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及兽药相关Bacterial resistance & Veterinary drug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JIA-2021-2061 CovS在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毒力形成中的作用研究
XU Bin, MA Zhe, ZHOU Hong, LIN Hui-xing, FAN Hong-ji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3, 22 (2): 568-584.   DOI: 10.1016/j.jia.2022.08.109
摘要335)      PDF    收藏

目的: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ubsp. zooepidemicus,SEZ)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在我国主要引起猪链球菌病。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了一株源于强毒株SEZ ATCC35246自然变异的弱毒株M35246M35246表现为一个连续25基因的丢失和covS基因的功能丧失性突变。这是第一次发现在SEZ中的涉及covS的自然变异。涉及covS的自然变异是增强化脓链球菌致病性的关键,所以需要确定covS的自然变异是否对SEZ毒力具有相同的影响。本工作的目的是研究CovSSEZ毒力形成中的作用有助于研究SEZ的致病机制,特别是涉及SEZ毒力的转录调控机制。

方法: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DNA测序,确定了M35246covS的碱基突变形式。在野生强毒株ATCC35246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25基因敲除株ΔPIcovS突变株McovS及对应的互补株。随后,本研究检测了ATCC35246M35246M35246 CcovSMcovSCMcovSΔPI的生长能力、对上皮细胞HEp-2黏附能力、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抗吞噬能力以及菌体荚膜含量;测定了ATCC35246M35246McovSΔPI2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和攻毒后的菌体脏器分布;进行了ATCC35246M35246McovS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结果:M35246covS的变异导致其移码突变并造成提前翻译终止,且在基因N端形成终止子结构,遏制其转录。与ATCC35246相比,M35246McovS的荚膜含量和抗吞噬能力显著降低。McovS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酰胺类药物的敏感性显著高于ATCC35246。与ATCC35246相比,M35246McovSΔPI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增加了1051055倍。2000ATCC35246半数致死量的剂量攻毒48小时后,M35246McovS均不能从小鼠体内分离。转录组分析表明,McovSATCC35246之间存在668个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相对于ATCC35246McovS中与抗吞噬、荚膜形成、致病性和抗生素抗性有关的许多毒力因子编码基因和合成代谢相关基因显著下调。

结论:本文系统研究了SEZ CovS在细菌抗吞噬作用、荚膜形成、致病性、抗生素耐药性以及各种重要毒力因子和关键代谢系统转录调控的作用。此外,转录组分析揭示了CovS在抗吞噬作用、荚膜形成、致病性和抗生素耐药性方面的调节机制。

创新性:该工作系统研究了参与SEZ致病性和抗生素耐药的调控因子,表明二元调控系统在不同细菌中调控的多样性,揭示CovSSEZ毒力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JIA-2021-1935 鸡源大肠杆菌共存blaCTX-M-3blaKPC-2blaTEM-1B耐药基因IncN型质粒的特性
WANG Wen-jing, WANG Yi-fu, JIN Ya-jie, SONG Wu-qiang, LIN Jia-meng, ZHANG Yan, TONG Xin-ru, TU Jian, LI Rui-chao, LI T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3, 22 (1): 320-324.   DOI: 10.1016/j.jia.2022.08.075
摘要369)      PDF    收藏

目的:分析我国鸡源重要致病菌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解析潜在的水平扩散风险。方法:规模化养鸡场棉拭子泄殖腔取样,麦康凯培养基分离单菌,Phoenix-100 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鉴定细菌种类,K-B纸片法检测目的细菌药物敏感性,牛津纳米孔测序技术构建细菌基因组精细图,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平台解析基因环境及水平转移元件,细菌结合实验验证耐药基因扩散风险。结果201910-202010月,共采集671个泄殖腔样本,分离出302株大肠杆菌单菌,鉴定出一株广泛耐药(An 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XDR)大肠杆菌(命名为258E)。MLST分析结果表明,大肠杆菌258E属于ST602型,该分型目前仅见于国外文献报道。K-B纸片法检测结果显示,258E菌株对磷霉素、四环素、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利福霉素、甲氧苄啶、大环内酯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均表现出高度耐药。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大肠杆菌258E染色体全长4,715,664 bp,含有三个质粒(pEC258-1、pEC258-2、pEC258-3,其中pEC258-1和 pEC258-2不含有常见耐药基因,而pEC258-3除了含有常见耐药基因,如qnrS1、 dfrA14、 arr-3acc (6')-Ib等,还含有blaCTX-M-3、 blaKPC-2blaTEM-1B三个重要的耐药基因。质粒分型结果表明,pEC258-3为ST7型,属于质粒不相容群N (incompatibility group N, IncN)。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pEC258-3序列与人源肺炎克雷伯菌质粒pCRKP-1-KPC同源性高达99.96%,其不同之处在于:相对pEC258-3,pCRKP-1-KPC质粒在31kb-32kb位点缺失了一个整合酶TinR蛋白编码框。细菌结合实验证实,pEC258-3可使得宿主菌显著提高药物敏感性。同时,流行病学溯源分析结果显示,大肠杆菌258E与英国菌株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结论:本研究第一次报道了一株动物源ST602型广泛耐药大肠杆菌,其所含有的质粒可介导宿主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暗示其潜在的耐药性水平扩散风险,也间接证明动物源细菌是耐药性基因的重要储存库和风险传播源头之一。

创新性:本论文是我国第一例动物源ST602型广泛耐药大肠杆菌的报道,丰富和充实了“同一健康” 框架下细菌耐药性对人类公共健康的风险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和巴基斯坦奶牛场无乳链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毒力基因检测和耐药性分析
Ambreen LEGHARI, Shakeel Ahmed LAKHO, Faiz Muhammad KHAND, Khaliq ur Rehman BHUTTO, Sameen Qayoom LONE, Muhammad Tahir ALEEM, Iqra BANO, Muhammad Ali CHANDIO, Jan Muhammad SHAH, LIN Hui-xing, FAN Hong-ji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3, 22 (5): 1514-1528.   DOI: 10.1016/j.jia.2022.10.004
摘要261)      PDF    收藏

无乳链球菌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奶牛乳房炎的最常见病原体之一。了解该菌的流行现状和毒力因子对于制定防治措施至关重要。本研究于2019-2021期间,从中国(n=558)和巴基斯坦(n=603)的多个奶牛场采集了1161份牛奶样本,并对其进行了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通过PCR检测分析了无乳链球菌的流行率、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所有的分离菌株均具有溶血、生成生物被膜、细胞毒性、粘附并侵袭牛乳腺上皮细胞的特性。巴基斯坦地区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中国。江苏省和信德省(Sindh)分别是中国和巴基斯坦地区无乳链球菌流行率最高的省份。血清型Ia型和II型的无乳链球菌在这两个国家的流行率均较高,而血清III型的无乳链球菌只在巴基斯坦发现。此外,无论是中国还是巴基斯坦,所有的无乳链球菌分离菌株均为PI-2b基因阳性,但PI-1和PI-2a基因均为阴性。所有的分离菌株都含有cfbcylEhylBfbsB毒力基因,而大多分离菌株无bibAribbca毒力基因。分离自中国的无乳链球菌均无bac和scp毒力基因,而分离自巴基斯坦的无乳链球菌均无cspA基因,同时两国的分离菌株中均未检测到spb1lmb毒力基因。分离自巴基斯坦的无乳链球菌,尤其是血清Ia型菌株,与分离自中国的菌株相比,具有更高的生物被膜形成、溶血、细胞毒性、粘附和侵袭能力。大多数分离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具有耐药性,而ermAermBtetMtetO等耐药基因的存在也从基因水平验证了分离菌株的耐药性。上述研究结果为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特异性防治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从粪便宏基因组深入了解脉冲式抗生素给药对鸡肠道和菌群的影响
ZHAO Ruo-nan, CHEN Si-yuan, TONG Cui-hong, HAO Jie, LI Pei-si, XIE Long-fei, XIAO Dan-yu, ZENG Zhen-ling, XIONG Wen-gu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3, 22 (6): 1857-1869.   DOI: 10.1016/j.jia.2022.11.006
摘要252)      PDF    收藏

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肉鸡养殖从而影响它们的肠道微生物组和耐药组。为了更好地了解对农场动物持续性给药是如何改变微生物生态的变化,我们采用宏基因组的方法,研究脉冲式抗生素给药对肉鸡粪便微生物群、耐药基因(ARGs)及其宿主的影响。肉鸡分别接受三次连续五天的阿莫西林、金霉素、氟苯尼考单独给药和三种药的联合给药。结果显示,给药氟苯尼考能显著增加耐药基因floRmcr-1的丰度,而给药阿莫西林则显著增加编码AcrAB-tolC外排泵的相关基因,如marAsoxSsdiArobevgS and phoP。这三种抗生素给药都显著增加微生物群中变形菌门的丰度。我们推测,耐药基因宿主埃希菌属丰度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在脉冲式抗生素给药下,其携带了β-内酰胺类、氯霉素和四环素耐药基因。这些结果表明,脉冲式阿莫西林、金霉素、氟苯尼考或三种药物的联合给药都能显著提高微生物群中变形菌门的丰度,而且会增加特定耐药基因的丰度。耐药基因大类主要由多重耐药基因组成,并且在抗生素处理的组别中,多重耐药基因的丰度与耐药基因总丰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本研究对经脉冲式抗生素给药的鸡的粪便微生物群和耐药组的改变提供了全面的见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鸡干扰素调节因子7剪切异构体负调控干扰素β的表达
MA Yu-chen, CHEN Hua-yuan, GAO Shen-yan, ZHANG Xiao-zhan, LI Yong-tao, YANG Xia, ZHAO Jun, WANG Z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3, 22 (7): 2213-2220.   DOI: 10.1016/j.jia.2022.12.015
摘要146)      PDF    收藏
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 IFN-I)是保护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线。干扰素调节因子(IFN regulatory factorIRF)在DNARNA病毒感染鸡后刺激机体产生IFN-I、建立抗感染免疫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哺乳动物体内,主要依赖IRF3IRF7共同调节IFN-I的表达。但是,鸡先天缺乏IRF3,主要依赖IRF7调控IFN-I的表达。目前,已在哺乳动物体内鉴定出4IRF7剪切异构体,但鸡IRF7chicken IRF7 chIRF7)是否存在类似的剪切变异及其功能均不清楚。本研究在构建chIRF7克隆过程中,鉴定出一个新的剪切异构体,命名为chIRF7-iso。序列分析发现,与chIRF7相比,chIRF7-iso包含完整的NDNA-结合结构域,但其C端存在14个差异氨基酸。随后,我们评估了chIRF7chIRF7-isoIFN-β启动子的活化能力,并以新城疫病毒弱毒疫苗株LaSota和高致病性血清4型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serotype 4, FAdV-4)作为研究对象,评估了chIRF7-iso对这两株病毒在鸡肝细胞(leghorn male hepatocellular LMH)中复制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chIRF7可以促进IFN-β的高水平表达,而chIRF7-isoIFN-β启动子活性及表达量无明显影响。此外,LaSotaFAdV-4在过表达chIRF7LMH细胞中复制水平较低,而在chIRF7-iso转染组细胞中增殖较好。这些结果均说明,本研究新鉴定出一种chIRF7剪切异构体,且chIRF7-iso可能通过负调控IFN-β通路而影响病毒的增殖。该研究为丰富鸡天然免疫应答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公牛精子发生过程中动态转录图谱及新标记基因分析
Yuan Gao, Fuxia Bai, Qi Zhang, Xiaoya An, Zhaofei Wang, Chuzhao Lei, Ruihua D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7): 2362-2378.   DOI: 10.1016/j.jia.2023.04.036
摘要241)      PDF    收藏
睾丸是精子发生的重要器官,正常的睾丸发育是种公牛优良繁殖性能的基础,此过程涉及到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然而,睾丸细胞的异质性阻碍了牛睾丸发育机制的研究。研究以安格斯牛为研究对象,利用 scRNA-seq技术对性成熟前后安格斯牛睾丸细胞进行测序分析探讨公牛睾丸发育的转录机制。本研究利用Seurat包对数据进行过滤质控标准化降维聚类青春期前后的睾丸细胞进行差异基因分析, 利用KOBAS进行富集分析, 利用Monocle包对生精细胞进行拟时分析, 最利用FISH对标记基因进行验证。睾丸样本经过质控筛选后得到青春期前及青春期牛睾丸细胞共11083;经过降维、聚类等分析过程后,共得到12睾丸细胞亚群,其中包括9个体细胞亚群(未成熟支持细胞、成熟支持细胞、间质祖细胞、间质细胞、管周肌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3个细胞亚群(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不同样本之间具有明显的细胞异质性;进一步将睾丸生精细胞进行聚类分析,获得13精原干细胞1期、精原干细胞2期、正在分化的精原细胞、已分化精原细胞、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次级精母细胞期、圆型精子、延长型精子1期延长型精子2期、未成熟精子);通过Monocle算法,成功构建了生精细胞系的拟时分化轨迹;并筛选出牛睾丸不同类群细胞的特异标记基因,例如:精原干细胞标记基因GRAF2MORC1,分化的精原细胞标记基因HJURPTCF19,代表未成熟支持细胞标记基因ARSE成熟支持细胞标记基因CLEC12B间质细胞标记基因LOC112441470等。综上所述,研究揭示了牛性成熟过程中生殖细胞的动态变化,并提出牛睾丸细胞独特的标记基因,解释牛睾丸发育和精子生成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牛青春期的生殖细胞及体细胞的发育提供了新的见解,同时也为后期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从中国某鸭场中鉴定出blaIMI介导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属细菌
HUANG Hong-hao, LU Yi-xing, WU Su-juan, MA Zhen-bao, ZENG Dong-ping, ZENG Zhen-l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3, 22 (8): 2500-2508.   DOI: 10.1016/j.jia.2023.06.013
摘要178)      PDF    收藏

近年来,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成为了一个威胁临床抗生素治疗问题。肠杆菌属细菌作为腐生多宿主细菌,在环境、畜禽和人之间广泛存在,调查畜禽养殖生产过程中的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属细菌,对预防和遏制肠杆菌属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从中国养鸭场的肠道环境样本分离出携带blaIMI的碳青霉烯黏菌素耐药肠杆菌属细菌药敏试验显示,四株blaIMI阳性肠杆菌属细菌分离株对碳青霉烯和黏菌素具有耐药性。PCRSanger测序证明了在不同ST型菌株中检测到三种blaIMI亚型。全基因组测序证明blaIMI基因存在于这些菌株的染色体或质粒中。接合转移实验证明了携带blaIMI的质粒具有水平传播的能力。我们运用比较分析手段对其分子进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blaIMI-16阳性阿氏肠杆菌之间具有高度相似的基因环境,但有着较远的亲缘关系,这提示了blaIMI-16水平传播的可能。此外,携带blaIMI-16质粒是IncFⅠⅠ(Yp)质粒,该型质粒能够使宿主菌具备生长的竞争性优势。该质粒上,blaIMI-16的上下游鉴定出大量的可移动遗传元件(MGEs)序列,以IS1081、Tn903和ISE居多本研究中的blaIMI阳性肠杆菌属细菌中还携带有毒力基因,有助于增强菌株致病性。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了在中国某鸭场内的肠杆菌属细菌中,blaIMI由IncFⅠⅠ(Yp)质粒携带并促进其传播,从而导致了细菌碳青霉烯耐药性的传播。可移动遗传元件在水平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blaIMI基因的研究较少,此前,从未在中国大陆的养殖源细菌中发现,也未见有blaIMI-16基因在中国大陆被鉴定的报道。我们的研究为不同亚型blaIMI基因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证据,并为研究blaIMI阳性耐药肠杆菌属细菌提供了参考数据。本研究强调:我们仍需要定期监测动物饲养过程中的blaIMI阳性肠杆菌属细菌,以预防及遏制日益严重的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性传播的威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结核分枝杆菌Rv1043c蛋白酶的功能及在小鼠体内的致病性研究
TANG Yang-yang, CUI Ying-ying, JIANG Yan-yan, SHAO Ming-zhu, ZANG Xin-xin, DANG Guang-hui, LIU Si-gu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3, 22 (12): 3755-3768.   DOI: 10.1016/j.jia.2023.06.025
摘要162)      PDF    收藏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并对畜牧业造成巨大威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TB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更为广泛,根据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2022年共有987万人患TB,其中死亡128万人。同时TBHIV的混合感染以及多重耐药TB的出现TB的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解析Mtb的致病机制迫在眉睫。

丝氨酸蛋白酶在细菌入侵宿主以及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Rv1043c蛋白是Mtb细胞壁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1-18位氨基酸为其信号肽序列,在致病性分枝杆菌中高度保守。我们以Rv1043c蛋白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该蛋白的酶学特性及其在致病性中的研究。

首先通过原核表达和亲和层析纯化获得Rv1043c蛋白,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Rv1043c能够切割Casein底物,其最适温度为45 ℃、最适pH值为9.0,且Ca2+ Mg2+能够促进其活性的发挥,279位丝氨酸(S)为蛋白酶的关键活性位点,表明Rv1043c蛋白酶为丝氨酸蛋白酶圆二色分析结果显示,Rv1043c蛋白酶在温度10 ℃-70 ℃pH3.0-pH4.0pH7.0-pH10.0的范围内二级结构稳定,在pH5.0pH6.0条件下Rv1043c蛋白二级结构稳定性发生改变。

为了研究Rv1043c在分枝杆菌感染中的作用,我们构建了重组耻垢分枝杆菌Msg_pAIN、Msg_Rv1043cMsg_Rv1043cS279A。亚细胞定位和免疫电镜分析显示,Rv1043c蛋白定位于Mtb的表面;重组菌Msg_pAIN、Msg_Rv1043c和Msg_Rv1043cS279A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经细胞毒性和凋亡分析显示,Rv1043c丝氨酸蛋白酶活性能够明显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LDH释放;重组菌Msg_pAINMsg_Rv1043cMsg_Rv1043cS279A感染C57BL/6小鼠,经病理学、组织病理学、肺细胞凋亡、菌落定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析显示,Rv1043c丝氨酸蛋白酶活性促进分枝杆菌在小鼠肺脏中的定,诱导肺细胞凋亡和肺的病理损伤,促进小鼠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释放。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Rv1043c丝氨酸蛋白酶在分枝杆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Mtb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毒力调节因子AbsR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细菌生理具有多重作用
Dongfang Zhao, Haobo Zhang, Xinyang Zhang, Fengwei Jiang, Yijing Li, Wentong Cai, Ganwu 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2): 649-668.   DOI: 10.1016/j.jia.2023.07.035
摘要179)      PDF    收藏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PEC)是一种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 coli , ExPEC),可引起类和人类肠道以外组织的严重感染。MprAmicrocin production regulation, locus A,现更名为AbsR,a blood survival regulator)是MarR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regulator)转录调节因子家族的成员。它调控源ExPEC荚膜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并且具有作为药物靶标的潜力然而,目前的研究尚未完全阐明AbsR的靶基因及其调机制。研究ChIP-SeqRNA-Seq技术APEC AbsR调节子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AbsR直接调控99个基因,间接调控667个基因。接下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体外实验证实了AbsR对靶基因转录水平和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AbsRAPEC XM中直接调控K1荚膜基因簇的表达,从而使菌株能够抵抗巨噬细胞吞噬血清杀伤,并发挥毒力作用。此外,AbsR还直接激活酸感应信号系统基因evgAS及耐酸相关基因hdeBADgadE从而发挥体外耐酸能力。它还通过直接激活T2SS基因簇的表达,进而影响SslE蛋白的表达和分泌促进生物膜形成。此外,AbsR还间接调控I-F CRISPR系统基因的表达在小鼠模型中,我们探索了AbsR靶基因对APEC XM毒力的影响,证实AbsR主要通过荚膜基因簇发挥毒力。在另外三株不同来源的ExPEC分离株中,AbsR可以抑制1型菌毛基因和I-F CRISPR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激活酸感应信号系统基因evgASGroup 2荚膜基因的表达;表明这些调控对于ExPEC共同的靶基因具有普适性。本研究首次系统梳理了MarR家族转录调控因子AbsR在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调控网络及其调控机制,明确了AbsR作为一类调控蛋白的调控方式致病机制。研究还首次证实AbsR对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共同靶基因的调控具有普适性,这大大增进了我们对AbsR调控和功能的理解,拓展了AbsR调控网络的广度。这对于预防及治疗大肠杆菌病的药物选择及维持宿主共生菌群稳态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该研究结果也为将来基于AbsR的药物筛选和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型猪链球菌膜囊泡通过激活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诱导内皮细胞焦亡
Keda Shi, Yan Li, Minsheng Xu, Kunli Zhang, Hongchao Gou, Chunling Li, Shaolun Zha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4): 1338-1353.   DOI: 10.1016/j.jia.2023.09.022
摘要211)      PDF    收藏

膜囊泡(membrane vesicles,MVs)可以主动分泌到细菌细胞外环境中,参与细菌和宿主的相互作用。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可以通过释放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结合的外膜囊泡(out membrane vesicles,OMV),激活Caspase-11介导的非经典炎症通路,引起宿主细胞发生焦亡。然而,革兰氏阳性菌2型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S. suis 2)分泌的MVs引起细胞发生焦亡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超高速离心法、密度梯度离心、电子显微镜分析、蛋白质组学质谱鉴定、SDS-PAGE蛋白电泳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分离、鉴定和表征MVs;利用荧光探针示踪分析、蛋白质印迹、荧光定量PCR和生物测定等方法,探究S. suis 2分泌的MVs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并鉴定S. suis 2来源的MVs大小范围在50 nm400 nm之间,平均直径为72.04 nm,具有膜结构。蛋白质组学质谱鉴定表明,MVs携带200种细菌蛋白质,其中包含6个已知的S. suis 2的毒力蛋白。MVs主要通过动力蛋白依赖的内吞作用被转运到内皮细胞中,并激活内皮细胞中的NLRP3/Caspase-1/GSDMD经典炎症小体信号通路,产生活化的Caspase-1并切割GSDMD,形成焦亡的执行者—GSDMD-N,诱导细胞发生焦亡,向细胞外释放活化的IL-1βLDH,但MVs不激活内皮细胞的Caspase-4/-5非经典通路。此外,内皮细胞在S. suis 2来源的MVs的诱导下产生大量活性氧(ROS)并导致线粒体失去膜电位引起线粒体DNAmtDNA)向胞质释放,胞质中ROSmtDNA的累积可能是激活NLRP3炎性小体的原因。本研究揭示了S. suis 2分泌的MVs通过动力蛋白依赖性内吞作用被内皮细胞内化,并可能通过损伤细胞线粒体诱导mtDNA、ROS的产生和释放,从而激活细胞NLRP3/Caspase-1/GSDMD经典通路,诱导内皮细胞发生焦亡。本研究首次揭示了S. suis 2通过分泌MVs激活内皮细胞NLRP3/Caspase-1/GSDMD经典通路,诱导内皮细胞发生焦亡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恶唑烷酮/苯丙醇耐药基因optrA在猪源多发性链球菌的全球首次发现
Kuan Zhao, Longyu Zhou, Shixia Zhang, Wanjiang Zhang, Yao Zh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2): 731-734.   DOI: 10.1016/j.jia.2023.11.042
摘要168)      PDF    收藏

恶唑烷酮类抗生素作为目前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最有效的抗生素之一,其耐药基因optrA的流行和传播备受关注,然而,目前optrA基因在链球菌中的流行情况尚不十分清楚。本文从山东省某猪场分离出一株多发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luranimalium S. pluranimaliumSP28,通过肉汤稀释法测定了该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其次利用IlluminaNanopore测序技术测定了该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最后利用PCR方法检测插入序列IS1216E介导的易位单元(Translocatable UnitTU)。研究结果显示,分离株SP28表现出多重耐药表型和相对高的利奈唑胺MIC值。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了该分离株的完整染色体序列和一个质粒序列。耐药基因检测分析发现,该分离株的染色体携带optrA基因以及多个介导其它类型抗生素的耐药基因。耐药基因环境分析显示optrAfexA所在的耐药区域侧翼为两个同向的IS1216E插入序列,PCR检测结果显示携带optrA的耐药区域能够利用TU的方式进行水平转移,进而导致optrA的广泛传播。本研究首次在S. pluranimalium中发现耐药基因optrA,同时进一步揭示了IS1216EoptrA基因转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羊源产ESBLs威斯康星米勒菌携带新型多重耐药质粒中blaPER-4 blaOXA-10共存
Xueliang Zhao, Yongqiang Miao, Hongmei Chen, Honghu Shan, Juan Wang, Yang Wang, Jianzhong Shen, Zengqi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9): 3238-3242.   DOI: 10.1016/j.jia.2024.03.040
摘要107)      PDF    收藏
威斯康星米勒菌(Moellerella wisconsensisM. wisconsensis)是一种新发现的潜在人畜共患致病菌,偶尔从人和动物中分离出来。为了解该菌的耐药表型及耐基因特征,本研究从中国西北地区575份羊肛门拭子样本中分离出一株产ESBLs广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XDR)的威斯康星米勒菌,命名为NX2019MW,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测定,并且对该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该菌株对磺胺异噁唑、大观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氟苯尼考、头孢唑肟、头孢吡肟、头孢噻呋、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博来霉素和恩诺沙星耐药,仅对美罗培南敏感。基因组分析表明,该菌株含有一条染色体和三个质粒,其中新型质粒pNX2019-MW1大小为219302 bp,且携带blaPER-4 和 blaOXA-10耐药基因。进一步分析表明,ISCR1可以介导全基因组测序(WGS)分析表明,NX2019MW的染色体长度为3437288 bp,含有三个环状质粒。其中,pNX2019-MW1属于新型质粒,长度为219 302 bp(GC含量为47.55%),携带aadB、catB8、blaOXA-10acc(6´)-IbqacEdeltablaPER-4sul1和 mph(E)等8个耐药基因。pNX2019-MW1(219 kb)是由质粒 p99101(CP028385.1)和pPROV013-PER(OK500122.1)同源重组而来形成新的质粒。blaPER-4的核心基因结构仍保留在ISEcp1-blaPER-4-gst的保守序列中,通过反向PCR发现,ISCR1可形成环状中间体介导blaPER-4水平传播。结合试验表明,携带ESBLs耐药基因的质粒pNX2019-MW1可在M. wisconsensis和受体菌株J53之间进行水平转移。因此,应加强对羊、人类和环境的中产ESBLs的M. wisconsensis监测,以防止耐药基因沿全链条进行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新型多重耐药性整合结合元件ICEPmu3在多杀性巴氏杆菌中的鉴定
Jiao He, Zhishuang Yang, Mingshu Wang, Renyong Jia, Shun Chen, Mafeng Liu, Xinxin Zhao, Qiao Yang, Ying Wu, Shaqiu Zhang, Juan Huang, Xumin Ou, Di Sun, Bin Tian, Yu He, Zhen Wu, Anchun Cheng, Dekang Zh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11): 3938-3942.   DOI: 10.1016/j.jia.2024.07.008
摘要134)      PDF    收藏

本研究从中国鸭中分离出一株高致病性且多重耐药的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HN141014基于HN141014的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共轭转移试验,鉴定出一种新型的多重耐药整合接合元件ICEPmu3元件属于ICEHin1056亚家族,具有种内种间转移特性,包含除tfc1tfc20外几乎完整的Ⅳ型分泌系统,携带tetR(B)-tet(B)-tetCaph()-Iasul2-strA-strB等多种耐药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ICEPmu3还存在于亚洲和美洲其他3PM8禽类芽孢杆菌中。这些结果表明ICEPmu3出现和流行可能加剧养禽业中PM的防控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