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 ›› 1997, Vol. 30 ›› Issue (04): 37-44 .

• 无栏目 • 上一篇    下一篇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基因组的RFLP分析

孙传清,王象坤,吉村,淳,土井一行,岩田伸夫   

  1.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北京 100094 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日本 812
  • 出版日期:1997-07-20 发布日期:1997-07-20

  1.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北京 100094 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日本 812
  • Online:1997-07-20 Published:1997-07-20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来自亚洲10个国家的122份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简称普野,下同)和76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 L.)的核DNA RFLP分析,探讨了中国普野与南亚、东南亚普野,普野与栽培稻以及籼粳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籼粳分化是栽培稻核DNA遗传分化的主流。在核DNA分化上,中国普野可分为原始普野型,偏籼型和偏粳型;南亚普野只有原始普野型和偏籼型,没有偏粳型;东南亚普野有原始普野型和偏籼型,还可能有偏粳型。中国普野因地理分布不同,其遗传分化表现出多态性,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以及部分云南元江普野既不与籼稻聚在一起,又不与粳稻聚在一起,而独聚一类,其形态上亦比较原始,属于原始祖先型。广东、广西普野则表现为偏籼或偏粳。根据中国、南亚、东南亚普野的遗传分化关系,再次论证了中国和南亚(以印度为中心)是栽培稻起源演化的两个原始中心,并提出了籼粳演化应该是多途径的。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栽培稻, 核基因组, RFLP

Key words: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