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2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2-09-01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生育期内不同阶段高温胁迫下玉米的产量损失:综述
    2022, 21(9): 2465-2476.  DOI: 10.1016/j.jia.2022.07.013
    摘要 ( )   PDF  

    不利的生长条件会造成玉米产量的降低。当前,生育期内的高温胁迫是玉米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玉米在生育期内的所有生长阶段都可能遭受连续或者间断的高温胁迫。为了应对不同生育期阶段内高温胁迫对玉米生产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综述、对比不同生长阶段内高温胁迫造成的产量损失,以及潜在的机制。为此,本文将玉米生长周期划分为七个生长阶段,即发芽和幼苗期、拔节期、营养生长后期、开花期、滞后期和有效灌浆期,以及灌浆后期。本文介绍的主要内容是不同阶段高温胁迫引起的产量损失和潜在生理变化。同时,还比较和讨论了高温胁迫对不同生长阶段生理过程影响的共性和差异。最后,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来描述不同阶段内高温胁迫对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主要影响,这也将为制定缓解高温胁迫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的策略提供帮助。


    论文
    JIA-2020-2622 利用多杂种群体研究干旱和正常滴水下玉米的杂种优势和杂优模式
    2022, 21(9): 2477-2491.  DOI: 10.1016/j.jia.2022.07.006
    摘要 ( )   PDF  

    本研究以41个代表性的玉米自交系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产生了737个杂种F1的多杂种群体(MPH),将MPH群体分别种植在干旱和正常滴水处理下,利用3873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s)对41份亲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41份亲本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05到0.74之间,依据遗传距离可以将其划分为5个杂种优势群。根据不同杂种优势群产生杂交种的表型(产量、生育期、株高),研究认为BSSS×NSS、NSS×SPT和BSSS×SPT这3种杂优模式在中国机收玉米育种中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研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比值表明,正常滴水下加性效应对单株产量的的影响较大,而在干旱处理下非加性效应对产量的影响力更大。干旱条件下高产的玉米杂交种其亲本之一必须是配合力较高或者抗旱性较好的玉米自交系。在一定的遗传距离(GD)范围内,GD和杂种产量和产量杂种优势呈正相关。本研究认为杂种优势是亲本优势基因位点逐步累加和亲本间最佳遗传距离共同作用形成的,干旱处理下的产量杂种优势主要由非加性效应决定的。 


    JIA-2020-2642 基于永久F2群体的玉米果穗相关性状遗传解析
    2022, 21(9): 2492-2507.  DOI: 10.1016/j.jia.2022.07.007
    摘要 ( )   PDF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由265个组合所构成的永久F2(IF2)群体,将IF2群体以及相应的RIL亲本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种植于北京上庄和河南开封两个地点,我们对穗行数(RN)、行粒数(KNPR)、穗长(EL)、穗粗(ED)、十粒厚(TKT)、单穗重(EW)、穗粗(CD)、粒长(KL)、粒宽(KW)、穗粒重(GW)、百粒重(HKW)、籽粒产量(GY)等12个果穗相关性状进行调查,然后用R/qtl软件对该12个性状作单环境QTL分析,结果表明,在四个种植环境下共鉴定到165个QTL,单个QTL可以解释0.1%-12.66%的表型变异。其中,19个QTL于多环境下被鉴定到,我们称之为“稳定QTL”。此外,经过对显性度的分析,发现约44.85%的QTL表现出超显性效应,约12.72%的QTL表现出显性效应。最后,我们鉴定了35个基因组多效性区间,这些区间分别包含两个及以上QTL。同时,通过对RN、EL、ED和EW四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数据集进行分析,我们鉴定出17个的杂种优势相关QTL位点。本研究得到的结果为理解玉米果穗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拓展了我们对玉米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理解


    JIA-2020-2489 大豆紧凑株型突变体M657的叶柄表型鉴定及短叶柄新品系培育
    2022, 21(9): 2508-2520.  DOI: 10.1016/j.jia.2022.07.004
    摘要 ( )   PDF  

    本研究建立了叶柄长度检测方法,并对EMS诱变冀黄13获得的高光效新种质M657为材料,于2017-2018年度在北方、黄淮、南方共7个地点进行表型鉴定。与冀黄13相比,M657在北方春、黄淮海夏及南方夏种植时矮化、叶柄短表型稳定,M657株高与叶柄长度显著降低,有效分枝数增加,生育期延长2-7 d,单株粒重、百粒重下降;4个短叶柄新品系的选育为大豆株型改良提供了重要的亲本种质,同时证明了利用矮杆短叶柄新种质M657理想株型为耐密、高产大豆新品种的培育的可行性


    JIA-2020-2530 基于关联和连锁分析发掘大豆磷高效利用遗传位点和基因
    2022, 21(9): 2521-2537.  DOI: 10.1016/j.jia.2022.07.005
    摘要 ( )   PDF  

    本研究利用自然群体(281份资源)和重组自交系群体(270份家系),在不同磷素处理条件下分别评价其T1(四叶期,苗期)和T2(六叶期,花期)两个需磷关键时期11个磷素利用相关性状。结果发现,200个SNPs与磷素利用相关性状显著关联,其中包括91个T1期SNPs和109个T2期SNPs;这些SNPs中,12号染色体关联SNP簇(s715611375、ss715611377、ss715611379、ss715611380)在低磷处理条件下与T1期的株高显著关联,其优势单倍型株高显著优于其它单倍型;10号染色体SNP簇(ss715606501、ss715606506、s715606543)在低磷处理下与T2期根冠比、根系干重和总干重显著关联,其优势单倍型相关性状亦显著优于其它单倍型。进一步分析发现,4个SNPs(ss715597964、ss715607012、ss715622173和ss715602331)在低磷条件下与T1和T2期相关性状共关联;同时发现,1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连锁QTLs与关联位点一致。基于此,筛选出14个在低磷胁迫下差异表达候选基因,其中包括MYB转录因子、紫色酸性磷酸酶、糖转运蛋白和热激蛋白家族基因等。上述遗传位点与候选基因为大豆磷素利用效率遗传改良提供了选择标记及基因


    JIA-2021-0269 IbGGPS基因显著提高转基因甘薯的类胡萝卜素含量
    2022, 21(9): 2538-2546.  DOI: 10.1016/j.jia.2022.07.029
    摘要 ( )   PDF  

    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GGPS)在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从一个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甘薯品系农大辐14中克隆得到IbGGPS基因, 但其在甘薯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尚未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将IbGGPS基因导入甘薯品种栗子香中,发现该基因显著增加转基因甘薯块根中的β-胡萝卜素、β-隐黄质、玉米黄质和叶黄素含量。进一步研究表明,IbGGPS基因的过表达使糖酵解途径、MEP途径和类胡萝卜素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系统上调,从而增加了转基因植株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这些结果表明,IbGGPS基因具有提高甘薯和其他植物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利用价值


    JIA-2021-0331 高日产机插中籼杂交稻生长及产量特征研究
    2022, 21(9): 2547-2558.  DOI: 10.1016/j.jia.2022.07.030
    摘要 ( )   PDF  

    该研究以西南地区近年来审定的20个杂交籼稻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日产量为聚类指标将20个水稻品种分类为高日产、中日产和低日产3个类型,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日产量类型水稻生育进程、分蘖成穗、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构成的差异。较低日产类型水稻,高日产类型水稻生育期缩短5-6d,分蘖发生速率则提高了13.33-16.13%。从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来看,高日产类型水稻拔节前干物质积累速率、积累量和比例显著低于中日产类型水稻,但其拔节-齐穗和齐穗-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速率均明显高于中日产和低日产类型水稻,从而提高了成熟期生物量。尽管,高日产类型水稻千粒重不及中日产和低日产类型水稻,但其每穗颖花数显著提高,加之结实率高,齐穗后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大,最终使其产量较中日产和低日产类型显著提高了6.51–23.16%。综合来看,高日产类型机插杂交籼稻具有分蘖发生快,每穗颖花数高,拔节后生长速率快,齐穗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高的特征


    JIA-2021-0196条带深旋耕与控释尿素互作提高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2022, 21(9): 2559-2576.  DOI: 10.1016/j.jia.2022.07.009
    摘要 ( )   PDF  

    本研究利用华北平原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条带深旋耕和控释尿素耦合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氮素积累和产量形成的相关生理过程。与常规旋耕(RT)和免耕(NT)比,由于条带深旋耕(ST)使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10.5%和13.7%,从而显著提高了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矿质氮含量。与普通尿素(CU)比,控释尿素(CR)使开花期和成熟期0-40 cm土层的土壤矿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2.4%和10.3%。因此,ST和CR显著提高了玉米根长和氮素总积累量,从而促进了叶片面积和干物质积累(特别是花后干物质积累)的增加,最终提高了玉米千粒重。ST处理产量比RT和NT处理分别提高了8.3%和11.0%,CR处理产量比CU处理提高8.9%。由于ST和CR耦合处理产量和氮素积累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综述可知,ST与CR结合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和氮素供应,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该措施可作为华北平原以及世界上其他类似地区的促进玉米可持续生产发展的有效措施


    JIA-2021-0036 花铃期化控封顶对棉花熟性及化学脱叶催熟效果的影响
    2022, 21(9): 2577-2587.  DOI: 10.1016/j.jia.2022.07.008
    摘要 ( )   PDF  

    本研究于2019-2020年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DPC化控封顶时期和剂量对喷施脱叶催熟剂(50%噻苯•乙烯利悬浮剂,简称TE,2250 g hm-2)前吐絮率(9月中下旬,药前吐絮率)及TE施用后14天脱叶性状和吐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棉株长势相对正常)晚封顶(T3期,接近生理终止,白花以上节位约为5.0,较当地人工打顶晚7天)与早封顶(T1期,盛花期,较当地人工打顶早7天)和中期封顶(盛花期后7天,与当地人工打顶时间相同)相比,药前吐絮率显著降低5.9%-11.2%;高剂量DPC(270 g hm-2)封顶与低(90 g hm-2)、中(180 g hm-2)剂量DPC封顶相比,药前吐絮率显著降低22.0%。2020年(棉株后期长势偏旺)T3期封顶的药前叶片数虽然少于T1期和T2期,但药后14天的残留叶片数较多,脱叶率较T1和T2期封顶降低23.2%-27.2%;高剂量DPC封顶的药前叶片数与中、低剂量DPC封顶相似,但药后14天的残留叶片数最多,脱叶率较低、中剂量DPC封顶降低15.0%-21.7%。此外,2020年晚封顶主要影响果枝叶片(包括主茎叶)的脱落,而高剂量DPC封顶对果枝叶(包括主茎叶)和营养枝叶片的脱落均有影响。综上,花铃期应用DPC进行化控封顶对棉花熟性和脱叶催熟效果有一定影响,且具体结果与植株生长状态有关。为避免延迟成熟和降低叶片对脱叶催熟剂的敏感性,DPC化控封顶时间不宜过晚,也不宜采用高剂量DPC进行封顶。在黄河流域棉区,建议于盛花期~盛花期后7天左右(当地常年人工打顶时间)应用90-180 g hm-2 DPC进行化控封顶


    一种新的长链非编码RNA DIR通过改变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提高木薯的抗旱性
    2022, 21(9): 2588-2602.  DOI: 10.1016/j.jia.2022.07.022
    摘要 ( )   PDF  

    本研究鉴定了一个新的lncRNA,命名为干旱诱导型lncRNA(DIRDROUGHT-INDUCED INTERGENIC lncRNA)。基因表达分析表明,干旱胁迫显著诱导了DIR的表达,而植物激素脱落酸和茉莉酸处理不影响DIR的表达。此外,过表达DIR基因可增强转基因木薯脯氨酸的积累从而提升抗旱性。RNA测序分析发现,DIR优先影响与干旱相关的转录基因和代谢相关基因。利用RNA下拉技术(RNA pull-down)联合质谱分析发现DIR与325个蛋白存在相互作用。蛋白-蛋白互作分析(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analysis,PPI)发现,mRNA胞质运输和蛋白质翻译质控通路相关的蛋白质被显著富集。这些结果表明,DIR与其互作蛋白可通过调控mRNAs或蛋白质的代谢来响应干旱胁迫。因此,干旱胁迫下通过调节DIR的表达有提高木薯产量的潜力


    JIA-2021-2227 基于全基因组的mRNA和miRNA转录组分析为黄瓜花冠开放 调控机制提供新的见解
    2022, 21(9): 2603-2614.  DOI: 10.1016/j.jia.2022.07.024
    摘要 ( )   PDF  

    为探究黄瓜超级子房花冠开放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超级子房和正常子房花冠发育过程中的mRNA和miRNA进行了测序分析。从4个发育时期共鉴定出234个差异表达miRNAs (DEMs)和291个差异表达靶基因(DE-target genes),其中以黄蕾期的DEMs最多。另外,受5个以上DEMs调控的靶基因有30个,其中CsHD-Zip受28个DEMs调控,其次是DD2X为18个。miRNA_104、miRNA_157、miRNA_349、miRNA_242和miRNA_98在花冠发育过程中表达模式相近,且具有相同的靶基因CsCuRX。此外,通过qRT-PCR进一步对几个关键的候选DEMs及其靶基因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miRNA_157-CsCuRX、miRNA_411-CsGH3.6miRNA_161/297/257-CsHD-Zip可能与黄瓜超级子房花冠开放有关


    JIA-2021-2108 富平楸子高效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2022, 21(9): 2615-2627.  DOI: 10.1016/j.jia.2022.07.023
    摘要 ( )   PDF  

    本研究评估了影响富平楸子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因素,发现富平楸子最佳再生体系为使用叶片为外植体,对叶片进行横切,近轴面贴近包含有MS、30 g L-1蔗糖、8 g L-1琼脂、5 mg L-1 6-BA、2 mg L-1 TDZ 和1 mg L-1 NAA,pH为5.8的培养基上暗培养三周后见光培养,最佳遗传转化体系为在根癌农杆菌重悬液中侵染8min,然后进行4天共培养及3天延迟培养,并且使用150 mg L-1头孢噻肟和15 mg L-1卡那霉素作为筛选压。本研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富平楸子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通过此体系可快速获得富平楸子转基因材料,对苹果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JIA-2022-0084 BcSDR1调控灰葡萄孢葡萄糖运输、cAMP和MAPK信号传导途径
    2022, 21(9): 2628-2640.  DOI: 10.1016/j.jia.2022.07.027
    摘要 ( )   PDF  

    前期研究表明,灰葡萄孢BcSDR1基因参与调控病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然而,BcSDR1的调控机制以及BcSDR1与cAMP和MAPK信号通路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本研究中,转录组数据显示,BcSDR1参与了葡萄糖跨膜运输、信号转导、次级代谢等生物过程。BcSDR1突变体(BCt41)对cAMP和MAP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SQ22536和U0126的敏感性非常弱,cAMP含量明显下降。进一步通过qRT-PCR 来检测cAMP和MAPK信号通路的关键基因的表达量,发现BcSDR1突变体中BcGB1BcBTP1BcBOS1BcRAS1BcBMP3明显上调,而BcPLC1BcBCG1BcCDC4BcSAK1、BcATF1BcBAP1明显下调。BcSDR1BcBCG2、BcBCG3、BcPKA1BcPKAR的RNAi突变体中明显上调,但在BcPKA2、BcBMP1BcBMP3的RNAi突变体中显著下调。因此,BcBCG2、BcBCG3、BcPKA1BcPKAR负向调节BcSDR1的表达,而BcPKA2、BcBMP1BcBMP3正向调节BcSDR1表达。本研究可为制定持久控制灰霉病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同时为研究其他真菌的遗传、发育和致病性提供重要参考价值依据


    JIA-2021-1615 
    2022, 21(9): 2641-2651.  DOI: 10.1016/j.jia.2022.07.020
    摘要 ( )   PDF  

    本研究中,我们首先测定了中国山东省潍坊市番茄果实采集到的ToMMV山东分离物(ToMMV-SD)的症状特点和基因组特性。ToMMV-SD在番茄叶片上引起严重的花叶、斑驳和坏死,在果实上引起黄斑和坏死斑。ToMMV-SD全长基因组包括6399个核苷酸(登录号:NW373515),在基因组水平上与美国分离物SC13-051一致率最高,为99.5%。构建的ToMMV-SD侵染性克隆在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引起明显的花叶和坏死。ToMMV-SD可侵染一些含有抗性基因Tm-22的商业化番茄品种和含有抗性基因L的辣椒品种。茄子(Solanum melongena)和大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表现斑驳症状,中烟100(N. tabacum cv. Zhongyan 100)表现为无症侵染。ToMMV-SD不能侵染小白菜(Brassica rapa ssp. chinensis)、萝卜(Raphanus sativus)、原种28-2豇豆(Vigna unguiculata cv. Yuanzhong 28-2)、含有N基因的珊西烟(N. tabacum cv. Xanthi NN)和Tm-22转基因本氏烟。建立的五重RT-PCR系统能够将ToMMV与番茄花叶病毒、番茄褐色皱果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番茄斑萎病毒区分,检测下限达到0.02 pg。这些结果对ToMMV的快速诊断和防控具有积极作用


    JIA-2021-1788 以本氏烟草为寄主的香蕉穿孔线虫致病性测定体系研究
    2022, 21(9): 2652-2664.  DOI: 10.1016/j.jia.2022.07.021
    摘要 ( )   PDF  

    本研究通过室内试管石英砂培养的方法,测试香蕉穿孔线虫对本氏烟草的侵染致病过程和规律,明确了香蕉穿孔线虫侵染本氏烟草根系主要在根系皮层寄生,导致皮层细胞分解、组织腐烂。通过采用不同致病型和不同寄主来源的香蕉穿孔线虫群体对本氏烟草侵染致病的接种条件进行测定,以及对发病植株的症状表现、受害严重度和线虫繁殖率等致病性相关因子的评估,确定了香蕉穿孔线虫与本氏烟草互作研究的最佳测试条件和结果评估标准,从而建立了本氏烟草作为寄主的香蕉穿孔线虫致病性测定方法:(1)在玻璃培养试管中装入约占高度1/3 干燥的石英砂并灭菌两次;(2)将20天苗龄的本氏烟草幼苗移栽到试管中,在25±1℃条件下培养定植10 天;(3)以150条/株的接种虫量将香蕉穿孔线虫的雌虫接种到烟草根际;(4)在接种线虫30天后检测植株发病严重度、生长量和线虫繁殖量。本研究还采用该方法对致病型和寄主来源不同的8个香蕉穿孔线虫种群的致病性强弱进行了测定,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结果为将本氏烟草作为香蕉穿孔线虫与植物互作研究的模式植物提供了依据和方法,为香蕉穿孔线虫致病性及其与寄主互作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对利用本氏烟草作为模式寄主研究香蕉穿孔线虫的致病机制和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
    JIA-2021-1127 利用RNA-Seq研究具有杀虫功能的Hvβ’COPI基因dsRNA在茄二十八星瓢虫体内的脱靶效应
    2022, 21(9): 2665-2674.  DOI: 10.1016/j.jia.2022.07.015
    摘要 ( )   PDF  

    本研究比较了分别摄取了dsHvβ′COPI(外壳蛋白复合物I,β′亚基)和dsGFP的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itoctopunctata)转录组,以期了解外源dsRNA在茄二十八星瓢虫体内引起的脱靶效应。RNA-Seq结果显示,与dsGFP对照组相比,dsHvβ′COPI处理组中分别有63个上调和44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DEG)。通过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验证选取的DEG的差异表达,证实了转录组分析结果是可靠的。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茄二十八星瓢虫转录组中没有与Hvβ'COPI同源的基因。此外,在转录组中未发现与dsHvβ'COPI连续匹配>11 bp的基因。我们选择了6个可能参与茄二十八星瓢虫中Hvβ'COPI所参与的代谢路径基因(HvcitronHvhelicaseHvtransportsaseHvserineHvdyneinHvE3 ubiquitin)来检测dsHvβ'COPI可能引起的脱靶效应。利用RNAi评估这6个脱靶基因的沉默效率。然而,RNAi结果表明这6个基因的表达量虽下调,但对茄二十八星瓢虫无明显的致死作用。此外,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将来RNAi介导的害虫防治的风险分析


    JIA-2021-1043 转录组分析解析转人FST基因猪表型变化的分子机制
    2022, 21(9): 2675-2690.  DOI: 10.1016/j.jia.2022.07.014
    摘要 ( )   PDF  

    本研究制备了在骨骼肌组织中特异表达人FST基因的转基因(TG)猪,并进行了表型鉴定。相较于野生型(WT)猪,TG猪骨骼肌重量显著增加(P<0.05),脂肪沉积显著减少(P<0.05),代谢状态显著改善(P<0.05)。根据表型变化,利用RNA-seq技术对WT猪和TG猪的骨骼肌(酵解型:背最长肌,氧化型:腰大肌)、白色脂肪(皮下脂肪:背部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腹膜后脂肪)和肝脏共6个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PIK3-AKT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及氨基酸代谢通路在FST诱导的骨骼肌肥大中具有重要作用;MYH7基因(决定I型肌纤维)表达量的相对比例在TG猪腰大肌中显著减低,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代谢等相关信号通路也在TG猪腰大肌中显著下调;相较于WT猪,TG猪脂肪中的AMPK信号通路、脂代谢相关通路发生显著变化,脂质合成、脂质分解及脂质储存相关基因表达量在皮下脂肪中显著降低,脂质分解相关基因表达量在腹膜后脂肪组织中显著升高。肝脏组织中,TGF-β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TG猪中显著下调。这些结果将有助于理解卵泡抑素引起猪表型变化的分子机制,为该候选靶点进一步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论文
    JIA-2021-0547 饲粮苏氨酸缺乏对北京鸭脂质组织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与基因型有关
    2022, 21(9): 2691-2699.  DOI: 10.1016/j.jia.2022.07.011
    摘要 ( )   PDF  

    本试验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脂肪型和瘦肉型北京鸭肝脏、皮脂和腹脂基因表达谱,以比较脂肪型和瘦肉型北京鸭脂质代谢差异表达基因。分别饲喂脂肪型和瘦肉型北京鸭苏氨酸缺乏或者充足的饲粮21天(15-35日龄)。试验结果表明,饲粮苏氨酸缺乏分别影响瘦肉型北京鸭肝脏、皮脂和腹脂中187、52和50个基因表达,其中分别有12、9和5个基因与脂质代谢有关。饲粮苏氨酸缺乏分别影响脂肪型北京鸭肝脏、皮脂和腹脂中27、6和3个基因表达,未发现与脂质代谢相关基因。KEGG分析表明瘦肉型北京鸭肝脏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脂质代谢通路(油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花生四烯酸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通路中(氨基酸合成、苯丙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脂肪型北京鸭脂肪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没有富集到脂质和氨基酸代谢通路中。苏氨酸缺乏增加瘦肉型北京鸭肝脏中苹果酸脱氢酶3、酰基辅酶a合成酶短链家族成员2和皮脂中脂肪酶M的表达。综上所述,饲粮苏氨酸缺乏对北京鸭脂质组织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与北京鸭基因型有关。该研究发现表明北京鸭的遗传选育改变了其基因背景,为充分理解苏氨酸对不同品系北京鸭脂质代谢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苏氨酸在北京鸭饲粮中合理添加提供了理论基础。


    JIA-2021-0512 低温等离子体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促进睾丸支持细胞的增殖
    2022, 21(9): 2700-2719.  DOI: 10.1016/j.jia.2022.07.010
    摘要 ( )   PDF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温等离子体对仔鸡睾丸支持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结果发现,用2.4 W放电功率的低温等离子体间隔6 h处理两次,每次处理时间30 s,对支持细胞的活性、生长速度和细胞的周期进程具有最大的促进作用(P<0.05)。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增加了睾丸支持细胞线粒体的活性、三磷酸腺苷的产生和呼吸链酶的活性(P<0.05),减少了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P<0.05),提高了抗氧化酶的活性(P<0.05),增加了miR-7450-5p的表达(P<0.05),使腺苷一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的水平降低(P<0.05),并且降低了miR-100-5p的表达(P<0.05),使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的水平升高(P<0.05)。支持细胞转染miR-7450-5p抑制剂降低了miR-7450-5p的表达(P<0.05),增加了AMPK的水平(P<0.05),转染miR-100-5p模拟物增加了细胞miR-100-5p的表达(P<0.05),降低了mTOR的水平(P<0.05)。转染miR-7450-5p抑制剂和miR-100-5p模拟物均显著降低了睾丸支持细胞的活性和生长(P<0.05),抑制了细胞周期进程(P<0.05),减少了线粒体的活性、三磷酸腺苷的水平和呼吸链酶的活性(P<0.05),然而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可以显著改善miR-7450-5p抑制剂和miR-100-5p模拟物对支持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P<0.05)。研究结果表明,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可能通过影响miRNAs水平与活性氧稳态来调控AMPK-mTOR信号通路,进而通过增加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水平和呼吸链酶活性促进睾丸支持细胞的增殖。本研究优化了低温等离子体促进睾丸支持细胞增殖的处理条件,阐述了其调控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实际中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促进睾丸支持细胞增殖奠定基础,从而有利于提高公鸡的繁殖性能。


    JIA-2021-1295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剖面磷形态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定量关系
    2022, 21(9): 2720-2733.  DOI: 10.1016/j.jia.2022.07.018
    摘要 ( )   PDF  

    本研究依托于29年的黑土长期定位试验,供试作物为玉米。肥料试验包括不施肥对照(CK)、施氮、钾肥(NK)、氮磷钾平衡施肥(NPK)、氮磷钾+有机肥(NPKM)共4 个处理。选取了2018年0-20,20-40,40-6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性质,并采用Hedley连续浸提法分析了土壤磷形态。试验结果表明,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处理(NPKM)促进了磷在土壤剖面的积累,与初始值相比,其全磷含量增加了0.6-1.6倍。NPKM处理中,其剖面的有效磷含量也远远超过了黑土的环境阈值(50.6 mg kg-1)。此外,NPKM处理中土壤剖面各活性和中活性态无机磷(NaHCO3-Pi,NaOH-Pi和diluted HCl-Pi)的含量与比例显著高于NPK处理。这表明,NPKM处理可促进土壤稳定态磷向活性较高的磷形态转化。这可能是由于NPKM降低了土壤对磷的固定。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由施肥引起的土壤有机质、Mehlich3-Fe和络合态铝氧化物含量的增加是影响黑土0-20 cm磷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土壤矿物组分,如游离态的铁氧化物、碳酸钙是影响黑土深层土壤磷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这表明黑土磷的转化过程同时受土层和施肥的影响。由于磷在不同土层中的积累和转化导致的高含量的有效磷以及有机肥的施用增加的活性较高的磷形态含量,我们在生产实践中应适当的减少或优化化肥的投入,以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JIA-2022-0130 长期施用秸秆促进设施蔬菜土壤磷转化为中等活性磷、减少磷向下迁移和淋失
    2022, 21(9): 2734-2749.  DOI: 10.1016/j.jia.2022.07.028
    摘要 ( )   PDF  

    本研究将XANES技术与化学连续浸提法相结合,探究土壤磷的形态和转化。10年的定位试验包括4个处理:100%化肥处理(4CN)、50%猪粪(2CN+2MN)、50%秸秆(2CN+2SN)、50%猪粪配合秸秆替代化肥处理(2CN+2MSN)。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替代施肥处理提高0−40 cm土层的活性磷含量,增幅为13.7-54.2%,主要组分是MgHPO4·3H2O和CaHPO4。有机替代施肥处理降低稳定性磷含量,羟基磷灰石(Ca5(PO4)3OH)是主要组分,其比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秸秆施用(2CN+2SN和2CN+2MSN处理)提高中等活性磷含量,降低底土(60−100 cm)活性磷的含量。此外,施用秸秆显著降低总磷、可溶性无机磷(DIP)和颗粒磷的淋失量和浓度。可溶性无机磷是磷淋溶流失的主要形态,其与可溶性有机碳和NO3--N存在共迁移现象。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表明,施用秸秆通过增加中等活性磷和降低底土中的活性磷来减少磷的浸出。总体而言,施用秸秆有利于制定可持续的磷管理措施,因为其增加了上层土壤中的活性磷可供植物吸收利用,并减少磷的迁移和淋失


    论文
    JIA-2021-1152 基于15N气体通量法原位定量集约化石灰性农田土壤的N2通量
    2022, 21(9): 2750-2766.  DOI: 10.1016/j.jia.2022.07.016
    摘要 ( )   PDF  

    本研究以华北玉麦轮作农田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针对玉米和小麦季的两次施肥事件,采用15N气体通量法(15NGF)对田间原位土壤N2通量进行为期一周的观测。施用肥料为15N标记尿素(丰度为99 atom%),施用量为130(玉米季)和150(小麦季)kg N ha–1;并于施肥后的第一、三和五天(缩写DAF 1、DAF 3和DAF 5)进行模拟灌水,控制灌水后土壤湿度达~60% WFPS。结果显示:当罩箱时间为2、4和6 h时,土壤N2通量的检测限分别为163–1565、81–485和54–281 μg N m–2 h–1。土壤N2通量为159–2943(平均:811)μg N m–2 h–1,98.3%的通量数据高于其检测限(即120个观测数据中仅2个达不到通量检测限)。灌溉时间显著影响玉米季观测期内的土壤N2平均通量,DAF 3处理较DAF 1和DAF 5处理高约80%(p<0.01);而在小麦季,不同灌溉时间的N2通量无差异。而且,玉米季观测期内的N2通量和氧化亚氮(N2O)与N2产物比(N2O/(N2O+N2))均较小麦季高约65%和11倍(p<0.01)。该差异主要归因于玉米季观测期内更高的土壤湿度、温度和氮底物的有效性,利用反硝化贡献N2排放和N2O/(N2O+N2)比值。该研究表明15NGF方法可应用于原位定量集约化石灰性农田土壤的N2通量


    JIA-2022-0063 基于拉曼光谱和多元数据分析方法的花生油产地鉴别
    2022, 21(9): 2777-2785.  DOI: 10.1016/j.jia.2022.07.026
    摘要 ( )   PDF  

    本研究旨在利用拉曼光谱学方法鉴别花生油产地,并建立稳健的鉴别模型,进一步筛选出与产地密切相关的特征光谱。对来自不同省份和同一省份不同城市的159个花生油样品进行拉曼光谱测定,获得的数据进行了逐步线性判别分析分析(SLDA),k-最近邻分析(k-NN)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等。结果表明,基于全光谱的样本识别率达到90%以上。花生油的产地、品种及其互作对拉曼光谱影响显著,筛选出1400-1500 cm-1和1600-1700 cm-1为受品种影响较小的产地特征光谱。结合产地特征光谱建立的SLDA最佳分类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花生油的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