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科学》(后来加注拉丁名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SAS)的前身是1950年创刊的《农业科学通讯》,1960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55年来,本刊伴随着祖国的命运而经历兴衰、起伏,不仅见证着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也在为传播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成果,促进农业科学国际交流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了解《中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历程,就如同了解中国农业科学发展史,窥一斑而见全豹。了解昨天,明确今天,是为了更好地迈向明天!
一、本刊各个阶段报道内容特征
(一)1950—1959(本刊前身《农业科学通讯》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受前苏联科技体制、模式的影响,大力宣传米丘林学说,向李森科学习。这时主要以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科技问题为导向,批评纯学术研究,论文以技术类文章为主。
(二)1960—1966(本刊更名前期)
作为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中国农业科学原创性研究论文、研究方法和农业科学进展等方面的文章。这时期强调专业研究与群众广泛科学活动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一般科学研究与尖端科学研究相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不再排斥“尖端科学研究”。这一时期在本刊发表的文章被引用排列前20位的包括马世骏、王金陵、赵善欢、沈其益、李竞雄等一些院士和一些著名科学家(表格略)。这一阶段,社会关注的热点主要是一些基础理论、规律、方向的探讨。丁颖、张子仪、任继周等院士(丁颖时称学部委员)的文章也在下载频次指标中排名前20位。
从改刊名至“文革”开始阶段的6年多的时间里,本刊以农作物类文章为主,其次是农业基础科学、植物保护、园艺、畜牧、农艺学等(CNKI分类标准)。该阶段畜牧学科文章数量仅排名在第5位,大致与我国农业行业各学科发展趋势相吻合。
(三)1966—1974(停刊阶段)
与其他各行各业遭遇严重冲击一样,本刊1966年出版到第9期即开始停刊,至1974年底,共停刊8年多。
(四)1975—1980年(复刊初期,季刊)
经历了文革浩劫,主办单位于1975年恢复本刊的编辑出版。复刊伊始,虽为季刊,信息容量较小,但对于广大农业科研人员而言,却不啻为一大盛事,我国农业与生物学家纷纷撰文,投给本刊,为我国农业科技界和期刊界增添了一抹亮色。
复刊以后的办刊方针和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贯彻科研为无产阶级政治和工农兵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交流“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丰产经验;报道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行领导干部、群众和科研人员三结合的群众性农牧业科学试验的重大成果。
1978年重新确定了刊物的性质和任务,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反映我国农牧业科学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这一时期,在本刊发表文章,并被引排名前20位的著名生物与农业科学家有周光宇(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探讨远缘杂交的理论)、李振岐(我国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原因及其解决途径)、沈荣显等(马传染性贫血病免疫的研究)、任继周等(草原生产流程及草原季节畜牧业)、李竞雄等(高赖氨酸玉米杂交种的选育)、邱世邦(植保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等。这些文章的发表,初步阐释或系统解读了相关科学成果与思想,奠定或巩固了这些作者在业内的领衔科学家地位。多年的理论与实践证明,这些文章确在业内具有长期、广泛、深刻的影响。
本刊复刊后发表文章仍以农作物类最多,畜牧类仍居于比较靠后的位次。
(五)1981—2001(双月刊阶段)
双月刊在本刊的发展历程中持续时间最长,达21年之久。该时期全国多数科技学术期刊都为双月刊或季刊。这一时期,基于全文数据库的文献计量方法也在快速发展,在保持原有被引频次、下载频次、所属学科文章数量等若干指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基金项目、关键词词频等指标。
这一阶段,本刊发表的贾继增(分子标记种质资源鉴定和分子标记育种)、凌启鸿等(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其优化控制探讨)、刘录祥等(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初探)、任天志(持续农业中的土壤生物指标研究)、莫惠栋(我国稻米品质的改良)、郭三堆等(双价抗虫转基因棉花研究)、曾三省(中国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周光宇等(农业分子育种授粉后外源DNA导入植物的技术)、赵聚宝等(秸秆覆盖对旱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石明松(对光照长度敏感的隐性雄性不育水稻的发现与初步研究)、舒庆尧等(稻米淀粉RVA谱特征与食用品质的关系)、吴景锋(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评述)、袁隆平(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进展)、蒋伯藩等(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的研究)、杨守仁等(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初论)、贾士荣(转基因植物食品中标记基因的安全性评价)、李新海等(利用SSR标记研究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等科学家的代表性成果,被引用频次排名在本刊前20位,显示出在本刊最受关注的热点有高产育种、栽培、持续农业、品质改良、杂交稻、分子生物技术,等等。其中,分子生物技术层面的文章在排名前20位中占6篇,达30%。贾继增的该篇文章至今居于总被引频次(截止2015年7月2日,1791次)第一位,尚无人超越。这时期,转基因安全问题已然受到极大关注。
1992年本刊强调,希望刊登一些带有方向性的、有独到见解的专论。
2001年调整栏目,并通过第一期《编者的话》申明本刊将要开展的工作,是在坚持学术性、理论性的前提下,尽量拓宽报道范围,无论宏观、微观;不论种植、养殖;抑或是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管理科学与宏观问题,更不计大田、还是园艺,包括农业工程、农业气象、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以及农业科学思想,农业科学方法论,等等,均在收录范围,录用标准即是基础性、前沿性、理论性、学术性、创新性、综合性。
(六)2002—2009(月刊阶段)
2002年改为月刊,增加了载文量,力求使每个栏目文章达到3篇以上,尽力体现“核心期刊”思想精髓。同年,为了扩大本刊学术影响,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办了英文版月刊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ASC),通过翻译中文版内容,向海内外读者传播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成果。2006年本刊采用与世界最大的出版公司爱思唯尔合作出版等借船出海策略,到2009年,ASC被SCIE收录。随后,ASC改名为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IA),并独立运作。
这一阶段,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文献的发表,愈来愈向国际规则接轨。一方面,SCI导向发挥了指挥棒效应,诸多作者对SCI期刊青睐程度愈来愈深,进而进军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优质稿件大量外流,我国科技学术期刊面临着严酷的国际竞争形势,已然成为我国科学界、学术期刊界常态;另一方面,诸多重要作者或领衔科学家由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需要,发表文章时基本都作为通讯作者,退居在第二名及以后的位次。
尽管如此,仍有诸多作者对本刊情有独钟,不失青睐,继续在本刊发表文章,例如,在本刊发表文章,被引频次排名在前20位的第一作者有张维理(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 I.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Ⅱ.欧美国家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控制;Ⅲ.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存在问题分析)、彭少兵(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王月福(氮素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闫湘(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进展)、凌启鸿(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张明生(甘薯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及ATP含量变化与品种抗旱性关系的研究),等等,这些作者对本刊的持续支持,得以使本刊在同类期刊中保持最前列位次。
这一阶段本刊发表的农作物论文仍然数量最多。畜牧兽医类论文数已跃居第二位。作者关注的热点包括生态环境、水肥利用效率、农产品品质、生物技术等。
2005年,本刊推行双盲审稿制和栏目主审制,强化稿件质量控制力度。同年,举办本刊创刊45周年纪念大会暨世界农业科学前沿研讨会,将本刊品牌推广拓展到一个新的维度。迄今,已成功举办5届,其中,2009年与日本三重大学合作举办第三届论坛。
近些年,本刊强力推行“走出去”策略,加大组约稿力度,组织了多期专题、专栏,明显提升了被引频次和影响力。
(七)2010—2014(半月刊阶段)
由于巨大的社会需求以及办刊宗旨的调整,本刊于2010年改为半月刊。这一时期,学术期刊界稿源竞争形势更加严峻。本刊通过加强与专家的联系,强化了组约稿力度,仍然组约到一批实力不俗的稿件。例如,这一阶段被引频次排名在前20位的第一作者有杨建昌(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与产量、品质形成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关系)、赵春江(数字植物及其技术体系探讨)、陈印军(中国耕地质量状况分析)、张洪程(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何中虎等(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成株抗性研究进展与展望)、朱德峰(全球水稻生产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杨晓光(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 Ⅰ.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影响的分析)、刘素慧(大蒜连作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王亚静(中国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张志刚(低温、弱光及盐胁迫下辣椒叶片的光合特性)、匡猛(中国棉花主栽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及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喻修道(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等等,显示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高产、优质、生物技术等专题,成为作者关注的热点;生产、资源、生态、环境也占居较大比重;品质、质量、生物炭等专题也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半月刊阶段的学科排名居前第一位的仍然是农作物。畜牧与动物医学类文献虽然与第一位的数量相差不少,但已然第二次排名居于第二。这一阶段的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五大作物中,小麦和冬小麦依然是词频最高的。分子水平层面的关键词前20位排名中占居6位,表明这一时期分子水平的研究文献丰度达到空前的程度。
2014年本刊启动长文摘要模式,每篇文章要求1000字左右中文摘要,和相同内容的英文摘要,以便于国内外读者阅读。
二、创刊以来经营管理方面的变化动态
(一) 隶属关系的变化
《中国农业科学》前身是1950年创刊的《农业科学通讯》。创刊伊始,由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资料室承办。随着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本刊亦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刊,由院资料室负责编辑。
1960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院办公室情报资料室编辑。
1976年,由院办公室转情报研究所承办,主办单位不变。《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作为处级单位,独立建制,不同阶段分别称为“农业科学”“中国农业科学”“科学室”。
1988年,《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移交给中国农业科学院,由科研部(现科技局)管理。
1993年,根据农科院(人)字第351号文,《中国农业科学》为正处级单位,隶属院科研管理部管理。
199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96)农科发字第42号文,决定《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整建制划归文献信息中心期刊室,主办单位不变。
2004年,《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由期刊编辑室析出,独立建制。
2007年,由《中国农业科学》(中、英文版)、《生物技术通报》、《农业展望》合并组建《中国农业科学》编辑出版部。
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学会共同主办。
(二) 历任编委会主任/主编及编辑部工作人员
本刊于1996年开始设编委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主编/常务副主编/副主编,见下表。
表1 本刊历任编委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主编/常务副主编/副主编
时间 |
主任委员 |
副主任委员 |
主编 |
副主编 |
备注 |
1950—1959 |
|
|
|
|
《农业科学通讯》时期 |
1960—1966 |
|
|
程照轩 |
|
未明确,事实主编 |
1966—1974 |
|
|
|
|
停刊 |
1975—1977 |
|
|
方 原 胡祥壁 |
|
内部工作安排,封面无显示 |
1988—1994 |
刘更另 |
胡祥璧 |
刘更另 |
|
|
1994-1996 |
|
|
杨炎生 |
信乃诠 |
|
1997—2001 |
吕飞杰 |
许越先 杨炎生 信乃诠 梅方权(常务) |
吕飞杰 |
许越先 杨炎生 信乃诠梅方权(常务) |
|
2002—2011 |
翟虎渠 |
方智远 王晓芳 左天觉 Michael T Clegg |
翟虎渠 |
刘旭(常务) 屈冬玉 章力建 王 韧 唐华俊 郭予元 耿 旭 许世卫 |
前4位副主编因工作变动原因出任副主编时期不同 |
2012 |
李家洋 |
方智远 Michael T Clegg |
刘 旭 |
唐华俊 郭予元 耿 旭 许世卫 |
|
2013— |
李家洋 |
赵方田 方智远 Michael T Clegg |
刘 旭 |
邹瑞苍唐华俊 吴孔明 郭予元 耿 旭 许世卫 |
与中国农学会共同主办 |
时间
|
编辑部主任 |
副主任 |
编辑部成员 |
|
1950—1959 |
《农业科学通讯》时期 |
|||
1960—1966 |
程鸣之
|
周 昭 |
郑易里、黄淑芳、朱先立、吕景辰、唐怡昭、刘醒群、杨占魁、邱铁耕、温汝璋、鲁佑君、侯连德、王吉标等 |
|
1966—1974 |
停刊 |
|||
1975—1977 |
王与新 蔡盛林 张世联 |
|
周世昆、胡洁萍、李根蟠、庞忠美、曾文英、郑秀清、等 |
|
1978—1995 |
张世联 |
|
胡洁萍、庞忠美、郑秀清、李悦堃、胡红梅、林鉴非、王莉、刘英丽、赵琪、真少青、于敏、胡云富、孙青菊、庄霞君、薛爱香等 |
|
1996—1999 |
缪卓然
|
庞忠美(主持工作) 卞海军 |
李悦堃、姜敏、胡红梅、林鉴非、刘英丽、常春、王红艳、赵琪 |
|
1999—1999 |
余慧琴 |
庞忠美 卞海军 |
胡红梅、林鉴非、刘英丽、常春、王红艳、张以民、赵琪 |
|
1999—2004 |
路文如
|
卞海军 孙雷心 |
胡红梅、林鉴非、刘英丽、常春、王红艳、孙雷心、张以民、赵琪、李世鹃、李云霞、曲来娥 |
|
2004—2008 |
路文如 |
孙雷心
|
林鉴非、王红艳、赵琪、曲来娥、郭银巧、赵伶俐、李莉、岳梅、张晶、郭燕枝、周晓艳、张云霞、周爱莲、毕京翠、于竞等 |
|
2008—2012 |
路文如 |
孙雷心 李云霞 |
||
2013— |
李云霞 |
孙雷心 |
林鉴非、王红艳、赵琪、郭银巧、赵伶俐、李莉、岳梅、郭燕枝、周晓艳、张晶、杨鑫浩等 |
(三)栏目变化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刊栏目在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于2001年做了一些调整。特别是近些年来,分子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生态环境、食品科学技术等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受到重视,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到期刊领域,因而,本刊为能及时反映学科研究特点,栏目设置也因时制宜地予以相应调整。
表3 《中国农业科学》栏目的变化
创刊前期 |
2001— |
农作物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农作物高产栽培 土壤肥料·植物保护 畜牧·兽医 祖国农业遗产研究 |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植物保护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贮藏.保鲜.加工 园艺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
(四) 刊期、页码与载文量的变化
本刊从1960年改刊名时开始即为月刊,停刊8年多之后复刊时为季刊,经历了21年的双月刊,于2002年改为月刊,2010年改为半月刊。
图1 《中国农业科学》载文量及页码变化
(五) 网络化、数字化进程
本刊网络化、数字化进程实际是从1992年承办单位为编辑部配备电脑时开始即奠定了必备的工作和设备基础。从图2可见,从1997年开始采用软盘投稿,即大大提高了编辑部的办公效率。1999年开通电子邮件以后,又为作者投稿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2000年中文版网站开通后,网络化的进程愈走愈远。到目前,本刊已可以通过手机、平板在线阅读、交流互动。
图2 《中国农业科学》网络化数字化发展进程
(六) 从业人员知识结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本刊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不断有硕士、博士进入编辑部工作。今天,本刊已形成以硕士以上学历为主的编辑出版团队。
(七) 社会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指标可通过学术计量指标、获奖或获得相关部门授予的称号荣誉等方面得到体现。
(1)本刊学术计量指标 我国科技期刊评价机构最常用的计量指标为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他引总引比、平均引文数等5个指标。本刊的这5个指标总体表现良好,一直位于同类期刊之首,在农业学术期刊中位于最前列或前列位次。
1)影响因子 本刊影响因子从1998年开始有记载,从当年的0.59,受到一直扩容的影响,经过升降、起伏,从2003年回升到0.735,随后几年持续上升,到2007年达到1.519,成为前后16年中的最高值。2010年改为半月刊时,页码容量达到5376页/年,影响因子受到明显影响,由2007年的最高值下降到2010年的1.154。随后几年一直在1.1以上,处于徘徊状态。
图3《中国农业科学》历年来影响因子的变化
2)总被引频次 从有记载的1998年起,本刊总被引频次一直处于直线上升状态,反映了本刊处于持续稳定上升趋势的学术影响力。
图4《中国农业科学》历年来总被引频次的变化
3)他引总引比 本刊他引总引比绝大多数年份一直处于0.9以上,只有一年为0.89,表明本刊的被引用主要来自他引,而自引的比例绝大多数年份不超过0.1。
图5《中国农业科学》历年来他引总引比的变化
4)基金论文比 本刊的基金论文比从2003年开始,一直接近或超过0.9,表明本刊的论文来源层次比较高,绝大多数是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的论文。据统计,多年来,本刊基金论文资助比例最高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排在所有基金最前列位次,其次是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等。
图6《中国农业科学》历年来基金论文比的变化
5)平均引文数 本刊的平均引文数自1999年以来一直呈持续上升态势,到2013年达到31.93,表明了本刊的学术性。
图7 《中国农业科学》历年来平均引文数的变化
6)学科内与全国科技期刊内排名 根据CSTPCD,《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综合评价排名,本刊学科内同类期刊排名,从2008年以来一直第一位。在全国所有科技期刊中排名,从2008年起一直跌宕起伏,从第12位到第49位,到2013年上升到第6位。
表4 《中国农业科学》综合评价总分及排名
年份 |
综合评价总分 |
同类期刊中排名 |
全国排名 |
2008 |
91.3 |
1 |
12 |
2009 |
80.1 |
1 |
49 |
2010 |
87.7 |
1 |
23 |
2011 |
90.7 |
1 |
13 |
2012 |
92.9 |
1 |
14 |
2013 |
93.5 |
1 |
6 |
(2)获得荣誉与奖励
1999年获新闻出版署“首届中国期刊奖”称号;
2001年获新闻出版总署期刊方阵“双高期刊”(高学术水平、高影响力)称号;
2003、2005年先后获新闻出版总署“第二、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2010年获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2013年获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2013年获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
2009年获中国期刊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
2002—2014年共12年/次获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2008、2011、2014年蝉联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精品科技期刊”称号;
2012、2013、2014年蝉联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年度“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2002年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期刊显示度排名列农林科技类期刊第一名;
2002年荣获中国农学会“第三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奖一等奖”;2004、2006年荣获中国农学会“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学术类特等奖”及“第五届全国农业期刊金犁奖学术类特等奖”;
2009、2011、2013、2015年蝉联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称号;
1992、1996、2000、2004、2008、2011年北京大学图书馆遴选为核心期刊;
1999—2008年、2012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
2015—2017年获中国科协学术质量提升项目资助。
(3)数据库收录
1)国外数据库
CA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
CABI: CAB Abstracts
AGRICOLA美国农业部图书馆农业文献数据库
AGRIS粮农组织世界农业信息数据库
ZR动物学记录
2)国内数据库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CSTPCD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
万方数据
中国农业科学文摘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中国生命科学文献数据库(C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