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用佐剂配制的IBDV新型变异株亚单位疫苗可以诱导保护性免疫
Gang Shu, Jingyi Han, Yuanling Huang, Cong Huang, Liping Kong, Hongchang Li, Lu Zhao, Qijiang Tang, Jia Li, Yingnan Liu, Jingyi Liu, Hongjun Chen, Zongyan Ch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2019-2023.   DOI: 10.1016/j.jia.2024.12.007
摘要14)      PDF    收藏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是一种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雏鸡。新型变异株的出现,加剧该疾病对家禽业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现无针对新型变异株的商品化疫苗。目前,免疫预防是控制该疾病的主要手段。本研究比较了用白油佐剂、MontanideISA 78 VGMontanideGel P和氢氧化铝佐剂以及无佐剂制备的新型变异株IBDV VP2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组织解剖、病理切片观察、抗体水平检测、组织病毒载量检测等试验,评估对各种佐剂制备的疫苗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IBDV VP2亚单位疫苗能够诱导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抑制法氏囊萎缩并抵抗病毒攻击。在抗原量(IBDV)相同的条件下,MontanideISA 78 VGMontanideGel P和氢氧化铝佐剂制备的疫苗保护明显优于其他佐剂和无佐剂组,其中MontanideISA 78 VG和氢氧化铝佐剂制备的疫苗效果最好,MontanideISA 78 VG佐剂疫苗最稳定,MontanideGel P佐剂疫苗最容易制备。综上所述,在安全性优先的情况下,使用MontanideTM ISA 78 VGMontanideTM-Gel P和氢氧化铝佐剂可以提高雏鸡疫苗免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后续IBDV的防治提供实验参考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利用土壤线虫作为连作系统中土壤和植物健康的指标:以火龙果为例
Zhechao Dou, Jing Ma, Kunguang Wang, Qiaofang Lu, Zhiguang Chi, Dongming Cui, Chang Pan, Zhuchi He, Yuanmei Zu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987-2001.   DOI: 10.1016/j.jia.2024.09.014
摘要17)      PDF    收藏

利用连作方式生产的作物会受到植物寄生线虫的严重危害,植物寄生线虫是连作障碍的重要指标。火龙果作为一种典型且重要的多年生经济作物,极易遭受严重的植物寄生线虫侵染;然而,其是否发生连作障碍尚不清楚。在此,我们研究了非连作Y1、连作3年(Y3)和连作5年(Y5)下火龙果土壤和根系中的植物寄生线虫(象耳豆根结线虫和矮化属线虫)、土壤线虫群落、线虫代谢足迹、土壤综合肥力和产量,以确定火龙果潜在的连作障碍以及影响火龙果产量的因素。试验表明:Y5的土壤和根系中植物寄生线虫数量最多;产量降低,火龙果生产受到严重胁迫。进一步分析土壤线虫的组成、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指数发现,连作3年后土壤生态环境恶化,Y5最严重。同样,Y5处理的土壤对模式动物-秀丽隐杆线虫的生长繁殖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Mantel检验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表明,土壤速效磷、土壤交换性钙、土壤线虫丰度和多样性与产量显著相关。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分析表明,土壤肥力和土壤线虫多样性直接影响连作火龙果的产量。综上所述,集约化种植的火龙果连作5年时发生连作障碍,土壤线虫多样性和土壤肥力决定作物产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The development of a porcine 50K SNP panel using genotyping by target sequencing and its application
Zipeng Zhang, Siyuan Xing, Ao Qiu, Ning Zhang, Wenwen Wang, Changsong Qian, Jia’nan Zhang, Chuduan Wang, Qin Zhang, Xiangdong D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930-1943.   DOI: 10.1016/j.jia.2023.07.033
摘要234)      PDF    收藏

靶向捕获测序(GBTS)基因分型技术同时具备固相芯片技术(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和测序技术(高灵活性和低成本)的优点。然而, GBTS技术尚未应用于猪SNP芯片上。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GBTS技术开发了猪首款50K液相芯片——GBTS50K,包含52000个SNP位点。我们选取来自10个种猪场的6032头大白、长白和杜洛克猪对GBTS50K的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GBTS50K获得了较好的基因分型性能,其SNP检出率和个体检出率0.997~0.998,重复样本的基因分型一致性和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和0.993。我们还评估了GBTS50K在群体遗传结构、选择信号检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因型填充和基因组选择等方面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GBTS50K在遗传分析和分子育种上表现优异。例如,对于达100公斤体重日龄和100公斤活体背膘厚两个重要经济性状,使用GBTS50K的基因组选择准确性高于目前使用广泛GGP-Porcine固相芯片。并且,由于GBTS技术能够检测到多聚SNP位点GBTS50K在不增加基因分型成本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多高质量SNP位点(~100K)。利用这些SNP位点进行单倍型基因组选择,生长和繁殖性状基因组选择的准确性可以进一步提高2-6%。我们的研究表明,GBTS50K可以成为猪遗传分析和分子育种的有力工具,同时,也能够给其它畜禽液相芯片开发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时序转录组分析揭示了西瓜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Jin Wang, Minghua Wei, Haiyan Wang, Changjuan Mo, Yingchun Zhu, Qiusheng K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786-1799.   DOI: 10.1016/j.jia.2024.11.025
摘要25)      PDF    收藏

西瓜Citrullus lanatus是一种重要的园艺作物,但其易受低温胁迫的影响,这对西瓜生产和供应提出了重大挑战。尽管西瓜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对其在转录水平上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我们进行了一个时序转录组分析,系统地研究了西瓜在低温胁迫下的调控网络。共鉴定出6个低温响应基因簇,代表6种表达模式,揭示了低温胁迫下西瓜代谢途径的多样性调控。对时间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揭示了西瓜对低温响应的时间依赖性。此外,ClMYB14-OE过表达株系更易受到低温胁迫的影响,因此ClMYB14被发现是低温耐受性的负调控因子。共表达网络分析表明,ClMYB14通过调控不饱和脂肪酸途径和热激转录因子参与低温响应。本研究为了解西瓜响应低温胁迫的调控网络提供了重要信息,并为提高西瓜耐低温性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候选基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DNA去甲基化参与了一氧化氮诱导的番茄开花
Xuemei Hou, Meimei Shi, Zhuohui Zhang, Yandong Yao, Yihua Li, Changxia Li, Wenjin Yu, Chunlei Wang, Weibiao Li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769-1785.   DOI: 10.1016/j.jia.2024.09.037
摘要38)      PDF    收藏

开花期是决定果实成熟和种子传播时机的最重要物候期之一。迄今为止,已有研究表明一氧化氮(NO)和DNA去甲基化对植物开花具有调节作用。然而,没有直接的实验证据表明NO与DNA去甲基化在植物开花调控中相互作用促进开花。本研究采用NO供体和DNA甲基化抑制剂来探讨DNA去甲基化对NO介导的番茄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NO对番茄开花的促进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其中10 μmol L-1 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NO供体)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用50μmol L-1 DNA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胞苷(5-AzaC)处理也显著促进番茄开花。此外,GSNO和5-AzaC提高了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了细胞分裂素(CTK)和脯氨酸含量,降低了赤霉素(GA3)和吲哚-3-乙酸(IAA)含量。GSNO与5-AzaC共处理增强了GSNO或5-AzaC对番茄开花的积极作用。同时,与GSNO或5-AzaC单独处理相比,GSNO+5-AzaC共处理显著提高了番茄各组织中整体DNA去甲基化水平。结果还表明,DNA去甲基化可能参与了NO诱导的开花过程。GSNO+5-AzaC处理显著改变了花诱导基因和花抑制基因的表达。其中,ARGONAUTE 4 (AGO4A)、SlSP3D/SINGLE FLOWER TRUSS (SFT)、MutS HOMOLOG 1 (MSH1)、锌指蛋白2 (ZFP2)和开花位点D (FLD) 5个花诱导基因被作为候选基因进一步研究。McrBC-PCR分析表明,顶端SFT基因和茎部FLD基因的DNA去甲基化可能参与了NO诱导的开花过程。因此,我们的研究表明,NO可能通过介导开花诱导基因的DNA去甲基化来促进番茄开花。本研究揭示了NO和DNA去甲基化在促进番茄开花中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陆地棉-雷蒙德氏棉渗入系的培育及其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Liang Wang, Nijiang Ai, Zechang Zhang, Chenhui Zhou, Guoli Feng, Sheng Cai, Ningshan Wang, Liuchun Feng, Yu Chen, Min Xu, Yingying Wang, Haoran Yue, Mengfei Chen, Liangshuai Xing, Baoliang Zho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688-1703.   DOI: 10.1016/j.jia.2024.01.016
摘要42)      PDF    收藏
雷蒙德氏棉(2n=2x=26,D5)是二倍体野生种,被认为是广为栽培的陆地棉(2n=4x=52, AD1) D染色体亚组的祖先供体种,目前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本研究我们培育了一套陆地棉(受体)-雷蒙德氏棉(供体)渐渗系群体,开展了野生棉优异QTL/基因的挖掘与定位。该群体由256个渐渗系组成,来自供体雷蒙德氏棉基因组的覆盖率52.33%。渐渗片段长度范围为0.03- 19.12 Mb,平均为1.22 Mb,总渐渗片段覆盖长度386.98 Mb。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Q+K+MLM)和QTL定位(RSTEP-LRT)两种方法,鉴定出59个共同QTL,包括14个稳定QTL和6个共同QTL (co-QTL)簇,以及1个MIC热点。籽指(百粒重)的共同QTL均表现为正加性效应,而单铃重的共同QTL均表现为负加性效应,表明籽指与铃重之间的联系可能被打破。衣分的QTL表现出正效应,有利于提高棉花皮棉产量。大部分与纤维品质有关的QTL具有负加性效应,表明这些QTL在棉花育种中已得以驯化或改良。部分棉纤维品质QTL表现为正加性效应,可能是新的优异QTL,可用于改良棉纤维品质。这些渐渗系的育成将不但有助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也可通过精细定位QTL,进一步挖掘野生种雷蒙德氏棉的优异基因,为将来设计育种创制棉花新品种提供新基因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多养分施肥的梅乐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及果实发育过程中矿质元素组成分析
Xiaolong Wang, Xuedong Shao, Zhengwen Zhang, Xiaomin Zhong, Xiaohao Ji, Xiangbin Shi, Chang Liu, Zhiqiang Wang, Fengzhi Liu, Haibo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503-1514.   DOI: 10.1016/j.jia.2024.04.032
摘要29)      PDF    收藏
矿质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土壤中矿质元素的适当供应及保持植物内的最佳范围是获得最佳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必要条件。然而,果树的氮、磷、钾、钙、镁肥料往往施用不足或过量,导致环境恶化、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为评估不同肥料对葡萄果实生物相关性状的影响及其对营养元素的响应,于2018 ~ 2021年在烟台市蓬莱区连续4个生长季对梅乐酿酒葡萄进行了多养分施肥。主成分分析表明,T11(N3P3K1Ca2Mg4)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宜的肥料类型和施用方案。与T14(N4P2K3Ca1Mg4)、T16(N4P4K1Ca3Mg2)、T13 (N4P1K4Ca2Mg3)和T15(N4P3K2Ca4Mg1)处理处理相比,T11处理的肥料施用量显著降低了24.29% ~ 35.20%,百粒重(HGW)、种子数量(SN)、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种子总酚(SP)、种子黄烷醇(SFI)、种子单宁(ST)等重要性状分别提高了3.28% ~ 12.84%、3.76% ~ 20.03%、1.11% ~ 14.95%、2.16% ~ 23.69%、11.00% ~ 32.78%、1.07% ~ 23.35%。开花和坐果表现出对氮、磷、钾的大量需求,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钾和硼的需求高于其他矿质元素。土壤中过量钾元素会增强梅乐酿酒葡萄对钙元素吸收的竞争性抑制。果皮总酚(PP)、果皮黄烷醇(PFI)、果皮总黄酮(PFD)、果皮总酚(SP)和果皮单宁(ST)矿质元素含量的最佳范围主要受葡萄品种和营养分析方法的影响。综上所述,严格选用氮、磷、钾、钙、镁肥料及制定详细的施肥制度使土壤矿质元素保持在最适宜范围内对葡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苹果m6A去甲基化酶MdALKBH1A调控高温和碳饥饿胁迫抗性
Ru Bao, Tianli Guo, Zehua Yang, Chengyu Feng, Junyao Wu, Xiaomin Fu, Liu Hu, Changhai Liu, Fengwang M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489-1502.   DOI: 10.1016/j.jia.2025.01.001
摘要51)      PDF    收藏

前人的研究结果证明了m6A去甲基化酶在协调植物胁迫反应中的关键作用;然而,苹果m6A去甲基化酶在热胁迫和固定碳饥饿条件下的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鉴定了苹果RNA去甲基化酶基因家族,并选择了苹果RNA去甲基化酶基因MdALKBH1A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LC-MS/MS分析方法证明了MdALKBH1A是苹果的m6A去甲基化酶。过表达MdALKBH1A的转基因‘Micro Tom’番茄植株对高温更为敏感,这可能与抗氧化能力降低、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加、质膜稳定性降低有关。此外,过表达MdALKBH1A的番茄植株通过提高质膜稳定性、光合速率和自噬活性增强其对碳饥饿胁迫的抗性。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苹果MdALKBH1A在应对高温胁迫和碳饥饿胁迫中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ABA诱导基因IbTSJT1正调控转基因甘薯的抗旱性
Yuxin Wang, Huan Zhang, Shaopei Gao, Hong Zhai, Shaozhen He, Ning Zhao, Qingchang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390-1402.   DOI: 10.1016/j.jia.2023.10.015
摘要113)      PDF    收藏

TSJT1属于 Class-Ⅱ谷氨酰胺酰胺基转移酶超家族成员。目前有关TSJT1在植物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很少。本研究甘薯抗旱品系徐薯55-2分离出受植物激素ABA诱导的基因IbTSJT1。该基因的表达受PEG6000ABA的强烈诱导。亚细胞定位表明,IbTSJT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上。过表达IbTSJT1基因显著提高了甘薯的抗旱性。干旱条件下,过表达甘薯植株中ABA和脯氨酸含量提高,SOD和POD活性增强,ROS清除系统基因被上调。叶片气孔开度实验表明,过表达IbTSJT1基因提高了转基因甘薯植株的ABA敏感。酵母单杂交(Y1H)、凝胶阻滞实验(EMSA)、双荧光素酶(Dual-Luc)和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qPCR)等实验结果表明,IbABF2直接结合在IbTSJT1基因启动子中的ABA响应元件ABRE上,并激活其表达。这些研究结果表明,IbTSJT1基因介导ABA依赖的干旱胁迫响应,并通过诱导气孔关闭和激活ROS清除系统来增强转基因甘薯的抗旱性。本研究为提高甘薯和其他植物的旱性提供了新的候选基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日粮中添加富含缩合单宁的高粱不影响肉牛氮利用效率但增加尿液氧化亚氮的排放
Biao Xie, Changfa Mao, Xu Shen, Yufeng Liu, Qingyue Liang, Guangyong Zh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296-1309.   DOI: 10.1016/j.jia.2023.11.035
摘要53)      PDF    收藏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富含缩合单宁(CT[18.9 g kg-1 干物质(DM]的高粱对肉牛氮(N)代谢和尿液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试验1选用6利木赞×鲁西杂交阉牛(初始体重为245 ± 18.70 kg作为试验动物采用有重复的3×3拉丁方试验设计,日粮中高粱含量分别为0167338 g kg-1 DM试验2采用静态土壤培养技术测定试验1中尿样的N2O排放量。试验1的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高粱线性增加N排泄量(P=0.001)、总N排泄量(P=0.010)和粪N/采食N比例P=0.021),但没有影响尿N排泄量、沉积NN积率(P>0.10)。血浆代谢组数据显示,日粮中添加高粱上调了酚酸(N1,N5,N10-tris-trans-p-coumaroylspermine and prenyl cis-caffeate)和肉碱(3-hydroxyisovalerylcarnitine and linoelaidyl carnitine)的相对浓度。试验1结果还显示,随着日粮中高粱比例的提高,肉牛的尿素排泄量线性增加(P=0.001),尿囊素排泄量有线性降低的趋势P=0.051,尿液嘌呤衍生物排泄量(P=0.041)及根据尿液嘌呤衍生物估测的瘤胃微生物N流量线性降低P=0.012)。试验2的结果表明,随着日粮中高粱比例的提高土壤的整个培养期的平均pH没有显著变化(P>0.10),但是土壤NH4+-NP=0.012)、NO2--NP=0.009)、NO3--NP=0.001)和无机NP<0.001平均浓度线性提高土壤静态培养果还显示,随着日粮中高粱比例的提高,尿液N2O-N排放量(P=0.001)、N2O-N放/尿N施加量比例(P=0.038)和尿液N2O-N估测排放量(P=0.021)均线性提高。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富含CT的高粱167 338 g kg-1 DM不影响肉牛的N沉积率,但可增加尿液N2O-N排放量分别达5.7%31.4%为了减少向环境中排放的氧化亚氮数量,不建议在肉牛日粮中添加高水平的高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合理的旱作方式可以平衡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
Jia Wu, Luqi Zhang, Ziyi Wang, Fan Ge, Hao Zhang, Jianchang Yang, Yajie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1030-1043.   DOI: 10.1016/j.jia.2023.12.016
摘要64)      PDF    收藏

在不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的情况下,减少中国水稻生产的用水量是一项重要挑战。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不同的旱作方式是否可以在平衡产量的同时提高水稻品质,以实现水稻可持续生产。在大田分别设置了地膜覆盖旱作(PFMC)、裸地旱作(BC)和连续淹水栽培(CF)三种方法栽种粳型旱稻品种和粳型水稻品种。结果表明,PFMC和BC方式下陆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PFMC和CF方式下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与CF相比,BC方式下陆稻和水稻的产量均显著下降。旱作方式,尤其是PFMC方式可以降低活跃灌浆期、垩白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崩解值、谷蛋白与醇溶蛋白之比、延缓叶片衰老,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蛋白质组分含量、消碱值、籽粒Q酶活性和平均灌浆速率。与水稻相比,陆稻产量较低,活跃灌浆期较短,垩白粒率和凝胶稠度较低,直链淀粉含量、崩解值、蛋白质组分含量和平均灌浆速率较高。稻米Q酶活性和灌浆参数与稻米品质相关密切。合理的旱作方式可以平衡产量和稻米品质,特别能提高稻米营养和外观品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尼帕病毒RT-RAA-VF核酸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Kaikai Jin, Junjie Zhao, Huanxin Chen, Zimo Zhang, Zengguo Cao, Zanheng Huang, Hao Li, Yongsai Liu, Lisi Ai, Yufei Liu, Changqi Fan, Yuanyuan Li, Pei Huang, Hualei Wang, Haili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2): 790-794.   DOI: 10.1016/j.jia.2024.11.018
摘要46)      PDF    收藏
尼帕病毒(NiV)是一种新兴的人畜共患病毒,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以果蝠为主要自然宿主,可感染人类及猪、马、狗等多种动物。NiV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类和其他动物,包括接触被感染的动物及其体液,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等途径传播,且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可能性。NiV感染的人类和动物会出现严重的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症,尤为严重的是,NiV感染人类的致死率高达40-75%,这也使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鉴于目前尚没有针对NiV感染人类或动物的有效治疗手段和疫苗,研发一种能够实现NiV早期检测的方法显得尤为迫切,这对于控制疫情的爆发和传播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我们比对了55个不同NiV毒株的P基因序列,选择了 P 基因的高度保守区作为靶标,设计了特异性的重组酶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RAA)引物和探针。结合侧向免疫层析试纸条(VF),建立了一种快速、特异、灵敏的NiV核酸可视化检测方法(RT-RAA-VF)。该方法有效减少了气溶胶污染的风险,并能够在42 ℃下,在20分钟检测到低至5 copies μL-1的尼帕病毒RNA转录本,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该检测方法对NiV具有高度特异性,与亨德拉病毒(HeV)、狂犬病病毒(RABV)、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以及猪链球菌等其他可引起NiV感染类似临床症状的病原体无交叉反应。此外,在模拟临床样本的检测中,本方法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推荐的实时RT-PCR方法显示出100 % 的符合率。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针对NiV 基因的RT-RAA-VF检测方法有望成为NiV感染早期和现场诊断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新城疫病毒强毒株通过感染鸡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脑屏障渗透性来入侵鸡脑
Jie Zhao, Sa Xiao, Wei Yao, Xudong Chang, Xinglong Wang, Zengqi Yang, Wenbin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2): 712-723.   DOI: 10.1016/j.jia.2024.06.003
摘要66)      PDF    收藏

新城疫病毒(NDV的嗜神经型强毒株(VNDV)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会出现非化脓性脑炎而导致显著的中枢神经紊乱,如扭颈、头颈震颤、转圈、腿或翅膀麻痹和瘫痪等症状,其雏鸡死亡率可达90%以上。生产上多见的神经型新城疫往往是鸡群发病后的后遗症,出现神经症状的家禽很难康复,未死亡的家禽长期处于疾病状态,严重影响家禽健康,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VNNDV如何入侵鸡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认不清楚。血脑屏障(BBB)可以阻止毒素和感染进入大脑。

本研究使用NDV强毒株F48E9和弱毒株LaSota分别以脑内注射和点眼滴鼻方式进行动物攻毒试验,及以鸡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chBMECs)为细胞模型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通过病毒感染试验、细胞免疫荧光试验、荧光素钠示踪试验透射电镜观察等评价病毒对BBB的影响。最后,通过对chBMECs使用动力蛋白抑制剂dynasore来抑制细胞的胞吞过程,研究VNDV进入该细胞的途径。

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我们发现VNDV通过破坏血管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连续性来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根据细胞形态学与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的免疫荧光染色,成功分离chBMECs细胞,通过荧光素钠渗透性检测,在transwell中成功建立体外鸡BBB模型。将强毒株F48E9和弱毒株LaSota分别感染体外BBB模型,上下层病毒滴度荧光素钠含量的检测结果发现,只有强毒株F48E9在下层能够检测到病毒及荧光素钠,表明NDV强毒株能够增加鸡脑BBB的渗透性穿过BBB。进一步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发现F48E9破坏chBMECs的紧密连接蛋白ZO-1之间的连接。而弱毒株LaSotaBBB没有任何影响。此外,在感染早期,使用dynamin抑制剂可降低病毒复制和血脑屏障通透性。我们的数据表明,VNDV通过感染和破坏chBMECs的紧密连接直接侵入鸡脑,从而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VNDV可通过内吞作用感染chbmec。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为VNDV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提供了证据,为开发预防和治疗NDV的药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缓解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覆盆子提取物的作用
Yuxin Liu, Chi Shen, Xiaoyu Wang, Chaogeng Xiao, Zisheng Luo, Guochang Sun, Wenjing Lu, Rungang Tian, Lijia Dong, Xueyuan H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1): 353-365.   DOI: 10.1016/j.jia.2024.08.021
摘要38)      PDF    收藏

本研究探究了覆盆子提取物(RBE)在缓解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EC)积累方面的应用。研究通过在发酵醪中添加RBE,并观察其对EC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EC产量显著减少,这归因于RBE在改变尿素和瓜氨酸分解代谢和抑制精氨酸代谢方面的作用,从而防止EC前体物与乙醇反应。此外,挥发性成分和游离氨基酸分析显示RBE也增强了黄酒的风味。本研究还探讨了RBE在模拟发酵环境下对酿酒酵母(S. cerevisiae)精氨酸代谢的影响。结果观察到精氨酸水平升高、尿素和瓜氨酸水平降低、精氨酸代谢和运输途径中的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均出现变化。综上所述,本研究清楚地证明了RBE在降低黄酒中EC含量方面的作用,为制定降低EC的策略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通过深施氮肥优化作物产量,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Lingxiao Zhu, Hongchun Sun, Liantao Liu, Ke Zhang, Yongjiang Zhang, Anchang Li, Zhiying Bai, Guiyan Wang, Xiaoqing Liu, Hezhong Dong, Cundong 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1): 36-60.   DOI: 10.1016/j.jia.2024.05.012
摘要78)      PDF    收藏
氮(N)是作物产量形成的重要营养元素。然而,农业生产面临着许多挑战,特别是氮肥用量高而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深施氮肥(DPNF)是一种农艺措施,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表现出了很好的前景。本综述旨在全面解析DPNF。首先简要概述了其发展和实施方法。随后,对不同作物的最佳施肥深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此外,还探讨了DPNF对作物发育、产量、氮利用效率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控规律及其机制。最后,概述了该技术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综述为DPNF在农业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Supplementation of Lycium barbarum residue increases the growth rate of Tan sheep by enhancing their feed intake and regulating their rumen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Yajun Zhang, Xiao Chang, Bing Wang, Dawei Wei, Rongzhen Zhong, Yansheng Guo, Min Du, Guijie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9): 3129-3144.   DOI: 10.1016/j.jia.2023.10.008
摘要156)      PDF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枸杞渣对滩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瘤胃微生物菌群及代谢组的影响。选取4月龄左右、体重[(20.8 ± 0.34)kg]相近和健康状况良好的滩羔羊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枸杞渣,每天饲喂2次。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试验结束后,采集瘤胃液,测定发酵参数、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产物。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枸杞渣显著增加了滩羊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枸杞渣极显著增加了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P<0.01),显著降低了氨含量和瘤胃pH值(P<0.05)3)多样性分析发现,2组间微生物Alpha多样性指数和Beta多样性差异显著(P<0.05)。微生物组成分析发现,在门水平上,试验组极显著增加了拟杆菌门、厚壁菌门、软壁菌门和蓝藻菌门的相对丰度(P<0.01),极显著降低了变形菌门、螺旋菌门和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P<0.01)。在属水平上,添加枸杞渣显著增加普雷沃菌属琥珀酸菌属瘤胃球菌属粪球菌属月形单胞菌属丁酸弧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颤螺旋菌属琥珀酸弧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4)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共检测出431种差异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有287种差异代谢物显著上调,其中显著提高了氨基酸类(L -脯氨酸、L-苯丙氨酸、L-赖氨酸和L -酪氨酸、嘧啶代谢类(如尿嘧啶、尿嘧啶和胸腺嘧啶和微生物蛋白合成类(如黄嘌呤和次黄嘌呤等代谢产物的含量(P<0.05)富集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有嘧啶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以及苯丙氨酸代谢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5%枸杞渣能改善滩羊生长性能,能够调节瘤胃菌群结构,影响瘤胃代谢物含量,改善瘤胃内环境。我们的研究结果表面了饲粮中添加枸杞渣对滩羊生长的促进作用,为其在反刍动物实际生产应用中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尿嘧啶从头合成酶ODCase在产酶溶杆菌中的独特功能
Mingming Yang, Yunxiao Tan, Jiabing Ma, Yingjia Zhao, Xia Yan, Nana Wang, Pingping Wang, Jiaqi Tan, Suilong Ai, Xiaofei Liang, Bangshuai Chang, Obadah E. A. Yousif, Chao Zhao, Bo Wang, Guoliang Qian, Lili Hu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9): 3066-3077.   DOI: 10.1016/j.jia.2023.11.047
摘要98)      PDF    收藏

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OH11分泌的热稳定抗真菌因子HSAF具有广谱高效的抑菌活性。目前无法利用化学合成和异源表达等方法生产HSAFOH11菌株中HSAF原始产量低,是规模化生产的主要瓶颈从分子层面阐明HSAF生物合成的调控网络可为提升活性代谢物产量,研发绿色高效的新型生防产品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发现一个编码乳清酸核苷-5'-单磷酸脱羧酶(ODCase的基因Le0752,该基因在尿嘧啶从头合成途径中催化乳清酸核苷酸(OMP)生成尿嘧啶核苷酸(UMP)。Le0752缺失突变株的HSAF产量及其发酵粗提液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皿内抑菌活性均显著降低,而用Le0752缺失突变体发酵液处理过的辣椒疫霉对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的毒力较野生型显著提高。Le0752突变体在1/10 TSA平板上生长减缓,但蹭行运动(twitching motility)能力不受影响。qRT-PCR结果表明,Le0752缺失突变后HSAF合成键基因lafB及其关键调控因子clp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遗传学试验证明Le0752通过转录因子Clp调控lafB的转录进而影响HSAF的生物合成。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溶杆菌属中的ODCases归于Group III类群,而与溶杆菌属亲缘关系较近的黄单胞菌属和寡养单胞菌属的ODCases归属Group I类群。基因染色体同源替换实验中,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中的ODCase(pyrF)能够完全恢复Le0752缺失突变表型。本研究阐明尿嘧啶从头合成酶ODCaseHSAF合成关键调控作用将为改造HSAF高产菌株提供理论支撑,并拓展对细菌ODCase功能与进化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量化籽粒灌浆期间叶色改良水稻基因型的源库关系
Zhenxiang Zhou, Paul C. Struik, Junfei Gu, Peter E. L. van der Putten, Zhiqin Wang, Jianchang Yang, Xinyou Y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9): 2923-2940.   DOI: 10.1016/j.jia.2024.03.034
摘要110)      PDF    收藏
【研究意义与科学问题】叶色修饰会影响冠层光合作用,从而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有潜在影响。 此外,通过作物管理调节源库关系已被证明是提高作物生产力的有效策略。本研究旨在调查叶色修饰是否以及如何改变源库关系,以及当前的作物栽培实践是否仍然适用于叶色修饰后的基因型。 【实验材料与方法】定期收集来自四种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基因型及其叶色(“持绿”或“黄化”)变体的总生物量和氮积累数据进行分析,并使用最近建立的模型方法来量化其灌浆期间源库平衡与否。 【实验结果】在所有叶色变体基因型中,只有一种黄叶变体显示出比其对照基因型更高的源容量。 这一现象与氮素的统筹分配有关。根本原因是该基因型减少了开花前的氮吸收,导致花后土壤氮含量充足并增加了花后氮吸收,进而延长了花后功能性叶氮持续时间。密度实验表明,当前的管理实践(种植密度不足且施氮量过多)不适合水稻黄叶基因型,最终限制了其产量潜力。 【实验结论】叶色修饰通过调节花前与花后氮收支平衡以及源库器官之间的氮素迁移来影响水稻的源库关系。 为了更好地利用叶色修饰来提高作物生产力,有必要进一步调整作物生产管理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CRISPR/Cas12a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现地快速诊断平台的建立
Meixi Wang, Jitao Chang, Yuxin Han, Chaonan Wang, Songkang Qin, Jun Wang, Lulu Zhang, Yuanmao Zhu, Fei Xue, Fang Wang, Hongliang Chai, Yulong Wang, Xinjie Wang, Xin Y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8): 2872-2876.   DOI: 10.1016/j.jia.2024.03.074
摘要106)      PDF    收藏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传染病。牛感染BVDV后导致产奶量下降、产肉质量降低及繁殖能力下降,给全球畜牧业带来巨大负担。BVDV感染妊娠期母畜后,可通过胎盘传播至胎儿。若胎儿幸存则成为持续感染(PI)牛,其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存在大量病毒,是BVDV的主要传染源之一。因此,快速准确的诊断对于BVD预防控制,尤其是持续感染牛的净化剔除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CRISPR/Cas12a的BVDV检测方法,用于BVDV的快速现场诊断。首先,通过序列比对和筛选,获得6个BVDV特异crRNA,且通过组合筛选获得可检测当前所有BVDV流行毒株的crRNA混合物;同时,优化设计了RT-ERA特异性扩增反应体系,而后将其与CRISPR-Cas12a系统相结合,建立了一种BVDV结果可视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在45分钟内检测低至20个拷贝的病毒量,且不与其它共感染的病原体发生交叉反应。此外,该检测方法可识别在中国流行的所有已知的BVDV-1和BVDV-2亚型毒株。在临床样品检测中发现,该检测方法与RNA试剂盒提取样本的荧光定量PCR(qPCR)结果一致,对释放剂释放RNA样本的检测敏感性更高。总之,本研究建立的基于Cas12a的快速、灵敏度高、特异强,不依赖实验室精密仪器,且可得到可视化检测结果的BVDV现地检测方法,该方法的应用对于BVDV精准防控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一种基于不同叶位叶绿素值差异的氮素运筹方法
Gaozhao Wu, Xingyu Chen, Yuguang Zang, Ying Ye, Xiaoqing Qian, Weiyang Zhang, Hao Zhang, Lijun Liu, Zujian Zhang, Zhiqin Wang, Junfei Gu, Jianchang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8): 2605-2617.   DOI: 10.1016/j.jia.2023.07.014
摘要168)      PDF    收藏

现代水稻生产面临着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化肥投入的多重挑战。然而土壤氮素供应与植物氮素需求往往不匹配,严重阻碍了这些目标地实现。基于植株氮素营养状况的诊断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选择施肥时期和施肥量。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一种基于植株不同叶位叶绿素值相对SPAD值(RSPAD)无损评估水稻氮素需求的方法。本研究包含两个试验:不同氮肥梯度试验和基于RSPAD的氮肥运筹方法的评估试验。结果表明,较高的氮肥投入显著提高了现代高产超级水稻的产量,但以牺牲氮素利用效率为代价。氮营养指数(NNI)可以准确评价水稻氮素营养过剩、适宜和不足的情况。现代高产水稻适宜的氮肥施用量显著高于常规水稻。RSPAD的计算考虑了氮素在冠层内的不均匀分布,为顶部完全展开叶的SPAD值除以倒三叶的SPAD值。RSPAD参数可作为评估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的指标,指导氮肥运筹。与农民习惯相比,基于RSPAD参数开发的氮肥运筹方法,能够显著减少了18.7%的氮肥施用量,提高产量1.7%,提高氮肥农学利用效率27.8%。这种新的氮肥运筹策略在提高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施用量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增加根系-下部可以提高棉花品种苗期的抗旱性
Congcong Guo, Hongchun Sun, Xiaoyuan Bao, Lingxiao Zhu, Yongjiang Zhang, Ke Zhang, Anchang Li, Zhiying Bai, Liantao Liu, Cundong 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7): 2242-2254.   DOI: 10.1016/j.jia.2023.07.013
摘要123)      PDF    收藏
干旱是棉花生产中一个重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在干旱胁迫(DS)下,棉花的根系结构(RSA)在缓解干旱相关胁迫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可塑性;然而,这种缓解取决于栽培品种。 因此,本研究旨在估计棉花在DS下的RSA的遗传变异性。基于纸基培生长系统,我们评估了80个棉花栽培品种在苗期的RSA变异性,以0和10%的聚乙二醇6000(PEG6000)分别作为对照和DS处理。 对80个棉花栽培品种的23个地上部性状和根系性状的分析表明,不同品种对DS的响应有所不同。DS处理后的第10天,DS下RSA性状的变异程度(5-55%)大于对照(5-49%)。 根据抗旱性的综合评价值,将80个栽培品种分为耐旱型品种(第1组)、中度耐旱型品种(第2组)和干旱敏感型品种(第3组)。在DS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干旱敏感型品种的总根长-下部、总根表面积-下部、根体积-下部和根长密度-下部分别显著降低63、71、76和4%。值得注意的是,耐旱型品种保持了其总根长-下部、总根表面积-下部、根体积-下部和根长密度-下部。与对照组相比,DS条件下耐旱型品种的根系直径(0-2mm范围内)-下部增加了21%,但中度耐旱型品种和干旱敏感型品种分别降低3%和64%。 此外,耐旱型品种在DS下表现出较强的可塑性反应,其特征表现为根系-下部增加。抗旱性与总根表面积-下部和根长密度-下部呈正相关。总体而言,不同棉花栽培品种的RSA在DS下差异很大。因此,重要的根系性状,如根系-下部,为探索抗旱棉花栽培品种是否能有效地抵御恶劣环境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普通小麦P型质膜H+-ATP酶的鉴定以及与种子休眠和萌发相关的TaHA7的功能描述
Bingli Jiang, Wei Gao, Yating Jiang, Shengnan Yan, Jiajia Cao, Litian Zhang, Yue Zhang, Jie Lu, Chuanxi Ma, Cheng Chang, Haiping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7): 2164-2177.   DOI: 10.1016/j.jia.2023.07.023
摘要170)      PDF    收藏
穗发芽严重降低小麦产量、品质以及种子活力。种子休眠性弱或缺乏是穗发芽发生的根本原因,但相关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P型质膜(PM)H+-ATP酶(HAs)是植物生长、发育和抵御逆境的核心因子。尽管HAs在多种植物中的功能已被验证,但其在小麦种子萌发和休眠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小麦中共鉴定了28个P型PM H+-ATP酶家族成员(命名为TaHA1-28),并将其分为5个亚族。综合转录组和基因公共表达数据库分析结果,共筛选出6个候选基因(TaHA7/-12/-14/-16/-18/-20)可能参与调控小麦种子休眠和萌发。其中,TaHA7的表达量随着种子萌发的进程而增加,推测TaHA7可能参与了小麦种子休眠和萌发的调控。随后,在强休眠和弱休眠小麦品种中对TaHA7进行全长克隆、序列变异分析、功能标记开发,并利用2个自然群体共同验证了该基因序列变异与种子休眠和萌发表型显著相关。同时,利用济麦22和京411背景的EMS突变体以及转基因拟南芥株系进一步验证了TaHA7的2种等位变异与种子休眠和萌发表型显著相关。此外,我们测定了济麦22和京411背景的EMS突变体和转基因拟南芥种子中P型PM H+-ATP酶的活性以及TaHA7拟南芥同源基因突变体和回补株系中GA和ABA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推测TaHA7很可能通过影响H+-ATP酶的活性以及GA和ABA的合成、代谢以及信号转导途径,最终调控小麦种子休眠和萌发。本文结果为深入研究TaHAs基因调控小麦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分子机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如何强化中国农业塑料废弃物管理?来自公众参与的启示
Aibo Hao, Thomas Dogot, Changbin Y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6): 2127-2143.   DOI: 10.1016/j.jia.2023.10.033
摘要117)      PDF    收藏

农业塑料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管理成本高昂,农业塑料废弃物管理APWM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作为利益相关者之一,社会公众理应为APWM作出适当的贡献。据此,确定公众是否愿意为APWM付费、明确驱动其付费决策的路径,以探索提高公众付费意愿的举措,对于解决APWM面临的资金短缺困境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应用计划行为理论TPB扩展模型,基于中国北方四省(自治区)1288个社会公众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a受访者普遍持有积极且较强烈的付费意愿b受访者的态度AT、主观规范SN知觉行为控制(PBC正向影响其付费意愿INT);c环境认知EC和环境情感EE正向调节ATINT间、以及SNINT间的关系,对INT产生重要的间接影响。结果表明,多方合作,尤其是公众参与,有助于提升农业面源污染管理水平,这为相关政策制定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不同覆盖作物种植下微生物群落特征对旱地红壤多功能性的调控
Guilong Li, Xiaofen Chen, Wenjing Qin, Jingrui Chen, Ke Leng, Luyuan Sun, Ming Liu, Meng Wu, Jianbo Fan, Changxu Xu, Jia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6): 2099-2111.   DOI: 10.1016/j.jia.2023.11.050
摘要100)      PDF    收藏

覆盖作物是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一种可持续措施,而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于多种土壤功能(即土壤多功能性)的实现至关重要。然而,在不同覆盖作物种植条件下,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在调节土壤多功能性中的作用知之甚少。基于此,本研究评估了不同覆盖作物种植条件下(CK,冬闲;RD,肥田萝卜单播;HV,毛叶苕子单播;RDHV,肥田萝卜-毛叶苕子混播)土壤多功能性的变化;研究了土壤微生物丰富度、网络复杂度和生态集群对土壤多功能性的贡献。结果表明,与主作物植株化学性质差异较大的覆盖作物具有更高的土壤多功能性,且肥田萝卜-毛叶苕子混播下土壤多功能性最高。覆盖作物驱动的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和网络复杂性的变化与土壤多功能性的提高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土壤微生物网络中关键生态集群(生态集群2)中的特定微生物对于维持土壤的多功能性尤为重要。本研究结果强调了覆盖作物诱导的重要功能分类群的变化对于提升旱地红壤多功能性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尤力克柠檬锌指蛋白ClDOF3.4与柑橘黄化脉明病毒外壳蛋白互作抑制病毒侵染
Ping Liao, Ting Zeng, Mengyang Huangfu, Cairong Zheng, Jiequn Ren, Changyong Zhou, Yan Zho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6): 1979-1993.   DOI: 10.1016/j.jia.2024.03.049
摘要81)      PDF    收藏
柑橘黄化脉明病毒(citrus yellow vein clearing virusCYVCV)是一种新型柑橘病毒,该病毒已对印度、伊朗、土耳其、中国、美国和韩国的柠檬、酸橙和部分宽皮等柑橘品种的种植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CYVCV外壳蛋白(CP)具有RNA沉默抑制子活性,与病毒致病性和症状密切相关。DOFDNA-binding with one finger)是高等植物特有的锌指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抗病原物侵染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尚未开展尤力克柠檬锌指蛋白ClDOFCYVCV的互作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一系列体内和体外互作验证实验,以及基因瞬时表达、基因瞬时沉默和尤力克柠檬遗传转化等手段,验证了ClDOF3.4CYVCV CP之间的互作关系及其对尤力克柠檬响应CYVCV免疫应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lDOF3.4蛋白在体内和体外均与CP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且ClDOF3.4蛋白N端的104-280个氨基酸序列是与CP相互作用的关键区段。在尤力克柠檬叶片中瞬时表达ClDOF3.4可以诱导水杨酸通路相关基因和超敏反应标记基因的上调表达,造成接种部位活性氧爆发和离子渗透坏死、并引起H2O2和水杨酸积累;而ClDOF3.4基因瞬时沉默尤力克柠檬叶片中的水杨酸和超敏反应相关基因下调表达。此外,该研究进一步通过农杆菌接种分别在瞬时表达及沉默ClDOF3.4基因的尤力克柠檬叶片中瞬时表达CP,结果表明ClDOF3.4负向调控CP在尤力克柠檬中的表达和积累。接种CYVCV六个月后,ClDOF3.4转基因尤力克柠檬植株的CYVCV含量约为对照植株的69.4%,与对照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感病后的症状明显减轻,仅出现轻度的叶片斑驳症状。上述研究表明,ClDOF3.4不仅与CYVCV-CP存在相互作用,还可以通过水杨酸信号通路诱导尤力克柠檬对CYVCV的免疫应答。这是首次关于锌指蛋白参与柑橘抗病毒病的报道,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柑橘抗CYVCV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水稻根系和根际环境对综合栽培措施的响应
Hanzhu Gu, Xian Wang, Minhao Zhang, Wenjiang Jing, Hao Wu, Zhilin Xiao, Weiyang Zhang, Junfei Gu, Lijun Liu, Zhiqin Wang, Jianhua Zhang, Jianchang Yang, Hao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6): 1879-1896.   DOI: 10.1016/j.jia.2023.06.031
摘要139)      PDF    收藏

综合栽培措施(ICPs)对提高谷物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然而,ICPs对水稻根际环境和根系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对4个水稻品种开展了大田试验。设置了6种栽培措施处理,包括零氮处理(0 N)、当地常规(LFP)、减氮(NR)和3种渐进式综合栽培措施,包括增密减氮(ICP1),ICP1的基础上用干湿交替灌溉替代常规灌溉(ICP2),以及在ICP2的基础上施用有机肥(ICP3)。ICPs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根长、干物重、根直径、根系氧化力、根系伤流量、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含量以及根系分泌物中总有机酸含量随着ICPs的引入而提高。ICPs提高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硝态氮、脲酶和转化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细菌)多样性,降低了铵态氮含量。与非根际土壤相比,各处理下的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铵态氮、全氮、全钾、全磷、硝酸盐和速效磷)和脲酶活性均降低,但转化酶活性和细菌多样性则相反。各主要生育期的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和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与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密切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在综合栽培措施下,水稻的高产可能得益于根系和根际环境的同步改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利用TaWOX5基因建立小麦近缘物种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Yanan Chang, Junxian Liu, Chang Liu, Huiyun Liu, Huali Tang, Yuliang Qiu, Zhishan Lin, Ke Wang, Yueming Yan, Xingguo Y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6): 1839-1849.   DOI: 10.1016/j.jia.2023.06.021
摘要263)      PDF    收藏

小麦近缘物种作为珍贵的遗传资源,对于农业生产、小麦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品质改良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来自小麦的再生相关基因TaWOX5,通过农杆菌转化一粒小麦,六倍体小黑麦和黑麦幼胚,以较高效率获得了转基因植株;进一步对转基因植株中的GUS基因和bar基因进行了PCR检测,对GUS蛋白和bar蛋白分别进行了组织化学染色以及bar试纸条检测,计算了转化效率。结果表明,一粒小麦基因型PI428182的转化效率为94.4%4六倍体小黑麦基因型Lin456、ZS3297、ZS1257和ZS3224的转化效率分别为52.1%、41.2%、19.4%和16.0%,黑麦基因型兰州黑麦的转化效率为7.8%。对转基因植株进行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检测结果证实,在一粒小麦和六倍体小黑麦转基因植株中GUS基因倾向于整合到染色体末端,也有整合到近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的情况;在六倍体小黑麦转基因植株中,外源DNA片段随机整合到了AABB基因组和RR基因组;转入的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T1代中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本研究结果将为利用基因工程对一粒小麦、六倍体小黑麦和黑麦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促进粮食和饲料生产,同时加快了包括小麦在内的麦类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新型弱毒活疫苗候选株对B亚型禽偏肺病毒的保护效果研究
Lingzhai Meng, Mengmeng Yu, Suyan Wang, Yuntong Chen, Yuanling Bao, Peng Liu, Xiaoyan Feng, Tana He, Ru Guo, Tao Zhang, Mingxue Hu, Changjun Liu, Xiaole Qi, Kai Li, Li Gao, Yanping Zhang, Hongyu Cui, Yulong G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5): 1658-1670.   DOI: 10.1016/j.jia.2023.10.025
摘要153)      PDF    收藏

禽偏肺病毒 (Avian metapneumovirus, aMPV)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原体,可引起鸡和火鸡的急性上呼吸道疾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B亚型aMPV已成为鸡群中主要的优势流行毒株本研究将B亚型aMPV LN16株在Vero细胞上进行连续传代,传至第30代时,成功获得了一株弱毒候选疫苗株,命名为LN16-A株。将LN16-A以2 × 104 TCID50/只的剂量接种SPF鸡后,接种鸡均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和病理损伤,表明LN16-A株已完全致弱,具备良好的安全性。为进一步评价LN16-A是否存在毒力返强风险,将LN16-A株在SPF鸡体内连续进行5次传代,观察每代鸡的临床症状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病毒载量检测,结果表明,不同传代的鸡均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和病理损伤。此外,随着LN16-A株在鸡体内传代次数的增加,鼻甲中的病毒载量逐渐减少,传至第5代时,所有SPF鸡的鼻甲骨中病毒载量均为零。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型LN16wtLN16)株的基因组序列相比,LN16-A株的全基因组序列9个氨基酸位点的突变这些突变分别出现在N, P, F, SH, GL基因上,表明这些基因可能与病毒的毒力有关。为进一步评价LN16-A株对SPF鸡的免疫保护效果,将LN16-A株以800 TCID50/只的剂量免疫SPF鸡,免疫3周后进行攻毒。结果显示,LN16-A株免疫后可以诱导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上调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并促进Th1IFN-γ)和Th2IL-4IL-6)细胞因子的表达,这表明LN16-A株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此外,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LN16-A株可B亚型aMPV强毒攻击提供100%免疫保护效果并显著降低攻毒后的排毒水平和鼻甲骨炎症。这些结果表明,LN16-A是一株安全性好、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弱毒活疫苗候选株,可以有效预防B亚型aMPV对鸡的感染本研究首次以B亚型aMPV鸡源分离株LN16为研究对象,利用传代方法将其成功致弱,系统评价了其作为弱毒疫苗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了可能与病毒毒力有关的关键氨基酸位点,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aMPV的致病机制和安全有效的新型疫苗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多策略预筛选大效应位点提高基因组预测准确性
Keanning Li, Bingxing An, Mang Liang, Tianpeng Chang, Tianyu Deng, Lili Du, Sheng Cao, Yueying Du, Hongyan Li, Lingyang Xu, Lupei Zhang, Xue Gao, Junya LI, Huijiang G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5): 1634-1643.   DOI: 10.1016/j.jia.2023.11.048
摘要103)      PDF    收藏

基因组选择利用表型与密集的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来估计个体的基因组估计育种值(Genomic estimated breeding value, GEBV)。目前,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Genomic 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 GBLUP)是预测复杂性状最广泛的工具,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使用情境日下迁变,研究者们对预测的准确性提出更高要求。侧重于对模型本身进行拓展的相关研究将传统模型中的随机效应部分重新划分为多个子集并赋权,以此来提高预测精度,而倾向于利用多组学数据的研究则捕获基因组测序水平之外的变异来辅助提高预测精度。在本研究中,为了在大动物牛中提高基因组选择的预测精度,我们将具有基因组与转录组数据的群体设置为训练群体,以华西牛的生长性状中的背最长肌重量性状(Longissimus dorsi muscles, LDM),与肉质性状中的系水力(Water holding capacity, WHC)、剪切力(Shear force, SF)以及pH的数据作为表型数据,使用贝叶斯稀疏线性混合模型(Bayesian sparse linear mixed model, BSLMM)、全转录组关联分析(Transcript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TWAS)及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eQTL)映射的方法,根据βb>0、前1%表型方差解释率(Percent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explained, PVE)、与表达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expression-associated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eSNPs)及基因(egenes)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 FDR)< 0.01的条件进行基因组特征预筛选,而后将这些显著的预筛选位点分别设置为额外的固定效应(GBLUP-Fix)与随机效应(GFBLUP),用以改进模型并在验证群体中进行验证,同时,将传统GBLUP方法以及基于随机筛选的位点进行设置的GFBLUP与GBLUP-Fix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GFBLUP与GBLUP-Fix模型下,不同策略预筛选位点的加入,将LDM、WHC、SF、pH性状的预测精度平均提高了2.14%至8.69%。其中GFBLUP-TWAS在SF方面相较于GBLUP模型,预测精度提高了13.66%。此外结果也表明这些方法能够捕获比GBLUP模型更多的遗传变异。我们的研究验证并强调了多组学辅助的大效应位点预筛选策略在提高大动物的基因组预测准确性上的可行性,这为筛选位点并用于华西牛低密度SNP芯片序列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玉米孢囊线虫对不同寄主作物的孵化、侵染和发育研究
Jiangkuan Cui, Haohao Ren, Bo Wang, Fujie Chang, Xuehai Zhang, Haoguang Meng, Shijun Jiang, Jihua T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5): 1593-1603.   DOI: 10.1016/j.jia.2023.04.042
摘要187)      PDF    收藏

  前期,我们对玉米孢囊线虫在我国的发生、分布及分子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报道。本文以河南地区的玉米孢囊线虫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解析,以明确其与不同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基于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构建系统发育树和SCAR-PCR(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特异性检测对玉米孢囊线虫的孢囊和二龄幼虫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测定了不同温度和不同孵化液对玉米孢囊线虫孵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玉米孢囊线虫的最佳孵化温度为30℃和28℃,30 dph(days post-hatching)的累积孵化率分别为16.5%16.1%20倍和50倍土壤浸出液、玉米根浸出液和10倍玉米根系分泌物对玉米孢囊线虫的孵化率有着显著提升。10倍玉米根系分泌物处理下玉米孢囊线虫的孵化率最高可达25.9%。其次,我们测试了不同寄主植株根系分泌物10倍液对玉米孢囊线虫孵化的影响,发现玉米和谷子根系分泌物10倍液处理下玉米孢囊线虫30 dph的累积孵化率最高,分别为25.9%22.9%,其次是小麦(19.9%)、大麦(18.3%)和水稻(17.6%),高粱根系分泌物10倍液对玉米孢囊线虫的孵化没有促进作用。最后,我们检测了玉米孢囊线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作物(小麦、大麦、水稻和高粱),玉米孢囊线虫在玉米上发育较快。28℃条件下,接种8 d后可以在玉米根内检测到四龄幼虫,而在其他作物中未检测出四龄幼虫。综合以上孵化试验发现,在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区和西南中部山区是我国河南地区玉米孢囊线虫的潜在高发区。本文首次系统研究了温带地区玉米孢囊线虫的孵化特性和在不同寄主植株上的侵染特征。为玉米孢囊线虫的快速传播和对高度的环境适应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