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营养干预是调控成年动物肠道微生物区系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对于羔羊早期营养调控产生后效应的机制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研究将60只20日龄羔羊分为随母哺乳(ER)和人工饲养(AR)两组,研究了AR策略对断奶前(20-60日龄)羔羊瘤胃微生物区系、发酵功能和组织形态的影响及其在育肥期(61-180日龄)的后效应。在断奶前阶段,ER羔羊随母哺乳并补饲开食料,AR羔羊则用代乳粉和开食料人工喂养。在育肥阶段,两个处理的所有羔羊均饲喂相同的育肥日粮。在60、120和180日龄时,每组分别屠宰6只羔羊,采集瘤胃内容物和组织样品以备检测相关指标。与ER羔羊相比,AR羔羊20-180日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增加(P<0.05),61-120日龄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121-180日龄日增重呈上升趋势(0.05<P<0.1)。虽然断奶前羔羊瘤胃短链脂肪酸(SCFA,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育肥全期AR羔羊的瘤胃SCFA显著高于ER羔羊(P<0.05)。试验全期AR羔羊瘤胃角质层厚度低于ER羔羊(P<0.05)。随着羔羊从60-180日龄的生长,AR和ER组羔羊的瘤胃细菌多样性差异显著变大(P<0.05)。与ER羔羊相比,AR羔羊60日龄瘤胃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和密螺旋体属(Treponema)、120日龄瘤胃放线杆菌门(Actinobacteria)和琥珀酸杆菌属(Succiniclasticum)及180日龄瘤胃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菌群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但60-180日龄瘤胃硒单胞菌属(Selenomonas)、180日龄时瘤胃厌氧弧菌属(Anaerovibrio)菌群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断奶前早期干预通过提高羔羊干物质采食量,促进了瘤胃发育、对瘤胃发酵产生积极的后效应,对肥育羔羊增重性能也产生了一定的后效作用。建议利用早期人工饲养策略改善育肥羔羊瘤胃发酵功能。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肉羊存栏量和羊肉生产量,是名副其实的养羊越级大国。然而长期以来关于我国肉羊营养需要量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阻碍了肉用绵羊营养需要量参数的建立和相关标准的完善。我国科技部和财政部于2008年成立了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为开展肉用绵羊的营养需要量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财政支撑。基于此,本文综述了我国肉用绵羊营养需要量研究的历史发展情况,总结了肉用绵羊营养需要量(包括能量、蛋白质、矿物元素等)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重点阐述了中国肉用绵羊营养需要量的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