抗菌、抗炎等生理特性,但关于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在甲烷减排中的效果研究仍然缺乏。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鉴定更多潜在功能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作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海藻想要被开发为成熟的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产品仍面临一些挑战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重金属(碘和溴)和三溴甲烷在乳制品和制品中的残留问题,以及海藻种植、收获、保存和加工等产业链问题。综上尽管部分海藻已经表现出很好的甲减排效果,但其作为商业饲料添加剂的应用仍受到安全性、成本、政策激励和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16s扩增子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揭示了虫草素减少甲烷的瘤胃微生物组和代谢途径的变化
Haokai Ma, Dengke Liu, Rui Liu, Yang Li, Modinat Tolani Lambo, Baisheng Dai, Weizheng Shen, Yongli Qu, Yonggen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310-1326.   DOI: 10.1016/j.jia.2024.04.014
摘要48)      PDF    收藏
作为农业生产中贡献较大的甲烷生产者,反刍动物需要一种合适的甲烷抑制剂来降低其甲烷的排放,去尽可能地降低甲烷对气候的影响。虫草素在此前研究中已被证明能够提高免疫和调节菌群,另外含有虫草素的蛹虫草被证明可以降低体外甲烷排放,但虫草素能否降低体外甲烷产量尚不清楚。因此本试验选用虫草素来探究其对瘤胃发酵参数、产气量、瘤胃微生物组和瘤胃代谢产物的影响。我们选择0.00, 0.08, 0.16, 0.32和0.64 g L-1五种浓度的虫草素加入到含TMR的发酵瓶内进行体外产气试验,测量了各瓶内发酵液瘤胃发酵参数以及各瓶的产气量,并选用0.00和0.64 g L-1浓度组进行16s rRNA测序及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虫草素的添加可以增加pH、氨态氮、总挥发酸、丙酸盐、异戊酸盐和戊酸盐的浓度,降低丁酸盐浓度、总产气量、甲烷产量、二氧化碳产量、氢气产量、甲烷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并且和虫草素浓度呈线性关系,另外氢气浓度和虫草素浓度呈二次关系。同时,Succiniclasticum、Prevotella、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NK4A214_group、Christensenellaceae_R_7_group、unclassified_F082Veillonellaceae_UCG_001、Dasytricha、Ophryoscolex、Isotricha、unclassified_Eukaryota、MethanobrevibacterPiromyces的相对丰度在添加最大剂量(0.64 g L-1)的虫草素后显著降低,而Succinivibrio、unclassified_Succinivibrionaceae、Prevotellaceae_UCG_001、unclassified_Lachnospiraceae、Lachnospira、Succinivibrionaceae_UCG_002、Pseudobutyrivibrio、Entodinium、Polyplastron、unclassified_Methanomethylophilaceae、MethanosphaeraCandidatus_Methanomethylophilu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虫草素的添加还影响了biosynthesis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和purine metabolism等代谢通路,以及arachidonic acid、adenine和2′-deoxyguanosine等代谢产物。基于此,我们认为虫草素是一种效果较好的甲烷排放抑制剂,其通过影响瘤胃微生物区系改变了瘤胃代谢产物和发酵参数,从而调节了瘤胃甲烷产量。本试验能够为开发含有虫草素的虫草类副产物或添加剂作为反刍动物的甲烷抑制剂的“减碳”策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日粮中添加富含缩合单宁的高粱不影响肉牛氮利用效率但增加尿液氧化亚氮的排放
Biao Xie, Changfa Mao, Xu Shen, Yufeng Liu, Qingyue Liang, Guangyong Zh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296-1309.   DOI: 10.1016/j.jia.2023.11.035
摘要53)      PDF    收藏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富含缩合单宁(CT[18.9 g kg-1 干物质(DM]的高粱对肉牛氮(N)代谢和尿液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试验1选用6利木赞×鲁西杂交阉牛(初始体重为245 ± 18.70 kg作为试验动物采用有重复的3×3拉丁方试验设计,日粮中高粱含量分别为0167338 g kg-1 DM试验2采用静态土壤培养技术测定试验1中尿样的N2O排放量。试验1的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高粱线性增加N排泄量(P=0.001)、总N排泄量(P=0.010)和粪N/采食N比例P=0.021),但没有影响尿N排泄量、沉积NN积率(P>0.10)。血浆代谢组数据显示,日粮中添加高粱上调了酚酸(N1,N5,N10-tris-trans-p-coumaroylspermine and prenyl cis-caffeate)和肉碱(3-hydroxyisovalerylcarnitine and linoelaidyl carnitine)的相对浓度。试验1结果还显示,随着日粮中高粱比例的提高,肉牛的尿素排泄量线性增加(P=0.001),尿囊素排泄量有线性降低的趋势P=0.051,尿液嘌呤衍生物排泄量(P=0.041)及根据尿液嘌呤衍生物估测的瘤胃微生物N流量线性降低P=0.012)。试验2的结果表明,随着日粮中高粱比例的提高土壤的整个培养期的平均pH没有显著变化(P>0.10),但是土壤NH4+-NP=0.012)、NO2--NP=0.009)、NO3--NP=0.001)和无机NP<0.001平均浓度线性提高土壤静态培养果还显示,随着日粮中高粱比例的提高,尿液N2O-N排放量(P=0.001)、N2O-N放/尿N施加量比例(P=0.038)和尿液N2O-N估测排放量(P=0.021)均线性提高。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富含CT的高粱167 338 g kg-1 DM不影响肉牛的N沉积率,但可增加尿液N2O-N排放量分别达5.7%31.4%为了减少向环境中排放的氧化亚氮数量,不建议在肉牛日粮中添加高水平的高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密植条件下Hybrid-Maize模型在中国不同玉米产区适应性分析
Yahui Hua, Ying Sun, Guangzhou Liu, Yunshan Yang, Xiaoxia Guo, Shaokun Li, Dan Hu, Wanmao Liu, Peng Ho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1212-1215.   DOI: 10.1016/j.jia.2024.09.038
摘要70)      PDF    收藏

通过作物模型准确的模拟作物生长和产量对于提高作物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Hybrid-Maize模型作为新型玉米专用过程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明确密植条件下Hybrid-Maize模型在中国不同区域的适应性是探索区域产量潜力及缩小产量差距的关键。本研究基于2011-2015年四大玉米产区(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和西北内陆玉米区)22个试验点所收集的较高密度条件下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田间实测数据,对Hybrid-Maize模型进行了区域适应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适当密植条件下(7.5×104 plants/ha模拟产量与实际产量基本吻合,西北、西南、黄淮海和北方NRMSE值分别为9.818.426.223.9%。线性拟合结果显示,在西北与西南地区产量模拟度较黄淮海与北方高。比较地上部生物量发现,模型在各区域地上生物量拟合优度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尤其在西北地区NRMSE(17.2%)低于西南地区24.8%、黄淮海22.9%)与北方地区26.2%)。黄淮海和北方地区收获指数HI)的模拟效果优于西北和西南地区此外,模型模拟叶面积指数与实际田间实测叶面积指数拟合度在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模型黄淮海(NRMSE=28.8%)和北方(NRMSE=22.0%)的模拟精度优于西北(NRMSE=33.4%)和西南(NRMSE=44.2%)地区。总体来看,适度密植条件下Hybrid-Maize模型在我国玉米主产区产量、生物量模拟普遍尤其在西北地区拟合效果最优。而对于叶面积和收获指数,Hybrid-Maize模型在不同区域间拟合效果存在差异,尤其在西北和西南地区模型需要进一步校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沙门菌YrbD蛋白通过与β2整合素相互作用介导对宿主的入侵
Jun Cao, Jinliang Wang, Guanghui Dang, Shihao Ding, Yao Lu, Qiu Xu, Siguo Liu, Shenye Y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1181-1197.   DOI: 10.1016/j.jia.2023.12.035
摘要42)      PDF    收藏
鼠伤寒沙门菌是胃肠炎的病原体,是最成功的细胞内病原体之一。尽管沙门菌感染的某些宿主因素已经被揭示,但介导沙门菌进入的因素,特别是入侵过程,仍然不清楚。本研究首先在质谱筛选出的28种潜在沙门菌宿主因子中选择β2整合素为研究目标,在HeLa细胞中过表达β2整合素或用siRNA转染,再用沙门菌感染。结果显示β2整合素过表达的HeLa细胞中沙门菌感染显著高于对照组,siRNA转染组的β2整合素mRNA转录下降了90%,表明β2整合素是促进沙门菌入侵的重要宿主因子。其次,用沙门菌分别感染β2整合素过表达与沉默的HeLa细胞,对细胞表面的沙门菌进行共聚焦显微观察,结果显示沙门菌与β2整合素沉默的HeLa细胞的结合减少,而与β2整合素过表达的HeLa细胞的结合增加。将识别β2整合素胞外结构域的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分别与HeLa、Caco-2和RAW264.7细胞预孵育,对膜表面的β2整合素进行抗体阻断,测定感染率,结果显示阻断细胞表面的β2整合素显著减少了沙门菌感染,而且呈剂量依赖性,表明β2整合素与沙门菌感染存在特异的相关性。再次,分别进行细胞感染性中和试验和小鼠感染性中和试验,结果显示β2整合素胞外结构域的可溶性重组蛋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有效地中和了HeLa、Caco-2和RAW264.7细胞中的沙门菌感染;重组蛋白组的存活期比对照组延长了48小时,表明β2整合素胞外结构域可溶性蛋白在细胞(体外)和小鼠(体内)中和了沙门菌感染。然后,通过β2整合素与沙门菌外膜蛋白的pull-down试验以及β2整合素和YrbD的免疫共沉淀和pull-down试验,证明β2整合素与沙门菌YrbD直接相互作用,并且I-like结构域是相互作用所必需的。庆大霉素保护试验显示,沙门菌的yrbD缺失显著降低了对HeLa细胞的侵袭,表明YrbD有助于沙门菌入侵细胞。用纯化的YrbD蛋白包被的乳胶珠孵育HeLa细胞,透射电镜显示乳胶珠被非吞噬性HeLa细胞特异性吸收并内化。本研究首次表明,YrbD蛋白通过与β2整合素相互作用介导沙门菌粘附和内化到宿主细胞中。这些发现不仅拓宽了我们对沙门菌进入机制的理解,而且确定了治疗控制的潜在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高低产蛋鹅种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揭示ESR1在鹅产蛋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Qingyuan Ouyang, Hengli Xie, Shenqiang Hu, Cong Lan, Mingxia Ran, Jiwei Hu, Hua He, Liang Li, Hehe Liu, Hao Qu, Jiwen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1167-1180.   DOI: 10.1016/j.jia.2023.05.028
摘要119)      PDF    收藏

较低的产量极大地限制了鹅产业的发展。中国拥有最丰富的鹅品种资源。本研究利用鸿雁及其驯化而来的高产和低产地方鹅种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鉴定了与鹅产蛋能力相关的关键基因,并验证了它们的功能。选择性清除分析揭示,在驯化过程中与低产鹅种相比,416个基因在高产鹅种中受到了特异性选择。此外, GWAS分析结果表明,RTCBBPIFCSYN3SYNE1VIPESR1可能与鹅产蛋能力的差异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只有ESR1同时被GWAS和选择性清除分析两种方法鉴定出来。位于ESR1下游的Indelchr3:54429172位点的基因型被证实会影响ESR1在卵巢基质中的表达,并与首次产卵时的体重和鹅的产频率显著相关。CCK-8EdU和流式细胞实验证实,ESR1可以促进鹅等级前卵泡颗粒细胞phGCs)的凋亡并抑制其增殖。结合转录组数据,发现ESR1参与鹅phGCs的功能可能与MAPKTGF-β信号通路有关。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使用了来自不同鹅品种的基因组信息来确定ESR1下游的一个indel位点可能与鹅产蛋密切相关。通过细胞生物学和转录组学方法鉴定了ESR1参与鹅产蛋能力调控的主要途径和生物学过程。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鹅的产蛋能力特征,提高鹅的产蛋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TEGR:一个综合性的杜鹃花科基因组资源数据库
Xiaojing Wang, Yunfeng Wei, Zhuo Liu, Tong Yu, Yanhong Fu, Xiaoming S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1140-1151.   DOI: 10.1016/j.jia.2023.11.026
摘要66)      PDF    收藏

杜鹃花科是一个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开花植物群,包括126属和4000个物种。在本研究中,我们搭建一个杜鹃花科基因组资源数据库(TEGR, http://www.tegr.com.cn),这是一个基于16杜鹃花科物种已发表基因组的综合性、用户友好的基于web的功能基因组数据库。TEGR数据库包含大量重要的功能基因,生长素基因763个,开花基因2,407个,抗基因20,432个,花青素相关基因617个,N6-甲基腺苷修饰基因470个。TEGR数据库中包含鉴定的599,174条特异的CRISPR引导序列。在TEGR数据库中对16杜鹃花科物种进行了基因复制事件、共线性分析和同源性分析。TEGR数据库包含通过GONrPfamTrEMBLSwiss-Prot数据库注释的614,821个功能基因。TEGR数据库提供Primer DesignHmmsearchSyntenyBLASTJBrowse工具,帮助用户进行全面的比较基因组分析。所有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序列、基因组特征、基因注释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都可以从TEGR数据库下载。在未来,随着新基因组数据的出现,我们将继续完善更新TEGR数据库,为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丰富的数据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MdWRKY75激活MdDEF30表达增强对苹果壳囊孢抗性
Hongchen Jia, Youwei Du, Yuanyuan Liu, Shuanghong Wang, Yan Wang, Sadia Noorin, Mark L. Gleason, Rong Zhang, Guangyu Su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1108-1125.   DOI: 10.1016/j.jia.2024.06.001
摘要88)      PDF    收藏

防御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抵御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苹果中防御素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抗性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中,共鉴定出29个苹果防御素蛋白,它们具有保守的序列特征。基于表达分析,发现苹果防御素在苹果各组织中均有分布,5个防御素基因的表达受到苹果壳囊孢的显著诱导。构建5个防御素的转基因愈伤,过表达防御素基因均能增强对苹果壳囊孢的抗性。其中,MdDEF30表达受苹果壳囊孢菌强烈诱导并显著提高愈伤抗性。进一步的体外活性实验证实MdDEF30能抑制壳囊孢的生长。MdDEF30能够促进活性氧积累和激活防卫相关基因PR4PR10CML13MPK3的表达。通过构建MdDEF30共表达网络,发现转录因子MdWRKY75可能调控MdDEF30的表达。利用酵母单杂、荧光酶素报告基因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荧光定量实验证实MdWRKY75能够与MdDEF30启动子直接结合。接种实验表明MdWRKY75正调控对苹果树腐烂病抗性,并且激活MdDEF30的表达。这些结果阐明苹果树通过MdWRKY75正向调控具抗菌活性和诱导抗性的MdDEF30表达抵御壳囊孢菌侵染的分子机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