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aMP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及其重组疫苗株的构建与评价
Lingzhai Meng, Yuntong Chen, Mengmeng Yu, Peng Liu, Xiaole Qi, Xiaoxiao Xue, Ru Guo, Tao Zhang, Mingxue Hu, Wenrui Fan, Ying Wang, Suyan Wang, Yanping Zhang, Yongzhen Liu, Yulu Duan, Hongyu Cui, Yulong G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972-1986.   DOI: 10.1016/j.jia.2024.04.025
摘要33)      PDF    收藏

禽偏肺病毒(Avian metapneumovirus,aMPV)为副黏病毒科肺病毒亚科肺病毒属家族的成员,其主要引起火鸡鼻气管炎(Turkey rhinotracheitis,TRT)和肉鸡肿头综合征(Swollen head syndrome,SHS)。目前,B亚型aMPV是我鸡群中主要的优势流行毒株,由于缺乏aMPV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有关该病毒的致病与致弱机制及是否可作为病毒载体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B亚型aMPV弱毒株LN16-A株全长分为5cDNA片段进行扩增,并在基因组的3′端和5′端分别添加了T7启动子和丁型肝炎核酶序列,构建了全长cDNA感染性克隆质粒pOKLN16-A。pOKLN16-A4个辅助质粒pCAGGS-NpCAGGS-PpCAGGS-M21pCAGGS-L共转染至表达T7 RNA聚合酶的BSR-T7/5细胞中,拯救出了病毒,成功建立了基于T7 RNA聚合酶aMP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为进一步探究aMPV作为疫苗载体的潜力,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插入aMPV基因组的不同位点,并比较了其表达水平,结果显示,EGFPB亚型aMPVGL基因之间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另外两个插入位点(前导基因和N基因之间及替换SH基因),因此确定外源基因表达的最佳插入位点为GL基因之间。进一步验证该插入位点的可用性,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Very virulent infection bursal disease virus,vvIBDV为模式病毒,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在该位点插入了其保护性抗原VP2基因,成功了稳定表达vvIBDV VP2蛋白的重组B亚型aMPV,命名为rLN16A-vvVP2株。将rLN16A-vvVP2株以5000 TCID50/只的剂量免疫SPF鸡,免疫3周后使用B亚型aMPV LN16-F4强毒株及vvIBDV HLJ0504强毒株进行攻毒。结果显示,单次免疫rLN16A-vvVP2株可同时诱导机体产生针对B亚型aMPVvvIBDV两种病毒的中和抗体,免疫3周后的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8.78.2 log2。此外,单次免疫rLN16A-vvVP2B亚型aMPV强毒及vvIBDV强毒的攻毒保护率均为100%并能有效预防vvIBDV攻击后引起的法氏囊损伤。本研究成功建立了B亚型aMPV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并鉴定了外源基因表达的最佳插入位点,首次评价了B亚型aMPV作为疫苗载体的潜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aMPV的致病机制和安全有效的新型载体疫苗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N-肉豆蔻酰转移酶1调控黄瓜生物量积累
Xin Liu, Shuai Wang, Kang Zeng, Wenjing Li, Shenhao Wang, Sanwen Huang, Huasen Wang, Xueyong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754-1768.   DOI: 10.1016/j.jia.2024.01.013
摘要37)      PDF    收藏
植物生物量作为人工选择的重要农艺性状,有助于产量提升。近年来,调控生物量形成的机制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很大程度上仍未知,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我们筛选获得生物量显著降低的黄瓜突变体材料minicuke, 并鉴定到控制该突变表型的关键候选基因N-肉豆蔻酰基转移酶1,为拟南芥NMT1的同源基因,因此将该基因命名为CsNMT1。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验证了CsNMT1在黄瓜生物量调控中的重要生物学功能。接下来,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发现,在minicikue突变体中,木质素生物合成的重要前体物质明显降低,参与木质素合成的关键基因显著下调,推测CsNMT1可能通过调控木质素合成进而影响生物量积累。研究结果证明了NMT1在调控植物生物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提高葫芦科作物生物量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减少耕作结合秸秆还田提高香稻产量和2-乙酰-1-吡咯啉含量
Zhaowen Mo, Siren Cheng, Yong Ren, Longxin He, Shenggang Pan, Haidong Liu, Hua Tian, Umair Ashraf, Meiyang Duan, Xiangru T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5): 1718-1737.   DOI: 10.1016/j.jia.2024.03.020
摘要26)      PDF    收藏
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或秸秆还田措施对水稻(Oryza sativa)的产量和品质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香稻的高产优质生产受农田管理措施的影响很大,其中以香稻香气关键的挥发性化合物2-乙酰-1吡咯啉(简称2-AP)受田间管理措施的影响尤为显著。本研究旨在探究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对香稻产量和2-AP生物合成的影响。该研究在2016年和2017年进行了为期两年大田试验,采用两个代表性的香稻品种(美香占2号和象牙香占)作为试验材料。试验包括不同的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处理,具体为3种耕作管理措施:旋耕(T0)、少耕(T1)和免耕(T2),2种秸秆还田处理:秸秆不还田(S0)和秸秆还田(S1)。试验中还田所用的秸秆来源为试验田早季收割后相应的香稻品种所遗留下来的秸秆残余物。试验结果表明,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处理显著影响了供试香稻品种的产量、品质和2-AP含量。相比于T0S0处理组,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2-AP含量,2016年和2017年试验处理的平均2-AP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12.41-116.85%和34.85-103.89%。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处理的2-AP含量以T2S1和T1S1处理的较高。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香稻植株叶片和籽粒中的香气代谢酶活性协同调节了籽粒中香气代谢前体物质的生物合成,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籽粒中的2-AP积累。此外,主成分分析显示T1S1处理与2-AP含量和香稻产量呈正相关关系。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光合作用相关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对稻谷产量有较大的贡献。T1S1处理的平均产量最高,达760.75 g m-2,这归因于T1S1处理提高了农艺和生理特性等多方面的指标,如叶片面积指数、SPAD值、氮代谢、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等。总的来说,少耕与秸秆还田(T1S1)处理更有利于协同提升香稻产量和2-AP含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甜菜碱生物合成代谢工程创制紫叶花生种质资源
Dongxin Huai, Jie Wu, Xiaomeng Xue, Hao Liu, Nian Liu, Li Huang, Liying Yan, Yuning Chen, Xin Wang, Qianqian Wang, Yanping Kang, Zhihui Wang, Yanbin Hong, Huifang Jiang, Boshou Liao, Yong Le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606-1609.   DOI: 10.1016/j.jia.2024.09.034
摘要106)      PDF    收藏

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之际,农田作画已成为吸引游客观光和提升农民收入的关键策略。然而,在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花生中,缺少可供花生田作画使用的紫叶品种。因此,开发紫叶花生品种势在必行。甜菜碱是一种源自氨基酸酪氨酸的植物天然色素,呈现红紫色,并且具备抗氧化功能对人体健康有益。甜菜碱的生物合成途径相对简单,仅通过三个酶反应便可将酪氨酸转化为甜菜碱。RUBY基因是由编码甜菜碱合成所需的P450 加氧酶(CYP76AD1)、二羟基苯丙氨酸双加氧酶(DODA)和糖基转移酶的三个基因组成的人工开放阅读框,可利用酪氨酸合成甜菜碱。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式,在 35S 启动子的驱动下,在花生中异源表达RUBY 基因。在转基因植株的愈伤组织、再生芽以及根、叶、茎、花、豆荚和种子中均观察到了紫色组织存在。与野生型植株相比,紫色叶片中转基因植株含有显著更高量级的甜菜碱。综上所述,我们成功创制出了具备观赏植物潜力的带有紫色叶片特征的花生新种质,为培育紫叶花生品种提供了理论和材料基础。此外,RUBY在花生转化过程中展现出了作为可见报告基因的潜力,可用于高效筛选转化植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蛋白质组分析揭示了稻瘟病菌延伸复合物蛋白PoElp3通过调节tRNA介导的翻译效率影响发育、致病性和自噬的机制
Yuanhao Liu, Ting Sun, Yuyong Li, Jianqiang Huang, Xianjun Wang, Huimin Bai, Jiayi Hu, Zifan Zhang, Shuai Wang, Dongmei Zhang, Xiuxiu Li, Zonghua Wang, Huakun Zheng, Guifang L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515-1528.   DOI: 10.1016/j.jia.2024.01.027
摘要49)      PDF    收藏
延伸复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物种中,并在许多细胞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此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延伸复合物蛋白PoElp3参与调控生长发育、致病性和自噬。但其调控机制仍不清楚。为此,本文结合蛋白质组、转录组和定点整合等方法对PoElp3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tK(UUU)和tQ(UUG)两种tRNA可以回补DPoelp3菌株的缺陷,表明PoElp3可能通过调控tRNA介导的蛋白翻译效率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TMT蛋白质组和转录组分析,发现DPoelp3菌株中存在386个丰度较低、但转录水平与野生型菌株Guy11相比无明显差异的蛋白,将其命名为Erp(PoElp3 regulated protein)蛋白。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结果显示,与70-15全基因组蛋白相比,这386个Erp蛋白的mRNA中具有CAA偏好性的比例较高。除了6个已报道的参与调控生长发育、致病性和自噬的Erp蛋白,我们发现DPoelp3菌株中鞘脂C9-甲基转移酶PoErp9的丰度也降低了。为了检测PoErp9是否只在翻译水平受PoElp3的调控,我们分别在野生型和DPoelp3菌株的ILV2位点敲入PoERP9-GFP融合片段,以规避不同基因组环境对融合片段转录水平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PoErp9-GFP丰度降低,但PoERP9转录本无显著变化,表明PoErp9确实只在翻译水平受PoElp3调控。表型分析结果表明,PoErp9同样在稻瘟病菌菌丝生长、产孢、致病性、以及TOR相关的自噬平衡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揭示了PoElp3通过维系tRNA介导的鞘脂代谢途径重要蛋白的翻译效率,进而调控稻瘟病菌生长发育、致病性和自噬的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玉米雌穗发育及下位小花退化相关基因MIR172e的精细定位与功能分析
Lanjie Zheng, Qianlong Zhang, Huiying Liu, Xiaoqing Wang, Xiangge Zhang, Zhiwei Hu, Shi Li, Li Ji, Manchun Ji, Yong Gu, Jiaheng Yang, Yong Shi, Yubi Huang, Xu Zh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372-1389.   DOI: 10.1016/j.jia.2023.10.030
摘要81)      PDF    收藏

玉米(Zea mays L.)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其雌穗和雄穗分别为雌花序和雄花序。成熟的玉米雌花序通常能产生数百粒籽粒,决定籽粒的大小及粒重,直接影响玉米的最终产量。本研究鉴定了一个玉米隐性花序发育缺陷突变体tasselseed2016ts2016,该突变体雌雄花序在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多方面的缺陷且籽粒产量降低,包括雌雄花序上各类分生组织的确定性和小花中器官身份的缺失、雌穗下位小花退化障碍及籽粒变小。通过图位克隆及等位测试,确定该表型由microRNA基因MIR172e基因突变造成。此外,本研究鉴定到一个调控玉米雌穗下位小花退化的分子模块——miR172e/ETHYLENE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197 (EREB197)。转录组分析表明,MIR172e突变抑制玉米雌穗发育中的多个生物过程,特别是花发育和激素相关途径。另外,我们发现MIR172e DNA序列突变影响其RNA的转录,导致突变位点转录延伸受阻。本研究揭示了MIR172e在玉米花序发育和籽粒产量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加深了我们对玉米花发育调控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大麦SS2a剪接位点单碱基突变导致淀粉发生明显变化
Bang Wang, Jing Liu, Xiaolei Chen, Qiang Xu, Yazhou Zhang, Huixue Dong, Huaping Tang, Pengfei Qi, Mei Deng, Jian Ma, Jirui Wang, Guoyue Chen, Yuming Wei, Youliang Zheng, Qiantao J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359-1371.   DOI: 10.1016/j.jia.2023.10.031
摘要80)      PDF    收藏

淀粉的生物合成是一个的复杂的过程依赖于多种酶的协调作用。抗性淀粉在小肠中不被消化,从而可以阻止了血糖指数的快速上升。淀粉合成酶2a(SS2a)是支链淀粉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对淀粉结构和性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中,我们从大麦EMS突变体库中鉴定出了ss2a缺失突变体(M3-1413)。在突变体中,诱变产生的单碱基突变位于SS2a第一内含子的3'端的RNA剪接受体(AG),导致RNA不能正常剪辑,并产生两个异常ss2a转录本,导致ss2a基因失活。表型分析表明突变体M3-1413的淀粉结构和性质发生显著变化,具体为总淀粉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升高。本研究揭示了大麦ss2a突变机制及其对淀粉特性的影响,有助于推动大麦淀粉功能食品的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16s扩增子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揭示了虫草素减少甲烷的瘤胃微生物组和代谢途径的变化
Haokai Ma, Dengke Liu, Rui Liu, Yang Li, Modinat Tolani Lambo, Baisheng Dai, Weizheng Shen, Yongli Qu, Yonggen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310-1326.   DOI: 10.1016/j.jia.2024.04.014
摘要48)      PDF    收藏
作为农业生产中贡献较大的甲烷生产者,反刍动物需要一种合适的甲烷抑制剂来降低其甲烷的排放,去尽可能地降低甲烷对气候的影响。虫草素在此前研究中已被证明能够提高免疫和调节菌群,另外含有虫草素的蛹虫草被证明可以降低体外甲烷排放,但虫草素能否降低体外甲烷产量尚不清楚。因此本试验选用虫草素来探究其对瘤胃发酵参数、产气量、瘤胃微生物组和瘤胃代谢产物的影响。我们选择0.00, 0.08, 0.16, 0.32和0.64 g L-1五种浓度的虫草素加入到含TMR的发酵瓶内进行体外产气试验,测量了各瓶内发酵液瘤胃发酵参数以及各瓶的产气量,并选用0.00和0.64 g L-1浓度组进行16s rRNA测序及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虫草素的添加可以增加pH、氨态氮、总挥发酸、丙酸盐、异戊酸盐和戊酸盐的浓度,降低丁酸盐浓度、总产气量、甲烷产量、二氧化碳产量、氢气产量、甲烷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并且和虫草素浓度呈线性关系,另外氢气浓度和虫草素浓度呈二次关系。同时,Succiniclasticum、Prevotella、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NK4A214_group、Christensenellaceae_R_7_group、unclassified_F082Veillonellaceae_UCG_001、Dasytricha、Ophryoscolex、Isotricha、unclassified_Eukaryota、MethanobrevibacterPiromyces的相对丰度在添加最大剂量(0.64 g L-1)的虫草素后显著降低,而Succinivibrio、unclassified_Succinivibrionaceae、Prevotellaceae_UCG_001、unclassified_Lachnospiraceae、Lachnospira、Succinivibrionaceae_UCG_002、Pseudobutyrivibrio、Entodinium、Polyplastron、unclassified_Methanomethylophilaceae、MethanosphaeraCandidatus_Methanomethylophilu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虫草素的添加还影响了biosynthesis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和purine metabolism等代谢通路,以及arachidonic acid、adenine和2′-deoxyguanosine等代谢产物。基于此,我们认为虫草素是一种效果较好的甲烷排放抑制剂,其通过影响瘤胃微生物区系改变了瘤胃代谢产物和发酵参数,从而调节了瘤胃甲烷产量。本试验能够为开发含有虫草素的虫草类副产物或添加剂作为反刍动物的甲烷抑制剂的“减碳”策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日粮中添加富含缩合单宁的高粱不影响肉牛氮利用效率但增加尿液氧化亚氮的排放
Biao Xie, Changfa Mao, Xu Shen, Yufeng Liu, Qingyue Liang, Guangyong Zh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4): 1296-1309.   DOI: 10.1016/j.jia.2023.11.035
摘要53)      PDF    收藏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富含缩合单宁(CT[18.9 g kg-1 干物质(DM]的高粱对肉牛氮(N)代谢和尿液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试验1选用6利木赞×鲁西杂交阉牛(初始体重为245 ± 18.70 kg作为试验动物采用有重复的3×3拉丁方试验设计,日粮中高粱含量分别为0167338 g kg-1 DM试验2采用静态土壤培养技术测定试验1中尿样的N2O排放量。试验1的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高粱线性增加N排泄量(P=0.001)、总N排泄量(P=0.010)和粪N/采食N比例P=0.021),但没有影响尿N排泄量、沉积NN积率(P>0.10)。血浆代谢组数据显示,日粮中添加高粱上调了酚酸(N1,N5,N10-tris-trans-p-coumaroylspermine and prenyl cis-caffeate)和肉碱(3-hydroxyisovalerylcarnitine and linoelaidyl carnitine)的相对浓度。试验1结果还显示,随着日粮中高粱比例的提高,肉牛的尿素排泄量线性增加(P=0.001),尿囊素排泄量有线性降低的趋势P=0.051,尿液嘌呤衍生物排泄量(P=0.041)及根据尿液嘌呤衍生物估测的瘤胃微生物N流量线性降低P=0.012)。试验2的结果表明,随着日粮中高粱比例的提高土壤的整个培养期的平均pH没有显著变化(P>0.10),但是土壤NH4+-NP=0.012)、NO2--NP=0.009)、NO3--NP=0.001)和无机NP<0.001平均浓度线性提高土壤静态培养果还显示,随着日粮中高粱比例的提高,尿液N2O-N排放量(P=0.001)、N2O-N放/尿N施加量比例(P=0.038)和尿液N2O-N估测排放量(P=0.021)均线性提高。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富含CT的高粱167 338 g kg-1 DM不影响肉牛的N沉积率,但可增加尿液N2O-N排放量分别达5.7%31.4%为了减少向环境中排放的氧化亚氮数量,不建议在肉牛日粮中添加高水平的高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MdWRKY75激活MdDEF30表达增强对苹果壳囊孢抗性
Hongchen Jia, Youwei Du, Yuanyuan Liu, Shuanghong Wang, Yan Wang, Sadia Noorin, Mark L. Gleason, Rong Zhang, Guangyu Su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1108-1125.   DOI: 10.1016/j.jia.2024.06.001
摘要88)      PDF    收藏

防御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抵御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苹果中防御素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抗性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中,共鉴定出29个苹果防御素蛋白,它们具有保守的序列特征。基于表达分析,发现苹果防御素在苹果各组织中均有分布,5个防御素基因的表达受到苹果壳囊孢的显著诱导。构建5个防御素的转基因愈伤,过表达防御素基因均能增强对苹果壳囊孢的抗性。其中,MdDEF30表达受苹果壳囊孢菌强烈诱导并显著提高愈伤抗性。进一步的体外活性实验证实MdDEF30能抑制壳囊孢的生长。MdDEF30能够促进活性氧积累和激活防卫相关基因PR4PR10CML13MPK3的表达。通过构建MdDEF30共表达网络,发现转录因子MdWRKY75可能调控MdDEF30的表达。利用酵母单杂、荧光酶素报告基因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荧光定量实验证实MdWRKY75能够与MdDEF30启动子直接结合。接种实验表明MdWRKY75正调控对苹果树腐烂病抗性,并且激活MdDEF30的表达。这些结果阐明苹果树通过MdWRKY75正向调控具抗菌活性和诱导抗性的MdDEF30表达抵御壳囊孢菌侵染的分子机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有丝分裂花粉发育异常与大白菜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
Xiaochun Wei, Yuanlin Zhang, Yanyan Zhao, Weiwei Chen, Ujjal Kumar Nath, Shuangjuan Yang, Henan Su, Zhiyong Wang, Wenjing Zhang, Baoming Tian, Fang Wei, Yuxiang Yuan, Xiaowei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1092-1107.   DOI: 10.1016/j.jia.2024.07.046
摘要52)      PDF    收藏

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Ogura CMS)最初在野生萝卜中被鉴定,其特征为花粉完全败育。但Ogura CMS在大白菜中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细胞学分析证实,细胞核降解发生在花粉发育的单核后期,在三核期几乎消失,而绒毡层细胞从四分体时期开始异常增大并出现空泡化。花粉壁存在严重的发育缺陷。在花粉发育早期,与细胞色素c和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相关的基因在Ogura CMS系中上调表达。相反,与花粉壁有丝分裂相关的基因表达下调。在花粉发育后期,Ogura CMS系中过氧化物酶体和自噬相关基因上调表达。线粒体orf138基因突变刺激绒毡层细胞PCD过程,导致其内容物异常增大和降解,直至三核期绒毡层细胞空泡化。由于绒毡层缺陷,其不能为小孢子提供足够的孢粉素和营养物质,从而导致花粉壁发育异常和小孢子有丝分裂异常。综上所述,核弥散与自噬发生在花粉发育后期导致大白菜Ogura CMS系不能产生功能性花粉,表现出雄性不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生理和转录组分析小麦对冬季夜间增温的响应
Yonghui Fan, Yue Zhang, Yu Tang, Biao Xie, Wei He, Guoji Cui, Jinhao Yang, Wenjing Zhang, Shangyu Ma, Chuanxi Ma, Haipeng Zhang, Zhenglai Hu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1044-1064.   DOI: 10.1016/j.jia.2024.04.016
摘要58)      PDF    收藏
全球变暖的主要特征是非对称性增温,即冬春季和夜间增温幅度大于夏秋季和白天的增温幅度。为明确夜间增温对小麦叶片产生的影响,于2020~2021年的小麦生长季,以春性品种扬麦18和半冬性品种烟农19为试验材料,研究冬季夜间增温对小麦顶展叶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夜间平均温度较对照组环境温度增加了1.27℃,并且冬季夜间增温提高了两个小麦品种的产量,提高了两个品种小麦花后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促进了糖类和可溶性糖的合成。以q-value<0.05和Fold-change>2为筛选标准对差异基因进行分析,对已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可知,对照与夜间增温处理下小麦叶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淀粉和蔗糖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碳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氨基糖和核苷酸糖的代谢。经过各个比较组的比对,最终鉴定了14个可能与温度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这些结果通过多种途径展示了小麦对冬季夜间增温条件下植物发育的影响。为小麦对冬季夜间增温反应的分子机制以及小麦对冬季夜间增温响应所需的潜在候选基因提供了新的见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利用BERTopic建模方法揭示和推进草地生态退化研究
Tong Li, Lizhen Cui, Yu Wu, Rajiv Pandey, Hongdou Liu, Junfu Dong, Weijin Wang, Zhihong Xu, Xiufang Song, Yanbin Hao, Xiaoyong Cui, Jianqing Du, Xuefu Zhang, Yanfen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949-965.   DOI: 10.1016/j.jia.2024.11.008
摘要25)      PDF    收藏

草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依赖这些生态系统的社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性构成了严峻挑战。然而,由于传统科学计量方法的局限性,难以全面整合关于草地退化前沿和关键领域。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本文采用了BERTopic这一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分析了关于草地退化的大量生态学文献。我们从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数据库中筛选了4504篇文献,评估了不同草地类型的地理分布及其时间演变趋势分析结果揭示了草地退化研究的关键主题,包括草地退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草地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侵蚀过程以及草地水文模型等领域。与传统方法相比,BERTopic在识别目标文献中复杂且动态的主题变化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BERTopic不仅揭示了热门研究方向,还发掘了传统方法可能忽视的新兴领域,提供了更广泛的研究视角;而科学计量学则在细节和特异性上表现突出。我们建议结合这两种方法,以更系统化和全面的方式评估研究现状。本研究展示了BERTopic算法在生态学中的新兴应用,尤其是在全球草地退化领域的应用。同时,这也凸显了在大数据时代,生态学研究亟需整合先进的计算工具。像BERTopic这样的算法对于深化我们对复杂环境问题的理解具有关键作用,标志着生态学向更为复杂的数据驱动分析迈出了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围封禁牧丰富了藏北高寒草原丛枝菌根真菌群落 从而促进土壤有机碳固存
Yu Tang, Chunhan Zhou, Keyu Chen, Sen Xing, Hailan Shi, Congcong Li, Yanfen Wang, Xiaoyong Cui, Haishan Niu, Baoming Ji, Jing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913-924.   DOI: 10.1016/j.jia.2024.08.024
摘要50)      PDF    收藏

围封禁牧是退化高寒草原传统而有效的自然恢复方式,可有效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土壤碳储量。丛枝菌根真菌(AMF)是草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微生物,在植物碳向土壤碳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围AMF群落的影响及其对土壤碳固存的贡献不清楚。本研究在藏北高寒草原选择了三种不同围封禁牧期(自由放牧、5-6年的中期围封和10年以上的长期围封),探讨了围封禁牧对AMF群落的影响及其在土壤固碳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中期和长期围封都能显著增加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在不同的围封时期AMF群落组成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围封时间的增加Glomus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但Diversispora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中期围封显著增加了AMF的丰富度和香农-维纳指数。同时,围封还能显著提高菌丝密度HLD)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和土壤团聚体(250-2000 μm)的比例,这些指标都对土壤碳固存有着积极的作用。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封禁牧对HLDAMF群落组成有积极影响,进而影响T-GRSP,而T-GRSPSOC紧密相关。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AMF有机碳固存具有重要贡献,在高寒草原围封禁牧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AMF,尤其是在提高退化草地恢复效率的相关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高寒牧草根相关真菌的宿主偏好性及其对长期施氮和杀真菌剂的响应
Hao Xi, Jing Zeng, Jiayao Han, Yali Zhang, Jianbin Pan, Qi Zhang, Huyuan Feng, Yongjun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885-899.   DOI: 10.1016/j.jia.2024.09.019
摘要41)      PDF    收藏
植物根系与多种真菌紧密互作,这些真菌被称为根相关真菌,它们对维持牧草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然而,不同牧草物种间的根相关真菌群落是否具有差异,以及这些真菌如何响应施肥和杀真菌剂,这些问题目前仍研究较少。本研究在高寒牧草生态系统中,基于连续11年施氮(4个水平)和杀真菌剂(有或无)的交互实验样地,研究了两种优势牧草(线叶嵩草[Carex capillifolia]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根相关真菌群落组成、根系性状、组织养分和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两种植物间的根相关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且同时受施氮和杀真菌剂的影响。施用杀真菌剂显著降低了两种植物所有根相关真菌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且引起线叶嵩草根相关真菌的共现网络结构趋于简单化。此外,根相关真菌的群落组成与植物的根系性状紧密相关,但这种相关性在单植物物种水平上很弱甚至消失。根相关真菌对植物氮养分和生物量的重要性因植物物种而异:它们对线叶嵩草极为重要,对垂穗披碱草却贡献很小。本研究首次在高寒牧草生态系统中阐明了长期施用杀真菌剂对根相关真菌群落的影响,相关研究发现也强调了根相关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对人为扰动的响应具有宿主特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大型食草动物增加了植物群落中适口物种而非不适口物种的比例
Yu Li, Shikui Dong, Qingzhu Gao, Yong Zhang, Hasbagan Ganjurjav, Guozheng Hu, Xuexia Wang, Yulong Yan, Fengcai He, Fangyan Ch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859-870.   DOI: 10.1016/j.jia.2024.08.004
摘要47)      PDF    收藏

研究普遍认为当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适口时,大型食草动物可以减少优势物种,并提高先前被抑制物种的比例。然而,这种观点可能并不总是成立的。我们在青藏高原开展了一项为期4年的牦牛放牧试验,追踪记录了期间轮牧和禁牧草地的植物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在没有牦牛的情况下,植物群落由两个适口物种,即高山嵩草和针茅所主导,这与它们的小叶面积和快速生长策略有关。牦牛的出现显著抑制了针茅和超过一半的杂草,而高山嵩草的比例增加,成为绝对优势物种,这与大型食草动物抑制适口物种比例的观点相矛盾。年际间,轮牧草地的高山嵩草在干旱年份优势度下降,导致其他8个物种的优势度上升;禁牧草地高山嵩草的优势度在干旱年份显著下降,针茅和其他7种杂草的优势度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表明高山嵩草是耐牧的,但不耐旱,而其他8个物种是耐干旱的,但并不耐牧。群落水平,禁牧后演替引起的群落组成变化超过了干旱引起的变化,干旱倾向于导致群落物种更替,而放牧倾向于导致物种丰度变化。这些结论提醒牧场管理者,在衡量牲畜对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时,他们应该考虑当地的条件和气候变化,而不能简单地认为牲畜会抑制适口物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西藏高寒草原沙化进程对土壤微生物代谢限制及其 对土壤碳固存的影响
Jialuo Yu, Peili Shi, Ning Zong, Yongxing Cui, Ge Hou, Xueying Chen, Tiancai Zhou, Xiaofang Hu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3): 845-858.   DOI: 10.1016/j.jia.2024.07.038
摘要110)      PDF    收藏

作为重要的陆地碳(C)库,脆弱敏感的西藏高寒草原在全球变化和过度放牧的影响下沙化问题日益突出。草地沙化可能会加剧地上植物群落和地下微生物群落的养分限制状态,进而影响高寒草原土壤C储量。土壤氮(N)和磷(P)作为植物生长和微生物代谢的重要养分来源,然而,目前对沙化过程中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受NP限制情况及其作用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生态酶化学计量的方法评估了高寒草原五个不同沙化阶段(包含未退化、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沙化)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养分限制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代谢主要受CP限制,随沙化程度的加深,植物N限制和微生物C限制有所加剧,微生物P限制得到缓解;(2)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对微生物CP限制有显著的影响, 解释度分别为72%61%。具体而言,沙化通过调节土壤pH、土壤养分和植物N限制来影响微生物代谢限制;(3)微生物C限制进一步降低了微生物的C利用效率(CUE),从而不利于沙化土壤中有机C的保留。本研究揭示了在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下的微生物代谢限制是影响土壤微生物CUE的关键驱动因素,并为推进微生物调节养分循环和C固存提供了新的见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尼帕病毒RT-RAA-VF核酸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Kaikai Jin, Junjie Zhao, Huanxin Chen, Zimo Zhang, Zengguo Cao, Zanheng Huang, Hao Li, Yongsai Liu, Lisi Ai, Yufei Liu, Changqi Fan, Yuanyuan Li, Pei Huang, Hualei Wang, Haili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2): 790-794.   DOI: 10.1016/j.jia.2024.11.018
摘要46)      PDF    收藏
尼帕病毒(NiV)是一种新兴的人畜共患病毒,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以果蝠为主要自然宿主,可感染人类及猪、马、狗等多种动物。NiV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类和其他动物,包括接触被感染的动物及其体液,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等途径传播,且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可能性。NiV感染的人类和动物会出现严重的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症,尤为严重的是,NiV感染人类的致死率高达40-75%,这也使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鉴于目前尚没有针对NiV感染人类或动物的有效治疗手段和疫苗,研发一种能够实现NiV早期检测的方法显得尤为迫切,这对于控制疫情的爆发和传播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我们比对了55个不同NiV毒株的P基因序列,选择了 P 基因的高度保守区作为靶标,设计了特异性的重组酶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RAA)引物和探针。结合侧向免疫层析试纸条(VF),建立了一种快速、特异、灵敏的NiV核酸可视化检测方法(RT-RAA-VF)。该方法有效减少了气溶胶污染的风险,并能够在42 ℃下,在20分钟检测到低至5 copies μL-1的尼帕病毒RNA转录本,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该检测方法对NiV具有高度特异性,与亨德拉病毒(HeV)、狂犬病病毒(RABV)、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以及猪链球菌等其他可引起NiV感染类似临床症状的病原体无交叉反应。此外,在模拟临床样本的检测中,本方法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推荐的实时RT-PCR方法显示出100 % 的符合率。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针对NiV 基因的RT-RAA-VF检测方法有望成为NiV感染早期和现场诊断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引起雌性东方粘虫成虫趋避行为转变的草地贪夜蛾幼虫虫害诱导玉米挥发物的鉴定
Denghai Yang, Hengzhe Fan, Ruyi Hu, Yong Huang, Chengwang Sheng, Haiqun Cao, Bin Yang, Xingchuan J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2): 655-667.   DOI: 10.1016/j.jia.2024.05.029
摘要57)      PDF    收藏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对玉米具有毁灭性危害的入侵害虫,通过资源竞争等机制显著的影响本地物种和群落。然而,草地贪夜蛾与本地害虫之间的互作关系并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明确了不同交配状态下东方粘虫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的玉米植株表现出不同的行为选择: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的玉米植株驱避未交配的雌性东方粘虫成虫,但是吸引交配后的雌性东方粘虫成虫。为了进一步解明这种行为差异的嗅觉机制,我们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并鉴定到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的玉米植株特异性释放了七种挥发物组分,分别是反式-2-己烯醇、芳樟醇、反式-β-法尼烯、顺式-3-乙酸己烯酯、β-石竹烯、反式-α-佛手柑烯和乙酸异戊酯。进一步对不同交配状态的雌性东方粘虫成虫进行了电生理和行为测定,结果表明,反式-β-法尼烯是驱避未交配雌性东方粘虫成虫的核心化合物,反式-2-己烯醛是引诱已交配雌性东方粘虫成虫产卵的核心化合物。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害虫之间的互作机制,为基于害虫嗅觉系统研发害虫行为调控剂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线粒体G3P脱氢酶Gpd2的细胞质重定位会引起营养代谢与细胞氧化还原解耦联从而导致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致病力丧失
Wenqin Fang, Yonghe Hong, Tengsheng Zhou, Yangdou Wei, Lili Lin, Zonghua Wang, Xiaohan Zh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2): 638-654.   DOI: 10.1016/j.jia.2024.05.021
摘要78)      PDF    收藏
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是导致水稻发生毁灭性病害的病原真菌,其无性生殖和与侵染过程中形态的快速变化需要大量能量,依赖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的氧化代谢。这一过程中形成的NADHFADH2等还原剂需要依赖一种细胞质-线粒体穿梭机制运送,以维持氧化还原平衡。我们先前的研究揭示了线粒体D-乳酸脱氢酶MoDld1在调控代谢流动和维持氧化还原平衡中的关键作用。然而,调控细胞质氧化还原状态的具体因子及机制还不清楚。G-3-P穿梭途径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质-线粒体还原等转运机制。研究表明,稻瘟病菌中的线粒体G-3-P脱氢酶Gpd2对维持细胞NAD+/NADH平衡和增强真菌致病性具有关键作用。为进一步解析Gpd2在细胞质氧化还原调控中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缺失线粒体靶向信号(MTS)的细胞质型Gpdgpd2Δmts过表达菌株,从而将线粒体G-3-P脱氢酶Gpd2重新定位到细胞质中以扰乱细胞质的氧化还原平衡。结果表明,gpd2Δmts过表达可显著抑制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致病力。进一步研究发现,过表达株出现糖原和脂质代谢流动性下降的现象,这与NADH生成减少和抗氧化能力下调有关,这一氧化还原紊乱导致了无性生殖和附着胞发育缺陷。转录组和非靶向代谢组分析证实,碳源代谢和脂肪酸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在gpd2Δmts过表达菌株中普遍下调。综上,本研究阐明了细胞质氧化还原的精准调控在稻瘟病菌营养代谢及其无性生殖和侵染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荔枝体细胞胚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LcMYB1抑制荔枝体细胞胚发生的转录组研究

Yaqi Qin, Bo Zhang, Xueliang Luo, Shiqian Wang, Jiaxin Fu, Zhike Zhang, Yonghua Qin, Jietang Zhao, Guibing H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2): 594-609.   DOI: 10.1016/j.jia.2024.03.007
摘要35)      PDF    收藏
荔枝作为一种全球水果作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然而,由于荔枝难以实现稳定的遗传转化,其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遇到了实质性的阻碍。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根癌农杆菌介导‘黑叶’荔枝体细胞胚的遗传转化系统。通过外植体类型、菌株种类、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和侵染方式的选择对该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随后通过LcMYB1基因的异位表达验证了遗传转化体系在荔枝中的可行性,并得到了转基因愈伤组织。但是,在转基因愈伤组织向体细胞胚分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巨大挑战。为了深入探究LcMYB1在体细胞胚诱导过程中抑制作用的分子基础,对胚型愈伤组织(EC)、球形胚(G)和转基因愈伤组织(TC)进行了全面的转录组分析。在C-vs-GC-vs-TC中共鉴定得到1166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表明这些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相关。此外,RT-qPCR验证了转基因愈伤组织中许多与体细胞胚诱导相关的基因表达显著下调。综上所述,本遗传转化体系为荔枝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陆地棉背景毛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纤维及种子相关性状QTL定位
Yongshui Hao, Xueying Liu, Qianqian Wang, Shuxin Wang, Qingqing Li, Yaqing Wang, Zhongni Guo, Tiantian Wu, Qing Yang, Yuting Bai, Yuru Cui, Peng Yang, Wenwen Wang, Zhonghua Teng, Dexin Liu, Kai Guo, Dajun Liu, Jian Zhang, Zhengsheng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2): 467-479.   DOI: 10.1016/j.jia.2024.02.023
摘要67)      PDF    收藏
将野生种固有的遗传多样性引入到栽培品种已成为作物遗传育种和遗传资源研究的热点之一。棉花纤维和种子相关的性状,对全球经济和人民生计至关重要,在棉花育种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研究利用野生棉种毛棉对栽培种陆地棉进行遗传基础改良,并对纤维和种子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以陆地棉为背景,构建了含有559单株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群体。分别定位到72个产量性状QTL,89个纤维品质性状QTL76个棉籽营养品质性状QTL104QTL的有利等位基因来源于毛棉。共定位到64稳定QTL,并进一步对其中3QTL进行候选基因鉴定。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这些经济性状形态发生的遗传基础,并表明毛棉在改善陆地棉纤维和种子相关性状方面具有巨大的育种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水稻OsNCED3OsPYL1通过内源脱落酸调控糖转运蛋白促进颖花的闭合
Xiawan Zhai, Wenbin Kai, Youming Huang, Jinyin Chen, Xiaochun Z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2): 441-452.   DOI: 10.1016/j.jia.2023.11.004
摘要113)      PDF    收藏

水稻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杂交制种中常遇到父母本花时不遇的问题且母本的颖花关闭慢会导致种子发霉影响品质。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人研究表明,外源ABA能够促进颖花关闭然而其分子机制以及内源脱落酸对颖花关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改变水稻OsNCED3OsPYL1的表达水平探究内源ABA水平的改变对颖花关闭时间的影响,以及ABA通过糖转运蛋白对颖花关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过表达OsNCED3能够提高颖花内源脱落酸水平,从而使颖花关闭比野生型提前5.91分钟OsNCED3下调使颖花关闭推迟5.08分钟;进一步发现OsPYL1能够调控内源脱落酸水平同时改变对ABA敏感性,从而使过表达和敲除该基因的颖花关闭时间分别提前9.84分钟和延迟12.78分钟导致敲除株系种子裂颖率提高15.4%通过qRT-PCR检测发现,ABA对颖花关闭的促进作用可能是通过信号通路下游糖转运蛋白的响应来完成,且OsPYL1OsSWEET4能够在细胞膜上发生相互作用。以上结果表明,脱落酸能够促进水稻颖花关闭,增强植物ABA的敏感性会促进该效果,其分子机制主要与下游响应ABA信号通路的糖转运蛋白相关,特别是OsSWEET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近二十年来中国ALV-J的研究进展
Wenrui Fan, Yuntong Chen, Mengmeng Yu, Yongzhen Liu, Yulong G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2): 429-440.   DOI: 10.1016/j.jia.2024.05.009
摘要56)      PDF    收藏
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引起的一种重要的肿瘤性疾病。AL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逆转录病毒属,共分为11个亚群(ALV-A至ALV-K)。其中J亚群ALV(ALV-J)于1999年首次传入中国,最初只在肉用型鸡中传播,随后迅速传入商品蛋鸡以及地方品种鸡中,并广泛流行。ALV-J感染鸡后通常诱导产生髓细胞瘤,也可在感染的部分蛋鸡中诱导产生血管瘤,给我国养禽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种源安全造成严重威胁。ALV-J作为逆转录病毒,易发生变异。与英国最早分离的ALV-J原型毒株HPRS-103相比,我国鸡群流行的ALV-J毒株的gp85基因、U3和UTR区域出现了明显变异,致病性明显增强。其中gp85的变异导致蛋鸡和地方品种鸡ALV-J分离株形成不同于肉鸡ALV-J分离株的独立进化分支,这些变异促进了ALV-J的复制和传播能力。UTR区域中205个核苷酸的缺失以及U3区的突变是其致病性增强的重要分子基础。由于ALV的复制需要依赖于大量宿主因子的参与,因此宿主因子在ALV-J的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p53等肿瘤调控基因的异常表达是ALV-J诱导肿瘤发生的关键。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或药物来预防和控制ALV-J感染,只能依靠净化,为此,我国学者已研制了完善的禽白血病检测技术与产品,并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通过构建基因编辑鸡来抗ALV感染的相关研究也在逐步开展。本文全面综述了自ALV-J传入我国近20年来的重要进展,有利于深入了解ALV-J对我国养禽业的危害、ALV-J的遗传变异趋势和致病特点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也为ALV-J的防控净化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改进Cascade R-CNN算法的黄粘板图像上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田间智能监测系统
Yufan Gao, Fei Yin, Chen Hong, Xiangfu Chen, Hang Deng, Yongjian Liu, Zhenyu Li, Qing Y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1): 220-234.   DOI: 10.1016/j.jia.2024.06.017
摘要83)      PDF    收藏

十字花科蔬菜是重要的食用蔬菜,但在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到害虫的影响。为了实现虫情测报和科学防治,需要对这些害虫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目前,悬挂黄粘板是黄色趋向性蔬菜害虫监测和诱捕的常用方法。为了实现对粘虫板上蔬菜害虫的实时、低成本、智能化监测,我们建立了一个由智能摄像头、Web平台和部署在服务器上的害虫检测算法组成的智能监测系统。工作人员在系统平台上设置好摄像头的拍摄预置点和拍摄时间后,布置在田间的摄像头每天定点、定时自动采集多张黄粘板的图像。黄粘板上诱捕的害虫包括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蝇类(Muscidae)三种,它们的虫体小且易破损,增加了模型检测的难度。针对害虫体型小、易破损导致的识别效果差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基于改进Cascade R-CNN模型的蔬菜害虫智能检测算法来识别这三种目标害虫。该算法引入了重叠滑动窗口方法,使用改进的Res2Net网络作为骨干网络,同时采用递归特征金字塔网络作为特征融合网络。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对黄粘板图像上的三种目标害虫取得了良好的检测效果,精确率分别为96.5%92.2%75.0%,召回率分别为96.6%93.1%74.7%F10.880。与其他算法相比,我们的算法在检测小目标害虫的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为了准确获取图像上每天新增的害虫,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阶段匹配的蔬菜害虫匹配计数算法,测试结果显示,该算法取得了与手工统计结果高度一致的害虫增长情况,平均误差仅2.2%。蔬菜害虫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蔬菜害虫监测的精准化、可视化和智能化,为农户防控害虫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转录组分析揭示菊花氮素利用效率的关键调控因素
Lijiao Ge, Weihao Miao, Kuolin Duan, Tong Sun, Xinyan Fang, Zhiyong Guan, Jiafu Jiang, Sumei Chen, Weimin Fang, Fadi Chen, Shuang Zh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1): 176-195.   DOI: 10.1016/j.jia.2024.11.003
摘要50)      PDF    收藏

N)是决定菊花产量和品质的限制因子。不同基因型菊花氮利用效率(NUE)存在遗传变异。为探究影响菊花NUE的遗传因我们应用转录组技术分析了氮高效基因型‘南农丽黄’(‘LH’)和氮低效基因型‘南农雪峰’(XF)经低氮0.4 mM·L-1 N、正常氮8 mM·L-1 N)处理15 d和氮恢复处理1h(低氮处理15 d后转正常氮处理1h)的根系基因表达特征结果显示,两种基因型对不同氮处理表现出响应差异。正常氮和低氮处理下,氮高效基因型LH在农艺性状、氮累积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中展现显著优势。低氮处理促进了LH的根系生长,但抑制了XF的根系生长。转录组分析发现,低氮处理增加了两基因型中部分N代谢、生长素脱落酸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LH’根系中赤霉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氮恢复处理仅增加了LH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不同氮处理下,LHNRT2.1AMT1.1Gln1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XF’,说明‘LH’根中与N代谢和激素生长素、脱落酸、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对不同氮处理响应比‘XF’更为敏感共表达网络分析结果显示,bZIP43bHLH93NPF6.3IBR10MYB62PP2CPP2C06NLP7八个枢纽基因可能是菊花氮素介导应答的关键调控因子,在氮高效基因型菊花抵御低氮胁迫、提高NUE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在遗传水平上揭示了调控菊花NUE的关键因素菊花氮高效利用这一复杂机理的理解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菊花基因型改良和氮高效菊花基因型育种提供了有益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综合生理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了小麦籽粒对孕穗期低温胁迫的响应
Anmin Zhang, Zihong Li, Qirui Zhou, Jiawen Zhao, Yan Zhao, Mengting Zhao, Shangyu Ma, Yonghui Fan, Zhenglai Huang, Wenjing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1): 114-131.   DOI: 10.1016/j.jia.2023.12.003
摘要127)      PDF    收藏

春季低温(LT)已成为制约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为研究小麦籽粒发育对孕穗期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进行了多种分析,包括孕穗期低温处理后小麦籽粒形态观察、淀粉合成酶活性测定以及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测定。此外,利用串联质谱标签技术(TMT)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小麦籽粒的饱满度下降。此外,蔗糖合酶(SuS, EC 2.4.1.13)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 EC 2.7.7.27)活性显著下降,导致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出509个差异表达蛋白(DEPs)。GO富集分析表明,分子功能中的营养储存库活性蛋白差异倍数最大,并且上调表达的贮藏蛋白(SSP)在籽粒对低温胁迫及后续伤害的响应中起着积极作用。KEGG富集分析表明,低温胁迫降低了蔗糖和淀粉代谢途径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葡萄糖-1-磷酸腺苷转移酶(glgC))β-呋喃果糖苷酶(FFase)DEPs的表达,从而影响了籽粒淀粉的合成。此外,在内质网途径的蛋白质加工中发现了许多热休克蛋白(HSPs),这些HSPs可以抵抗低温胁迫带来的一些损伤。这些研究结果为阐明春季低温胁迫小麦产量形成的潜在机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水稻生长素上调小RNA基因OsSAUR33促进种子耐老化
Shan Sun, Wenjun Li, Yanfen Fang, Qianqian Huang, Zhibo Huang, Chengjing Wang, Jia Zhao, Yongqi He, Zhoufei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1): 61-71.   DOI: 10.1016/j.jia.2023.07.024
摘要88)      PDF    收藏

种子贮藏过程中的耐老化特性是作物生产的一个重要性状。然而,有关水稻生长素上调小RNA基因种子耐老化能力调控作用知之甚少本研究报道了一个水稻生长素上调小RNA基因OsSAUR33参与调控种子耐老化能力在种子萌发阶段,与未老化的种子相比,在老化种子中OsSAUR33表达被显著诱导。相应的,与野生型(WT)相比,在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条件下,OsSAUR33突变体种子活力显著下降OsSAUR33基因通过增加种子发芽过程中活性氧(ROS)水平,从而提高老化种子的活力。在种子发芽过程中,与野生型相比,在OsSAUR33突变体的老化种子中ROS积累显著延迟。此外,过氧化氢(H2O2)处理能显著提高不同水稻品种老化种子的活力。总之,本研究结果为今后改善水稻种子耐老化特性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通过深施氮肥优化作物产量,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Lingxiao Zhu, Hongchun Sun, Liantao Liu, Ke Zhang, Yongjiang Zhang, Anchang Li, Zhiying Bai, Guiyan Wang, Xiaoqing Liu, Hezhong Dong, Cundong 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 (1): 36-60.   DOI: 10.1016/j.jia.2024.05.012
摘要78)      PDF    收藏
氮(N)是作物产量形成的重要营养元素。然而,农业生产面临着许多挑战,特别是氮肥用量高而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深施氮肥(DPNF)是一种农艺措施,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表现出了很好的前景。本综述旨在全面解析DPNF。首先简要概述了其发展和实施方法。随后,对不同作物的最佳施肥深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此外,还探讨了DPNF对作物发育、产量、氮利用效率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控规律及其机制。最后,概述了该技术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综述为DPNF在农业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羊源产ESBLs威斯康星米勒菌携带新型多重耐药质粒中blaPER-4 blaOXA-10共存
Xueliang Zhao, Yongqiang Miao, Hongmei Chen, Honghu Shan, Juan Wang, Yang Wang, Jianzhong Shen, Zengqi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9): 3238-3242.   DOI: 10.1016/j.jia.2024.03.040
摘要86)      PDF    收藏
威斯康星米勒菌(Moellerella wisconsensisM. wisconsensis)是一种新发现的潜在人畜共患致病菌,偶尔从人和动物中分离出来。为了解该菌的耐药表型及耐基因特征,本研究从中国西北地区575份羊肛门拭子样本中分离出一株产ESBLs广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XDR)的威斯康星米勒菌,命名为NX2019MW,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测定,并且对该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该菌株对磺胺异噁唑、大观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氟苯尼考、头孢唑肟、头孢吡肟、头孢噻呋、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博来霉素和恩诺沙星耐药,仅对美罗培南敏感。基因组分析表明,该菌株含有一条染色体和三个质粒,其中新型质粒pNX2019-MW1大小为219302 bp,且携带blaPER-4 和 blaOXA-10耐药基因。进一步分析表明,ISCR1可以介导全基因组测序(WGS)分析表明,NX2019MW的染色体长度为3437288 bp,含有三个环状质粒。其中,pNX2019-MW1属于新型质粒,长度为219 302 bp(GC含量为47.55%),携带aadB、catB8、blaOXA-10acc(6´)-IbqacEdeltablaPER-4sul1和 mph(E)等8个耐药基因。pNX2019-MW1(219 kb)是由质粒 p99101(CP028385.1)和pPROV013-PER(OK500122.1)同源重组而来形成新的质粒。blaPER-4的核心基因结构仍保留在ISEcp1-blaPER-4-gst的保守序列中,通过反向PCR发现,ISCR1可形成环状中间体介导blaPER-4水平传播。结合试验表明,携带ESBLs耐药基因的质粒pNX2019-MW1可在M. wisconsensis和受体菌株J53之间进行水平转移。因此,应加强对羊、人类和环境的中产ESBLs的M. wisconsensis监测,以防止耐药基因沿全链条进行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